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家族的科举悲剧,为何却造就了徐霞客这位“千古第一奇人”?
2011年0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大图模式
徐霞客画像
然而,是什么造就了徐霞客充满传奇的一生,并可以让他选择自己的旅游爱好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呢?这或许应该从他家族中五代人为之毙命的科场悲剧说起。
明代是一个科举盛行的时代,科举入仕是众多平民百姓走向富贵显达的唯一正途。若不是进士出身的官吏,会被人瞧不起,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当官的。
这一点,徐霞客的祖上徐颐数年间在京作为一个七品芝麻官深有体会的。
徐霞客的祖上,人称江阴梧塍(chéng)徐氏,在明代为江南望族,其发迹始于生于元末,长于明初的徐氏第九世祖徐麟。
明太祖洪武初年,正当明王朝百业待兴,极需有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以稳定民生。可是当时四境未服,边疆时有少数民族作乱,于是出榜招贤纳士,派人安抚西北的烧水民族。徐麟便应诏前往西蜀,招抚羌人。徐麟靠着一身本事,功成回朝,朝廷对其加官进爵,但徐麟去辞官不做,说要回家乡务农。回家乡数年,徐麟便成了一个拥有良田数万亩的地主。
明正统年间,江南闹饥荒,徐麟教育两个儿子:“谷不可不储,复不可不散。不储则难以展德,不散则易以致殃。吾有余而人不给,非仁也”。于是兄弟二人各出谷四千斛拿来赈灾,救活了饥民无数,被朝廷表彰为“义门”。
景泰年间,北方边患严重,兄弟二人又“进鞍马助边”,捐献马匹给前线的官兵,朝廷又表彰他们为“义民”,并且给他们大修徐氏祖墓,族人都感到十分光荣!
不久,大哥徐景由推荐自己的长子徐颐
明代的“中书舍人”不及唐代时的地位显赫,只是一个从七品的小官,是明成祖为书诰、策而特殊的管阁备员而已,而且当时人认为他是“以财得官”,虽精于六书,学富五车,家财万贯,但都十分瞧不起他。
数年之后,徐颐便“得疾予告归”,后来“疾既愈,或劝俾就职”,但徐颐说“违养图仕非志也”,就算病好了以后,也自觉在京城做官的无趣,主要是自己这个七品芝麻官还是靠钱财捐来的,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徐颐回到家中,仗着富甲江南的财富,开始督促子孙问津科举,欲让子孙博个金榜题名,以荣耀门庭,光宗耀祖。
至此,梧塍徐氏四世科举的悲剧即将上演了。
大图模式
古代科举考试现场
日夜苦读攻客场 父子共赴黄泉路
徐颐之子徐元献,即徐霞客的太祖,“方十岁已能赋诗,四座为之惊叹”,小小年纪即展现出了令人称赞的才华。作为父亲,徐颐自然很高兴。于是不惜重金广求四方典籍,并邀请饱学之士为子孙授业,而且徐颐亲自陪读,沏一壶茶,摇着小扇,每每直到午夜方休。
徐元献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学习十分努力,在名师严父的督促下,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乡试中获第一名,列举人第三名。
时年徐元献26岁,可谓志得意满。
次年,徐元献租了一条小船沿着运河北上进京参加会试,路上写了一首《发邵伯》的诗,用来抒发对科举考试角逐功名的感受,诗曰:
三千里外赴神京,今日初登第一程。
湖口坚冰凝万艇,马头日落向孤城。
客囊无物惟书剑,驿路相亲只弟兄。
奔走风尘殊未已,不胜辛苦厌浮名。
正值初春,湖口的坚冰仍未化去,全国各地的考生都赶到经常来参加科考,读书辛苦,赶考的路上也辛苦,只是为了争个功名。可不料,这次会试,徐元献竟名落孙山,让父亲翘首以待的期望竟变成了一次大失望。
落第归家后,徐元献开始总结考试失败的教训,然后更加发奋读书,为了能考个好成绩简直是废寝忘食,无奈由于用功过度,加之长期的身心压力,竟一病不起,死时年仅29岁。
徐颐痛失爱子,精神不堪打击,不久也一病不起,于同年驾鹤西去。
一场科举梦,造成了徐颐和徐元献这父子两人共赴黄泉路的悲剧。
子承父业考科举 冤案牵连难翻身
徐元献之子徐经,即徐霞客的高祖,父亲死时他年仅12岁。
在父亲徐元献、祖父徐颐的培育下,从小“敏而好学
1495年,徐经乡试高中第41名举人,当时年方22岁。可算得上是少年得志,被视为梧塍的千里马。
1499年的春天,徐经约唐伯虎同船进京参加会试。此前的唐伯虎,由于考了乡试第一名的好成绩,认为到京城考试志在必得。
