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母亲的小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家的后院有一条蜿蜒小径,那是通往远山的小径,也是母亲的小径。在我的记忆深处,这条小径与母亲一生的劳作生息紧紧相连,我曾无数次在这儿目送母亲迎日而往,也曾无数次在这儿等待母亲踏夕归来,一天天的目送与等待,一年年的守候与期盼,都融入到周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之中。
每当放学归来,我总是守在这条小径的路口,无论春来暑往,无论秋去冬回,就是天色再晚,我也能等来母亲的一挑箩筐,一担柴禾,或是一捆捆猪草、薯藤回家。尽管不是每次都能担起母亲身上的担子,哪怕是跟在母亲身后,也是一种满足与安慰,母亲说。
小径的两边是村人的菜地,疏松的黄泥夹杂些红泥土块,肥沃,平整,高低错落,种什么长什么,有时绿油油一大片,有时金灿灿满垅川,一年四季,变换着品类,也更换着景色,像电影一样,充满着神奇的魔幻。
小径并不宽,甚至是窄窄的,有时仅够一人通过,晴日是蹊径,雨日是溪流。每当浓阴密布,山雨欲来,雨水顺着地里纵横沟壑,不停地往中间倾注,小径瞬间成了小溪,雨天一过,小溪又恢复成小径,决不存留半点积水,依然红壤绿地,方便村人过往。
有时我坐在径步的阶前,有时半倚在道路两侧,看着经过的路人来来往往,有的丢下一句:“你娘还在后头。”我像得到了答案的小学生,一下子又来了劲,但眼睛仍是不停地张望着那边,仿佛每个过往的担人都是母亲的身影。终于,一个熟悉的担子由远及近,我跑过去,准备接过母亲的担子,母亲喘着粗气,并没有给我的意思,只是说:“等你再长大些,就能接我的担了。”我把手中捏了半天的饭团递给母亲,母亲接过饭团,开心的笑笑,几滴细汗,滴在我的脸上。
我喜欢守在这条路径的另一个原因是,左边有一丛竹林。这是村中最大的一片竹林,最初只有极少的几棵竹子,几年下来,就漫过了几块地里、一片缓坡,蓊蓊郁郁,遮天蔽日,冬暖夏凉。静坐其间,仰可观日影云霓,星汉灿烂;俯可察全村风貌,木宇石房。哪家的炊烟升起,哪家的屋后有荫,几棵数百年的老香樟巍然矗立在村子中间,显得特别醒目而葱郁,甚至鸡鸣犬吠,猪踪牛影。林中虫鸣唧唧,鸟语嘤嘤。有时几个村童一起,看一窝蚂蚁玩上半天,在蚂蚁的路上挖一个小坑,看它们如何找到回家的路途;有时半倚在一棵苦楝树上,听蝉鸣四起,看影栖何枝?捉几只鸣蝉装进衣袋,蒙上蝉的双眼,抛向空中,又飞向何处?一些童年的恶作剧现在想来可恨又可笑,当时并不懂得,回家不光是人类的需要,而是一切生灵的本能。
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木匠,长年奔波在外,这里的土地与庄稼几乎没有关于他的记忆,甚至家里的菜地和山地在什么地方,父亲也不一定清楚。所以这条小径不属于父亲,而是属于母亲。母亲个小,却极筋力,吃苦耐劳成了她的标签和基本素养,家中阶梯般的子女六个,一个个拉扯大也不容易。娘家在离这儿十几公里外的湖边,外公是个爆脾气,三句话不对,就是一巴掌,周边的小孩都把他形容成恶魔,只要听说南爷来了,都像躲瘟疫一样躲得远远的。外婆却是个柔弱女子,平生没少挨过外公的打骂,但护女心切,常常替女受过。母亲是他们唯一的女儿。听舅舅说,外公也是个性极强的人,母亲遗传了这一点,所以里里外外的事都是她一个人扛,很少像村中其他的农妇那样,家里有个男人帮忙。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指望自己的儿子长大能帮上她,但儿子一个个长大,又都被父亲一个个带出去谋生,学着做起了木匠活,很长时间我成了她唯一的依靠与指望。总算有一天,我接过她肩上的一担柴禾,让我踉跄几步,终于接住了她的担子,这让她高兴了好几天。逢人就说:“我家小崽可以帮我接担了。”
其实,我也怕她身上的担子。她的担子不但沉,且杂而多。卸下了这头,又有那头,卸下了这担,又有那担。一担接一担,一头接一头,真不知她为何要肩挑背扛这么多担子,更不明白,一个女人为何要这样无休无止的干,不肯让自己有些微的喘息与休整。其实我是极不情愿地帮着她接过担子,我是看她实在干得太辛苦、太吃力、太可怜才咬着牙关接过她的担子。她看着我踉跄的步伐,幼稚的脸蛋和并未发育开的身子,心里又是一阵难过。没走几步,她又赶上前来,又重新担回自己的担子。我们母子就这样多次来回交替,相互搀扶,一路蹒跚,走过风雨,走过晨昏,也无数次走过这条极不起眼的小径。
一次母亲叫上弟弟跟她一起出工,并没叫我,我有些纳闷,后来弟弟告诉我:"妈妈见你看书,就不让我叫你出工了。明天我也在家看书,看妈妈还叫我出工么。"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学习,母亲又默默地把我们身上的担子接过去,一个人扛。我们也常常拿"学习"作为好逸恶劳的隐由,而这一拙劣的理由在母亲面前总是屡试不爽。晚饭后常常是村里孩子们玩耍的黄金时间,我却渐成习惯――看书,等母亲收拾完碗筷和家务,总要过来问问情况,说上几句话。尽管她看不懂我的学习,但我总感到,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当我成为村里第一考出去的村童时,存留在母亲脸上多年的积郁一下子全散去,仿佛她自己中了大奖。
离开母亲后的多年,那条小径也在记忆中渐次移除,仿佛生命中根本就没有发生过。那年夏天当全村老幼最后一次送完母亲后归来时,又经过这条小径,心中突然一沉,儿时所有的记忆顿然唤醒,原来这条小径不仅是母亲一生劳作的起点,也是她永久栖身的归途。后来每年清明前后去祭扫母亲时都路经这条小径,路径周边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依然竹影依依,依然菜地碧绿金黄,只是感到小径原来那么渺小、狭窄,微不足道,一脚踏上去占满整个台阶,站在阶梯上回望村中,村里的新楼林立,几棵巍然的百年老香樟显得低矮而局促,一条绕村新公路渐渐接近了母亲的小径。
2017.12.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亲的扁担
你多久没有走家乡的田埂了?
【福泽五洲】邹海夫|那些远去的声音
道教是迷信,还是我们自身文化不够难以亲近?从民间信仰说起
“献给父母的诗”大奖赛入围作品展(3)嫣波浩淼的诗
端午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