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作家||【外祖父】◆刘彤彤


作者简介

 

刘彤彤,笔名:木桐,山东人,爱好文学,供职于农行山东省分行。

外祖父【原创】

工作关系我常有机会到孔子故里出差,居所毗邻举世闻名的孔府孔庙,得以举步朝圣,沐浴圣贤恩泽。孔庙东南有一处学校,混杂在鳞次栉比的商铺中很不起眼,偶尔结缘一位智者,偶然谈起这所学校,惊悉其前身竟是著名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思绪瞬间穿越青砖红瓦,恍然立于高门石阶之间。停停走走兜兜转转来到这里,原来冥冥中自有使命,注定与从未谋面的亲人,有一场心灵的相遇!

这是1905年大清光绪皇帝下旨终结科举制度之后清政府创建的一所“学堂”,北洋政府时期改称“学校”,那个时期虽然时局混乱,却是中国文化教育难能可贵的繁荣时期,这所学校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万里、著名诗人贺敬之、作家吴伯箫等革命先驱的名字。19世纪20年代末,北洋军阀政府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总揽治权,在这个历史的当口,我的外祖父王荏甫先生,以莱芜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外祖父读书的年纪只有十三四岁,按照现在的标准还是青涩的未成年人。这是他短暂人生的一个巅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必是深藏梦想和喜悦。在那样的大时代,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新思潮、新主义,不同的组织、社团纷纷深入学校争取青年学生。外祖父求知若渴,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虽然没有加入任何组织,却为他人生的波折埋下了伏笔。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共产主义思想在他的心中萌芽,使他在此后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毅然追随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2006年莱芜《鲁中晨报》刊登了张西爵先生的散文《王荏甫事略》,外祖父的形象跃然纸上:“先生身材魁伟,额宽而突,面庞酷肖列宁。受家庭影响,性刚直,敏而好学。少年时即手不释卷,聪颖过人。尤喜古典小说,人言其读《三国演义》能过目成诵,复述章节滔滔不绝”,其才华令晚辈汗颜。“七、七”事变后,已然在青州、莱芜当上教书先生的外祖父凭一腔热血投笔从戎,积极投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救亡运动,加入“莱芜抗日协会”,为民族救亡出生入死。张西爵先生的文章如实还原了外祖父当年的风采:“他学识广博,极善演说,经常随抗日武装到各地宣传救亡道理。1938年与四支队洪涛、赵杰、廖容标、黎玉和独立营魏春舫等来寨里发动抗日,在高等学堂教唱救亡歌曲,发表抗日演讲。他气宇轩昂,声若洪钟,慷慨激愤,正气凛然,令听者激情振奋,动容垂泪。”初读这段文字泪水湿了眼睛。19381月,参与领导了徂徕山起义的洪涛同志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员,攻克莱芜城,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同年因旧伤复发病逝。巍峨的泰山脚下、肃穆的烈士陵园,为首的那座泰山花岗石烈士陵墓,安葬着洪涛司令员,我和我的孩子带着红领巾的年纪,每当清明时节,都要随着成千上万的民众在他的墓前肃立、默哀,倾听他英雄的事迹。可是从不知道,我们的亲人曾与他并肩战斗在抗日救国的最前线!

194210 月,日伪军六千余人分六路合击泰山抗日根据地,包围了莱芜北部山区茶叶口一带的共产党党政军机关。为掩护机关人员突围,八路军山东纵队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兼中共鲁中第一地委书记汪洋率部与敌人激战,在吉山被日军包围,汪洋与三百勇士壮烈牺牲。血雨腥风之后,外祖父随同地委、专署带领干部群众,亲手掩埋了烈士遗体,安定军民情绪,参与善后处理。英雄汪洋牺牲时年仅29岁,他牺牲后,八路军总部电告全军致哀,烈士牺牲的青山西岭八角台改名为“汪洋台”,建亭立碑,永作纪念。几年前妹妹妹夫驱车带着我的父母专程去了外祖父掩埋英雄忠骨的地方,凭吊烈士、追忆亲人。

