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作家||【年味】◆邢世樟

作者简介

邢世樟,笔名:笺语心韵,男,浙江金华人,高中学历。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文艺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燕京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社驻浙江省选稿基地主编、《当代作家联盟》签约作家、散文责编、《当代校园文艺》签约作家、《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燕京文化/诗刊》签约诗人、作家、《西北作家》签约作家、金华市大地诗社会员、金华市金东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文大典》、《中华诗文典藏》编委。多篇(首)诗歌荣获当代文学精品全国诗文大赛一等奖和散文荣获全国文学创作二等奖和三等奖,百篇(首)出版于《国际诗选》、《中华诗词精品大典藏》、大型巨诗集《黄浦江诗潮》、《《中华诗词名家》、《中华散文名家》、《当代诗歌百家》、《当代百強作家》、《中国当代诗词典藏》、《中国现代文学》、《中华诗文典藏》、巜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2016年年选》、《世纪诗典》、《中国当代爱情诗典》《世纪典藏》、国家文化重点期刊《中国诗歌网》、《齐鲁文学》、《参花》、《贵州民族报》、《微光》、《思归客》、《大西北诗人》、《洛风》、《今日头条》及各大报纸、期刊和微刊,为当代实力派诗人、作家。

-作品欣赏-

年 味


沧桑尘世里,往往始终溜达着渐行渐远的太多念旧,则如消匿于不能再回收的年龄一般。而年呢,虽老却又犹新。由来而至的年味,愈发收留于人们心间太多太多的感概和向往,是深了,或浅了,不用较真起来似乎更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果说,过大年是我们一年一度的传统狂欢节,那么,缘自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实实在在当之无愧。可以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习俗,已经是自然而然意味着狂欢前夜的愉悦和忙年的开始。这一天,通常俗称为“小年”。东汉的崔寔《四民月全》这么称:“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年,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南朝的梁宗懔、宋朝的文天祥、清人叶名沣等众多文人墨客引经著文小年之说,无不如出一辙。而且,多为早期都以敬拜师长的祭灶、洒扫、忙年等迎年备节的多种习俗,一一概述详尽,使其一直流传至今。

小年一到,年关迫近。

还在我小的时候,到了年关的田野差不多已经很空旷,只有山上的树木和垅野里的田地能看到的是绿色以及还没有来得及收回家的零星的稻草垛。田里的绿色大多是生产队在晚稻收割前播撒的紫云英(我们当地俗称“红花”或“草子”)和长势特好的麦苗。夜晚的明月升起,草子和麦苗叶子上早已被缀满了水露,在明亮的月光下闪着一片茫茫银光,此情此景和人的感触心情,只有你见过了才知道。但这种景象在北方断然很少见的,可南方人自然也很少能体验到北方白雪皑皑冰天冻地的景观了。不过,南方人特别喜欢老天在年关下大雪,“瑞雪北丰年”嘛,还有“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自是庄稼人奉先至上的风信子。天气虽然冷了点,在雪地里玩耍,嬉闹,滚雪球,打雪仗,可是小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园。我村村前的前溪桥头有棵大槐树,落光了叶子,只留下光秃秃孤寂的虬枝。槐树高大,大枝干都伸到桥上。如果是在夏天,枝繁叶茂很凉快。树底下就是前溪潭,生产队社员们休息了的时候,大多人喜欢跳进潭水里洗个澡冲凉。溪潭边,桥板上坐满了憩息的男女社员,有说有笑。站在桥头眺望着远处的月夜,无风,都很冷。淡淡的丝丝薄云飘浮天上,似静止的状态,只有月亮在穿行其中。凡是目光所及之处,尽是一个银装素裹的洁白。雪野里,除了时不时从村里传来几声犬吠声,显得异常的寂静;时不时有月光洒下来,斑驳的槐树影子倒映在前溪潭水面,但见粼粼月破去,唯留悠悠残思邀嫦娥的凄楚状。遗憾的是,这棵已是千年以上的槐树早在上世纪的90年代被砍掉了。要不然,此地于当今可是一处独特鲜有的村貌奇观。不用说,你应该也见到过的。到村口的菱塘前的古樟树,恰恰也可以把你带进另一番的景致,由不得又有另一般的感觉。月梦无言,睹物思情。大槐树和古樟树形成鲜明比照,别说是月满银光倾泻,就是寒冻疾虐,冰天雪地,拽入你主题的脉络,还是应该最脱俗的,超然了的那独上西楼月如钩的意境。

