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事件背后的意义
事件背后的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述评
今刘万海
五拼诊娜
一、缘起、背景及现实状况
(一)缘起与背景
关于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兴起,目前国外学者
大致有这样几种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是基于对教育
的科学化追求中研究方法的反思。长久以来,由于对
自然科学领域的规则、模式过分地迷信,在简单移植
中忽视了教育作为社会科学领域自身的复杂性、经
验性,最终陷人一种困境,往往教育研究越是精确,
其与人类经验的联系则越来越少。而叙事和讲故事
巍粼鑫
第二种看法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学科渗
透与方法借鉴的结果。(CardaConle,2000;Brimer.
J.1986;Hard邓一,1968)正如我们所知,教肯中的
叙事主要来源子文学领域,但事实上不仅如此。叙事
不仅在个体层面,更是在社会层面二昨为人类的一
种基本思想模式,同时也是组织知识的方式,或者如
有的学者所分析的,叙事作为分种基本结构性的人
类经验,具有整体主义的品质,(Connellv,M&
燕烹级
上海教育科研2005召SHANGHA}J!AOYUKEYAN
LILUNJINGVVEI
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对方法的借鉴比较明
显和直接。

第三种观点强调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
带来的必然性方法转向。有论者从当前国际教师研
究的三种趋向出发阐述了叙事研究的重要性,
(MartinCortazzi,一993)一方面,教育叙事是作为教
师反思性实践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教师叙事与教
师的知识的本质紧密联系着。作为个人性实践知识,
会难以避免地经常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
(Connelly,M,&Clandinin,J.,1988)第三方面来自于对
教师声音的关注。论者指出,总体上教育研究对于教
师的声音太缺乏关注,内涵丰富的教师文化受到忽
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倡议通过叙
事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倾听教师声音,并从内
部来理解教师文化的途径。有学者提出教育理论的
声音应该是“三位一体”,即情境、叙事和解释,而其
中叙事起着主要作用。(Grumet,M.R.,1990)有学者则
明确指出,叙事研究是作为教师专业化实现的有效
途径之一。(刘良华,2003)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现实状况
从笔者掌握的文献情况来看,西方国家对于教
育叙事的研究大体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以加
拿大和北美学者为主要研究群体,其中加拿大学者
康纳利和克莱丁宁的成就较为显著。在他们从事的
有资助性研究项目中一直把叙事研究当作主要工
具,几年来陆续发表了几十篇叙事研究的科研论文。
他们的博士生论文选题也有很多围绕这一领域。另
外,像美国从事概念重建的一批有影响的课程学者
也积极地参与到这种研究之中。
国内关于教育叙事的研究主要是从上世纪90
年代末,特别是2000年以来才开始关注并介绍国外
的相关成果。《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曾在2003年第3
期和第4期辟专栏刊登这方面的文章,并在以后陆
续有成果问世。当然在其他杂志也散见一些讨论,但
影响不大。
从已有研究成果的内容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从学理层面探讨教育叙事的本体问题、价值间
题及方法规范问题(Connelly,M.&Clandinin,J·,
1987;1988;1990;1991:1994:CarolaConle,200Q:
2001:StephenA.Swidler,2000;T刚,2002;卜玉华,
2003,。tal.);二是依据理论从事实地研究的个案
(ShusingWong,2003;QuifangWenetal.,2001:Qi
Wang&Leichtman,M.,2000;肖正德等,2003;徐丽
玲,2003)。从国外研究J清况来看,欧美等国家研究比
较集中、成熟,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国内(包括港
台)目前主要仍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实践探索阶段,显
得比较零散和缺乏自觉。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大致包括以下几方
面:
匾翌代丝迢后现代主义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
为三点,即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表象主义。
而更进一步讲可以包括主体的消亡、对实在深层模
式的否定、元叙事、历史本身、语言通透性的幻想、任
何最终意义的不可能性、理解世界的理性的失败、西
方逻各斯的非中心化及其“第一世界”、对差异的颂
扬等。(WilliamF.pinar,etal.,1994)而叙事研究正基
于此,倡导教师、学生讲述、展现并反思自己的故事,
拒斥去情境化的宏大叙述和纯粹理性分析,在“没有
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有权要求被理解”(Doll,Jr.W,
1993)的信念下尽可能地尊重差异和多元化,从而构
建不同于科学知识的另一类知识—叙事知识,(场otard,J一F.,1989)与前者相比,它更富于不确定性
和开放的体系。反过来看,叙事、故事和语境等词汇
也成为后现代者们使用的高频词。脑铁如,2003)
匹威亘玉直亘里五互验巫圈在叙事研究中涉
及到反思成分时就会经常追溯到杜威的州反思性实
践”概念,他主张教师要通过系统地反思自己的经历
来达成有目的行动。的确,杜威把思考和逻辑界定为
经验的反思性重建,而这也常被用来简洁地描述叙
事。(MartinCortazzi,1993)另外杜威关于自由、民主
和教育三位一体的思想,尤其是强调民主是作为一
种联合的,共同交流经验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由作为
主动选择的过程,教育有助于发展自由等观念,都可
以视为叙事研究的理论根基。
反草币的森停尸学理阅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主
要理论基础,或者说,文学理论是其首要的智慧源
泉。(Conne场,M.&Ciandinin,J.,1994)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叙事学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关于叙
事的情节、结构、语言、语境、合理性以及口头叙事与
书面文本间转换等问题,都成为当前教育叙事必须
上海教育科研2005.3SHANGHA}J{AOYUKEYAN
L.七UNJ.NGVVEI
加以考虑的。而新时期叙事学研究中由“所指之事”
向“所用之叙”的重心转移;(金健人,2。贝)由经典叙
事学向多元叙事学或新叙事学的转一向,(唐伟胜,
2003)也对教育中的叙事运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应墓至玉鲤释至亘三互这两派哲学主张尤其为
叙事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示,其中现象
学所提出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v)、交互主体性
(intersubjeetivity)、生活世界e;fe树brld)和悬置(epoeh)
等主张,有助于人们重新思考对待教育问题的方式,
即是要摆脱空洞的理性思辨,而返回到教育生活世
界本身,利用人类探究教育本质的意向吐一,暂时悬置
主观判断和先见,以他者身份展开同研究者、同自己
的对话,尽可能揭示教育事件本身。而解释学尤其从
方法论角度强化了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主张对经验
性文本进行解释衣理解,而理解的本质是建立普遍
(文本)与特殊(情境)的联结、是理解者基于一定的