1943年年初,由于外祖父带领抗日游击队偷袭了日本侵略军的据点,老家被汉奸抄家,家小遭到鬼子汉奸的威胁,外曾祖父无奈舍家撇业、拖家带口逃到亲戚家避难,靠八路军每人每天一斤糠谷艰难度日。外祖父顾不了这个小家,难得回去还将唯一的未出阁的妹妹带出去参加了革命队伍,所幸改变了妹妹的人生,最终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小时候听外祖母说,当时她也要求出去参加革命,可是上有老下有小,外祖父终没有答应她。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颠沛流离的家人才得以重返家园。膝下仅有的一双儿女双双走上革命道路,在不绝于耳的枪炮声中音讯皆无,外曾祖父在极度的牵挂、忧惧中一病不起。兄妹俩为了革命,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2015年,远在上海的103岁的外姑祖父接受了国家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全家人唏嘘不已,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不畏强暴、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的的中国人民。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落后挨打、积贫积弱、一盘散沙,“九.一八事变”之后,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道德担当、民族担当,让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舍小家、抛生死,奔走呼号、共赴国难,中国人民空前地团结了起来。外祖父在腥风血雨中跟着共产党宣传抗战,放弃了工作、没有了薪水、自己朝不保夕、家人流离失所,义重于生,以至是乎!常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看到身着长衫的先生在白色恐怖之下慷慨演讲的形象,被他们“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万丈豪情所感染而热血沸腾,可是从不知道,曾经我以为离我无比遥远的国之勇士、民族英雄,就在我的血脉中!

家乡解放后,外祖父的家迎来难得的岁月静好。老宅的大门上挂上了“革命双英”、“一门双抗”的光荣牌,家中的土地乡政府派人代耕,逢年过节敲锣打鼓扭秧歌上门送慰问品。在年幼的母亲眼中,此时对父亲满心崇拜,自认是响当当的革命后代。外祖父历任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督导主任、泰山区动委会宣传部长、山东工学教导主任、泰山专署文教科长、鲁中行署编审科长、泰安中学主持工作的副校长等职。《泰安第一中学校史》中记载:1946617日泰安中学建立,“一所新型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自己的学校诞生了”,鲁中行署专员赵笃生兼任校长,王荏甫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泰安中学即为今天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的前身,外祖父身后已有三代人毕业于这所学校。我一直以母校为荣,可是从不知道,我的亲人是这所学校第一任主持工作的副校长。

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也由于对痛苦往事的不堪回首,母亲从不在年幼的孩子们面前提起自己的父亲,所以我的家族记忆是残缺不全的。外祖父在泰安中学副校长任上经历了山东渤海地区开展的“三整三查”运动,生性耿直、心无城府的他如实向组织汇报了在曲阜读书期间,旁听过中国共产党党内托派组织的演讲活动,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不放,冤定为“托派”,调离泰安中学并降级为教导主任。不肯违背内心的人,在特殊的时代注定了人生的悲剧,即使知道后果,“士志于道”的信念也无法改变什么,有了“托派”帽子垫底,之后在济南工作期间的“肃反”运动让外祖父再一次受到严重冲击。泰安中学是他的伤心之地,不得不再次与泰安中学续缘,是为了我的母亲接受教育。

