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元璋死后留给孙子建文帝一个箱子,不久这只箱子救了他孙子一命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分封诸子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 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面对朝廷的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坚决不从。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这期间,他奋起反抗,杀气腾腾地扫灭了建文帝的大军,然后登基称帝,成为了一带雄主。

可是,朱棣进京之后,建文帝结局如何呢?

很多人都说建文帝在朱棣进京时并没有死,而是穿上朱元璋当年的僧袍逃之夭夭,甚至,还在朱棣死后重回北京,得以善终。这一说法在后世的诸多演绎下,更是传的有声有色。那么,建文帝的真实下落究竟如何呢?

据《太宗实录》记载,朱棣率兵进入京城后,建文帝看到大势已去,也曾想出去迎接朱棣以保全性命。但是,思前想后,他又不由地叹息道:“我有什么面目和他相见!”迫不得已之下,建文帝只好放火焚烧皇宫。一时间火光冲天,建文帝和众多后妃们全部葬身在火海之中。

朱棣入宫后,到处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但除了一堆尸体外别无他获。有幸存者说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并找出了一具烧焦的尸体作为证据。虽然,那具尸体已经面目全非,连是男是女都分不清了,但是,朱棣还是听信了那人所说的话。

他对着尸体痛哭不止,如丧考妣,然后解释道:“我只是帮助你学善的,你何必这样自寻死路呢?”朱棣称帝后,用天子的礼节安葬的建文帝,并罢朝三日以示尊重。这件事情完完整整地记载在《明史》的成祖本纪和方孝孺传中,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但是,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

因为,虽然史书有权威性,但是,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了《太宗实录》这一章。朱棣既然能修改其他部分,自然也有可能修改建文帝这一段。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建文帝的长子下落不明。城破之时,建文帝的长子朱文奎年仅七岁。《明史》上说他“莫知所终”,既然他可以逃脱,那么,建文帝也并非没有逃脱的可能。

永乐时期,在朱棣的严厉统治下,任何人都不敢妄言建文帝出走一事。直到正德年间,才有人开始讨论起建文帝的结局。万历二年(1574年),年仅十三岁的万历皇帝曾经向张居正问起过此事。张居正回答道:“我朝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这件事,但是,听前朝的人说,建文帝当时剃光了头然后悄悄地逃出了京城。之后,建文帝就去云游四方,再也没有消息了。”

由此可见,民间的说法已经慢慢地传到了宫廷。而且,此事在万历年间,已经不是禁忌话题了。

除此之外,在比较靠谱的《明史纪事本末》中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这部著作里面说,建文帝没有死在大火中,而是在大臣们的保护下从密道逃走了。

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看到朱棣已经攻破京城,万念俱灰之余,曾想一死了之。他身边的太监王钺劝阻道:“先皇驾崩前,曾给陛下留下一个铁箱子,并叮嘱奴才在紧急关头才能交给陛下。奴才谨记先皇遗命,一直将此箱子藏在奉先殿内。”仿佛是溺水之人抓到了一根稻草,建文帝立即命人将箱子取来。

箱子打开后,里面是三张僧人的凭证,上面早已经写好了建文帝君臣的名字。还没等建文帝叹息,他又发现了三件僧袍、一把剃刀、银子若干和一封信。信上说:建文帝请从鬼门出,别的人从水关御沟逃走,傍晚的时候在神乐观西房汇合。看了物品和信后,建文帝等人唏嘘不已。虽然,朱元璋登基后对他做过和尚的往事十分忌讳,但此事的确是广为人知。

建文帝明白,太祖皇帝是想让他皈依佛门,以此求得善终。他们剃完头,穿上僧袍,然后按照信上所说的路线逃了出去。到了所说的地点后,建文帝等人发现那里竟然停了一只小船。更让建文帝等人惊讶的是,小船上还有一名僧人。僧人看见建文帝等人便招呼众人登岸,并大呼万岁。建文帝感到十分惊讶,便问他为何在此等候而且知晓自己的身份。

僧人回到道:“小僧是神乐观的主持,昨夜梦到了太祖皇帝。太祖皇帝命我在此等候陛下,然后让陛下入观。”

这段文字将建文帝的下落说的有声有色,可是,其真实性十分值得怀疑。清朝人在修撰《明史》时,论及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指出,朱棣当时已经将京城团团包围,建文帝无处可逃。所谓的出家之说,十分可笑。但是,反对的人也有不少。最终,争论的几位史官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能用“帝不知所终”来作为结论。

倘若,建文帝真的逃走的话,那么,他会逃到哪里呢?