前理解”主动建构文本意义的创造过程,也是质的
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和功能。(陈向明,2001)
现压应遮噩至亚盈现代以来不同知识型的划分
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入,尤其是加涅(Ga缈,
R.M.)和安德森体nderson,J.R.)的分类观点极大地拓
展了传统知识内涵,并确立了如今日益被广泛接受
的至少三种有关知识的观念,一是不同类型知识的
生成、组织与表征的内在机制是不同的;二是只有个
体积极建构的知识对个体才有意义,_而去情境化的
“惰性知识”则无法保证这一点;三是像智慧技能、认
知策略等知识常常是以潜隐形式存在的,也即我们
所说的默会知识的存在。关于后者,英国科学哲学家
波兰尼在他提出的“个体知识论”中作过更详细的论
述。(Polanyi,M.,1958)如前所述,教育中引人叙事的
背景之一就是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知识构成
的撕。匹噩学二巫查里二蓝直至亘亚与童医困近些年
来,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升温,对人类生存与交往模式
的思考及其运用的田野作业法开始对诸多社会学科
领域产生影响,同时社会学使用的扎根理论方法、行
动研究,以及语言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等都构成了
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类型与特点
在探讨教育叙事的本质时,学者大都从一般性
叙事的内涵寻找解答。康纳利和克莱丁宁(Collnellv,
M.&clandinin,见Short,E.件(Ea.)准991)认为叙事乃
是基于反思过程并通过个人经验来制造意义,在此
过程中讲故事起到重要作用衬并且隐喻和民间知识
也发挥着影响。他们还从故事和叙事的区分来进行
阐释,指出故事是作为一种现象,而叙事是一种探
究,是描绘人类经验现象特征的方式,具有整体主义
的品质。而国内有学者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螂瑜,
2003;施铁如,2003)如认为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
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因此,叙事研究大体就是针对叙事材料的分析、
加土和重构过程。它普遍地存在于文艺作品及我们
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是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
用。
而教育中的叙事研究_目前基本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是广义的,就是通过刘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
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
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
念;而这些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也能以更
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羹里论。灌方生,2003)另一
种是狭义理解,即专指教师叙事研究,如有的学者认
为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个
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并在反思基
础上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游安军,20白4)在力口拿
大和北美,叙事研究已经成为职前教师教育项目中
寻求专业发展的重要媒介武t抽全6la七onle,2000),急体
来看,当前似乎基子狭义理解的叙事研究居多。
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根据叙事内容的不
同,大致存在两种模式:(邱瑜,2003;康永久等,
2003)一是分析他人的叙事,这时研究者是独立于叙
事情境之外的,通过设计好的与参与者的沟通环节
仕匕如画图、故事接龙、访谈),对其口头叙事报告或
提交的书

