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惆怅晓莺残月,初识谢娘时

嘉州布衣/辑文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这是晚唐五代时前蜀著名的诗人和词人韦庄的一首词《荷花杯》
  韦庄是花间词林里的翘楚。《花间集》里把温庭筠选为第一作者,学界一直没有争议地将温庭筠看成是词的开山老祖,所以,有人干脆把温庭筠称呼为“温开山”,至少我一直喜欢这么叫他。在花间词林里,如果说温庭筠是第一翘楚,那么,韦庄就是第二翘楚。温庭筠的词里面很少有“我”,他只是在那里替女子抱怨呀、欣喜呀等等,客观地描写女子的闺阁怨或者说相思,比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他在用摄像头告诉我们女子的闺房里就是这个样子,你们自己看吧,他不加任何评论,没有附加任何感情色彩。我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镜头在说话。他很客观地描写,就像一个新闻报道的记者那样,告诉读者的只是事实,或者无限接近事实的真相。至于“我”怎么看,他不说,很客观,不介入。他描写一个迷人的美女的时候,只有形象,长得什么样之类的,没有表现他自己主观上的看法或者说感情。
  韦庄可不是这样了,他有了“我”,有了评论,有了自己主观的抒情。词的好处正在于词,要知道儒家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是要为国效力的,是要治国安邦的,是有理想和意志的,不能沉浸在自己的小恩小爱里,那是没出息的表现。什么情哥哥呀什么爱你爱不完呀,这些东西不能入诗的,不够正气,不够主流,但是,士大夫们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感伤和激情,也有惆怅,于是,词这种专门写情尤其是爱情的小调出现了,迎合了士大夫的情趣,让他们在治国之余,找到了一个宣泄和表达的出口,一个畅通的渠道。
  温庭筠写词表达爱情,还都是用女子的口吻来说话,站在女子的身份上表达,她说她在干什么,在想谁等等;韦庄不同了,他干脆还原了,表达自我,他通常就直接用男人的口吻说话,我手写我心。我想念那个女子,他就直接说了。我爱故我在,我想故我说,我爱了,就说出口,因为悲哀,所以我怀念,这就是韦庄。他不再伪装,直接卸下沉重的面子,露出真实的自我。让我们来看韦庄的这一首词《荷花杯》:
  他直接说了,写了,用男子的口吻。直接,坦率。我还记得那个夜,深夜。那年的事,我和你在一棵花树下面,谢娘,那是我们第一次相识,约会。我们约会的地方多有情调啊,在一个水堂里面,四面都被水池包围着,水堂的西面“画帘垂”,我们两个人手牵着手暗暗定下一个约会的日期。我们彼此有了承诺。山盟海誓,彼此都说了:亲爱的,我不能没有你,不能。
  韦庄说,那一夜,我和谢娘山盟海誓之后分别,各自回家,约定好了下次见面的日期。那次我和她是在“晓莺残月”中分别的,依依不舍,无限惆怅。谁知道从此以后,“隔音尘”了,音信和踪迹全无,影子都见不到了。如今,我们都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我们初识的地方,都漂泊天涯,成了他乡客,要想再见面,更加没有因缘了。从此萧郎是路人,二人相见遥无期。
 《古今词话》上说,韦庄写《荷花杯》源于一桩逸事:韦庄为蜀王羁,庄有爱姬,姿质艳美,兼工词翰。蜀王闻之,托言教授宫人,强夺而去,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词,情意凄怨。
  意思是,蜀王王建,夺了韦庄的爱姬,韦庄是个多情的人,他因思姬心切,为了排解心中郁闷而写下此篇《荷叶杯》。
  《花间集》共分四卷,第一卷就被温庭筠、韦庄和皇甫松三个人给占了。词不过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中晚唐以来很多诗人也都在写诗之余,尝试着通过写这类流行歌曲来表达文人的性情,比如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等都写过几首小词,但他们都是偶尔玩玩,浅尝辄止,只有温庭筠,对词投入巨大的精力,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他尝试了20个左右不同的牌调,让词有了更多的意境,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提高了词的社会地位,从香艳转向风雅和屈骚,把通俗化的小词诗意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在《花间集》里,仅仅温庭筠的词就选入了66首。而皇甫松的才不过区区12首。韦庄的词,在《花间集》里,被选入了45首。欧阳炯的也不过才被选入17首!
