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左丞相”(文职),“右丞相”(武职),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共同执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除了中央的宰相之外,由于汉朝采用封建与郡县并行制(也称作郡国制),因此在地方层级上有许多封国(诸如中山国、北海国、赵国等),行政区地位相当于郡。虽然封国的首领为诸侯王,但没有实权,实质统治者为相,因此王国的相实际上相当于郡的太守。此外,各郡国内还有许多县侯的封国,侯国相在品级上相当于县令、县长。
两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靖康间复改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王朝 | 宰相 | 内容 | |
周 | 冢宰 | 天官之长、即太宰 | |
秦、西汉 |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
大司徒—辅佐皇帝、总揽政务、统率百官 大司马—司掌军事 大司空—统率御史(监察官) |
三公 |
东汉 | 司徒 太尉 司空 |
丞相即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所改称 实权移至尚书,成为荣誉职 |
三公 |
↓ | |||
尚书 | 皇帝个人秘书 | ||
魏、晋 | 丞相 | 复置三公 | |
↓ | |||
录尚书事 | 尚书之最高职位 | ||
↓ | |||
尚书令 门下侍中 中书令 |
尚书先任者 皇帝侧近 皇帝秘书长 |
||
唐 | 尚书令 侍中 中书令 |
尚书省长官 门下省长官 中书省长官 |
三省长官 |
↓ | |||
尚书仆射 侍中 中书令 |
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 | ||
↓ |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肃宗至德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 | ||
北宋 | 同平章事 | ||
↓ | |||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
|||
南宋 | 丞相 | 将仆射改称为左右丞相 | |
元 | 丞相 | 废除尚书省,只置中书省,仿照北方风俗,右丞相较左丞相高 | |
明 | 丞相 | 由于丞相胡惟庸专权而废止 | |
↓ | |||
内阁大学士 | 皇帝秘书兼教育官员 | ||
清 | 内阁大学士 | 最高行政机官内阁首长 | |
↓ | |||
军机大臣 | 军机处首长 | ||
↓ | |||
内阁总理大臣 | 仿日本制度 |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