研究人员仔细阅读了相关资料后,大致有这八个看法:

一、出家为僧,四处云游说:研究人员根据地方记载以及遗址,遗迹等得出结论,建文帝曾在西南和东南等地游玩过。西南诸省,也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一些著作中,甚至还记载着建文帝游玩时所作的诗文。

二、飘落异国说:朱棣君临天下后,建文帝自知已无法在国内生存,于是他乘舟出海,去了别的国家。有人考证建文帝曾经隐居在苏门答腊岛,但也只是猜测。朱棣即位后担心在海外的建文帝会重新召集人马,于是多次派遣郑和对西洋调查。在郑和的船队中,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他们就是专门负责此事的。

三、北京西山说:正统七年(1442年),有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来到广西官府,并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听说后不敢怠慢,马上上奏朝廷。朝廷得知派人将这位老人送到了京师,并找了见过建文帝的老臣吴亮前去辨认。老人见到吴亮后,马上便叫出了吴亮的名字。但是,时隔多年,老人也已经九十岁左右了。因此,吴亮也不敢确认老人究竟是不是建文帝。

老人见状,便说当年吃饭的时候自己曾掉了一块肉。那时候,就是吴亮趴下去吃了。吴亮听了之后痛哭不止,然后回去上吊自尽了。经此之后,朝廷认可了老人的身份,并一直在宫中奉养他,为他养老送终,老人最终葬在北京西山。

研究人员指出,此说虽是谣言,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英宗实录》中记载,正统五年(1440年),一个僧人来广西,对官府声称自己是建文帝。之后,僧人到了京城。大臣们都怀疑他是假冒的。于是,大臣们不断地问他问题,看他能否答出来。开始,僧人开镇定自若,口若悬河。但是,越问,破绽越多,多了后来,连他自己也难以自圆其说了。最后,僧人只能承认,自己名叫杨行祥,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剃度为僧的。

近年来,有人让他谎称建文帝以骗吃骗喝。他认为建文帝失踪已久,此计可行,于是才来浑水摸鱼。此事真相大白后,朝廷认为僧人的行为十分恶劣,于是,将僧人打入大牢。没过多久,这位假扮建文帝的僧人便死在狱中了。

四、江苏吴县说:有人根据吴县的一些遗迹和遗物,认为建文帝出逃后并没有走远,而是在吴县颐养天年了。《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曾经亲自前去考证,并得出了建文帝是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吴县病逝的结论。因此,这也自成一说。

五、四川望京寺说:建文帝出逃之后为了掩人耳目,于是跑到了西南一带。他既化身为僧,于是便选择了四川的望京寺。据说,他在此经常面向京城方向垂泪啼泣。望京寺本来叫做佛罗寺。因为建文帝的缘故,这才改名为望京寺。

六、归隐山林说:《江油县志》曾经记载建文帝归隐山林,因此,这也算一种说法。但是,由于支持此说的证据实在太少,所以此说只能说是一种假设。

七、湖北武昌说:近几年有人曾自称是建文帝的后人,为了使人信服,他还特意献出了自己家的家谱。据他说,建文帝当年逃出京城后在武昌隐居,去世之后也就葬在了武昌。

八、湖南说: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的文物局收藏着一件象牙朝笏,据说,是来自一位武当山僧人之手。从这件文物中,我们或许会发现建文帝下落的蛛丝马迹。因为,明朝之后,臣子们上朝就不用朝笏了。而且,封建社会礼制森严,不同身份的人要用不同的朝笏。

例如,皇帝所用的是玉制成朝笏。太子亲王一级,用的是象牙制成的朝笏。众多大臣,只能使用檀木或者竹子制成的朝笏。因此,这个象牙朝笏一定来头不小。有很多人据此推断,说这个朝笏就是当过太子的建文帝传下来的。

当然,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绝不仅仅这八种。有人甚至大胆猜测,朱棣为了洗脱自己的罪行,特意大张旗鼓地搜寻建文帝下落,并留下了很多假证据,以此来混淆视听,转移视线。

参考资料:

【《明史》、《英宗实录》、《江油县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去哪儿了?
文帝的下落如何?
无名小镇因考古家一发现名声大震,一古道和墓亭牵出史上一大谜案
建文帝的下落之谜
令人惊呆!建文帝最后居然落得这样的下场
通俗故事:明建文帝 朱允炆 《明史纪事本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