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西省留坝县江华大鲵训养繁育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陕西省留坝县江华大鲵训养繁育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7-11-28 15:43

一、项目名称、实施单位及地点

1、项目名称:留坝县江华大鲵(娃娃鱼)驯养繁育场

2、实施单位:留坝县江华大鲵(娃娃鱼)驯养繁育场

3、项目法人:江华、电话:13389161382

4、建设地点:留坝县桑园坝乡范条峪村

二、项目建设依据和发展方向

1、项目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陕西省实施(渔业法)办法》、《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暂行办法》。

2、发展方向:通过仿生态规模化养殖,繁殖,增殖放流等实施,使大鲵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三、指导思想及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不影响环境前提下,通过仿生态训养,繁殖大鲵(娃娃鱼),最终达到大鲵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目的。

2、总体思路:大鲵(娃娃鱼)驯养繁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大鲵的生态,仿生态和人工训养繁殖3种基本模式,其中前两种模式是留坝县乃至汉中市在全国首创,并对大鲵(娃娃鱼)特制资源的保护非常有效。基于以上原因,本项目实施的总体思路是主要通过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大鲵(娃娃鱼),最终达到保护大鲵(娃娃鱼)资源的目的。

四、项目设计和原则

为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并使其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项目设计主要以大鲵(娃娃鱼)的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模式为基本原则。

五、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1、建设规模:第一期建设规模占地4亩。

2、建设内容:1,大鲵仿生态繁殖小溪流与洞穴共(280m2)。2,建设看护放两间(8m2).3,布设u型槽90米。4,建设围墙护栏(钢网)260米。

六、项目投资

第一期投资,资金60万人民币,目前以完成60万人民币的投资。

七、项目资金筹措

全部自筹资金。

八、结论

该项目选择在大鲵的适生地建设,完全满足大鲵生长与繁殖的基本条件。该项目技术路线正确,技术措施得力,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建设资金有保证,建设方案合理,配套设施完善。基于项目建设所具备的以上基本条件,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项目的实施将会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大鲵自然资源的永续增殖和利用。

第一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背景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简称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处于有水生向陆地(腮呼吸向肺呼吸)脊椎动物过渡的中间地位,对于研究陆生脊椎动物起源系统演化及地理分布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固有“活化石”之称。由于大鲵具有极大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因此近年来乱捕滥猎杀大鲵的现象日益猖獗,在加上栖息地的破坏,丧失和减少,导致野生大鲵种群破碎,种群数量锐减,分布范围缩小,个体小型化,许多原有的分布区已经绝迹,使得大鲵处于濒临灭绝境地,我国已经将其列为二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均将大鲵受威胁现状列为极危(CR)等级。为了有效拯救和保护这一珍贵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我国各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法批准建立了一批大鲵驯养繁殖场,开展大鲵的迁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但效果都不明显。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目前大鲵驯养繁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大鲵的原生态,仿生态和人工驯养繁殖3种基本模式。其中前两种模式是留坝其汉中市在全国属首创,这两种驯养繁殖模式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并对于大鲵种质资源的保护非常有效。项目的实施也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陕西省实施(渔业法)办法》、《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暂行办法》均鼓励开展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人工驯养繁殖工作。基本以上技术条件与法律依据,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大鲵具有极大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因此近年来乱捕滥猎杀大鲵的现象日益猖獗,在加上栖息地的破坏,丧失和减少,导致野生大鲵种群破碎,种群数量锐减,分布范围缩小,个体小型化,许多原有的分布区已经绝迹,使得大鲵处于濒临灭绝境地,我国已经将其列为二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IUCN/SSC)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均将大鲵受威胁现状列为极危(CR)等级。目前,全球范围内对濒危野生动物的有 效保护方式有两种途径。一是就地保护(in-situzoneconservation),也就是在濒危野生动物的原牺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践证明,就地保护目前是最有效的野生动物保护方式。二是迁地保护(ex-situzoneconservation),也就是开展濒危野生动物的人工驯养繁殖、人工流放,它能够使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在通过野外流放/放生,能够使野生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基于大鲵在我国的形状及国际对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方式,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放面:

(1)开展人工驯养繁殖大鲵,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留坝县地处秦巴山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野生动物分布广,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据资料记载,留坝县水生野生动物繁多,其中被列为国家二类重