一望无际的乡野,洁白,萧条,美的极至。一览无余的天际,空寂,素简,醉的透逸。

是的,每个人对于过年自有份特殊的感情。根据史料称,春节完全是起源于周王朝农历十一月,为真正理念的进入过年的开始时期。那个时候,古代人把一年的丰收喜悦,先是由一个庆祝的活动仪式演变而来。其次,又是为古代帝王更好地彰显作为天子的统治者权威和他自已治国治民的功绩。实际上,至汉武帝重修了历法,并进行了统一,始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所谓的春节,俗称“年节”,应当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更接近年尾的冬天气氛。传统称之为新年、大年、新岁,用新旧年交替的这一刻为过年,也符合一年一度的过大年的说法。在民间,传统意义上指其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但现代人观念中,上班族到正月初八,农村人一般到了正月十五,过年的气氛也就消声息鼓了。

之于过年的趣事或传说和故事,想必自古早有奇妙动人且是人们乐于津道又视其为中国最传统最隆重最典型的神话。要不,人们怎么会把“年”肆虐的一夜作为关口来煞了,何况还称其为“年关”呢。

一年到头,过年要比任何一个传统节日要忙得多。城里人因为上班看起来没怎么比农村人要忙,却也毫不逊色于农村。他们除了加班加点的工作,也得尽量挤出时间去抓紧购置年货。相对地说,城里人在经济支配上要较于农村宽松的许多。好在二十一世纪初,城市里就有各酒店饭庄推出除夕夜的年夜饭生意,而且红火的很。有相当一部人悉数前往,既省得在家里忙得不可开交,又有充裕的时间各自安排除夕夜的休闲娱乐。但农村人就不同了,觉得年关的“小年”就是过大年的部分,至少它是每家每户准备过年的必然过程,一个字“忙”!年关比任何时候忙得都要紧张。故称“忙年”。

有人说,如今的年味似乎渐渐地变淡,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也有人说,现在的过年应该城里人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城市里每一个社区几乎都是物业部门实行封闭式管理,独门独户,相互之间的认识占很小的比例。农村人在时节进入腊月开始,一直到除夕夜,每天都有具体的忙年活动。时间推往出生于上世纪50~7O年代的人们,那个时候的年关,最奢侈的美味就是吃家里切的米糖,乡俗所称“米胖塘”。因为这是最先尝到的过年食品,可以敝开肚子的吃。对此,我也依然记忆犹新。如今,连农村里都已经很难找得出在那个时代极其普遍又必不可少的传统手工艺出来的家常味道了,况且已近乎绝迹。对现代的年轻人们和儿童们,可算得上一个很遥远的故事。

在我小时候,看到过每家的国营商店总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字幅挂着。但要买多一些糖果糕点之类过年,完全是不可能的。如果谁家有了这些相当“珍贵”糖果放在桌子上招待拜年客人,已算是经济收入不错的人家了。原因是那时的国家物质还相当匮乏,所以要凭购物券定量供应。何况,每个家庭生活也还贫困,很少有农户买。我家也不例外。我记得好多年一到过年,母亲为了在年前能给我们一帮小子做件象样点的衣服,总会与父亲商量,把那些供应券私下换成钱,去山下施供销社扯上不过丈余的粗洋布。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往往不可能人人都有份。我虽然极其讨厌这种布料,有得穿己是很好的了。至少粗糙土气一点总算也可以御御寒,总比轮不到穿上新衣服要好的多。家里过度的穷困寒酸,尽管父母亲看到我们在新年都有件算是寒碜至极的衣服,脸上有的是笑容满面,可他们的心头不免露出一些被一阵阵缠绕的思绪……