  韦庄的词不像温庭筠那般晦涩,写得浅显易懂。
  作为在词学上影响这么大的词人,对韦庄的生平和家庭背景不能不作些了解。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
  韦庄的出身比较高贵,生在书香门第。他的四世祖是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韦应物。
  韦应物,中唐时期大诗人,他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海外的汉学家非常推崇韦应物,说他是效仿陶渊明最神似的诗人。《蔡觉夫诗话》中有这样的话:“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惟韦苏州、白乐天尝有效其体之作,而乐天去之际亦远甚。”这里的韦苏州就是韦应物,白乐天就是白居易。意思说得很明白,唐人根本无法明白渊明诗的妙处,除了两个人:韦应物和白居易,而白居易离陶渊明太遥远了,惟有韦应物,甚得渊明诗的精髓。
  韦庄和他的祖先韦应物比起来,身世就太坎坷了。如果论官职,他比他的祖先韦应物高多了,唐朝灭亡之后,作为唐朝人的他,已经是晚年了,官曾经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前蜀的宰相。最终也死在成都。但他早年的生活经受了很多挫折。
  韦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屡试不中,屡败屡战的韦庄一直考到45岁,这次他做好了充分准备,总算有望考中了。于是,满怀信心和希望去长安再次应考,不曾刚好碰到黄巢成立了起义军,一举攻破京城长安,皇帝带着妃子们逃跑了,韦庄的进士白考了,没人管了。天下大乱,他自己也得逃跑啊。他从长安跑到洛阳,目睹了战乱中民不聊生的惨相,他挥笔写了长诗《秦妇吟》,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中和葵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诗写得太好了,许多王孙贵族,争相传颂,还有不少人家的帷幕上就写着韦庄的《秦妇吟》一诗,可见这首诗在当时的影响之大。还有人给韦庄起了个外号,名叫“秦妇吟秀才”。但是,韦庄对这个外号非常忌讳,最怕人这样叫他,也反对自己家人挂上印着他的《秦妇吟》诗的帷幛。估计是他不想给自己因此而带来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吧,他还要继续考进士呢。
  韦庄在《秦妇吟》里有这么一句话:“传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他对江南比较向往,自己后来就到江南,住了很久,一直到黄巢起义被平息,他才又回到北方的家,然后又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次终于考中了。这一年,他已经是59岁的老人了。
  韦庄在唐昭宗时代考中进士,昭宗的年号叫乾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唐昭宗的时代一点也不“乾宁”,相反,内乱不断,就连他自己,也被部下朱温杀死,皇位自然也被朱温夺去了,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后梁。
  考中进士之后,他到了西川,就是现在的成都,在那里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王建非常欣赏他的才学,就对他说,韦庄兄,不如你跟我来西川吧,聘请他做掌书记。韦庄同意了,就在66岁那年,他当了王建的掌书记。四年后,唐朝皇帝唐昭宗被被朱温杀死,唐朝彻底灭亡了。韦庄再也回不了唐朝了。王建看到时机成熟,就自立为皇帝了,这就是前蜀。王建请韦庄给他做宰相,帮他制定开国制度。这一年,韦庄72岁。在宰相位置上做了三年,75岁时,韦庄因病去世。
  韦庄是晚唐五代时前蜀著名的诗人和词人。刘载熙称唐五代词“儿女情长,风云气少”。
  《花间集》中的作者,大多数是借温庭筠的种子,在这种绮靡生活中孕育出来的。
  在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中,收集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欧阳炯、张泌、和凝、和凝等十八人的作品,除温庭筠、皇甫松属晚唐,张泌属南唐,和凝属后晋,张光宪属荆南外,其余都是蜀人。这一群作者,大部分受了温庭筠的影响,走上了反现实主义的道路,而有些作品偏于色情的描写,更是无聊。
  对韦庄词的评价,有人说,韦庄就像谢灵运,他的词“如初发芙蓉,无端可爱。”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对韦庄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词之工拙,以韦庄为第一,冯延巳次之,最下者为毛文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这样说:“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韦端己词,骨秀也。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景。词至端己者,语渐疏,情意却甚厚,虽不及飞卿之沉郁,亦古今绝构也。
  在陈廷焯看来,两宋词人可以超越五代,而不能超越飞卿端己。
  龙榆生说,过去一般都把温、韦并称。但是,韦庄经过乱离,饱尝了兵戈流转的苦痛,把粉泽都洗掉了。他的作品尽管局限在男女相思的小圈子内,却采用比较朴素的描写和接近口语化的语言。例如《女冠子》:
  
  四月七日,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韦庄的这种词风,一直影响到宋代的词人,比如宋代晏几道有首小词,就很像韦庄的风格: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前面我们提到了韦庄在《秦妇吟》里的话“传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那么,这里“江南”出哪呢?其实就是西蜀。相对于自己的家乡中原来,这里就是江南了。
  这个“江南”,三国时期也叫益州,也就是今天的成都,山明水秀,人杰地灵,自古就是烟柳繁华之地。唐时蜀地极富庶,在当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日的四川成都。意思是说,如果说,“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是天下第一繁华城市的话,那么益州就是第二了。唐诗人徐凝有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如此说来,那剩下的一分应该就在益州了吧。
  李白到过蜀地,写诗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因为地势险要,把蜀与外界隔开了,这里偏居一隅,远离政治中心,反而成了世事和平、安居乐业的清静之地。
  要知道,当时中原战乱不断,黄巢唐朝的都城——长安,都占领了。中原一带民不聊生,听说有个地方没有战火,于是士大夫们竞相传,韦庄干脆把他对“江南”的美好印象写进一首词《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菩萨蛮》本来是五首,写的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从前面我们讲的《荷花杯》来看:“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韦庄和他的谢娘虽有山盟海誓,但终因战乱、逃亡等等因素而分开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谢娘”联想成他的国家——唐朝,如今唐朝灭亡了,皇帝也被人杀了,国家不在了,纵然有“山盟海誓”,又怎么能兑现呢?到哪儿再去报效祖国呢?
