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人怎么怼人?苏轼吟诗嘲笑苏小妹丑,妹妹毫不示弱,也作诗反击

他的文纵横恣肆,诗独具格调,画豪放自成,引领文坛的同时,顺带做那最潮的吃货。他本是肆意人生,却因乌台诗案,受刑漂流,心灰意冷。可谁人知若无这烟雨平生,又何来后世的不朽经典?他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然而世人仅知三词客,却不晓苏家藏有娇俏儿。民间传言苏家有小妹,名唤苏轸,世人称其为苏小妹,虽于后世并未如哥哥般赫赫有名,却也不可否认她在当时是才女一枚。兄妹二人写诗互嘲的故事也是流传至今,每每读之都让人捧腹大笑。

苏家有儿郎,烟雨任平生

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赶考。豪放的文笔,独特的见解,让他尚未相面,仅凭文章便得考官赏识。欧阳修更是予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高度赞扬。

苏东坡

就在苏轼离京的这段日子里,一群奸邪小人研读他的文集,歪曲他的文字。

苏轼歌咏钱塘潮,言其景之壮观天下少有,却被有心人曲解说,其诗讽刺皇帝大兴水利。而其诗《咏桧》中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更是直接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便由此点燃。

他于狱中写下绝命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后乌台诗案结案,因王安石“求情”,苏轼得以从轻发落,被贬黄州。经此一役,苏轼心灰意冷,写下了诸多名作,“东坡居士”之名也就此而起。

元丰七年,苏轼离黄赴汝,途中颠簸,幼儿夭折。他悲痛难忍,请书留于常州,后又因朝政更替,出知杭州。当时的杭州,干旱、饥荒、瘟疫三害齐发。东坡换米救饥,带医治病,积蓄造堤,多番折腾才将这杭州整治完善。也正因为东坡当时为排洪修堤震灾,功业极大,人们便予此堤“苏公”之名。

苏轼命运多舛,多次升贬。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奸臣再次作乱,东坡被贬蛮荒之地岭南。其生性豁达,即使身至岭南,他也依旧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那些奸诈小人依旧不肯放过他,于朝廷兴风作浪,东坡再次被贬,去了更远的海南儋州。

一叶孤舟摇曳至海南儋州,刚至海南他便题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随遇而安。东坡后将儋州当成了第二故乡,曾放言道“我本儋耳氏,寄生在西蜀”。他在儋州办学堂,修路造桥,改善民生,有不少人甚至因此慕名而来。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又是多次被调,廉州、舒州、永州都被他走了个遍,后在归途中于常州逝世。

苏轼的官场之路万般曲折,然而其家族人才辈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讲的便是苏家的父子三人,良好的家风,极高的文学成就让他们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

但苏小妹也是“虎父无犬女”,她与哥哥的互怼日常更是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拍案叫绝。

苏家有小妹,怼哥不遗力

苏家女儿郎唤名苏小妹,才情双绝不输男子,行事随心不拘小节。

一日,苏轼正于房中研读书籍,突然小妹破门而入,惊得他都忘了刚刚在想什么。他抬头看着这闯入房间的“破小孩”,张口就调侃: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剧照:苏小妹

苏家小妹才情双绝,样貌虽说算不得绝色却也是个佳人,然而东坡此时却直言其相貌丑,人还未至堂前,前额却已然入房,双眼深陷,若哭时流泪,那两汪深泉,擦之不易。

苏小妹身为待字闺中的女儿家,却被兄长评价样貌丑,心生怒意当即回诗一首: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杳然。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针对兄长对其的外貌“批评”,她反驳说兄长胡子杂乱蓬松,如同衰草一般,将嘴遮得严严实实,若非听见有声音从此中传出,怕是都寻不见嘴巴的位置所在。说完此句,她仍旧不甘心,当即反唇相讥再来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这诗的意思就更直白了,说其前额扁平,两眉之间宽阔如同相隔一道银河,还有着长长的马脸,去年泪水今年都未流至腮边。

苏小妹

苏轼听到妹妹的反击后并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不得不说苏小妹的想象力真的不是一般寻常人所能比得上的。每每读到这个故事,兄妹二人之间幽默的互嘲都不禁让人捧腹大笑,不愧是有文学底蕴的苏家人,互怼都显得那么有文化。