过年,每个人都怀惴美好的憧憬。那些年代的艰难生活让农村人的思维也贫乏到只拚命的挣工分,忙到年关近乎还是要打脸充胖子的样,还是实在于心不忍。这样的生活,在现代人当中亦或是无法想象的了。撕开生活最现实的真象,你没穷过,你真的不懂;你没有经历到过,你更加真的不懂。

二十世纪80年代前,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大人们平时在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都是按照人民公社时期实行的一种年终分配形式。也就是社员在生产队劳动了,生产队以工分方式进行记工,年底按照生产队的收入进行分配报酬。这就是“分红”。生产队实行按劳取酬,一般每天的男劳力记10分,女劳力计5分以上,8分以下不等。唯不同的是,若有早工晚工加班则另加工分了。社员得到的报酬,按劳动量来记,以工分结算标准,年终以每户的工分作为收入的依据。生产队会计先核算出全队的收入,把净收入除以全队的总工分,就是一个工分的分值。当然,这些收入也包括生产队卖公粮和余粮所得。支出部分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的置办维护、牛的饲养等。依照国家政策生产队要交掉农业税、公积金留存,收入减去支出,都是生产队的净盈利。幸好70年代初,大队建有农林副业队。每年的收入都会分发给每个生产队一些。无论哪个生产队总收入不乐观不景气,生产队自然多了些真金白银,社员的年终分红额也不至于很低了。每家每户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扣掉其一年中大季后季分到口的粮食,就是一年的纯收入。强劳力出工多的农户,成了余粮户,分到手的分红明显自然可观,但户数总是不多。与“超支”户相比,俨然是时代的姣姣者了。“超支”户大多是未成年人多的户口。我家就是村里出名的“超支”户,过年时想分得分红简直是梦想。为了减轻父母亲的生活压力,我们兄弟们每年的暑假里天天跟着他们到生产队劳动。毕竟我们才十多岁的人,挣的工分当然杯薪车水,自也不堪填缺。我清晰记得许多年,满以为在年底可以用挣得的工分足以抵扣预支生产队里的部分口粮,哪知道结果与大部分农户一样还是成为“超支”户。眼巴巴指望生产队有余粮钱分到购置年货,希望又落空了。不过,幸好有大哥、二哥他们替父母亲垫了力,家里的生活多多少少有点起色。

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人,那一种实在的俗气和本质的优雅,真的还是要比鲁迅先生《孔乙己》的孔乙己那般穷酸而装的雅要强百倍吧。从解放初期到80年代里,大众们的生活贫苦只是遭遇而己。人们从来不因简单的身上那件旧衣服穿了洗,洗了又穿而感到不自然,完全置若惘然旁人异样的眼神。也许有人会有理由这样说,农村的小农经济所代表的劳动、生活、仪式、文化、秩序以及文明,真正吸引到人的核心动力,都不同于城市都市生活注重的结果。在一定程度,对现代人群还是有巨大的诱惑潜力;同时,一定无法体会到那个年代的桌子上的米饭和粗菜都是劳动者艰辛奋斗的结晶;也注定无法衡量小农经济环境下的真正在今天依然焕发活力的内在动力,甚至是充满驾驭感和支配感以及成就感的农村生活。有人或许不能相信,跨越了岁月的雕琢,于沉静中自有那份恬然安好的农村生活,自又必不可言及的了。

经历过上世纪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用勤劳攒下的余粮钱或者平常日积月累积蓄亲手做的年味,所蕴藏着太多沉甸甸的情结,沉淀着太多暖烘烘的温馨,承载着太多喜洋洋的祝福,丝毫又亚于一首优美的歌,奔向灵魂深处向往的生活远方。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感于这么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同是一样的水,在冬天窝在井中的温暖和汇入大海的冰冷,没有人会说它只是赖以圈子的归宿和局限而变得无限乏味。也许只有本能的平庸才是它应该足够炫耀迴然不同魅力的淡雅,不为沧桑岁月,不为红尘流沙,只为其实俗得不能再俗而又各司其职的一种资本奉献。