面文本(日志、教后记、读书笔记等)进行分
析,这其中最关键是要建立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平
等的、相互关心的、合作的团队关系(con、llv,
&cla耐inin,见Short,E.c.(E助J991);另一种是分
析自己的故事,这时研究者和叙事主体是同一的,在
方法上又体现出行动研究的特点。当前国内开展的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就是教师叙事
的行动研究。(李明汉,2003)
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国内外学者一致认
上海教育科研2005
.
3SHANGHAIJ}AOYUKEYA

LILUNJINGUVEI
同要看到其作为质的研究的总体特征。不能像规范
性的量化研究那样,对可靠性、有效性及普适性抱以
过高期望。(vanMannen,J.,2988)至于具体表述,则
各有侧重,(Connelly,M&elandinin,2994;王栩,2003;
卜玉华,2003;邱瑜,2003)这里仅概括几个突出的特
点(有些学者所提的特点也可视为质的研究一般性
特征,且不赘述):
第一,时间性。时间不仅是叙事文本分析中的技
术性需求,而根本上叙事的冲动就来自寻找失去的
时间。叙事的本质是对神秘、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
存,或者说抽象不好把握的时间正是通过叙事变得
具体可感。(龙迪勇,2000)教育叙事的视域基本是指
向现在以前的,过去和当下的教育性经验总是凝结
在时间之网中,把握住特定时间内发生的事件就等
于找到了认识经验的途径,而叙事文本中的情节就
是时间性的体现。
第二,主观性。教育叙事无论是“所叙之事”还是
“所用之叙”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包括对细节的取
舍、现场气氛的描述、心理状态的分析等本身也反映
着参与者的教育信仰、价值观念和理论水平,而这些
“弦外之音”也是研究的一部分。当然,‘对主观性的调
控也是最难的,由于过分受到研究意图的影响而出
现“讨好效应”或“完美效应”则是需要克服的。
第三,重归纳而不是逻辑推演。教育叙事研究中
由现场文本转化为研究文本,注重的是经验和现象
的归纳而不是逻辑分析。总体上理论和意义的生成
方式是扎根式的,基于特定的情境和个案。
第四,评价标准注重真实性。教育叙事不将努力
放在客观性、有效性的追求上,因为不同的叙事研究
中运用的只是适用于它的情境的标准。关键是看叙
事者是否清晰、真实地描述事件及其背后的心理状
态,以及叙事本身是否注意到经济性和熟悉性等。
(eonnelzy,M.&czandinin,J.,2994)而叙事研究的价
值不在于研究程序及结论的推广,而重在具体教育
问题的解决、教育经验的意义重构和教育主体(教师
和学生)的发展,并期望激发共鸣使倾听者与阅读者
获得基于自身的启示。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视域
有学者曾描述了在教育中弓}进叙事研究希望改
善的领域:改进教学与教学伦理规范;能研究教师与
学生的生活和职业问题;能改革教育研究的方式方
法。(Biddle,B.J.etal.,1997)应该说这些设想正在逐
步付诸现实,但就当前看来,运用叙事方法研究教育
问题较集中的领域有如下几方面:
(一)国家及地区间教育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的
比较研究
当前基于国际理解的多元文化教育日益显现其
重要性。而作为对异质教育传统的批判借鉴和本土
化教育精神发扬的前提,是在多元融合中寻求对各
自教育的恰切体认。运用叙事从一个微观视角展开
上述研究,目前在西方和我国港台学者中做的较多。
有代表性的研究可参见QiWang&MichaelD.
Leiehtnlan,2000;QuifangWen,etal.,2001:Yolanda
J.Majors,1998等。
(二)将叙事应用于具体的学科领域和教学研究