小妹上联初挑衅,佛印巧对来相驳

苏轼生性放达,好交朋友,可谓是与其卓越的文采相齐名。他一向讲究走到哪,朋友交到哪,天下皆是我朋友,佛印这位好友便是这样来的。

苏轼虽然信奉儒学但却喜欢道家佛教,被贬瓜州之时,听闻瓜州有一和尚法号佛印名气极大,苏轼听后决定上山一会。在寺里,苏轼在天南地北地畅言,佛印却在一旁不发一言。苏轼只觉此人故弄玄虚是个骗子。

苏轼和佛印

扯至佛学时,佛印发问“先生觉得老衲是怎样一人”,东坡直言“整日故能玄虚,却无真才实学的骗子罢了”,佛印微微一笑却默不作声。东坡反问其他乃怎样一人,佛印答“先生固有学问,修养更是让老衲自愧不如。”此言尽,东坡就此告辞。

至家中,东坡将庙中之事说与小妹听,小妹听后尽不语发笑,东坡心生好奇问之。

小妹言:“你将此和尚这般贬低,他却未曾生气,反而将你赞扬一番,谁更有修养可见一斑。若论学问,没有修养何来学问一言。你还甚是欣欢,却不晓此言何意。”

苏轼听之恍然大悟,之后时常与佛印参禅、打坐,探讨学问,长久一来,两人便也成了至交好友。

东坡与佛印的关系越来越好,小妹也愈加频繁的听兄长提起这位能人,一直心生好奇,却苦于无机缘相见。

一日苏小妹外出归来,见兄长正在家中与一和尚相谈正欢,便猜得此人是佛印无疑。她经常听兄长把佛印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此次相遇便决心要对这和尚考上一考,看其到底是真才实学还是浪得虚名。

古时候,要知道一个人学识如何,无非就是对对子或是吟首诗,苏小妹是此中好手。于是她站于庭外,高声道“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此句挑衅意味十足,赤裸裸的讽刺佛印,普通和尚一个,却也好意思自称是“佛”印。

佛印闻声而望,见是一妙龄俏丫头,回想起这丫头刚刚出对联的才学,便知来人是谁。他早前便听人谈起苏家小妹样貌娇俏,才情皆不输男子,如今一见果真名不虚传。

佛印转念一想这小丫头是来挑衅的,对其所诉上联略微思考一番,便反嘲道,“女卑为婢,女又可成奴”。此句一出直接便将苏小妹给镇住了。

苏小妹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自己的嘲讽被还了回来。这下联是在说苏小妹就是个多管闲事的丫头片子。

自小便在别人的夸赞中成长的苏小妹,哪经得起这样的羞辱,大骂一声“臭流氓”,便慌不择路地掩面而逃,徒留东坡二人在原地哈哈大笑。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对联比拼,苏小妹和佛印结下了梁子,自此口舌之争不断。两者之间皆心生欣赏,但口上依旧不饶人。而苏小妹的才名,也因为这次互怼而声名远扬,曾一度被后世誉为聪慧女子的象征。

东坡除了佛印这个日常互怼的损友外,他与王安石也可以称得上是亦敌亦友。虽然两人在政治方面的见解各不相同,在朝堂上也是唇枪舌战,但在苏轼被冤入狱时,王安石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让他幸免于死。而在王安石罢官之时,苏轼也是跋山涉水地前去慰问。

少年之时,喜欢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喜欢其谪仙般的逍遥自在,但他过于自爱,不愿体验人间百苦,只喜饮酒逃避。

长大后才知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何等豁达,更是感叹他愿意放弃江海寄余生,扁舟独自游的惬意,甘愿在人间历经千难,一心为民的磊落豪放。

东坡与小妹之间的互嘲互怼,或许是为这曲折的一生增添的为数不多的色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和佛印】狗啃和尚骨水流东坡诗
苏轼其人二
苏小妹出“面对面吃面”考佛印,佛印的下联拍案叫绝,无人能超越
苏轼说自己“八风吹不动”,结果却被和尚“一屁打过江”
苏轼和妹妹对诗勉强打个平手,和这和尚却从没赢过,堪称东坡克星
苏东坡趣事十二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