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讲上海话的上海,还是上海吗?
文/晏秋秋
大家好,我是晏秋秋。
最近,我遇到好几件事,
让我觉得不吐不快,
甚至有点如鲠在喉。
我很想问,不讲上海话的上海,
还是上海吗?
过去数年,对沪语的呼吁,
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
但是,情况正在像更糟处发展。
我想,还是应该写,
应该大声疾呼。
千万不要让一个上海人,
站在黄浦江的邮轮上,
却突然发现——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A、
上海市中心,一家很小的生鲜店。
服务员是个20出头的小姑娘,
显得素质很高,
我不止一次见她用简单的英语,
服务一些外国客人。
上周三,生鲜店来了一名上海老大爷,
背心、拖鞋,
来到柜台,直接用上海话问服务员,
“小姑娘,‘落苏’哪能卖?”
服务员没听懂,
哦,她不是上海人。
老大爷以为她没听清,重复了一遍:
“‘落苏’几钿一斤?”
服务员突然有点生气的样子,
“请你讲普通话好吗?”
老大爷一愣,用那种很拗口的普通话,
表达了自己要买茄子的意愿。
想用普通话说“嘎子”,
又错误地说成了“尬子”,
服务员听成了“鸭子”,
一来二去,双方都觉得麻烦。
买到茄子后,老大爷说了一句,
“唉,现在上海闲话听不懂的人多了。”
服务员明显压制了怒意,
还是带着礼貌说:“我们这里是标准服务。”
我在一旁目睹了全程,
老大爷没有任何攻击的意思,
只是一种抱怨。
但是,服务员反击的这句“标准服务”,
却让我非常意外。
在上海滩的这家店,
普通话通用,英语也可以,
上海话却成了无法提供的“非标准服务”,
服务员还振振有词,
这,显然是某些地方,
出了偏差。
我记得,以前看到过这样的新闻,
一家商店的服务员没说上海话,
被一名上海顾客怒骂。
当时,所有的评论,
都在怒斥这名上海顾客,
认为他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
是狭隘的地域观。
我也觉得,怒斥服务员的上海顾客不对,
但我同时觉得,
如果服务员能稍微懂一点上海话,
或者,稍微有这方面的意识,
那显然,会服务得更好。

B、
最近,我介绍了一个95后的小朋友,
到一家我认为很好的民营公司去工作。
公司人不多,
在市中心一处优雅的历史建筑办公,
这个河南小伙子第一个月的收入,
比我的月薪还高。
小伙子去了3个月,
有一天发微信给我,
表示“想离职”。
我找他聊了一次,
却聊出了一肚子的问号。
河南小伙子说,
公司老是派他做杂事,
比如订盒饭、拿快递等,
他觉得自己才能远不止这些。
我点点头,
年轻人对公司的理解,
和公司对年轻人的理解,
从来都不一样。
小伙子说,
公司工作需要出差,
一个月要出差3周,
而他已经把父母接到上海来了,
照顾不到家庭。
我也表示理解,
事业和家庭,
从来都是两难的选择。
上面这两个原因,
我都理解。
不过河南小伙子说的最后一个理由,
却让我大惊失色,
我从来没想到,
这居然也能成为一个人离职的理由。
小伙子说,感觉公司从上到下,
都有点歧视外地人,
比如,在他面前从来只说上海话,
不说普通话。
他听不懂上海话,
很多时候就很尴尬。
我问了这个男孩子一句:
你不觉得进了上海人公司,
就应该学会、至少该听懂上海话吗?
小伙子不语。
我知道,我没说服他。
说实话,我从来不觉得,
在外地朋友面前讲地方方言
是一种歧视。
每次我听到朋友讲无锡话、苏州话、东北话,
总是觉得很有趣,
觉得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我去电台做节目嘉宾,
有机会的话,总是要讲点上海话,
这难道也是对听众的歧视?