  我这里只选《菩萨蛮》中的一首。韦庄来到了江南,就是西蜀,答应了王建,来这里做官,大家都对他说,江南好,多好多好。既然我也已经来到这里了,那么,我也不要那么固执地想念我的家乡中原了,我这个“游人”也应该在这里终老。索性在这里安乐算了。这“江南”怎么个好法呢?“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山清水秀,还能听雨,还不好吗?听雨,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境界。宋代竹山词里专门写了《听雨》,说少年、中年和老年听雨,那感觉是不一样的。《红楼梦》里黛玉妹妹非常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证明黛玉妹妹也是爱听雨之人。想想看,在画船上,听着雨入眠,那是什么境界啊?
  躲在西蜀听雨,韦庄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写诗感慨说:“昔为童幼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童年的韦庄何其快乐、玩皮啊。《太平广记》里记载,韦庄童年住在下邽县,那时候他常与临近的孩子私下玩游戏,学着戏台上武生的模样,有型有款的样子。谁知道,长大后诸事如此不顺,社会的动荡,生活的压力,让他无法开心起来。据张骛的《朝野佥载》中说:韦庄是个比较纯粹的读书人,可是生活相当清贫,度日异常艰难,和颜回有一比,他的生活贫到什么样呢?贫到“数米而炊,称薪而爨”的程度。这还真不是夸张,他儿子因为严重营养不良,死了,才8岁。妻子“敛以时服”,但是,韦庄却将孩子身上的衣服扒了下来,只用旧席子裹着儿子的尸体,他想留着那块布另作他用。等到下葬孩子的那天,他又将席子也抽了回来。
  我们今天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地骂韦庄太小气,连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这样,可是,如果他不是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又何至于此?何至于吝啬到残忍呢?想想韦庄的妻子,那种生活该有多么地沉重?!丈夫多年苦苦读书,可是,科举却屡次不重,加上生逢乱世,生活何以堪呢?
  等到韦庄终于考中进士,没几年,唐朝灭亡了。所以他说“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不包括他自己,他只是听他人说江南好。别忘了,这个时候的中原是什么样子,“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皇帝家内库里的锦绣宝贝都不知道烧掉了多少,化为灰烬了,长安的街道上,又不知道有多少公卿贵族的骨头被风吹雨打,无人收拾。
  战乱之中,人们疲于逃命,朝不保夕,哪里还有闲情听雨呢?如今,来到西蜀这江南之地,至少可以过上太平日子。应该满足了。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首韦庄的词《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写得真好,太好了。韦庄这次没有直接用第一人称来写,而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写。一个小女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选择去郊游。严蕊词中有这样的句子:“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春日,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储藏之后,万物萌发、蠢蠢欲动,在这个少女怀春的美好季节,一个小女子出发了,要去郊游了。她心里可不单是郊游那么简单,她在潜意识里是想发生点故事,希望萌生一段感情,她想看看自己的运气,看看能不能碰到值得她以身相许的少年。杏花吹满头,在郊游的路上,我就想看看“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陌上有哪一家的年轻人有才华而且多情。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请注意,“妾拟将身嫁与”后面是个顿号,而不是逗号。如果让我碰上“足风流”的少年,值得我许身的年轻人,我一定要将身嫁给这样的男人,而且有永不后悔。纵然被无情弃,也不能羞。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的句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休在这里意思是“永不悔”。遇到这样的风流男子,即使即使将来他将自己抛弃了,我也没什么怨言。
  这女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多可爱呀。
  当然,韦庄的词《思帝乡》,也可能不单纯是写儿女情长,也可能暗含着中国文人的追求,一旦遇到“足风流”的明主,那么,士为知己者死,那么,“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然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词带给我们的比兴联想。唐孔颖达在解释“诗有六义”时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又引汉儒郑玄的话而加以引申:“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毛诗.国风.周南》疏)
  龙榆生这样解读:这说明赋、比、兴都是作诗的手法,但“比显而兴隐”,所以运用的方式略有不同,要不外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它的作用是要从骨子里面去体会的。用比兴来谈词,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也就是前人所谓要有“寄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间词虽以温庭筠、韦庄疆分两种审美潮流,但实则以皇甫松为先导
香港诗词学会
《一苇读诗词》第十五讲:花间旖旎
花间派词人韦庄:一首《荷叶杯》道不尽的人间悲欢离合。
'花间词派'代表创作的四十五首词,值得品读!
地位尴尬的唐词,还是羞答答的拿出了50首精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