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代作家||【麦收时节】-夏迎东

作者简介

夏迎东,女,安徽淮南人,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笔耕不辍,希望用宁静、质朴的语言诠释纷繁人生。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安徽日报》、《安徽文学》、《合肥日报》、《合肥晚报》、《未来》等报刊杂志,以及《西部散文选刊》、《齐鲁文学》、《合肥文学》等网络平台。作品《这里有条古洛河》收录于《有趣的合肥地名》一书,散文集《岁月留痕》获第三届“美伦杯”安徽散文三等奖。

-作品欣赏-

麦收时节(三章)


当轻盈的风掠过田野,把麦粒儿吹饱满了、把麦稍儿吹黄了,麦子也就要开镰收割了。

麦收时节,是一个热热闹闹的时节。

太阳在蒙蒙亮的东方冉冉升起,照射在村庄的瓦屋顶上,农家的院落里,鸡在鸣、狗在叫,猪仔的号叫一声连着一声。春天孵出的小鸡仔儿都长到了一、两斤重,那公鸡承担起了“叫早”的任务,把睡梦中的女主人早早唤醒起床。女主人麻麻利利地忙活开来,先是做好一家人的饭食,让孩子吃饱、上学,再煮好一锅猪食送进猪圈,猪娃们一拥而上抢夺食物,不时地发出“哼哧哼哧”的声响。小黑狗在院子里一个劲地欢蹦乱跳,一会儿去闻一闻猪槽里的猪食,一会儿舔一舔女主人的衣襟,一会儿又去追赶那几只小母鸡,把个院子闹腾的更欢畅了,没有安静的时候,惹得女主人不时地训斥着它。

麦收时节,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节。

东边刘姐家的院墙上,是一束束开得热烈的粉色蔷薇花;紧挨着墙根一朵接着一朵开放着的,是红的、粉白的玫瑰花。西边马大哥家的石榴树上花蕾已经张开了小嘴、正待怒放。秫秸花倒是不挑拣地方,把那红红火火的花儿开得到处都是,一直开到了村口那棵老槐树底下。村南边的果树林里,樱桃红了、杏儿黄了、李子白了,一群喜鹊儿、麻雀儿飞了过来,送来一阵阵欢快的歌声。一只体形娇小、叫不出名字的鸟儿,落在了一棵樱桃树上,飞快地啄食红彤彤的樱桃果儿,吃饱了就又张开翅膀跃起,眨眼之间不见了踪迹。

麦收时节,更是一个忙碌的时节。

简简单单地吃罢早饭,女主人带上草帽、拎起水壶、拿着镰刀下地去了,那一地金黄金黄的麦子只等着她去收割呢!女主人在地里自顾自地埋头割麦,偶尔直起腰来脱下草帽扇扇风、喝一口水,就又低下头去劳作,一直忙到中午时分,太阳直射在身上是那种火辣辣的感觉,女主人这才收起镰刀往家里赶,孩子要放学了、牲口也要向她讨吃食,还要去请同村的几个男劳力,帮衬着把麦子运到谷场上打碾脱粒晒干,这些都得安排妥当,她的心被撕扯着、乱如麻花。一路走一路行,经过自己家的西瓜地,顺手挑一个熟透了的、大一些的抱回去,好给家里人消消暑、解解渴。

麦子收拾停当,紧接着要抽水、翻地、插秧。秧苗早已经育好了,地也翻犁过来,可是水从哪里才能够送过来呢?还得去和村里的人商量,因为要把渠口里的水抽到家里的地里,需要经过村子里另外几户人家的秧田,女主人气恼地唠叨着:“该死的东西,再忙也应该回来的呀,不知道这是一年里头最忙的时候啊,又要忙收又要忙种的,想把我活活累死啊?”孩子在一旁听的明白,这是在骂他老爸呢!“也是的,老爸春节过后去打工,一直都没有回来过,妈妈太累太操心了。”这样想着,不由自主地跟在女主人后头忙活起来,直到被呵斥回到自己的小屋里,两眼盯着书本,心却还在院子里一点一滴的动静里。

夜,已经很深了,月光静静地泼洒在窗台之上,使得屋子里显出一种朦胧的美。女主人还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不光是这几亩秧田需要打理,村北边那块高坡地里,还是种些耐旱的吧,绿豆、豇豆都可以,要不就插一些紫薯吧,那东西是新品种,耐旱而且不费心思,价格还高,秋天的时候没准能卖到好价钱呢。西瓜地里的玉米长得不错,等这茬瓜收完,再补一些肥。菜地里的大蒜头该挖掉了,种些辣椒、胡萝卜……”她就这样思着想着,渐渐地走进彩色的梦乡。

