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血战关家垴,彭德怀和刘伯承争议的背后,是两人战术理念上的差异

1940年10月,在八路军连续大规模的破袭和攻击下,“百团大战”取得了空前的战果,顺利进入第三阶段的作战。损失惨重日军决定不再坐以待毙,调动数万兵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老百姓深受其害。

29日下午,彭德怀正式下达作战命令:129师 386旅、新编第10旅由刘伯承指挥,385旅、决死一纵由陈赓指挥,分别从东西两侧对冈崎大队发起攻击,并封锁其退路,以求达到全歼其部的战略目标。彭德怀还特意调来一支山炮连,亲自指挥,誓要啃下冈崎这块硬骨头。而面对八路军的合围,冈崎大队的反应非常迅速,连夜抢占关家垴高地,并修筑工事,决定固守待援。

并且日军构筑的防御体系非常科学,修建了大量的临时工事、暗堡掩体、可以藏兵的“猫耳洞”。还将岗上的窑洞全部打通,每个窑洞放置一个机枪阵地,可以相互掩护,形成交叉火力网。同时在阵地前挖掘防弹壕,减少手榴弹的威胁。这次战斗,八路军投入兵力达到了8个团,共1万余人。而冈崎大队的参战兵力在510人左右,并携带有3门山炮。双方兵力到达20:1,对于八路军来说,这是少见的富裕仗,全军上下都抱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吃掉冈崎,一雪前耻。在发动总攻前,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研究了前线态势,认为关家垴一带地势复杂,不利于大部队强攻。为了扬长避短,左权决定利用日军修建完工事的疲劳期,先令特务团进行夜袭,配合兄弟部队发起总攻。但当特务团刚刚摸上山腰,就被日军隐藏在窑洞的机枪阵地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停止进攻。

日军占据有利地形,又拥有强大的火力网和防御工事,八路军突击部队的冲锋不断受挫。385旅计划从西北陡崖奇袭,也因为日军发现而受阻。各路部队先后受挫,伤亡较大,战斗陷入胶着状态。在前线指挥的陈赓意识到强攻代价太大,请示彭德怀“地形对我十分不利,能否把冈崎大队放下来,另选战场打他伏击?”彭德怀的态度非常坚决“不行,放虎归山,就再难打着他了,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陈赓急了“这样的打法,我不赞成!”“有意见保留,命令必须执行。”彭德怀直接扔下了电话。
血战关家垴,八路军伤亡2000余人,日军伤亡149人。此战虽未全歼冈崎大队,但对日军震动极大。并且通过战场的磨砺和战后的总结,八路军各参战部队的战斗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日军留下的防御工事也被我军借鉴学习,强化了八路军的防御作战能力。对于关家垴一战,有人认为彭德怀在指挥上过于固执,没有采纳刘伯承和陈赓建议的游击作战的战术,而是选择了八路军最不擅长的攻坚战、阵地战。刘伯承在百团大战后做总结时,也提到我军战术有时过于直接,增加了伤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家垴战斗中,彭老总对刘伯承元帅发火,事后为何亲自道歉?
关家垴之战(1940年10月)——《百战成钢、卫我中华》之三十三
八路军战史最惨烈一战血战“关家垴”始末
揭秘关家垴之战中为何八路军集结主力却无法消灭冈崎大队?
关家垴战役中,刘伯承、陈赓均主张撤退,彭德怀为什么一定要打?
彭德怀一生打过4大败仗,其中一仗存在争议,毛泽东提出个人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