到了京城后,徐经带着唐伯虎骑着高头大马逛街,一群随从跟着,场面十分高调,加上本来此二人,特别是唐伯虎是早已名声在外的才子,所以引来无数人围观。
招摇的人少,围观的人多,就很容易让一些别有用心或看不惯的人挑刺,最通用也是最低成本的招数就是制造谣言,用舆论来作乱棍猛打。徐经和唐伯虎或许并不知道这一点。
大图模式
唐伯虎画像
果然,二人在连续三场的考试结束后,就开始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的言论,说徐经贿赂主考官的家童,预先得到了试题。给事中华昶闻讯后上奏弹劾主考官程敏政受贿泄题,而且行贿人正是徐经、唐伯虎。
明孝宗下旨,让李东阳复查试卷,发现他们二人均不在录取的名单里。按理说,这场科举舞弊案件便可平息了,毕竟他们都未被录取嘛。可是,参加科举的考生们仍不肯罢休,认为事关科举的公平性、公正性及严肃性,要求查清并严惩相关涉事人员。
几经调查,结果是徐经虽有送见面礼给主考官,但是并未“预得试题”,属于被冤枉了,且二人均未考得好成绩,没被录取。可是朝廷为了平息民愤以及考虑科举的严肃性,将被告、原告都各打五十大板,徐经、唐伯虎被削除仕籍,而且终身不得参加科考,主考官程敏政被罢官还家后不久便愤郁病亡,上奏弹劾的给事中华昶也被降职处分。
明孝宗可谓是历史上难得的几个好皇帝之一,他励精图治,不进声色,勤于政事,但在处理这件科举舞弊案的时候似乎显得过于草率了。
这场科举舞弊风波后,唐伯虎消极颓废,归家后夫妻反目而分道扬镳,自筑“桃花坞”日夜饮酒赋诗以自娱;而徐经归家后闭门不出,面壁读书,作《贲感集》以明志,其中《归雁》这首诗中道出了他对科举无望之下,从而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紫陌连云道路长,一声清泪落潇湘。
西风吹断芦花梦,秋水湖田晚稻香。
夕阳下的田间小道似乎看不到尽头,科举的道路却忽然断了,光宗耀祖的仕途梦还能继续吗?不如回家耕田做一个看着秋水湖田闻着晚稻清香的农夫好了。
虽经历挫折,但徐经并未颓废,而是仍渴望继续他光耀门庭的仕途梦。
1505年,明孝宗死,新天子明武宗朱厚照登基。按照历史惯例,新天子即位,一般都会颁发大赦令,即免除或减轻全国罪犯刑罚的制度。徐经盼望着新天子的大赦令,于是到京师探听信息。
怎料徐经到达京师后,由于一路舟车劳顿,竟一病不起,客死于他乡,时年仅35岁。
父子同年而亡续演 徐氏科举之路断矣
徐经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徐治,徐洽,徐沾。能继承父辈科举事业的是从小刻苦学习之次子徐洽。
父亲徐经死时,徐洽年仅10岁。在母亲杨氏的教育下,他立志科举,发奋读书,欲一雪其父亲的科场之耻。徐洽青年时候便进国子监读书,为太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相当优异。
徐洽先后参加了七次会试,但结果是屡试屡败,可以说是从青年考到老年,直到57岁的第七次会试还是在录取范围之外时,忽然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不佳,于是便把希望寄托于儿子徐衍芳身上。
徐衍芳是徐洽的长子,即徐霞客的祖父,徐洽对长子科考期望特别大。而徐衍芳也能理解科考是父亲毕生的心愿,想替父亲完成未竟之业,所以他读书非常用功。
徐洽七次会试不中后,回家为儿子徐衍芳建了湖庄书屋(今徐霞客故居所在),令徐衍芳终年在书屋里苦读,不久过了乡试,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
大图模式
徐霞客故居
可是,徐衍芳延续了父亲仕途不济的命运,六次会试皆不中,最后在苦闷中日日以诗酒自娱,四十多岁便草草地完结了艰辛而抑郁的一生。
徐衍芳的早逝,让徐洽白发人送黑发人,悲伤自不必说,而且顿感科举之路已绝,竟也在长子逝世的同一年因气喘病突发而默默结束了一生,再次重复了祖辈徐颐和徐元献父子同年而亡的家族悲剧。
至此,徐霞客祖上从太祖徐元献到高祖徐经,再从曾祖父徐洽到祖父徐衍芳,这四代人的近百年的科举角逐,耗尽了这四代人的精力,造成了五代人因此丧命的结局。可以想象,在这近百年中每当大比之年,徐家人都是惶恐不安,甚至可以说是在忐忑、恐怖的气氛中等待,而等来的是一次次的失望。
因科举而出现两次父子同年毙命的悲剧,以及徐霞客高祖徐经因科场舞弊案的含冤而死,更是不能忘怀的家族耻辱,这可以说是梧塍徐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如果说前期的科场角逐是出于徐颐对金榜题名的羡慕,那么后期则是出于徐洽欲一雪梧塍徐氏科场败北之耻的拼搏。
