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作家||【浇地】◆王以栋


作者简介  

王以栋,山东冠县人,现供职于聊城第二中学,书法教师。

浇  地【原创】

周末休息,正值惊蛰。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单就这两个字,足以让人顿生春意萌动的欣然之意。“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城里的地面太硬,虫儿也拱不动。二十四节气,只在农村老家才能深切的感觉得到。

从我住的城市到老家,一个小时的车程,走北路稍近一点,一路上车多人多。走南路,有一条大河,大河就是老家村东头那条河,河东岸新修了柏油路,顺河而行,直达老家。我喜欢这条路,一路上,可见河水,可听鸟鸣,可吹乡野的风,可想童年的事。

车子刚过王铺大桥,远远的看到路上有道土岗子,坏了!有浇地的!每次回老家,就怕遇到浇地的。大河附近的村民,无论春灌还是秋灌,通常是在河岸架起抽水机,水管子一头放入抽水机放在靠河水近的岸上,一根进水管顺到河水里,一根出水管横穿马路,放置在地头的水渠里。为了避免过往的车辆碾压水管,造成水管损坏,通常会在水管子外套一根钢管,然后在钢管两侧培上土,形成一个坡。这样即保证出水管顺利穿过马路,把河水源源不断地抽到岸边的田里,又能让来往的车辆能通过,而不碾压浇地的水管子。但对于一般的家用轿车,横在路中央的抽水带子,确实是个不小的考验,就怕剐蹭底排。

看到这些,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浇地的情景。

也是春寒料峭的初春时节,老人们还没换下过冬的棉衣,田里的麦苗尚未返青,清闲了一冬的大人们,饭后便慢悠悠的走出家门,来到自家麦子地。    看看麦苗的长势,在麦地里走一走,踩踩脚下的土,便能把握准墒情,估摸浇地的时机。

那时候浇地灌溉,效率并不高。一台小型柴油机,外加一台水泵,机器还三天两头的出故障,不是这里坏,就是那里坏,浇一遍地通常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每次浇地都要指派专门看守机器的人。因为机器不能离人,所以看机器的人,吃住都要在大河上,不能离开。

初春乡村的夜,清冷。支起机器浇地的同时,通常会在机器旁不远处的空地上临时搭建一个窝棚。窝棚也是很简陋的那种,略微讲究点的就用竹批弯成前后拱形的门,辅之以长木条,做龙骨。外面覆上塑料布,塑料布上再覆盖草苫子,窝棚里面的地面上铺垫上棒子秸,棒子秸上铺褥子,再加一床粗布被子,这算是“豪华”窝棚啦!简单的,就凑合着用塑料布一搭,地上铺垫棒子秸,人就住进去了。

小时候的农村,可不比现在,都是几家共同出钱购买一套浇地用的机器。大多是家族里弟兄之间联合,家族的土地通常都连接成片,这样一来,不管是播种还是收割,弟兄们之间也方便互相帮衬。轮到谁家浇地了,这家便提着一桶柴油,来到家东大河上,让专门看机器的换上自己的柴油。然后快步走到自己的地头,用铁锨在水渠上扒开一个豁口,汩汩的黄河水就欢快地流进麦田。然后扛着铁锨走进麦田,直到河水灌满整块麦田,才再回到水渠,用铁锨掘土,堵上豁口。然后在沾满泥点子的裤兜里,掏出或满或瘪的烟盒,抽出一根香烟,边望着田里一掌深的河水,一边极其熟练地点上一根烟,心满意足地深深的吸上一口。男人这才会肩扛铁锨,回到河畔支机器的那里,取下自己的柴油桶,换上下一家的柴油。他便可以放心的回家吃饭了。

肩上扛着带泥的铁锨,另一只手提着柴油桶,鞋子上沾满了黄泥。虽说有点疲惫,但想想顺利的浇完了麦子,此时的男人内心,其实是非常充实,欢喜的。因为在一年的开头,圆满的完成了一项在他们眼里看起来极其重要的任务。近期一段时间里,田里不再有什么重要的活要费心,于是,便心无挂碍了。心无挂碍,便生自在。

晚上八九点钟,乡村二月的夜晚,漆黑,静寂。田间地头水渠旁,偶有打着手电浇地的男人,手电的光亮随着深一脚浅一脚的上下闪着,与窝棚外的摇动的提灯呼应着。几台机器,极有节奏地“哒、哒”声,把人们的梦钉在这漆黑的静寂的夜幕上。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村口,遇上卖大葱回来的乡邻
捞 鱼 儿
如果水有记忆
文学看台1386 | 刘祖建:千年水车何处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奔流的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