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风景:修鞋匠


    在老北京走街串巷的游商中,除了卖东西、杂耍之外,还有修理行业的工匠。例如修鞋匠就是最常见的。

    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物质贫乏,一般老百姓生活都很艰难。一双鞋,从新到旧不知要修理几次,最后实在没办法才不得不换。所以修鞋这一行业,社会需求量就很大。我小时候住在西四牌楼附近,西四路口东是马市大街,这里是菜巿场,来往的人很多,每天都能看到修鞋匠在这里设摊干活。他们一般都是肩挑一副担子,前后两个圆筐,一个放大小不一、颜色不等的零碎皮料以及缝鞋的麻绳,各种修鞋的材料和干活坐的马扎,另一筐里放修鞋的工具,例如铁钳子、纳鞋用的锥子、钉子、缝鞋针,锤子、剪子、刀具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拐子铁脚,这个东西是用五十厘米长的粗铁棍,上面焊一个鞋底形状的厚铁板,下面有一个铁制的或方或圆形的底座,戳在地上。干活时把要修的鞋套在上面,钉鞋掌用。另外修鞋这行儿不吆喝,而是敲击立在地上的铁拐子招揽生意。

    那时百姓穿布鞋的居多,歌词说的“妈妈纳的千层底”,就是一般孩子成人的标配,上学能有一双球鞋就美得不得了,只有少数比较时髦、经济条件好点儿的穿皮鞋。所以不同材质的鞋,修理的方法和材料自然也有区别。像布鞋,最易损的是露脚指头或鞋后开裂,这时鞋匠会根据破的部位和面积,剪下一块大小相当,颜色搭配的薄皮革,用锥子和针线一针一针给缝合好。如果是鞋前面底和帮断开了,他会把皮革窝进去缝。这可是手艺啊!我曾看见他们干这个活儿,把手伸到鞋里面,将带麻绳的针,从前头鞋底顶出来,针大线粗,得用钳子夹,用带钩的锥子钩出来,再和鞋帮连到一起,既要缝得美观整齐,又得填充物不硌脚,缝完了在鞋楦上敲打平整,这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被针、刀划破手,是常有的事儿。有首诗形容得很贴切:“长街漠漠日西斜,又摆鞋摊压路牙。请君莫笑雕虫技,衣食奔波堪养家。”

    有人走路有毛病,鞋底子会磨偏。尤其是脚后跟,经常是一边厚,一边薄,走路就会感到很别扭。到修鞋师傅这儿来,他们看鞋的材质找一块皮子,或选一块胶皮,用刀削成一个斜坡,放在薄的地方,正好把鞋底垫平,然后把鞋套在拐子铁脚上,从铁盒中抓一把秋皮钉,这种钉子钉帽下是四棱形的钉柱,师傅一下几个都含在口中,用一个吐一个,据说唾液能增加润滑,钉的位置那也早已胸有成竹了,只见手起锤落,十几个秋皮钉已牢牢地各司其职了。也有的应顾客要求,直接把一个半圆形的铁片钉进去,这种铁片都是成型的,和鞋后跟形状契合,有的带小孔为进钉子用,有的一面已经有好几个钉尖,对准用力揳就行,这叫钉铁掌。这鞋修好后真结实,走起路来铁掌碰地出喀喀声儿,孩子们穿上走路神气十足,脚底带响器。

    现在物质极大地丰富了,鞋子稍有点儿毛病就当垃圾扔了,有的鞋没坏只是样式老旧过时,也就淘汰了,所以也很少看到修鞋的摊子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正所谓“厌旧喜新非正道,适脚知足走天涯。”(何大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皮匠
修鞋匠
四颗补鞋钉
【我的卧虎湾】 郭德培:母亲做的布鞋●亲情无价
饱洗澡,饿剃头
自己修鞋的记忆zjkzx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