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第十五章解说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兮其若冬涉水,犹兮其若畏四邻,严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泽,沌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

褒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襒而不成

头句就表明了,本章是以“古之善为道者”为例说明人“应该”怎样为道,所以像是接着上章说下来的,全章主旨思想清楚明白,很容易把握。但有几个重要的字与王本有所不同,因之对相关句义的理解有着颇大分歧,不好取舍。

【解说一】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

1、这两句无疑是说,古代的“善为道者”运用道处理问题真是太高明了,以致常人根本说不清其高明之所在。读来似乎有个语病:主语是“善为道者”,但谓语不像是对人的陈述,而是讲他“为道方式”的特点。中间脱漏了“其行事也”四字吧?但我以为,与其这样解释,不如说老子这是有意“主谓不搭配”:不仅文字精练了,还突出了古之为道者“善为道”之所在。——惟其如此,才特意在“为道者”前面加了个“善”字。

2、“微妙玄达”何义?我以为,这是个联合词组,“微妙”就是通常理解的意思,“玄达”的意思差不多:“玄”是深奥义,“达”相当于“通”(有的版本就作“通”),这里是说他的那些行事方式彼此相通,你简直看不出有何区别。所以下句评之曰“深不可志”。——此句更明显是针对“其为道方式”而发。注意:此“志”通“誌”,标示出某对象的特征的意思。

辨析

1、头句中的“道”字,许多版本都作“士”,而这两个字是无法通假的,因此历来多有争论。《今注》对此表态说:“王弼本‘士’,帛书乙本作‘道’,同傅奕本,验之郭店简本(甲组),正作‘士’,此证‘士’字更近古义。”但沈先生看重的是文义,坚持从帛书,作“道”,他说:“‘为道者’乃君王,‘为士者’乃宰臣,此一字之改,有原则区别。也可见君权至高无上,唯我独尊之后,对君主的善意进言也被看作是犯忌的。”——我以为这个讨论是多余的:“士”通“事”(杨树达要释中说:“‘士’‘事’一字,古通用。”)“善为道”也就是“善为事”,在许多版本中“道”作“士”,盖因此也。——《译注》从王本,注释说:“古之善为士者:古代明于治道之士。……‘善为士’,即指善于行道之士。”并按此注释将这两句翻译为:“古代明于治道之士,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邃得难以认识。”就该说是“武断式误解”了。又,该书又从王本,末句的“志”作“识”,以为是“认识”义。这就更错了,因为即使作“识”,这个“不可志(识)”也不能是“不可认识”的意思:本章就是在讲对它的认识啊!下句说“故强为之容”,更说明对它至少已经有所认识了啊!而在古代,“识”,正是常常借作“誌”的。

2、对这里的“微妙玄通”,沈先生有个意见:“‘微妙玄通’,现译为‘精妙通达’(《陈注》)、‘细致、深远而通达’(《任译》)等,都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微妙玄达’实际是指四个方面,‘微’是极小,‘妙’(渺)是极大,‘玄’是幽隐,‘达’是显豁,‘微妙玄达’即是‘大小隐显’,这四个方面都深不可志。”我以为他这意见可取。

【解说二】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兮其若冬涉水,犹兮其若畏四邻,严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泽,沌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

1、前两句是承接上句的“不可志”说的,故头上的“唯”字相当于“就因为”;“强”是“勉强”义,“容”是动词,描绘、形容的意思;“之”是“古之善为道者”的复指词,作“容”的前置宾语。——这样,“为”字只好视为助词,同于“大为不满”这种说法中的“为”了。自然,将“为之”理解“对他”,说“容”是“加以描述”的意思,也通。

2、接下的七个含“兮”字的感叹句都是描述古之善为道者的行为表现与仪态,因为是直接征引“强为之容”者的话,所以前面加个“曰”字。世转本多省去了“曰”字,于文义无损。这七句不难理解,只须指出以下几点:

头句中的“与”通“豫”,本应和下句头一字“犹”构成双音节词“犹豫”,但和“恍惚”也常被拆开说“惚兮”、“恍兮”一样,也分开来单用了。这是《老子》特有的文风。因此,头两句是说那古之善为道者行事总是小心谨慎,显得犹豫不决胆小怕事似的。——“若冬涉水”就是字面义:这“水”是泛指江河湖海,“涉”是行走义;“若畏四邻”,我以为就是指早晨起床时怕影响邻人就蹑手蹑脚地走路和动作,以此说明“他”严以律己,关心他人。

