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集锦(之五)

2012年以色列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一群工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分别用电脑和纸质图书阅读同一材料,然后回答提问。这些学生都是习惯于使用电子产品阅读的人,他们本以为用电脑阅读要比读纸质书更有助于理解材料。但他们错了,答案正相反。

由此可见,数字阅读在给广大读者带来便捷、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的确存在“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等问题,容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化的依赖。

然而,如果就此否定数字阅读的积极作用就有失偏颇了。毕竟,钟情于数字阅读的人大多属于那些现实当中很少进行纸质阅读的人,而挚爱于纸质阅读的人也不会因为电子阅读的出现而放弃所爱。数字阅读不但可以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内容,还具有阅读快速、及时、便携、成本低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让阅读变得随时随地,这对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深入,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社会氛围,无疑是一种正向力量。

其实,不管是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都要带着思考去阅读,而且还要勤做笔记,这样才不会陷入“浅阅读”。无论哪种形式的阅读都是一种读书的方式而已,关键还是要看读书的人能不能真正读的进去。换句话说,数字阅读并非洪水猛兽,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善于扬长避短,把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结合起来,让数字阅读由“轻”质变得“厚重”。只要每一个阅读者能够静下心来,读的进去,让数字阅读从低成本向品质化进发,我们就不至于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数字阅读就完全可以与传统纸质阅读双轮驱动,“比翼齐飞”,进而使我们的社会书香充盈。

——河南省内乡县袁浩“数字阅读并非洪水猛兽”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4月26日08 版)

梁先生开篇即讲,所谓“无用才读书”,是由“无用之人读无用之书”简化而来。而无用读书就是读书不是带着那么功利的目的去读,更多的是受自己的喜好所支配,读我爱读,读我想读,真正享受读书的乐趣,而不是追求短期的功利。

其实像梁小民的这种读书之法并非真的无用,而是无直接功利之用,无短期效益。其实无用之中有大用,若长期坚持,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甚至延年益寿,也未可知。即便对于短期,这种读书之法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这是所谓有用读书无论如何所无法达到的。

正如梁先生书中所说:“我最喜欢还是作为无用之人读无用之书的状态。完全从兴趣出发,没有任何目的,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正如喝一杯茶或品一杯酒那样。这正是这本书题目的来由。

    “我退休之后的生活模式就是活着、读着。

“人最大的快乐来自自由,对一个读书人而言,自由地读,自由地写,就是最大的自由。如此自由的生活给个皇帝也不换。”

读完梁先生这部《无用才读书》的全部书稿,不由地掩卷长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的大境界,但愿有生之年,能够读遍天下好书,阅尽人间春色,方不枉此生!

——孙晔“享受无用读书的乐趣” 《中华读书报》( 2017年4月26日19 版)

我在说这番话时,心中想到的,就是文学专业的“三巨头”:吴组缃先生、林庚先生与王瑶先生。他们之间是那样的相通——不仅私交很好,而且都同是“五四”精神的传人,有一种内在的心灵的契合。王瑶先生是我的导师,毕业留校后又长期担任他的助手,交往自是十分密切,先生作为一个“鲁迅式”的知识分子与学人,其精神与治学态度、方法对我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因为我的大嫂是吴组缃先生的老学生,我和吴先生也就有了更多的私人的家庭式的交往,吴先生的“敢说真话”和学术、创作上的“务去陈言滥调,绝不人云亦云,无论如何要有自己的东西,言他人所不能言,写他人所不能写”的独立创造精神,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

我赞叹的是林庚先生的身上诗人与学者的统一,我欣赏的是林庚先生将诗学术化和学术诗化所达到的人生境界、诗歌境界与学术境界。

作为学生辈,我是分明地感到先生们的研究既有相通的方面,更有明显的不同,而又都各具特色,各有魅力,又多少有些不足,正可以相互补充。我因此而折服于王先生治学中的历史感,同时又对林先生的诗化学术有着情不自禁的向往。

先生这才缓缓点出这堂课的主旨:“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此语一出,所有的学生顿有所悟,全都陷入了沉思。而先生一回到家里,就病倒了。我这才明白,这是林庚先生的“天鹅绝唱”,他把自己一生写诗、治学、做人的经验、生命的追求,都凝结在这句话里了。也正是林先生的这句话,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与治学之路。

这里的关键词是“好奇”与“发现”。“只有有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才会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和冲动,这正是一切创造性的学习、研究与劳动的原动力”;“发现”则“包含了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科学、教育与学习,以至人生的秘密与真谛”。

“人类最具有创造性的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其实都是一些赤子,永远的赤子。北大‘大’在哪里?就因为有一批‘大学者’。这些学者‘大’在哪里?就因为他们始终保持‘小孩子’般的纯真、无邪,好奇心与新鲜感,因而具有无穷的创造力,这就是沈从文所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每当我陷入浮躁,陷入沮丧、颓废、绝望时,想起了燕南园那间小屋里的那盏灯,我的心就平静下来,充盈起来,有了温馨与安宁,有了奋进的力量。

是的,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

    ——钱理群“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林庚先生对我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自己也是人生道路上的旅行者与朝圣者,我们拜倒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同时追寻着自己心灵的净土”。

于是,我到中学,而且是重点中学去寻找我的教育乌托邦,但我很快就发现应试教育的铁的逻辑(背后是中国现实生活的铁的逻辑)对学校校长、教师,更是对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支配力量,几乎是无可抗拒的,构成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密织的网,我所追求的理想教育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更随时有变质、变形的危险”。于是,我又把目光转向农村的小学和初中即义务教育。

 退休以后,我有一种从高空回到大地的感觉,虽然越来越远离中心,却生活得很踏实。

我的导师王瑶先生早就说过的话:“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

收入本卷的还有些短文,最后一篇附录的一封信谈到了“我的最后一个研究计划”:“在七八十岁时,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实现人生老年与童年的相遇”。这大概又是我的一个浪漫想象,它表明了我在内心深处,对老年和童年共有的生命的纯真状态的向往。

        ——钱理群“《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的后记”

钱理群被誉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于今年(2015年)6月底入住了昌平区一家养老社区。

钱老说,以前他不怎么锻炼,搬到养老社区后开始锻炼了。现在只用做3件事儿就行了,第一是休养身体,第二是写作,第三是跟朋友聊天。

让钱老非常满意的是,养老社区里吃饭很省事儿,到点儿就能吃饭,不用他和老伴操心。钱老说,自己是一个写作欲望非常强烈的人,搬入社区最大的好处是,社区为我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到这里来,我可以不用操心琐事、集中精力写作。”“我只是天天自己在这里写作,好多十年前想要写的东西,到这里就写出来了。”钱老说。

——钱理群卖房养老豪宅不住偏要租老人院 2015-10-22 来源:百战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庚的最后一课
清华四剑客之一“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人间又少一大师
这“木叶”说得有多精彩
留一方净土给自己
西藏,心灵净土
固守心灵的一片净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