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诗的原理六十三(怎样看素质形成)

素质形成的过程,就是内因和外因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正是有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才有了必须经过一定刻苦努力而达到某种素质的可能,且必须与一定艰苦的文而化之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对素质的修养。

这个过程既是形成本领的过程,也是形成支撑本领的道德过程。本领是客观的,对谁都一样,努力记一记,背一背,练一练,就能拿起来用,道德则是让本领带有真正人性意义,以保证有的放矢,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符合全人类或一定社会要求和需要并为此服务。

这两方面,都是素质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意味学习,后者意味教化,缺少前者,素质无以承载,缺少后者素质无以体现。两方面若只有前者,则是文而不化,有了后者才是文而化之,哪个都不少才是真正的修养,也才能成为素质。

在这样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接受教化是内因性质,外来的对学习和教化的提供是外因性质,正是在这样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人的素质才形成了。

内因是内在的矛盾依据和条件,是本质性质,没有内因,外因便如同乌有,外因是内因所在的周围世界,通常指对内因的影响,包括偶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常说的“环境造人”,“大环境使然”,就是从潜移默化讲的,实际是指内因发生了变化,如果内因不发生变化,外因怎么影响也是枉然。

同时,任何因素一旦和素质联 系起来,要考虑“素质”的使用色彩。比如,干坏事的因素很多,不能把这种“因素”,也说成是素质因素,单说“素质因素”,永远是指好的方面,这也是文而不化不能看成素质的原因。

打个比方,一个大学生,或者他的一个教授,该有很多可炫耀的素质吧?像学到的知识和为此孜孜不倦的情感,总该是大可津津乐道的,但是在做事情时,如果仅仅会生搬硬套,只懂得搞知识搬家,这就说明还不懂得具体情形具体分析,是以死的知识对待活的事情,于是非但做不好事情,反而给事情留下了一大堆隐患,那么又以什么本领和修养来证明素质?

这时,自然就不能把他们热衷炫耀的东西,看成素质因素,因为这些东西实际没有贡献给素质。也就是说,把文而不化的东西看成素质,是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的,改变不了应有的素质依旧是空空如也的。

这提示了,素质的空空如也怎么都是掩盖不了的,即使博闻广识,书读五车,只要不能同时服从于相应道德教化,就说明还没有及时消化而内化成素质,就还处于知识与人性修养仍是两层皮的状态,而且这类问题不在外因,外因毕竟已经干预了,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代替内因起作用,很显然是内因问题。

有内因问题,就一定是素质问题,这也从实际表现上证 明了,文而不化的东西是不能看做素质的。素质永远是内因发生了变化而体现出来的结果,而且专指好的结果。

事实观察,内因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一种矛盾现象,一旦存在便定然与外因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没有好的联 系,也有坏的联 系,不存在折中联 系。折中联 系意味个体矛盾不存在,也就意味内因是死的,说不通的。

外因是普遍存在,不以个体而转移,个体的有无影响不了外因的有无,任何外在影响即使称不上某一个体存在与否的外因,也是其它个体的外因。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决定了,内因与外因的联 系一定要有中间媒介,这个媒介就是认识。因为只有认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才可充当这个媒介,所以认识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了内因与外因的联系是否合理。

凡不合理,自然与修养素质形成矛盾,只要对这样的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好对立统一问题,就不可能带来应有的素质。

这提示了,文而不化也不可怕,不过是在对立统一上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或出于矛盾割裂现象,或出于对对立统一的认识不清,实际都是认识出了问题,只要解决了认识问题,就能解决修养问题,也就不愁解决文而化之的素质问题。

认识形成观念,进而表现为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当一系列认识问题解决了,人就不可能不遵从内心态度而有所作为。有作为就是修养的表现,长期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呈现为一定的素质。

也要明白,认识既来自知识,也创造知识,终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内化了的刻骨铭心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称得上认识,也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见诸修养并变成素质。

像贪官污吏那样,台上一套,知识满嘴,认识一大片,背后却另搞一套,实际是把外因的东西从一处到另一处地搬到了嘴里,并没有跟内因发生联系,就还是两层皮的,外因没有促使内因变化,又怎么能成为人的素质?

认识是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但绝不是简单靠嘴说一说的,而是靠实际行为证明出来的,没有实际证明便见不到素质从哪里呈现,光用嘴说出来有什么意义?

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人的内因,若属于“从我做起”还好,这是重视自身修养的表现,如果是对他人的要求,任何情况下只要没有以身作则跟着,就是彻头彻尾的虚伪和居心叵测,是主观主义和小聪明的“手电筒”照人不照己的心理,不仅是认识出了问题,更有着严重的思想感情缺陷,简直就是人性扭曲之恶。

不要以为这是小题大做,恰恰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这样说,也正是有些人所害怕的,尤其是少数人最害怕,贪官污吏最害怕,没有自知之明而想借他人登天者最害怕,因为这些一旦揭穿,如果没有了安于上当受骗的人,主观主义和小聪明的市场也就没有了,一切变成了亮堂堂,手电筒再怎么自以为是,同样非枉然莫属。

不过,这是理想的说法,不光主观主义和小聪明没不了,安于上当受骗的人也没不了,二者是互相依存关系,安于上当受骗本身就是主观主义和小聪明的制造者,主观主义和小聪明也是拿安于上当受骗的人当靶子的。

人为什么安于上当受骗?除了因懒惰无能,又贪图安逸,主动选择迫于无奈而趋利避害,所谓“能忍则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一面,还有宁上当受骗,也摆脱不了主观主义和小聪明的一面,如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为虎作伥等,这本身就藏着很深的欺下媚上的狡诈心理,同是一批时刻准备给他人做套的人。

也就是说,人不想上当受骗,自然就不接受来自外因的欺骗,也不可能欺骗别人,而且有时刻的警惕,既用来保证修炼自己,也用来敏锐于观察外因。相反,除了有强大做人实力而有充分自信的人,无须特别加防就能战胜一切来自外因的不利影响,哪个人逃得出愿意甚至幻想上一点当,而能以小博大呢?

以小博大是赌 博心理,恰恰是当今的普遍心理,这实际就暴露了人的恶的一面已经压过了善的一面,导致全社会的人,不是在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就是在所谓“舍不了孩子套不着狼”的双重魔咒之中。

莫说这是因为致富才造成的,致富本身是人类发展必然规律,无错之有,而是错在了致富的方法和过程背离了应有的规律,让致富变成了单纯以成王败寇论英雄,而疏忽了对不择手段致富的防微杜渐,以及给予最彻底的严厉周密坚决有效的打击。

这之中最不应该的是,中断了保持良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民谋幸福的干部作风,反而代之以大面积率先腐败,这才是最要紧迫汲取的教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律重于他律的辩论稿
【内因与外因】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理解,唯物辩证法三大定律之“对立统一”
中医诊断不外乎表、里、寒、热,那如何通过...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高中生物世界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