王家对教育的执著素有传承。外曾祖父王智芳是家乡小有名气的文化人,少时念私塾苦读诗书,无奈到了求取功名的年纪,科举制度已到穷途末路。除了读书一无所长,靠着祖上留下的薄产日子也不宽裕,可是外曾祖父对送孩子读书的事情一点不含糊。外祖父师范毕业到青州府教书,有了薪水第一件事,就是供养妹妹上学,外曾祖父也不反对,还联合儿子顶住族人的压力坚决反对给女儿缠足。父兄的格局成就了外姑祖母的人生,高小毕业的她踩着一双天足参加革命,在革命队伍中成就了事业、组建了家庭,随军队南下,在上海同济大学终老。我的母亲对唯一的姑母感情深厚,幼时在她的怀中识字,爱上了读书。建国初期,在济南工作的外祖父将我母亲带到济南私立育英中学求学,期间母亲大病一场险些送命,他救下了生命垂危的女儿,找人为她补习功课,并在自己蒙冤的泰安中学为她争取重新上学的机会。外祖父给泰安中学校长、副校长分别写亲笔信,书信按照旧例插上两根鸡毛以示郑重和紧急,恳请同意让女儿重新参加初中入学考试。母亲带着“鸡毛信”来到学校参加了考试,得以重回校园,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1959年母亲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成为五十年代新中国培养的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母亲在大学校园里遇到他的专业课老师、我敬爱的老爸,牵手一世姻缘。父母亲风雨同舟、相亲相爱,八十岁神仙眷侣,每天肩并肩漫步在如画的校园里,美成一道风景。

王家有房有地,外祖父本可以做个“乡绅”,经营一个生活无忧的家,无奈造化弄人,“知识改变命运”对他而言变成了调侃,却没有改变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生热爱。1946年内战爆发,泰安城遭到战火破坏,外祖父奉命率领泰安中学师生撤离,一路走一路上课、一路走一路招生,即是泰安一中校史所称的“抗大式学校”的由来。虽比不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至少是山东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师生队伍在莱芜颜庄埠东村修整时,母亲跟着外祖母匆匆赶来与亲人团聚,至今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外祖父必是深解读书之愉悦,深谙读书之至善圆满,深知“育才造势,为国之本”,才会对教育事业一往情深。他用自己走过的路昭示后代人:读书能让人对艰难的世事不惧不忧,在薄情的世界之外拥有一个安放灵魂的家,随时随地在精神的世界自由翱翔。感恩他的远见卓识,感恩他的矢志不渝,感恩他为子孙后代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

承蒙祖上福德,王家两位幸运的女子,在各自的花季,成为各自时代的娇子,虽也历经岁月坎坷,终待拨云见日。外祖则没有等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生性耿直的他远远低估了现实的残酷,为尊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位于济南和平路的山东建工学院是外祖父最后落脚的学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1年,按照党中央彻底平反各种冤、假、错案的要求,决定对外祖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对外祖母按照建国前参加革命的遗属发放生活补贴。坚强得像座山一样的外祖母20年前在济南与丈夫诀别之夜哭干了眼泪,以为终生不会再流泪了,闻讯还是放声恸哭,哭了个肝肠寸断,哭了个地动山摇,仿佛惟其如此,才能告慰那个离别了太久太久的亲人!当年深陷绝境的外祖父临终托付妻子“带着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外祖母以此为信仰胼手胝足,负重扶持儿孙成家立业、开枝散叶。族人称道外祖母“非一般妇道人家”,备受敬重,95岁仙逝,天堂居高位,福泽后代人。在跌宕起伏的大时代里,几乎每个家族都有这样悲欢离合的故事,几乎在每一个故事中,都能看到这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和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感恩命运安排,在我勉强能读懂外祖父的时候,与他在少时的学堂前灵魂相认!真性情的人,最接近自然,多不为世人理解。“世间好看事尽有,好听话极多,惟求一真字难得。”当“明哲保身”披着“情商”的行头粉墨登场的时候,人性的光芒被掩盖,文明也渐行渐远。张爱玲说:“以道德社会标准标榜的“好人”很多,有真性情真心的“真人”很少。但是即使很少,我们也真诚的感谢这些人的存在。”外祖父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是万贯家财能够换来的,我以他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为荣、以他致力于“为往昔继绝学”的教育事业为荣,更以他追寻内在良知的担当和勇气为荣。

不忘祖先是血脉的传承,铭记历史是前行的力量!我辈及后来人自当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以此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发】2018年自主招生山东地区分析
山东92所学校杀进全国500强中学!有你母校没?
高校自招山东学生最受追捧 湖北河北分列二三位
随笔||老木门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
祖孙十八代及称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