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长卿诗词鉴赏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终随州刺史。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他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他集中也有少数反映现实的诗,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用很简炼浑括的诗笔,写出安史乱后荒凉雕敝的景象: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此外,如《疲兵篇》、《送李中丞归襄州》等诗,或写久戍边塞不得归家的兵士,或写被罢归乡里的老将,也令人深感同情。他写山水隐逸生活的诗,成就较高。用严格的律诗写景抒情,能作到凝炼自然,造意清新。其代表作如《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中写他寻访道人,在南溪山中一路所见的幽静景色,洗炼清新,颇饶风致。结尾写空寂的禅意,思想感情却是消极的。又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荒僻幽静的别墅,无人肯到,皇甫侍御独远来相访,欣慰之情,不言而自见。他的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所见的情景,只短短几句话就刻画烘托出来,让人感到含蓄亲切。他还写过一些怀古伤今的作品。这些诗往往和他自己受贬谪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如《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托古喻今,寓情于景,写得很浑成深厚。三四两句,于写景中融入贾谊《鹏鸟赋》的词语和意境,尤见艺术功力。但是,他的思想生活都比较狭窄,因此诗境也缺乏更多的变化。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他的诗“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很能切中他诗歌艺术上的弱点。

酬李穆见寄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解答:

1.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

2.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答: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哀啼,唯见江水茫茫。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无奈的思想感情。

2.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随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析诗歌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效果。

解答:

1.草木摇落,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作者描绘了一幅萧瑟秋景图。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2.诗人凭眺已久,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是谁家少妇正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送严士元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为青色。

1.上诗颈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作简析。

2.清代学者方东树说此诗“(第)三、四句卓然名句,千载不朽”,试赏析这两句诗。

解答:

1.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实写目送孤帆远去,虚写想象中湖南的景物,都是对朋友深挚感情的反映;“万里情”直抒胸臆,惜别之情尤其突出。

2.细雨看不见,看看衣服已湿,说明时间过了很久;“闲花”既说明落花很轻,又可见作者心在叙谈而不在赏景;拈出细雨、闲花,笔触细腻,表明作者心目中忘了时间、天气、景物,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了作者与朋友相见的惬意心情。

喜李翰自越至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

3.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解答:

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

2.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融情于景,表现出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

3.四海泛舟,浪迹天涯;万里来访,重视友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了无心计,物我相融。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解答: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②摇落:零落。

1.作者登临远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第三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解答:

1.登台,秋景秋意,勾起了作者怀乡思归的感情;凭吊零落萧条寂静的南朝古迹,触景生情,抒发了朝代更替(或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世无常)的惆怅悲伤之情。

2.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写诗人看到夕阳依旧照在吴公台上,听到悲凉的钟声在寂静的林子里回响。从而描绘了悲凉、寂静的环境特点。

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1.请简要分析颔联中“没”字和“空”字的妙用。

2.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离情别绪,请作简要赏析。

解答:

1.“没”字明写飞鸟的不知去向,同时又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空”字,写友人远去了,只有青山依依向人,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2.虚实结合(或想象),前一句实,后一句虚。前一句写诗人目送着友人的行舟远去,直至消逝在长江尽头;后一句想象着友人正在夕阳灿照的五湖(当指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1.“谁听石上泉”中的“谁”字有的版本作“也”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结合诗歌分析。

2.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

解答:

1.(示例一)“也”字更好。内容上,写出了鲍禅师既赏山中月,又听石上泉的悠闲生活。格律上,“也”与“犹”对仗工整,读来流畅、自然。

(示例二)“谁”字更好。营造了苍凉、荒芜、凄清的意境。故居仍在对着山中明月,却久已无人居住,还有谁去听那清泉流经岩石发出的优美声音?主人去了哪里?做什么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精彩。

2.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盼望。作者与鲍禅师深厚的情谊。作者对出家人生活的向往,喜欢出家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思想。

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①,从今又几年?

