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俗唱法的训练步骤(2)
 这种唱法在开始训练时,唱者自我意识上会旌“蹩扭感”,特别是进高音时,耳朵特别不习惯,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必然的过程,这就是上文特地引证帕伐洛蒂那段话的目的自我感觉“失声”、“窒息”、“难听”等等,不等于别人听起来不统一。这也叫“感觉的误区”。作为欧美人而言,他们的这种唱法已成为自然,作为有意识去学习这种唱法的外国人来说,不得不经过一种有意识的歌唱训练,才能成为习惯。美国黑人在篮球、拳击、歌唱等方面有天赋的优势,柴可夫斯基说意大利叫小卖的都有歌唱家的嗓子。对异国人说来,甚至在专业学府学了三五年还未必一定学会。在美国唱得好的流行歌手多如牛毛。要想冒尖,非得有鲜明的独创特色不可;就如同传统歌唱者要在意大利被公认为歌唱家的情况相同。反过来,外国人要唱好京剧,也得一切从对开始一样。“语言的自然”和“歌唱的自然”在通俗唱法领域内同样存在,是建立新的歌唱习惯的手段。

以上所介绍的发音入门方法是一条捷径,这是对没有错误发音习惯的人而言。对于某些发音上存在这样或那样毛病的人未必能用。例如原来歌唱时喉咙逼得很紧,或者唱高音时,存在假声带压迫声带的情况,效果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歌唱训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歌唱者原来的不同发声习惯差异太大,因而无“万能”之良方。有不少人必需先经过“矫正”发音机能之后才能进入常规训练。

“声音必需靠在声带上”,这是欧美唱法最基本的唱法标志之一。这是一句“感觉”的语言,是唱者听者都能清楚感觉的。从生理上说就是声带必须在歌唱时始终保持高度的张力和阻力。也许出于语言习惯,日本歌坛了除了五代夏子、八代亚纪、长山洋子等是如此歌唱之外,大多数女歌手都没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常常出现有的歌手在演唱时唱法不统一。港台歌手也有类似情况。不靠在声带上的唱法的缺点往往表现为轻与响转换时声音不统一,刚柔无法“相济”,唱响声时易“散”,唱轻声时易“虚”。像五轮真弓那样在艺术上如此高造诣的歌星在唱法上仍难免存在以上的那些缺点。港台有些歌星也经常提出要改变歌唱形象,到结果仍只能变“表”不变“本”。其实,通俗唱法之本归纳起来也很简单:一个“气感”;另一个是“质感”;还有一个是“乐感”。气感是“肉”;质感是“骨”;乐感是 “生命”。(关于乐感将另文探讨)另有一种比喻简单而又形象:声音的子弹“上膛”在“喉头”中,“扣板机”的力点在“丹田”(小腹)上,歌唱时“气息”必需如扣紧的板机,(不能像老式步枪)歌声如同连发的子弹,子弹头总是“尖”的,就如同声音必需“集中”那样,才有“穿透力”。

下面用两幅图示来阐明声音靠在声带上的“感觉意识。图一1说明在开始阶段从中声区进入高声区经常出现的“换声”,这里所说的“换声”决不是指声带突然松掉而一下子从真声变为假声。而是指当自然声音唱到极限时,唱者坚持向声带前压缩所产生的“换声”。这个“换声”所产生的声音是指前文那种介乎真假声之间的声音,在自我意识上会明显感到声区的不统一,但对于原来患有“恐高症”的人来说,这是最关键的时刻,也是训练必经的过渡阶段。

例图一1:


  

图一2是第一幅图的继续,也是声带调节的完成阶段,也就是换声痕迹完全消除的阶段,怎样消除?具体的方法是把换声过去的那种不真不假的声音向自然声区移动,使自然声区的最后几个音(女声为降B、B、C;男声为降E、E、F)尽量改用半真半假的声音来唱,开始一定会感到很别扭,声音也不好听,只要坚持压缩----集中的原则,几个月之后就会产生预期的效果----这张内感图是英国声乐家凯萨利对声音感觉的图示,它和法国声乐家于松的内感图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摺扇形”,本文引用这一图示的目的在于让唱者重视在歌唱时声带上的“内感”,它是由后向前移动的,唱得越高,声音越感到在声带上“内感”,它是由后向前移动的,唱得越高,声音越感到在声带的前端振动,这一感觉是歌唱最本质的关键问题,没有声带振动长度的改变,就不会产生“位移”;这幅图也显示了声区转换“渐变”的奥秘。例图一2:


  

舒服而好听,而且高音特别省力。这就是前文帕伐洛蒂的宝贵经验,也是科学的唱法的具体体现。生理机能的调节,特别是声带的调节是没有唱法“国界”的。

在此,我们提出三条参考的发声练习:

1、       1 2 3 4 5 4 3 2 1 ----(练声带压缩)声音必须在声带上作水平移动。

2、       1 2 3 4 5 6 7 高音1、高音2 、高音1、7 6 5 4 3 2 1 (练打开喉咙)声音由声带前开始,像本书图一1所示,呈扇形展开。