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就有几种,有细鲮龟,水獭,大鲵(娃娃鱼)。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鲵资源在留坝山区特别丰富,随处可见,而且分布非常广泛。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大鲵资源数量锐减,部分地区已经拒迹。故开展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是拯救大鲵资源衰退的有效举措,也是建立秦巴山区大鲵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实施就是对大鲵的迁地保护,对维护秦巴山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物种多样性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将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2)开展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将对建立对维护秦巴山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物种多样性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拯救保护珍稀水生动物资源,1998年汉中市环保局在《汉中市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中已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设作为重点,市水利局编制完成《汉中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计划沿秦岭南麓和大巴山米仓山以北建立秦巴山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2006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以正式批准建立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4000公顷。留坝县江华大鲵驯养繁殖场建设在留坝县桑园坝乡范条峪村,通过大鲵仿生态驯养繁殖模式繁殖大量幼苗,实现人工放流,是扩大大鲵种群数量最有效措施之一。因此,人工驯养繁殖,人工增殖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相结合,可以使大鲵种群不断增殖,逐渐走向全面恢复阶段,不断增强和完善保护区应有的功能。

(3)开展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可以实现珍稀物种的经济价值。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重要研究,生态和经济价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暂行办法》积极鼓励大鲵驯养繁殖的政策,大鲵驯养繁殖到底三代并达到一定规模,经省渔业管理部门评估后,在承担放流增殖任务的前提下,允许一部分大鲵后代进入市场,实现珍惜物种的经济价值。大鲵在我国的形式及国际对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方式,我选择大鲵最佳适生区--秦巴山地,开展大鲵的保护与驯养繁殖工作。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大鲵野生资源的保护与恢复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章 项目区的基本情况和建设有利条件

1 项目区的基本情况

1.1 项目行政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

范条峪村属于留坝县扶贫重点村。该村有5个村民小组,72户共376人,属于农业人口,其中贫困人口192人。该村耕地460亩,范条峪村的特点是,山清水秀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湿润,森林繁茂,沟河众多,水质清澈,生物种类多样丰富,是水生野生动物重要和理想的栖息繁衍之地,凭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也是全国最大的实生区,和优生区,在全国乃之全世界都占着重要地位。范条峪村平均海拔1100多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3度左右,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光照1600小时左右 ,年降水量860毫米左右,林业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80以上,森林镶嵌着河沟,地形复杂,也给水生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质的蔽护所,同时也为大鲵提供了决家条件。

1.2 项目区内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具有山多、树多、沟多、水多、无厂矿企业及人为活动少等特点。此外,项目区野生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依据调查,项目区及其周围环境中植物种类繁多,计有维管束植物300多种,主要乔木树种有华山松、铁杉、冷杉、红桦、牛皮桦等;项目区及其周围环境中分类的野生脊椎动物约120种,其中列入国家二类水生野生动物有大鲵、水獭、秦岭细鳞蛙、山溪鲵等4中。项目区及其周围植被茂密,绿树成因荫,植被覆盖率在百分之82以上,森林覆盖率为百分之80以上,具有适宜大鲵生存繁衍的小区气候特征,是大鲵的自然栖息地,非常适合大鲵的生长与繁殖,是驯养繁殖大鲵最理想的场所之一。此外,项目区内良好的植被条件还有效的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确保了项目引水溪流的流量稳定。

1.3     饵料生物情况

范条峪是大鲵的原产地,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大鲵资源及其丰富。目前范条峪河里的野生大鲵极为罕见,但河沟里的水生动物仍然丰富。具我观察,该沟里分布有6种杂鱼、多种水生节肢动物和底栖动物,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水底和水层生物群落等水生生态系统。野杂鱼主要由鳅科鱼类组成,水生节肢动物主要是 虾、蟹和水生昆虫,它们均是大鲵喜事的天然饵料,再加上人工饲养或购买一些饵料,完全可以保证驯养繁殖大鲵的饵料需求。