【注】①长沙傅:西汉贾谊年少才高,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

1.请结合整首诗歌内容,概括作者的处境。

2.根据上述作者处境,请分析作者的心理。

3.颈联主要用了“岭猿”、“江柳”的意象来写景,请从手法和作用角度赏析颈联。(

解答:

1.新年将近,却因被贬谪而离家遥远;年纪衰老,却依然位卑而居人之下。

2.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极度思念家乡却归期遥遥的悲伤,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懑。

3.从早至暮,岭上猿猴悲啼不断;而江边柳树则遭风烟侵袭缠绕,一片凄迷。作者借景抒情,将悲凉失意的情感,寄寓在哀伤凄凉的景色之中。

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①五湖:指太湖。②白频:水中浮苹,花白色,故名。

1.颔联中“    ”和“    ”两个字点出被送的人远去了,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颔联中“空”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4.诗人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饯别的?请作简要分析。

5.请简要分析颔联中“没”字和“空”字的妙用。

6.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是“饯别”,但诗中没有饯别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未提及。

B.首联写朋友登舟远去,小船行驶于茫茫长江,诗人频频挥手,依依惜别。

C.第三句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倾注了自己的关切。

D.尾联诗人想象朋友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心中充满愁思。

解答:

1.没,空。

2.表达诗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恨。(或依依惜别之情)

3.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同时烘托出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4. 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亦可)的手法,借助眼前烟水、飞鸟、青山和白苹等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想象别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来表达离情别绪。

5. 雪天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无奈 。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盼望与人相见的急切心情。

6. D(应是诗人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他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①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②,春草③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④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①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②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③春草:一作“芳草”。

④“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1.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2.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

3.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5.简要述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6.全诗是围绕着一个什么字来逐渐展开的?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解答:

1.诗人沿路寻来,由莓苔上的屐痕猜想居者未曾出门;然后,由远及近,描绘道人隐居的环境,交代来访不遇;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宜人的山中美景,处处体现“寻”字。

2.诗人希望通过访晤常山道人来体会清寂、闲逸的“禅意”,他看到了白云缭绕水边、芳草门前摇曳的道人居所,也欣赏到雨后松色青翠、山水清秀之景,虽寻访不遇,但已然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无需与道人再言“禅意”,自然也就“忘言”了。

3.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5.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诗人不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他乘兴而来寻访道士,获得“禅意”后尽兴而返。

6.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突出了一个“寻”字。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春草闭闲门”意味寻人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随山到水源”就是随山寻水源,而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也紧扣一个“寻”字。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②栖迟:淹留。③楚客:指贾谊。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4.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5.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6.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7.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8.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解答:

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强烈的控诉。

3.D

4.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
本诗①借景抒情(赏析颔联)②拟人、反问(赏析颈链、尾联)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左诗①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平庸的世家子弟;②对比:两种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运的对照。

5.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

6.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7.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8.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参考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

【注】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诗人给“送别”的场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答:

1.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3.色彩:苍苍;钟声:杏杏;景色:斜阳、青山,这些都营造出一种闲淡清寂的氛围,有别于一般送别诗的黯然神伤。

弹琴

          泠泠①七弦②上,静听松风寒③。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①泠泠:洋溢貌。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1.结合诗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静听”二字的?

2琴为心声,细读此诗,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心声?

解答:

1.描写了弹琴者入神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琴声的超妙。

2.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借听弹琴声,感叹世风日下,不弹古调,自己的爱好不合时宜,抒发了使人感到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参考译文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幽的琴声,静静地听就像寒风吹入松林那样凄清。虽然我十分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古人评刘长卿的诗,说他因遭贬谪,其诗“多凄怨语”。此诗写朋友皇甫侍御来访之“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心中之“喜”的。

解答:

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偏远的荒村,深秋时节落叶纷纷,路无行客,雨断野桥,涧水乱流。在这样偏僻、孤寂的荒村,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暮秋时节,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如何不高兴

送上人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地。

1.本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述。

2.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人与上人是好朋友,诗人要上人“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意思是什么?

解答:

1.首句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饰手法。以孤云、野鹤喻上人,既表明上人是一个行僧,四海为家,漂泊无定,又写出超然脱俗的隐士情怀,因为孤云、野鹤也是隐士的象征。

2.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长卿诗欣赏
课外古诗练习八上前五首
高中语文《送友人》(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34首古诗赏析
唐诗60首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