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风景:打糖锣的

    打镗锣的,又名打糖锣的。“糖锣”就是直径一尺左右的圆形铜锣。为什么前面要加个糖字?因为它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专卖儿童玩具、糖果零食的小贩手中的响器,这些小贩也俗称“打糖锣的”。

    打糖锣的都是肩挑担子,一头儿的荊条筐的上面放一个大方木盘,上面有木制货架,架子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儿童玩具,有小型木头做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还有大小不一的纸糊的花脸面具,例如张飞、李逵、孙悟空、猪八戒等,铁制的小水壶、小铲子,用泥捏的小兔爷、小狗小猫小马、带响的小喇叭、小鼓、哨子、万花筒、玻璃球、花棱棒。总之,孩子们喜欢的纸、布、泥、木、铁、玻璃等玩意儿一应俱全,而且价格低廉。另一头筐里装的是儿童食品,有芝麻糖、酸枣面、炒豆、玉米花、茯苓饼、杏干、糖薄脆,各种各样的零食都是孩子们爱吃的。

    小贩在胡同里卖东西不吆喝,而是边走边用小木锤敲打铜锣,当当的锣声一响,就招来了疯跑打闹的孩子们。这一担食物和玩具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买不买也都围着指手画脚地看啊,挑啊。这时候小贩就会鼓动孩子回家找大人要钱去,在那糊口都艰难的岁月里,谁家能给孩子多少零花钱啊。这些小贩都有自己固定的地盘,而且每天准时到这些胡同敲锣叫卖,胡同里的孩子也熟悉小贩的活动规律了,到时就小手捏着跟爸妈要的几分钱,在这里等着打糖锣的来。

    小贩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有一些食品是他们自己加工制作的。他们大多是京郊的农民。每到秋天,二环外的农村,到处是挂满了红宝石一样的野生酸枣树。酸枣的核大,果肉很薄,有点儿像桂圆。他们就近釆下这些野酸枣,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风干,脱去酸枣皮,倒在石碾子上压,再去掉核,留下枣肉,再多压几遍,用细箩筛下细面放入盆里,等天暖和时放太阳底下一晒,酸枣面就变得又潮又黏,很快就形成大块儿,再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就可以挑到城里论块卖给胡同里的孩子了。酸枣面又酸又甜,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零食水果都少,所以孩子们都爱吃这种几分钱一大块的零食,只是加工的过程中卫生条件差,吃到肚里很容易生病,所以家长不情愿让孩子买这些食品,但对这能让小孩饱口福、眼福的担子也阻挡不住。我小时候,奶奶常絮絮叨叨嘱咐我们几个孩子别上街玩儿,说外头有“拍花子”的,用蒙汗药一拍头就晕了,然后给拐走卖了——其实就是怕我们买那些不卫生的食品。这恐吓只能起暂时作用,看不住的时候多,我们还是想办法偷跑出去买点儿解馋。

    打糖锣的行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基本绝迹了,这和当时国家农产品统购统销、农村农业合作化有关,农民不允许进城做小买卖了,所以挑担的货郎也就都不见了。(何大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刊推荐 人间走笔 | 肖复兴:胡同的声音
童年的回忆 · 零食
糖粥
北平的豆汁儿之类--纪庸
风土识小|“后备厢集市”联想
“打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