比如在道德教育领域,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中
也将指导学生阅读美德故事,挖掘学科教材中文学
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等作为重要策略。(丁锦宏,
2003)在特殊教育领域,有的学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
历分析了叙事对儿童教育及课程编制的重要性。
(Brettwebb一Mitehell,1990)至于在语文和艺术教育
中运用叙事的方法就更加频繁。另外在教学和课程
研究也有相关的研究(ShusingWong,2003)
(三)将叙事应用于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
目前教育叙事研究较多地集中在该领域,这也
正是造成有些人以为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叙事的错觉
的原因之一。从研究方式上看,基本可分为两种:一
种是“教师一研究者”合作研究,教师作为叙事者,研
究者对其叙事进行倾听与重建,双方组建成“叙事团
队”(naoativecommunitv)。另一种即教师叙事行动研
究,教师既是叙事者,也是叙事的反思和倾听者。二
者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升经
验的理论化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从研究内容来看,
有的研究是针对教师的职业生活;(卜玉华,2003)有
的研究是针对个案式优秀教师的特质;(徐丽玲,
2003)有的研究是针对教师需要;(肖正德、李长吉,
2003)还有的研究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游安军,
2004)等等。
五、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涉及的问题
上海教育科研2005召SHANGHA}J}AOYUK任丫A闪
L性LUNJINGVVE吐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实施过程是很复杂的,这里仅就一些主要间题进行盘点,大致包括研究过程、常用
方法、研究者与参与者间的关系、叙事文本写作及叙
事参与者的多重身份问题。-
医王玉直越事亘豆亚亘霆目前主要存在两种
观点。一种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C。~llv,M.
&Cl”dinin,J.,19卯;199封第一阶段:现场工作—主要是体验经验。如果是合作性研究,首先就涉及研
究者的进人。协商进人普遍被认为是基于对双方负
责的伦理性问题,或者将其视为一种共享性“叙事共
同体”的协商行为。但成功的协商并不能保证有效的
研究,还要考虑与参与者建立:合适的关系。第二阶
段:生成现场文本。由研究者与参与者共同完成相关
主题的叙事信息记录和收集,其创作途径可以来自
于口述史、故事、年鉴与编年史、照片等物质纪念品、
访谈记录、日记、自传或传记、书信、文献等的分析。
第三阶段:将现场文本转换为研究文本。这其中关键
的问题一是要确保转换前后研究主题与思路的统一
性,二是恰当处理研究者的主观立场和写作风格,总
体上既要反映现场经验,又便于与读者对话。另一种
代表性观点认为一整个过程包括六个阶段,(王秘,
2003)即确定研究间题、选择研究对象、进人研究现
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
与前者相比,似乎规范意识更强、然而在实践中其实
将各阶段严格区分开来也是困难的。另外,这种流程
主要还是针对以研究者为主体,叙事者仅作为参与
者的合作性叙事研究中

。一_-
医王玉直夔事亘究直至疆豆爱医除了在前面现
场文本创作中已提到的那些一以外,C俪elly与
Clandinin还提到其他几种,一种是狭义上的立足课
堂实践的叙事探究,其目的在于详细阐一明教师息考
日常生活意义的经验性理解、同时发展一种有关实
践的理论。另一种是研究教师的课程故事,对此
Ega“与Gudou耐刻ottir两位学者研究较多。他们倡
导教师在课程规划中要运用真实性故事元素,以便
于师生间意义的组织与交流,其具体过程包括识别
课程论题的重要方面、寻找论题中对立成分、组织课
程内容、在教学中寻求解决答案、评价效果等步骤。
再有一种就是研究教师轶事,即有意识搜集教师在
工作期间与同事谈话中涉及到的故事,它们较多地
与学生及课堂事件相关价单个的轶事也许无法引起
注意、但众多类似的软事整合在、起同样有说服力,
事实上,它们能揭示教师文化中的核心方面。
大部分
学者认识到研究者不应作为旁观的局外人,一而是同
时扮演着倾听者,提间者等多角色。并通过其主观性
立场与叙事者共同来建构故事即这期间双方达成一
种平等的、合作的,富于创造性与关爱的“团队”或

共同体”关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双方彼此倾诉和
聆听,并通过互相交换意见进行磋商。
医王亘事又至亘夏困
·「
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有三
个间题,一是所谓好的叙事标准问题。.v叨Mannen
指出人们往往对叙事的信度、效度估计过高,而对其
明晰性、逼真性估计不足。而G汕a和Lincoln则主
张叙事写作中必须放弃对概括化的追求。总体上可
能每个叙事者心中者贿他自己追求的标准,而且是
只适合于当前叙事的,所以文本化的叙事其表现形
态不能苛求统一,拥有历史感与文学色彩的和严密
逻辑论证的可以同时存在。第立个问题涉及叙事文
本的结构化,即经验叙事的写作必须考虑情节与场
景的处理。情节反映了叙事时回胜要求,相对于时间
中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续J比,叙事情节要交代清楚
特定教育经验对过去的意义,对当前的价值及对将
来的意图,从而避免记,’流水账”川而场景包括人物、
物理环境和情境不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描述的是事
件发生时的空间关系,而后者针对逻辑关系),它们
又会使整个叙事表现出一种结构,而结构其实是隐
藏在叙事背后的主题。一第三个向题涉及叙事参与者
的多重身份,在叙事写作中研究者与叙事者(当事
人)之间的位置会经常变动,先前在叙事者(教师)那
里的研究者在面对其他妇干究者时义可能变为叙事
者,而研究的焦点不在严格的角色限定,而是要为每
个参与者的声音留有余地己~
此外,有学者还谈到叙事空间的问题,嘛永久
等,2003)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教育性经验都使于叙
事,另一方面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既是参与者的
权利,也许更能促使人反思的深刻,这一点正如禅宗
和绘画中的布白蕴含的力量一样。
医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一是小样本。往往只毒昌有*个到几个参与者。
研究成果的典型性、代表性经常被人质疑,并无法回
答普遍性

