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话桑梓情(272)

礼节礼仪规矩

一、传统礼俗

2揖礼

作揖

作揖没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间,活在台湾,活在全世界的华人族群中,而且还活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如过年过节,典礼庆贺,我们时不时拱手作揖。

史书记载

盛行于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向人作揖虽然恭敬,但有时则又能表示倨傲,《汉书·高帝纪》就有郦生不拜,长揖的描述,显示出狂徒郦生对刘邦这位无赖皇帝心里不是很服气。

揖礼行礼手态: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左掌抚托右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此礼节文官武将或君臣均可使用,多用于文官。

女子揖礼有所不同,与男子相比唯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后又出现女子万福礼,双手握拳交叠右手上左手下放在小腹中线,目视下微屈膝,口称某某万福

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史记·高祖本记》: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所以,揖礼用在较轻的场合,或者作为军礼相见。
  周揖礼可分为天揖、 时揖、 土揖三种,所谓高揖、长揖是作礼时的高度和时间,而特揖、旅揖、旁三揖是周礼中,王见诸侯的揖礼,周礼注疏·卷三十一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特揖,一一揖之。旅,众也。大夫爵同者揖之。公及孤卿大夫始入门右,皆北面东上,王揖之乃就位。群士及故士、大仆之属,发在其位。群士位东面,王西南乡而揖之。三揖者,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遁,既,复位。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约6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2、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汉服或便装均可。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4、古代军礼,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多为将士、江湖人士所用。

到了汉代以后。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也。’(萧统编《文选》卷十)统谓妇女拜,见举首下手,而不跪拜。至其原因,《朱熹》注云:古者,妇女首饰盛多,如副笄六珈之类伏于地上。其实不然,肃拜与肃不同,肃如揖,立而行礼,不跪拜,肃拜如稽首顿首,跪坐而行礼。前注盖误,以肃为肃拜也。段玉裁释拜云:肃与肃拜,当为二,《左传》之肃,不言拜,则肃而不拜,未尝跪也。《礼记·曲礼》曰:为其夔拜。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夔,子卧反又例嫁反,诈也,挫也……卢本作蹲。按渭甲胄在身,不能折腰,欲拜则如则如蹲踞然,故不拜。段玉裁按《公羊传》注:作为其如蹲,此皆言不便于跪,故肃以为礼,肃,盖如后世长揖……肃拜者,跪而举首下手也。揖者,立而举头推手也,肃者,立而低头下手,如今人之揖也。跪而举头下手为肃拜,下手如拱,并未分散。

详见九拜词条 

12

叉手揖礼

叉手礼是唐、宋、金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又名交手礼。

13

图为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

14

图为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细节

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上绘一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发现于洛阳的宋墓壁画,画中也有一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仔细观察两人双手的姿势,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是有差别的,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

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图为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

宋代的叉手礼,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

15

洛阳的宋墓壁画

16

洛阳的宋墓壁画细节

可见同一种礼仪在不同时期是略有不同的。 

  宋代叉手礼的行法在五代时期就有了,著名的传世画作《韩熙载夜宴图》中几位叉手示敬的男子,其双手的行握方式与宋墓壁画上的一样。
  到了南宋,叉手礼的姿势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南宋人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对当时的叉手礼行法做了详细描述:两手交握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拇指向上,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
  由史书记载和出土实物资料显示,叉手礼这种行礼方式,出现于唐末,流行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
  据此,我们就容易理解柳宗元的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的诗句了。因为参与的改革遭到失败,柳宗元被赶出京城,贬到永州,做了永州司马。在唐代晚期,司马是个品级很低而又没有实权的闲官,所以,官职低下的柳宗元不论走到哪儿都得屈身事人,叉手行礼。

宋代的叉手礼,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可见同一种礼仪在不同时期是略有不同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 揖礼简介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见面礼”吗?了解一下华夏文明中的见面礼仪
你了解古代真正的“见面礼”吗?
疫情之下:揖礼回归,应全球普及为见面问候方式
鞠躬握手落俗套,壁画教你唐朝叉手礼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