回想起小时候的除夕夜,谁都曾想有个鲜衣怒马的风光少年时。不吝以往生活的困顿和思想的局促,是为忘本所以,愧矣。那时,村里大多人家的屋外,大街上,到处回响着大人小孩的欢笑声,掺杂着“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可想而知的热闹劲。可怜我们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冲动欲望,心里一直拎着好奇,一直干跺着依然还穿着一双破旧鞋子被冻红了的双脚。好多人家都已吃上年夜饭了,而我的母亲还拖着有些疲惫的身子在厨房里炒着一大锅的青菜。铁锅里都发出“嗞嗞嗞”的有点大声响了,显然是母亲并没有放入多少的菜籽油,连在灶口帮着烧火的父亲和躲在一起取暖的我弟仨,早已闻到了泛着些许青菜被烧焦了的又弥漫于又黑又小的屋子里的味道。家里人多,必须多炒些青菜萝卜的蔬菜。猪肉是有的,父亲把它都切成大块的,在餐桌上不得吃。否则,正月里真的没了荤菜招待不了来家拜年的亲戚朋友。由母亲切成小块小块的给我们吃,而且不准吃多,最多两小块。那时候,我们也说不上有多的馋。我清楚地记得,有好多年别说是大年夜大块吃肉,常年就连米饭里还掺着很多很多的薯粒呢,年夜饭上只不过是比平时日子里少了许多而已。再说,吃过年夜饭也别想向父亲多要点钱买小鞭炮或其它玩的东西,除夕夜给的一毛红包还没等初一就被收回去了……而今,已不见了父母亲里里外外忙的身影,也没了父母亲忙前忙后做的一桌虽称不上美味佳肴的年味和新年祝福!在的,依然是始终只有父母亲的浓里带涩的味道!痛的,已经被渐渐改变着的沉湮于时代发展中的旧时模样。

众所周知,年,是一种节日,是一种团团聚,是一种亲情,是一种信仰。而信仰的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只有亲情难以用任何的形式予以寄托,抑或只是表达而已。千百年来,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貌似极其平常的概念,却已用于被赋予了的庄重而鲜活的仪式;其中形成于特定习俗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氛围之中稳定的分子结构。这就是人类文明和智慧之所以伟大和光辉的集结。只有一个理由,自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土依恋和亲人眷顾作为特殊感情成份的思维先机与行为相融相透的乡愁存在。

现时代,还真的有那么一些人感觉年味没以前浓了。我说,生活在新时代的其实都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等客观困素导致一些习俗的改变或遗忘。红白喜事传统节日没的放鞭炮,只是传统意识少了许多的热闹,但对社会和生活环境有个明显的良好氛围,自然是好事。变的是新时代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在渐渐转换人的传统意识,变的是人的思维与质的本性有了新的跃进,变的是物质文化的理性限制。其实,这都是人的思维空间和文化空间暂时又处于迷茫阶段而己,真正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意识的根还在!毕竟能够看到现代人已经基本达到了衣食无忧的水平。要知道,社会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并非是能够用沽名钓誉的眼神或者心态去衡量经济学原理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毋庸置疑,任何时候谁都要图个心安。

人的思维和理念是个神奇的东西,一点不假。因为人是社会的。对于一个深具传统文化思想统一的传统习俗,没有不让人深陷于不可自拔而局限其中。过大年,充其量也只是社会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的感概话题充斥社会发展和发展经济为基础的统筹之中,同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美好人生愿望所绽放的精彩,也同样知道一个新的概念,共有一个归宿感。

助长年味寡淡的真实,不单是社会意识形态张驰化的简单,也不是习俗属于封建主义思想内容和色彩的具体化,而是一个最直接面观人的思想和德行同在的表现。这个表现又直接联结到教育的本质。原本教育的本身就是能够充分改变很多东西。一个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强化教育,或者要求过,势必会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理所当然。现代年味的变淡,从层面上说,不但满足了现代人的宅的需要,仅仅是缩小了在广度意义上延伸了人的世俗传统交往的需求。发挥其能事的必然是心理作用,年轻人看见了以前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礼节功能,说白了还是会有第一次的震撼的。其心理反应状态自也会有呈一时的抗拒意识,最终也不代表其产生的逆反心里随之扩大,从而使认知意识与态度纵容自已的思想和行为的拘泥了。一些90后出生的人们,关于早年时代的生活和过年的味道,虽有耳闻,但并没有经历到过,只不过是统统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则会有所不同。他们至少或多或少还受到过轻微的影响,受到过一些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冲击。那个时候,有吃得饱,穿得起,似乎才是硬道理的。正如林清玄说的那句话一样:“如果我们虔诚地相信美好,美好便不约而至”。

