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

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


巩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
【摘要】历来多数医家认为五苓散的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出现烦渴、小便不利、少腹苦里急等水饮内停之证,本文试从津液亏虚的角度来思考五苓散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有的放矢,提高疗效。
【关键词】五苓散 津液亏虚 《伤寒杂病论》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303-02
五苓散为张仲景的千古名方,见于《伤寒杂病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244条:“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以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对于五苓散证的病机,多数医家认为是“饮停不散”,其中又分为两派,一派如吴谦、柯琴为代表认为是水蓄膀胱证,一派以方有执为代表,观点是津液不布。通过对原文的思考以及结合现有文献,我认为五苓散证中尚有一条“津液亏虚”之病机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阐述,因此进一步完善五苓散证津液亏虚病机的阐述,期冀能够借此拓宽临床医师的思路,发掘五苓散的功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病患。
对五苓散证津液不足病机的认识,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论据。首先是五苓散证的内容:71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72条:脉浮数,烦渴。73条:渴。74条:烦,渴欲饮水,水入则吐。141条: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156条:心下痞,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244条: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渴欲饮水,渴。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脐下有悸,吐涎沫,癫眩。《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最常见的字眼是“渴”,出现了8次,其次是“欲饮水”出现5次,“烦”出现5次,“,“小便不利”出现3次,脉浮出现3次。[1]《中医诊断学》讲:“津液亏虚,属津液病,脏腑组织失却濡养,以口燥咽干,渴欲饮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焦或裂。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为常见症的证候。根据中医诊断学的诊断标准,除舌脉不符合外,五苓散证是有津液不足表现的。而舌脉不符也是由蓄水或津停所致。第二、细观条文,每一条都阐述了一个伤津的“因”,71条之“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72条之“发汗已”,73条之“汗出而渴”,此三条是汗出伤津。74条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中风多有汗,加之发热六七日不解必伤津液,再者虽渴欲饮水,但水入则吐,随入随出,体内得不到新生津液的濡润,亦致津液不足。此条属因汗吐伤津。141条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患者为发热恶寒之表证,经冷水潠之误治后,使得发热更为严重,本条是发热伤津,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此属因下而伤津。244条“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此为津液输布失常,津液偏渗于膀胱而致小便多而伤津。386条则属霍乱病吐下而伤津。在上述条文中,五苓散证发生于汗吐下,发热等因素以后,这些因素直接耗伤津液而使津液不足。第三、从方后调理来看,五苓散方后云“多饮暖水,汗出愈。”近代中医名家赵锡武说:“五苓散...多饮暖水,是补充失去之津液。”在服用五苓散行津布津的同时多饮暖水,且少少与之,饮入之水会随饮布散,周身四达。第四、从五苓散方药的组成来看,方中白术的配伍是值得关注的。《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体吸纳之水液能否变生津液,关键在于饮入于胃后,能否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能否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水液消化、吸收以及利用环节都属于脾运功能。方中白术的配伍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与茯苓相伍的健脾化湿,还有生津液,止渴之功。白术健脾化湿之功被大家所熟知,而生津止渴则难以被医家理解,因为白术性温而燥,不属于甘寒生津药。但白术生津止渴的机理不在于直接补充津液,而是恢复脾气散津的功能,促进体内的水分转化为津液,[2]王旭高:“白术生肠胃之津液,大便硬是肠之津液干枯,故加白术。”《伤寒论》386条理中丸方后注:“渴欲饮水者,加术。”这些都进一步挖掘了白术生津液的功效。另外,日本的一些临床医家认为,五苓散证存在脱水的病理改变,在治疗小儿泄泻,假性霍乱,消化不良,吐泻时,常把脱水做为应用五苓散的主要指标。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五苓散证是因汗吐下等因素造成的伤津,体内并无实热,无耗气伤阴的表现,仅是以口渴,小便不利等单纯津液不足为表现,而成无己将五苓散证的病机解释为“水饮内蓄,津液不行”,这就引出了五苓散化气行津这一功效,方中白术健脾助运行津,桂枝助阳化气行津,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行津,五者共奏化气行津之功。津液不足依多饮暖水解决,同时五苓散将其随饮随布,四达周身。正如补气益配伍行气,补血宜配伍活血。
由此可以看出:五苓散证的病机中包括津液亏虚。此处是指无气虚,阴虚以及明显热象的津液亏虚证。即临床上若见以脏腑组织失却濡养而表现为口燥咽干,渴欲饮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焦或裂,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证,不妨使用五苓散以生津化津,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忆勤.中医诊断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
[2]吴俊,张国俊.五苓散证浅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42-4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脉散加减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多汗症(气阴两虚证)
蓄水证
(116)津液亏虚证
五苓散直解
第171天——消渴
消渴(糖尿病)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