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浦滨江(5)上海船厂段
  向西,走出杨树浦水厂栈道,进入原上海船厂滨江段。

地上有一块锈色钢板。

  钢板上刻着:“1862年英商尼柯逊和英国和记洋行包义德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创办祥生船厂”。

  地上有数块做旧的钢板记录了上海船厂演变的历史:祥生船厂、招商局船厂、瑞镕船厂、英联船厂和上海船厂。

上海船厂今年已经155岁了,它见证了上海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

   2005上海船厂在陆家嘴地区的生产主体部分搬迁至崇明岛,浦西分厂还有1000多人在上班,直到2014这里才搬空了。
  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上海船厂就是行业内的修船全国第一。
  上海船厂创造过许多第一和奇迹。举个例子,1970年上海船厂在3000吨船台上建造万吨远洋货船风雷号19846月,上海船厂建成的中国第一艘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目前仍在使用。

20084月上海船厂承接过外白渡桥大修。还承接过雪龙号科考船的维修,第二次来的时候是黑色的船体,修好了变成现在的橘红色的。

    望江平台。
  站在望江平台上遥望浦东陆家嘴。
    过去生活在杨浦滨江一带的老居民都有一种普遍感受,觉得黄浦江就在身边,但就是看不到江水。工厂在生产百姓走不进去,传统的大工业把滨江和百姓的生活空间隔断了。“还江于民”,把生产性岸线置换为生活性岸线,是杨浦滨江贯通的更深层意义。
  据专家规划:杨浦滨江距江边平均300米范围内不应再造高楼大厦。
    要把平坦开敞的滨水空间还给城市,留给大众,而不是搞一些仅供极少数人享用的亲水房地产;要把历史遗产交给后代,留给未来,而不是在我们手里中断;要通过滨江环境质量的提升,带动其背后旧工业区面貌的彻底改善,而不仅仅是着眼于滨江岸线的视觉景观。
  杨浦滨江的目标是建设成宜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
  上海船厂段滨江留下不少工业遗产,需要慢慢进行保护性改造。
  原变电站机房。
  彻底保留了建筑的钢结构外框架,强化了工业遗址气氛。
   这条道向北通向杨树浦路方向。

  一座船头形状钢结构雕塑。

    这里就是上海船厂的船排遗址,现在的《老船排广场》。

  路边是当年上海船厂的厂房。
  这里显然是机加工车间。
    船厂大型储油罐保留在杨树浦路640号门口(现在进入杨浦滨江的路口),作为标志性景观提示人们这里曾经是百年老船厂。
  杨树浦路640号原英商老公茂纱厂和德商瑞荣船厂办公楼,建造于1900年。2015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为优秀历史建筑。

  江边保留了两个船坞,船坞非常大,尚未改造。现在船坞被隔离墙包围着。站在高处我们还是拍到船坞的“原生态”景象。
  这个船坞有水,大船虽然已开走,但留下的船坞却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两座船坞长度分别达200米和240米。2007年,我国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曾在这里修整。

 对两个船坞的开发和利用,现在还在策划、筛选方案。设计团队说,不仅要保留历史,让人们走近它,还要给船坞赋予现代的新功能。

现在,这里锈迹斑斑杂草丛生,可将来也许成为演艺、展示、时尚发布的空间。

那时,当人们从生态绿坡缓缓进入船坞,可以感受到它的庞大空间和体量,体验当年这里修船造船的场景。

塔吊可用于悬吊巨型天幕,打在上面的投影可以呈现震撼的视觉效果。

“在改建过程中体现新旧对比的张力”,这是设计团队的理念。

这个船坞没有水,好大的一个坑,他将考验设计团队的智慧和想象力。

改造后的老船坞应该成为老百姓触摸历史的一个地方,毕竟这是一处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工业遗存。

真的,非常期待上海船厂老船坞新生。

在上海船厂滨江临江处有一幢被脚手架和绿色遮盖物包围的建筑。它是瑞记毛麻厂仓库。

  旁边树立的铭牌上写着“毛麻厂遗址:本栋建筑为德商瑞记纱厂旧址。瑞记纱厂与怡和洋行同年(1895年)创立于杨树浦,是最早一批在沪设厂的外商纺织企业。一战后德商资产并入英籍洋行。厂内旧式机器为蒸汽驱动,日均耗煤25吨;新式机器由电力驱动,用电购自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力局。”

这张是拍摄于201771,瑞记毛麻厂仓库还未被脚手架遮盖。

    这张是拍摄于2012年126日的瑞记毛麻厂仓库。让我们记住了它以前的样子。

    上海船厂里的这栋不起眼的四层厂房建筑,米黄的底色,外墙上有白色的装饰条,人称毛麻仓库。毛麻仓库顾名思义是存放纺织原料的,怎么会在船厂里呢?原来,这片厂区从事纺织的历史超过了100年,这座仓库也有90多年历史。

    这里最早是创办于1896年的德商瑞记纱厂,1918年由英商安利洋行接管,改名东方纱厂。1929年,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荣德生创办的申新纺织买下了东方纱厂,成立了申新七厂。解放后,这里是上海第一丝织厂,曾是全国生产真丝和人造丝的龙头企业,在纺织行业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上世纪末,因产业结构调整,上海第一丝织厂画上了句号,2002-2003年企业用地整体划入上海船厂。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调查发现,这座毛麻仓库是东方纱厂在1920年代建造的,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当时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内部为早期的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体系,是滨江带现存建筑中最早的无梁楼盖仓库,代表了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

有一张黑白老照片,角度拍自黄浦江上。这座方方正正的巨无霸仓库坐落在江边,气度不凡,仓库前的码头上停靠着货船,装卸着原料和成品,背后的烟囱往外冒着黑烟,一派大工业时代繁忙的景象。设计团队认为,这座仓库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风貌艺术价值、公众参与价值和都市经济价值,建议对其整体保留再利用,并向上海市文物局推荐为文物保护单位。

   沿滨江大道再往西便是杨浦滨江的原黄埔码头段。远处的新建的66层高320的白玉兰大厦直刺云天。

  从浦东遥看上海船厂滨江段。




    原上海船厂(浦西段)远眺,照片拍摄于20171213
    江边,两处蓝色的是船坞的出口。


   这两张照片拍摄于2012126,那时的上海船厂江边吊车林立,一片繁忙。珍贵的历史照片。
  2005年,上海船厂在陆家嘴地区的生产主体部分搬迁至崇明岛,对岸的浦西分厂还有1000多人在上班,直到2014年这里也搬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索】杨浦滨江(南段)全景导览图新鲜出炉!滨江特色地标看这里→
玩法‖这条线路带你畅游杨浦滨江,来看沿途的风景吧
杨浦滨江上海老工业遗存的记忆
相遇·杨浦滨江
【每日影像】杨浦滨江格外有味道,有多少建筑可以阅读就有多少历史值得回味
建筑可阅读|百年“编织”的毛麻仓库,如今在艺术中蝶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