麦场﹒麦地

总喜欢在夜间,尤其是在晴朗的夏夜去仰望那遥远的星空,总以为此时的星空更加湛蓝、更加清碧,能够看到那条清澈的银河、河两岸遥相呼应的牛郎和织女,以及他们那一双儿女,这种感觉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拥有,而且一直延续至今,这也应该属于那种怀旧的感觉了吧。

    我童年时居住的村庄不算大,拢共有二十多户人家,但是全村人共用的那个麦场还真不小,宽宽大大的,就在村口豆腐店门前。每年的麦收季节,那里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碌碡的“吱吱”声、老牛的“哞哞”声、掌鞭人的使唤声起起落落。到了晚上,高高的竹竿上挑起几盏马灯,大人们还要把白天没有干完的活接着赶下去,而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们就在这麦场上玩命地疯啊、闹啊,完全没有顾及到大人们因为劳累显现出来的烦闷。我清晰地记得,每天晚饭之后我和我的玩伴们都会相约来到麦场上,有的手里拿着大馍,有的怀中抱着甜瓜,有的还带来一堆桃子,我们互相交换自己的食物,甜甜美美地大吃起来,还把那瓜皮、桃核扔得遍地皆是,常常惹来大人们的嗔斥。大人们把麦子一锨一锨地扬尽,把麦秸堆成一个个高高的麦秸垛,这又成了我们捉迷藏的好去处。记得那一天,我躲在两个大麦草垛的缝隙里,静静地等待伙伴们来抓我,耳边蚊虫嗡嗡地转,田野里青蛙不停地鸣叫,我的心却安静极了,抬眼远望,星光灿烂,那一颗颗亮星就像一只只熟透的瓜果,让我忍不住想去抓下来塞进怀中、送入口中。那一刻,我看到了祖母常常跟我说起过的那条银河、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星,还有牛郎肩挑的那两个“孩子”,不知怎么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霎那间,一颗心已经与朗朗的星空融为一体……

小伙伴的呼唤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听得出来他们因为找不到我而显得非常着急。于是我从麦垛中钻出来,悄没声地立在他们面前,着实把他们吓了一跳,急性子的梅梅更是把我好一通责骂。说来也奇怪,闹归闹、骂归骂,一转脸几个人又欢蹦乱跳地手拉着手回家了。

麦子收割以后,麦地褪去一身的金黄还原出它的本色来。由于麦收季节是一年四季中最为忙碌的时候,学校放忙假让我们回家帮帮家里的忙,我们又能干些什么呢?拾麦穗呗!大人们忙于抢天气,抢收抢种,在割麦时会遗留一些麦穗在麦地里,我们的任务就是负责把它们捡拾回来,不要浪费了已经到手的粮食。我和姐姐干活最快最麻利,一样的活计我们总会比别的小伙伴们提前完工,常常惹得他们直跺脚却也毫无办法(这是指在土地承包到户以后的事,若是在生产队里,我们拣拾的麦穗是要交公的,不过可以论斤重给工分,我们姐俩往往可以挣到和大人一样的10分工)。当我们把麦地拾掇干净以后,大人们开始放水、犁地、耙田,做插秧的准备了,这时候,我们还要把漂浮在水面上的麦秸根捞起来,放在田埂边晒干带回家里,这些可都是极好的燃料哎!

    夏日的太阳火辣辣地直射下来,此时的麦地已变成一片水田,水面上冒出一丝一丝的热气在眼前盘旋、升腾,直钻入人们的心扉,在里面悠闲地转了一圈之后,又渗透到土的心窝窝里去了。到了晚上,小伙伴们又会在阵阵青蛙的鸣叫声里去捕捉萤火虫,装进玻璃瓶子做成萤火灯,我们手捧着萤火灯,背靠背坐在田埂上数那天上的星星,哪一颗是他、哪一颗是你、哪一颗是邻家的小弟弟小妹妹……

怀想那时的炊烟

麦子经过秋、冬、春的洗礼,一步步走进夏季,走到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开镰、收割、脱粒,笑颜绽放在农人们的脸上,收获的喜悦洋溢在广袤的原野上。与此同时,让人最闹心的就是如何处置那些麦秸秆儿了,留着吧?没有地点放置。烧掉吧?又会污染了环境,这些秸秆似乎身处在从未有过的尴尬之中。