C、
我的两个女儿,
一个初二,一个小学三年级,
她们也不太会讲上海话。
听得懂,但是大概只能讲6成的上海话,
有时候还有点“翘舌头”。
虽然,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有机会总是让她们讲上海话,
但是,这样的努力有点徒劳。
最重要的原因是,
孩子们接触上海话的机会,
实在太少了。
一来,在学校里,
基本上讲的都是普通话。
我见过这样的新闻,
有的教师口音比较重,
还被家长投诉,
说孩子听不懂“这种普通话”。
二来,在电视上,
不太听得到上海话。
上海的电视屏幕上,
现在有很多东北的谐星,
有很多北京、天津的相声演员,
却基本上听不到上海话。
三来,上海话的教学,
是在体系之外的,
也就是说,孩子们不必学。
当然,要是加一门“上海话”考试,
又会有家长呼吁:
孩子们的学业压力太重了!
两难!
第四,上海话不容易说,
更难以写出来。
比如,形容一个人厉害,
孩子们就会搞不懂,
到底是写“结棍”,
还是写“接棍”、“截棍”、“节棍”。
比如,凑热闹,
孩子们会问,
为什么是“轧闹猛”,
不是“轧闹忙”、“轧闹盲”。
这背后蕴藏的词意,
与上海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需要沉下心去,一一解答。
而这个社会,
静得下心的专家、教授,
又有多少呢?
我只知道,
如果上海的孩子们
越来越听不懂、写不来上海话,
那么,上海话及其背后的上海文化,
就会渐渐消亡。

D、
当然,我觉得现在这种情况,
不能全怪外地人,
不能全怪电视台,
更不能怪学校或家长。
上海这座城市是“海纳百川”,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守护好“海”,
你去责怪“百川”,
没有任何意义。
至于更加狭隘的地域观念,
那更是不足取的。
上海的电视台,如果现在不播东北喜剧,
那么播什么呢?
海派滑稽戏,或者像《老娘舅》那样的电视剧,
早就走到了瓶颈口。
让上海小囡去看《七十二家房客》、《十三个人搓麻将》,
已经“不配套”了。
我有一次在互联网上看到毛猛达一段脱口秀,
足足看了5遍,

笑了半个多小时。

女儿们看了这段视频,
虽然不是完全看得懂,
倒也觉得,上海话是有魅力的。
问题在于,像毛猛达这种脱口秀,
或者像以前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这样的好产品,
究竟在哪里呢?
德云社带火了“太平歌词”,
现在有什么东西,
可以带火上海话呢?
说实话,电视台的同仁看到我这么写,
也许会反唇相讥,
报纸上不也常常是“俺们”、“咱们”这种标题吗?
你们怎么不写“阿拉”?
嗯,我竟无言以对。
至于说到小孩的教学,
上海有多少家长,
在孩子的语言教学方面,
是把“英文”放在“上海话”之前的?
一个上海大家庭聚会,
有多少孩子表演《金陵塔》,
而不是表扬英文朗诵、芭蕾舞的?

E、
至于上海话推广,
我知道也已经持续很多年了。
像我在这个号里写的“魔都私家地理”,
后台至少有三五波粉丝提出,
用沪语朗读这些文章,
将录音免费推广。
我之所以没有答应,
一来,
对“魔都私家地理”该如何推广,
没有想好。
二来,
我觉得沪语朗诵这个形式,
针对的都是中老年人群,
孩子们很少会有兴趣。
而上海话的现状是,
如果始终是“自娱自乐”,
没有新鲜血液加入的话,
那么到了最后,
上海话也就只能像“独脚戏”那样,
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说实话,我写这篇文章,
是老调重弹。
上海是世界的上海,
是中国的上海,
当然也是讲上海话的上海人的上海。
这个道理,谁都懂,
但是,上海话的式微,
又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香港歌星不断在推广粤语,
岳云鹏一直在相声里推广河南话,
东北话由小品、戏剧撑着,
《长安夜》让人领略了陕西话,
川渝妹子讲话“霸蛮”成了一种语言特色……
唯独原来充满风情的上海话呢?
上海话,是“嗲”的。
这种“嗲”味,这个时代依旧需要。
陆家嘴可以有,
但人民广场必不可少。
2号线可以有,
但1号线依旧值得尊重。
新片区气势恢宏,
老卢湾、老静安的味道,依旧隽永。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特色,
是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的“根”。
方言联系着过去和未来,
更凸显着现在。
如果未来的上海人,
忘记了怎么说上海话,
这真的是上海和上海人的悲哀。 
各位粉丝,
感谢你们后台的催更。
过去一周工作繁忙,
没有更新,
歉甚。
如果你同意我关于上海话的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是怎样的体验?笑得我妈都不认识我了...
【随笔】方言
店员听不懂方言,男子破口大骂:上海人不说上海话?说什么话!
中国最难懂方言, 粤语只排第二, 上海话第七, 第一被称为“鬼话”!
上海的确很繁华,但人心很冷漠??
我是一个四川人,这是我最大底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