第三句的“严”字有严肃端庄而不敢放肆,拘谨担心却不失威严的意思,这是对于在别人家作客的人的最好写照;想到这一点,该句句义自明。——第四句的“涣”字是“水盛貌”,“凌”是逾越义,故是穿越波涛汹涌的湖泊的意思,喻指“他”勇敢坚强,有胆量,有气魄,与上句恰相对照。

第五、六句说“沌兮”、“混兮”,又是将“混沌”拆开单用。联系到二十章模拟圣人的口吻说:“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兮”,和十九章说圣人教人“见素抱朴,少知寡欲”,再想到“朴”的本义是指未加工的木材,“浊”的本义是指液体未予澄清时的状态,也就大体上可以领会这两句的含义了,不必太计较其他版本文字的差异,因为必定是意思差不多的。

末句“旷兮其若谷”好懂:“谷”在《老子》中多次出现,都是比喻虚怀若谷,所以这一句我以为最好翻译为:“胸怀宽广啊,真是虚怀若谷”。——此句没有“对应句”,是脱漏了,还是老子又有意来个“参差美”?考虑到第四章开头说“谷神不死”,我以为是老子特意用此句收尾,暗示前几句的根本乃在于“谷”,古之善为道者的“善”可概括为“谷神品格”。

辨析

1、这一段前两句,世传本大多头上都有“孰能”二字,第二句多作“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今注》的译文是:“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进?”《译注》的是:“谁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之后,又让它逐渐萌动生机?”沈先生在批评几家的译文“不比原文更易解”之后,自己给出的译文是:“混浊的水由静态而会慢慢地变清,像女子怀孕一样,弱小者持重,就能慢慢地萌发生机。”——看了这样的译文,我估计注家们其实谁也不相信自己读懂了这两句的,只好强作注译。我则愿意公开承认“我没有读懂”,同时认定“此乃衍文”。因此,我将这两句放到括号中,不作解说了。

2、下面三句则明白得很:对“古之善为道者”做了多方面的具体描述之后,就对他的德性做个概括、总结。所以这三句正是本章的落脚点。——注意:“葆”即第九章“揣而锐之,不可长葆”的“葆”,不过在那里是“隐藏”义,这里只是表示小心谨慎地保持着;“此道”即古之善为道者“为”的那个“道”;“不欲”是“不愿意”的意思,“盈”是“满”义,“满”意味着容易溢出,这个“不欲盈”理当意在“不溢出”;“襒”是“拂拭”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騶行)适赵,平原君侧行襒席”。)“成”有“既成、现成”义,又可当“法式、格式”讲,故“襒而不成”字面义是经常拂拭,不固守既成定式,由于这是说明“不欲盈”的“目的”和结果,所以是喻指经常去掉自身缺点,不断进步。

3、这一章,王蒙的转述是:“从前那些好好学道和实行道的人,精微、智慧、深刻、明白。     由于他们的深度,他们大道的深奥与境界是不容易为旁人所体察认知的。      正因为不易体察,所以更要勉为其难地予以形容:得道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小心翼翼地,像是冬季渡过河流。他们慎重谦和,像是顾虑会受到四邻的不满或攻击。他们认真严谨,像是作客他乡,不可大意。他们慢慢地展开发挥,像是冰雪消融。他们实实在在厚重本色,像是原生的木头。他们接受包容,就像是一个山谷洼地,兼收并蓄,好像是不避污浊。      那么,谁能停止污浊呢?靠平静的过程使它沉淀而清明。谁能安定永远呢?靠微调与和风细雨让它焕发生机。得道的人不求满盈,正因为不求满盈,看似保守,却不断取得成功。”

译文

古代善于依道行事的人,其行为表现可说是微妙玄通,深奥得简直不可描述。

但也正因为不可描述,我要来勉强形容他一下。这样说吧:他总是谨小慎微,就像是冬天里在结了冰的江河上行走,处处小心翼翼,像是早晨起床时蹑手蹑脚以免惊动邻人;他做事一定严肃认真依规依矩,就像是在别人家里做客,又勇敢坚强极有魄力,像是在惊涛拍岸的湖泊中破浪前进;他待人敦厚朴实,像是未被加工的木料,又宽宏大量像是能够容纳任何一种意见。总之,他虚己下人,心胸开阔,充满谷神品格与情怀。[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

保持这种“为道”态度的人是不愿意把事情做得太满的。正因为他不把事情做得太满,所以他能够随时发现和克服自己的缺点,从不固守旧模式旧套路行事,总是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成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 十五卷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帛书《道德经》第十五章 详细解读 学习圣贤智慧
老子辩证之十五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试译老子经文第十五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