间题汗卜玉华,2叩匀一二是时间长〔〕对个案
上海教育科研200反3SHANGHA{J}AO丫UKEYAN
LILUNJINGVVEI
进行深人研究,取得丰富资料要花费相对多的时间,
当教师事务繁忙精力不足时参与比较困难;三是评
定难。对于叙事研究的相对主观性标准目前还在探
讨中,可借鉴的典型研究较少。此外教师相对封闭的
专业生活习惯和缺乏自觉反思意识也影响叙事研究
的开展。
般,而个体故事或传记只是研究的起点,不是最终目
的。(卜玉华,2003)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它脱离了教育
科学理论指导,加重了教育科研的虚假之风。廖鹰,
2003)
看来任何新的方法的突破必须基于传统的变
革,所以叙事研究还要做好迎接更多批评与挑战的
准备。
六、几点思考
叙事研究被运用到教育领域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必将带来教育话语和思维方式
的革命性转变。尽管从当前国内外教育叙事研究的
总体情况来看,尚且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
第一,对教育叙事的内涵理解过于偏狭。尤其国
内很多学者简单地把教育叙事等同于教师叙事,认
为教育叙事研究仅仅应用于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领
域,而无论是教师叙事行动研究,还是合作研究,对
叙事者与研究者关系缺乏辩证理解,要么取消研究
者指导,要么无视教师自主性。
第二,对教育叙事的研究缺乏跨学科视野。如前
所述,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很厚重而广泛的,很多
其他社会学科在叙事研究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教
育领域的叙事研究必须基于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和开
放的思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如果囿于所谓学科
独立意识,就教育论教育,叙事便很容易成为教育琐
事、经验体会甚至牢骚的代名词。
第三,忽视教育叙事的本体价值考察。一方面,
很多学者在运用叙事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底
叙事是什么,它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基于怎样的研究
假设等,造成一定程度的滥用;另一方面,更多情况
下仅仅把叙事作为研究资料收集的过程与方法,而
没有充分认识到叙事其实是教育中人的存在方式,
叙事本身也有教育价值,可以作为教师培训项目中
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四,我国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传统影响了叙事
研究的开展。近几十年来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概念
重建运动等对教育研究的影响之一就是在方法论上
更倾向于质的研究,所以教育叙事获得广泛的支持。
而我国教育研究仍表现很强的逻辑推演与量化取
向,注重理论化、概括化、精确性、普适性,所以觉得
叙事缺乏科学性与推广价值。比如有学者认为社会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出理论,从特殊得出一
一.

~

.
一一一~一i瑟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金健人:《中国叙事学发展轨迹及重心转移》,《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丁刚:《教育叙述何以可能?》,《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肖正德、李长吉:《山村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3年第10期。
5

卜玉华:《教师职业“叙事研究”素描》,《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6期。
6
.
丁刚:《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7.徐丽玲:《一位优秀女教师特质的叙事研究》,《江西教育科
研》,2003年第8期。
8
.
刘良华:《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
2003年第4期。
9施铁如:《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
社版)》,2003年第2期。
10

唐伟胜:《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
现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1
.
程方生:《质的研究方法与教师的叙事研究》,《江西教育科
研》,2003年第8期。
12

康永久等:《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教育导刊》,2003
年第12期。
l3.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
14
.
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中国教育学刊》,
2003年第12期。
巧一王仍洲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4
期。
16.龙迪勇:《寻找失去的时间一一试论叙事的本质》,《江西社会
科学》,2000年第9期。
17.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
《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H期。
18廖鹰:《教育研究中叙事实验评介》,《教育评论》,2003年第3
期。
19游安军:成“教育叙事”研究》,《湖南教育》,2004年第6期。
〔刘万海辽宁师范大李教育嵘院116029〕
上海教育科研2005忍SHANGHA】J!AOYUKEY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
怎样写教育教学论文
张虹:幼儿教师如何撰写教育叙事?
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性质和应用
康老师读书 | 《声音与经验》读书笔记 三
中小学教师如何撰写教育叙事——校本研修专题之三(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