曾几何时,植物在奉送给人类丰硕果实之时,它们的秸秆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它们也曾经是人类的衣食所属啊!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年麦收放忙假,老师都会叮嘱我们:回家之后好好帮爸爸妈妈干活,开学时每人要带一捆麦秸筒交给学校,用来修缮校舍。要知道,那时候的农村集镇能有个学校就很不错了,学生们趴的课桌多数都是用土块和泥抹起来的,有的甚至是用牛粪做的(据说这样的课桌结实、耐用),而学校的校舍基本上都是土墙、泥地、草顶子的,这草顶子用的就是麦秸秆。孩子们对于老师们的交代总会牢记心中、念念不忘,于是忙假期间在帮家里收割麦子的时候,总会留一点私心,他们会挑拣那些长得笔直的、粗壮一些的麦秸筒以备开学后带去学校,最主要的还是想获得老师的夸奖啊。

用于修建房屋的麦秸是不能用石磙子碾压的,那样的秸秆不禁水、不耐用,必须要是摔打出来的,所以我们家乡人都叫它“麦秸筒”。这种麦秸筒,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必须是一小撮一小撮地攥在手里,抡在石磙子上把麦粒儿摔打掉,以使麦秸不失去原有的形状,这样的麦秸筒铺在房顶上,耐得住风吹雨淋,用的时间也会长久一些。于是忙假之后,在去往学校的乡间小路上,就会走着许多肩膀上背着麦秸筒的孩子们,像是一只只爬行的蜗牛,让人看了就想乐。

那些用石磙子碾压出来的麦秸秆,基本上都用于我们一日三餐的燃料了。把麦秸秆塞进灶膛里,手里的风箱拉得呼呼作响,麦秸秆的火焰熊熊升腾,一会儿的工夫厨房里弥漫着米香、菜香和馒头的麦香,孩子们的食欲想提不起来都不成,那些新收获的麦面做出来的馒头是多么地香甜、惹人馋哦!

不仅仅只有麦秸秆才可以主持我们的一日三餐,只要是田地里长出来的农作物秸秆,都可以喂进那大大的灶膛里,秋天的时候最丰盛,有稻草秸秆、芝麻秸秆、山芋秸秆,有绿豆秸秆、豇豆秸秆、黄豆秸秆,有葵花秸秆、棉花秸秆、玉米高粱杆儿……我最喜欢用棉花秸秆来煮稀饭和山芋,因为它们质地硬棒、耐烧,煮出来的稀饭特别粘稠,好喝,棉花秸秆更能把山芋里的糖分给熬出来,这时候的山芋犹如棉花糖一般柔软香甜、入口即化。

秸秆们并不仅仅只可以用作燃料的,有的还能派上其他用场。比如说,山芋秸秆粉碎以后可以用来喂猪,我们家每年都要喂养大肥猪,其中就用一些山芋秸秆粉做粗料。质量上乘的花生藤、玉米秸可以喂牛,还是牛们必需的青饲料。麦秸秆是编草帽的主材料,这是每一个庄户人必备的物件。还有那心灵手巧的人们,用麦秸秆变出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和花卉,拿到市场上去出售,那可是一种稀奇货。想一想那时候的秸秆们,在提供给人类丰富的食粮之时,把它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出来,它们也与人类和平相处了无数年,无怨无悔。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壮大,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丰富和提高,老百姓厨房里的燃料从当初的植物秸秆,到有烟煤和无烟煤,再到液化气和天然气,仅仅只花费了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那些世世代代养成的节俭习性以及因之而生的种种珍惜,最终也就演绎成了一种对于某些物件的不舍之情吧,比如对于秸秆。

秸秆们无处可去只能就地焚烧,那袅袅炊烟飘散在城市和乡村的上空,依然是那么地熟悉,甚或还会勾起人们无数儿时的回味和怀念,那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的温存和依恋,谁都不会忘记。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焚烧秸秆对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秸秆们的尴尬可想而知。

怎样才能让这与人类共生共栖的秸秆物有所值,得到有效的利用,我想不仅仅只是“禁烧”这两个字就能够做到的,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代作家》投稿须知

发掘文学新星、培育潜力作者、推出知名作家,是《时代作家》的担当。

投稿须知:

一、栏目设置为诗歌阵地、美文视线、小说在线、散文诗苑等栏目。

四、来稿请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发送,务必注明作者简介、详细通联和本人照片一张。投稿邮箱:ludongwenxue@126.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一年的秋天,我们在割粮食、打场!我经历过,我转了!
【滋水 · 散文】秦岭:又是一年麦子黄
六月,又到麦香时节||孟祥玲
江雪《母亲的夏天》
山村麦收,原来是这个样子
麦场上的童年 于建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