3、       1 2 3 4 5 –0 5 4 3 2 1 --(练声带压缩)从Hm转化为元音。

练声时要始终“意识”靠在声带上按音高作水平向前推移,在换声前,一定要有意识强化声带压缩----集中的力度,即元音必需随音高的上升而不断“缩小”(不是音量变小)缩小的目的不仅为了有利于换声过渡(它犹如穿针引线;把声带前端“压缩”成“针眼”,把气息比作“捻细的”线头)也是真正放大音量的方法,因为音强的控制关键不在于声音的“体积”的放大或收小,而在于声音“密度”的“浓缩”,密度的压缩增强了声音的前冲力。(也就是穿透力)。在练习声带基本功时,千万不能忽视“气势”,它将始终随着音高上升或下降而同步地增强或减弱。

还有一个必须注意的课题请仔细看一下这两幅图的全貌,声带振动面积的“位移”构成了这个扇形图示的“根部”,上面部分形成如“扇面”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它”是一架电影放映机,声音的元音压缩点就是放映机内小小的底片,上面展开的扇面就等于它投向银幕展现的图像。气息是电能,声音越高,展现的角度也越大,这个展现的“中枢”就是声带,声音之“点”压缩得越小,声音的反射面就越大,成反比例。由于通俗唱法不强调喉头低位置,唱高音的“人声喇叭”必然趋向于扁形,“扇形”展开面也更宽,西洋传统唱法虽然强调高位置,事实上就唱者的自我感觉来说,通俗唱法的自我感觉位置却更高,从这里展示两幅声音动态感觉图来看,西洋传统唱法的高音c3(除能发超高音的特殊嗓子外)一般只到“额窦”部位,而通俗唱法的高音c3却可到头顶甚至更向后移。(见图一3、4)

以女声为例:一般在西洋传统唱法说来,通俗唱法的高声区只不过是传统美声的中声区,可在感觉上,通俗歌星唱到降e1—e1或f1时,就好像在听歌剧演员唱降b2—c3那么高。

鉴定一个通俗歌唱者唱法是否正确,有一个很实际的办法。有不用扩音设备的情况下,演唱者的声音在室内听的音量,和听者跑到关起门的室外听时,音量应该不变。可见穿透力并不在于音量大小。这一鉴定传统唱法的“测试剂”,对通俗唱法同样可行。

声带的调节与控制是通俗唱法的关键阶段(完成声音“子弹上膛”的阶段),如能顺利通过的话,才可进入训练的纵深发展----以气息为调控核心来歌唱(也就是“扣板机”的阶段)。具体的区分是前者的意识控制中心在声带,气息是被动的,正像英国声乐家凯沙莱认为:“声带

的调控会带动气息为声带振动的需要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压力”。也就是说声带的压缩会带动气息的压缩,因而这位声乐家不太赞成把气息放在歌唱的主导地位。但歌唱的实践证明,当声带的调控技术:真声----半真声----半假声----假声(声带全振动----局部振动----边缘振动----吹口哨式振动)掌握自如之后,应进入更高的阶段----气息控制成为主动,声带成为被动,因为声带调控已成习惯,(此时的自我意识好象声带已被横膈膜所取代)唱抒情歌时好像气息在“抚摸”声带的下面----由后向前。总的概括是声音原来在声带“上”滑动的意识,转化为气息在从声带下向前滑动。笔者在《声乐实用指导》一书87页那幅图所展示的两个紧贴声带转动的“声轮”和“气轮”为例:起先是上轮带动下轮,学习后阶段变成下轮带动上轮。唱者技巧发展到这一阶段,才能真正称得上声音“通”了。

例图一3:

  

这张“内感图”(图一3是声乐家于松从西洋传统唱法的许多国外歌唱家的共同感觉中勾画出来的,它的c1----c3两个八度的感觉跨度,角度很小,约30度角,高音c3只到鼻以上额窦部分;2—u是指半真声,3—u是指半假声,4—u为纯假声,此图主要是刻画男声的内感,作为女声的内感来说,方向和角度和男声相同,但从c1—c3主要用半假声3—u,这是西洋传统唱法中男女声生理上最本质的区别。

这张内感图(图一4)
正好适用于通俗唱法,它各西洋传统唱法从c1—c3在感觉跨度上明显不同,它的c3的展开角度已达90度角,不在额窦部位而在头顶部位,通俗唱法女声除玛丽亚.凯瑞外,很少高音用到c3产上,一般用到f2就算很高的了,但感觉位置也已高于西洋传统唱法的c3,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通俗唱法的低声区是用1—u纯真声唱的。在发声的生理状态来说,通俗唱法的男女声是一致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方法
练声对于歌唱者的重要性
歌唱发声技巧和呼吸方法
转载:学习歌唱发声的技巧
《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第九章 关闭与高音(1
学会“混声唱法”,跟恐惧高音说拜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