可是,不管是羡慕也好,拼搏也罢,都似乎是徒劳的挣扎,均以失望而告终。
放弃祖辈的科举梦 振兴家族远离是非
徐有勉
正当徐有勉接近乡试科考的年龄之际,因父亲徐衍芳和祖父徐洽同年夭亡的悲痛教训,开始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决定逃出科举的牢笼。
据记载,当有人劝徐有勉参加乡试科考时,他掉头不答而走,徒留劝考者惋惜地在风中凌乱……
徐有勉无心科考,决心与其妻王氏(徐霞客之母)一起从事耕织田园生活。而王氏也是出身江阴大族,为人知书达理,十分尊重徐有勉的选择,而且勤俭治家。经夫妻二人20多年的努力经营,使得衰落的徐氏家业得以重新振作了起来。
徐有勉一辈生活很安定,而且他平时也不愿与达官显贵之人交往,如当时无锡“秦中丞、杨冏卿、侯司谏皆周视相善,时访公,公固匿迹以疾辞,亦无所报谢”,对显贵之人的拜访,竟称病辞而不见,也不会送礼和回访。
徐有勉生平爱好木石,自筑园林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而且好旅游,“每当暇日,常携三五家僮,扁舟一叶,往返于苏、杭之山水”。
徐有勉41岁时生次子徐霞客,此时长子弘祚已经20岁了,所以夫妻视徐霞客如掌上珍宝,而且徐霞客自小聪明伶俐,十分惹父母疼爱。
徐有勉常对人说徐霞客“是儿眉庭霞起,读书好客,可以竟吾志,不愿而富贵也”,通过徐霞客的面相说他是个好读书也好客,个性独立,追求自我,不愿意攀附权贵的人,可以说是父亲不愿让儿子重蹈祖辈科考仕途的悲剧,更是父亲对儿子未来的一种期望。
徐霞客深受父亲的感染,自小勤奋读书,且有志于旅游,这一点,作为人母的王氏深知,并十分理解和支持。
弘祖有五岳之志,母为束装,戒之曰:第游名胜归,袖图一一示我。游未竟,我不啮指,去亡害。卯孙在,可伴也!
母亲为出行的徐霞客打点行装,并且告诫要他旅游回来后将看到的美景告诉她,不忍阻碍儿子游览,说在家里有孙子陪伴,不会孤单的。可见其母既能成全徐霞客旅游之志,又能解除他的后顾之忧,使得徐霞客几十年来都能够安心远游。
大图模式
徐霞客观海
先辈们的不幸与徐霞客的幸运
到母亲晚年时,徐霞客因为不放心年迈的母亲,于是停止出游,留在家中伺候母亲。母亲王氏非但不感欣慰,反因自己连累儿子不能出行而于心不忍,督促儿子继续出游。王氏在76岁和80岁时,曾两次要求徐霞客陪她到宜兴和茅山旅游,而且为了显示自己身体很好,步行的时候常走在儿子的前面。
王氏为何如此支持徐霞客出门从事看似不务正业的旅游考察行业呢?她认为:
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即《语》称‘游必有方’,不过稽远近,计岁月,往返如期,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遂为制远游冠,以壮其行色。
徐霞客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为了求富贵而放弃自我,不能像被圈养的雉鸡一样,无法飞向蓝天,像按着车辕轨迹行走的马驹一样,失去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这种只求儿子生活得愉快的思想,只要因为四世科场悲剧的教训,他们不希望儿子再和自己的祖辈、父辈一样为了科举仕途追逐中遭受不幸。
徐霞客的直系先人从太祖到祖父的近百年奋斗史来看,他们是不幸的。但也正是他们的不幸,造就了徐霞客幸运。
四世科举的惨败,让这个梧塍徐氏家族吸取了教训,所以到了徐霞客父亲和他自己才能从科举角逐中得以解脱,也才让徐霞客可以追逐自己的理想,终生旅游。
大图模式
一个人的成才,由许多的偶然因素拼接成了必然因素。徐霞客,就是由众多的历史偶然性拼接成为了一个“千古奇人”。
明人记事笔记《共山堂外记》;
明代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明代 吴宽《明故乡贡进士徐君墓志铭》;
王思任《徐氏三可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列全家官职求关照?这位家长,幸亏你没生活在明朝
科举制度真的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我国古代高考是什么样子?
从对科举争议案的处理,比较赵匡胤和朱元璋治国理念的异同
真实的唐伯虎,被妻子看不起,被世人唾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