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逋的传世之作,从生前写到身后,反用典故,尽显其高洁情怀
古诗词中经常化用典故,一般情况下,如果以写景为主,则无需用典,否则就不容易描绘出景物的特点,反而会形成隔膜。如果以抒情为主,因为受到篇幅和格律的限制,再加上作者有些话不能明说,就需要委婉地借助过去的人事,表达内心复杂情感。
晚唐诗人李商隐就极其善于用典,由于他身处一个动荡的年代,自己又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很多事情不能明说,但内心又极其苦闷,于是他经常描写闺怨,以抒发与之相类似的惆怅之情。
北宋也有一位诗人,也深懂用典之妙,而且构思精巧。下面分享林逋的传世之作,从生前写到身后,反用典故,尽显其高洁情怀。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宋代:林逋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诗的大意是:生前隐居在西湖边苍翠的孤山上,我在庐舍的对面修筑墓穴,死后坟头上应是秋景萧索。如果某一天皇帝来搜求我的遗稿,应该庆幸从未写过什么谈论封禅之书。
林逋是北宋著名诗人,也是一位高洁的隐士,读者都熟悉他梅妻鹤子的故事。林逋自幼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但他秉性孤高,喜好恬静生活,于是后来就隐居在西湖的孤山。
这首诗是他在临终前创作的,作者一生清苦,却自得其乐。他担心有人在他去世后损毁自己的名节,于是就在生前,自己建墓于居所一旁,并将这首诗作为墓志铭。
林逋隐居于山清水秀的西湖边,常自驾小舟遍游西湖周边的寺庙,还喜欢与寺院里的高僧相往还。他以湖山为伴,很少离开杭州,并布衣终身。不过林逋并不感到孤独和寂寞,闲暇时不仅养鹤种梅,而且还与诗友们唱和,其高洁品质不言自明。
林逋虽然不似东坡先生那样旷达,也不像辛弃疾这般豪迈,但也绝对不同于秦观的悲切缠绵。比如他的名作《山园小梅》,既抒写了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也彰显出诗人的情操、趣味。
多少人曾经嗟叹自己没有生在盛唐时代,但林逋却喜欢活在当下,他欣赏西湖的各色美景,更热爱色彩缤纷的大自然。
林逋经常独自徜徉在湖畔,那里有柔情的杨柳,还有娇妍的荷花。他也时常穿行于竹林,不仅听到悦耳的鸟鸣,而且可闻到野花的芬芳。渴了,可以掬一捧山泉水;饿了,也能在枝头摘几只野果。如此惬意的生活,无忧无虑,即使清贫,却是乐在其中。
所以诗人几乎有20多年都没有离开孤山,身边有温驯的仙鹤,还有百态的梅花,他岂会感到孤单?他喜欢写诗,但并不想留名,有时即兴写来,只是一时痛快,无论优劣,之后很快就销毁。不过有人喜欢他的作品,就悄悄地记录下来,所以他依然有很多诗作流传于世。
诗人估计也知道了周围存在这些“热心肠”,但也担心当他百年之后,会因此而让自己名誉受损,于世便想了这个方法。
林逋在诗中就化用了西汉司马相如的典故,这位才子去世后,汉武帝曾派人搜查他的住所,发现了一卷谈论封禅之书。而宋真宗时也有一位大臣为了邀宠,也曾怂恿皇帝东封泰山。林逋反用这个典故,既是对这些人的嘲讽,也反衬自己不随波逐流。
林逋的这首诗构思精妙,反用典故毫无雕痕,如盐融于水。作者从生前写到身后,说明诗人早已看淡生死,更不会在意得失。
只是他一生清誉,不想毁于一旦,于是委婉地化用“封禅书”的典故,而“犹喜”二字,用得极妙,更彰显了诗人的高洁情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省杭州西湖孤山放鹤亭
梅妻鹤子*
和梅花相关的典故
他一生未娶,漫游山水,临终前留“绝笔诗”一首,看破红尘
“梅妻鹤子”林和靖
梅妻鹤子山中相,暗香疏影林“西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