再说,社会体制的改革与转型催生了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心理的嬗变和民众政治心理现代性变迁,进而支持和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稳定发展。其作用以独立政治人格的塑造又为它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另外,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的隔离发展,以致一度出现了各种社会矛盾,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居住方式的基本变化,对农村改革的方向和发展方向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原本寄希望于城市发展带动农村进步的同时,现实都与城乡分化和落后农村渐渐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并不能求得同步。相对来说,经济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带动效应,不同程度上却在异化原本存在的社会中特别是农村中的各种传统文化资源並被剥茧性的吞噬。不得不说,诸多物象无不在影响着传统文化思想和传统文化理念之根。

住惯了城市的一些农村人,较大观念乐于接受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渗透,间接脱离了农村遗存的传统习俗与文化的根本,甚至有些格格不入。也不难想象,农村那些较为保守禁铜的思想与他们的处世观念似乎也变得不伦不类起来,以至极想摆脱上辈们所要的种种约束。相比之下使农村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不屑于纠缠亲疏远近让咬文嚼字般的传统观念和传统习俗的外延。本以传统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和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这两种理论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既可以兼容并蓄,又可以并行不悖,推行起来还能互相促进。比较现代人的心理态势,也许在一定心时期或一定的环境空间自会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不致典而忘祖,这点有定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终究也有转弯的时候,毕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又有本质的潜移默化了的坚实基础奠定着。

正月里,已经不见了年关的那样忙忙碌碌,倒是女人们大多还沉浸在灶台桌上忙活的余温里。给来拜年的客人端茶敬烟,温酒烧菜,忙得不亦乐乎。那些忙得终年不着家的主儿,早已在家里招朋呼友,觥筹交错呢。少男少女们更是耐不得闲,或结伴闺蜜,或携情侣,已然不知躲进哪个好山好水之地,闲观花落,谈情说爱去了……多半闲着的都是老大爷老妈子,在自家门前晒太阳嗑唠家常。一些爱热闹的老爷子,要么到处去溜溜弯,下下棋的,要么围在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们后看他们打牌。当然,眼晴没闲着不说,时不时地憋不住哪来的高嗓着门儿嚷上几句又还会用手指弄几下,不知是趣还是无趣的动作,谁才知道是什么情绪呢。最闲不住的小孩子们,成群玩耍,跪着的叫着跑的,一会儿钻进奶奶的怀里,一会儿又跑进人群,够大人们累的。小孩子们欢笑着,大人们脸上更是笑容满面春风得意。无论何时何地,家家户户总是热闹的,欢乐的,每时每刻总能给人意外的惊喜。大年里,城市,农村,最不缺的就是传统又十分有趣的玩意儿。一幕幕惬意过大年的生活景象,交织成最温馨的曲调,阳光,祥和。

从儿时到成年,一路走来,无非是头脑中拥有滿满的回忆了。童年当然也是每个人最值得追忆的一段时光。无论是苦涩的还是快乐的,要在同一个理论框架里说童年过于好动又嘴馋,的确颇具相当的无聊,我想,谁也道不明,说不出之所以然吧?成长的过程不过是伴着年味的浓淡增加回忆的过程而已。因为随着时光的淬磨,总有一种朦胧的感情会消匿原来的颜色。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活在不断地重复,感情也在不断地重叠,唯融化于血液之中最有意义传承的传统文化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有岁月在,有你在,也有他在。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上辈农村人养七八个子女不叫累,现代人养一个子女就非常累?
童年的回忆
晒谷场 | 原创欣赏
散文|李高顺:放牛的日子
种田有饭吃(散文)
闲聊“知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