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审美赏析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国。南唐后主李煜不问朝政,只会吟诗作词,被宋朝打败,投降后被封为违命侯,被囚禁。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据说,因为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成为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因而,这首词成了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词人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了”即了结,完结。“春花秋月”不但表明时间的变化,也表现了词人的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意思是说,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往事知多少?”“往事”即过去的事。意思是说,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这里,不但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延续。上句问天、问人,下句自问,触景生情,把时空和个人的生事感受结合,形成了凄凉的审美境界。在词人看来,这“春花秋月”就是“往事”,就是词人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词人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意思是说,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可以看出,在昨天晚上,词人睡不着,独自登楼,仰望天空,一轮明月高挂,引发了词人的想念之情。“春花秋月”本来是多么美好的,可是,此时此刻的词人却企盼它早日“了”了。而今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词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想到过去的生活。回过来看,而今“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砌”即台阶。“雕阑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这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有“依然”之意。“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意思是说,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这里表现的是物是人非之感。“东风”引发了囚居异邦的词人的忧愁。所以,词人最后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君”作者自称。“能”即“还”之意。如今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之水。这里紧承“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所暗示的物是人非而发出的叹息。词人为了表现自己心中的忧愁,心中的恨意,词人通过以水喻愁的方法。这个比喻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愁”(被囚禁之愁)与“恨”(亡国之恨)似如长流的春水,无穷无尽,不尽延绵。以水喻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比比皆是,比如,刘禹锡的《竹枝调》中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刘禹锡的《竹枝调》中本体是流水,喻体是愁。而秦观《江城子》也是如此,唯独李煜词句中的本体是“愁”,喻体是“春水”,这样就突出了“愁”,而且显得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给人以不尽的思索,无穷的想象,从而引发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艺术上,首先,比喻手法的运用。比如,结尾的比喻句,将愁思描写得既形象化,又富有情韵之美。其次,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很有感染力。再次,情感真切,意蕴丰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花秋月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审美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一首虞美人,葬送了千古词帝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最经典的一首词!《虞美人》中的人生三问
史上最悲伤的两首词,乃词帝李煜的泣血之作,一首写尽世事无常,一首成为千古绝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