2   项目的建设和技术条件

2.1 技术条件

项目法人江华:男,留坝县人,现年34岁。原主要从事一般水产养殖。由于从小在大鲵的原产地长大,又特别热爱野生动物的饲养和 保护,在得知大鲵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国家鼓励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可开展大鲵驯养繁育活动的信息后,便决定为大鲵资源的保护与恢复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目前自己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拿出一部分资金从事大鲵的保护与野生资源的恢复事业。项目建设设计与施工阶段,项目法人完全有能力承担施工技术指导,监督和服务,并且具有驯养繁殖大鲵的基本技术与素质。

技术员梁刚,男,1960年生,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水产养殖的技术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进年来,对大鲵的生物习性,伺养,繁育技术均有比较深厚的研究,具有从事大鲵驯养繁殖工作的经历,本场聘请他担任技术员。

2.2 交通、电力与通讯条件

项目区距离留坝县93公里,其中该村距乡政府11公里,国家实施的村村通道路通往项目区。项目区已经有电力供给、同时以安装固定电话。因此,项目区的交通、电力与通讯条件比较完善,便于项目建设和后期管理,有利于保证大鲵的饲养安全。

2.3监管措施

项目建设期间以及建成后,主要由留坝县渔政监督管理站几进行监督和领导,同时无条件地接受各级渔业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三章 国内外驯养繁殖研究成果分析

1、国内驯养繁殖形状及前景分析

为了有效拯救和保护大鲵着一珍贵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我国各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依法批准建立了一批大鲵驯养繁殖场,开展大鲵的迁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由于大鲵独特的生理、生态和繁殖习性,对环境具有严格的选择性等特征,大鲵在广东、浙江、福建、广西等非自然产区所从事的驯养繁殖研究,虽然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但由于饲养成本巨大(通过人工降温),对技术的要求极高等客观原因等,他们的收效均不是理想,然而却打破了大鲵人工繁殖不可实现的神话,为大鲵自然产区从事人工驯养繁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陕西省的陕南秦巴山区是大鲵在我国的主要自然分布区,自2000年以来全省已经相继批准建立了大鲵驯养繁殖场40多个。其中汉中市的部分驯养繁殖场依据大鲵的生理生态习性,经过专业人员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在全国率先创立了“模拟自然生态条件,驯养繁殖中国大鲵”的养殖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全人工驯养繁殖工作,并已经连续7年人工繁殖成功,使大鲵的驯养繁殖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同行业的前列,为大鲵的资源保护及恢复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使大鲵的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为了加强与兄弟省区大鲵养殖场的信息交流,为了促进大鲵的驯养繁殖事业逐步走出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大鲵保护与繁育专家梁刚教授已经将全国各地目前形成各异的大鲵养殖场首次归纳并命名为大鲵的原生态养殖模式,大鲵的全人工驯养繁殖模式和大鲵的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模式等3种基本养殖模式,并对各养殖模式的优缺点给予了评价。从以上3种养殖模式看,大鲵的原生态养殖模式和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模式的技术水平基本成熟。该项目主要采用大鲵的仿生态养殖模式,因此具有可靠的技术保障。人工驯养繁殖大鲵具有良好的前景。(1) 大鲵是一种珍贵食品;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大鲵肉蛋白含有20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91.9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9%,其EAAI指数明显高于牛肉和梅花肉,因此营养价值巨大。(2)大鲵药用价值巨大,如《本草纲目》中有“鳞目、四部、大鲵……以痴疾”。《本草经集注》、《本草拾遗》等药典中也有能“治痴疾、治牛皮癣、治斑疾”的描述,此外,现代临床观察,大鲵更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痢疾、疟疾、血经等有显著疗效。大鲵的皮肤、分泌的腺体、胃、尾部脂肪在民间的偏方中也各有运用。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鲵体内富含丰富的金属硫蛋白(MT),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过量重金属离子,从而能起到调节人体微循环,预防重金属中毒,延缓衰老的作用,并有可能用于老年痴呆和癌症的辅助治疗。(3)大鲵是制作化妆品的良好原料,大鲵皮肤中含有大量黏液腺是护肤的最佳天然原材料。(4)未知价值,大鲵全身都是宝,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等待大鲵的开发价值越来越大。(5)随着大鲵驯养繁殖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大鲵资源数量的恢复发展,大鲵经营利用的政策将会惠及广大养殖户,及企业。基于大鲵具有以上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政策优势,该项目的实施必将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国外驯养繁殖现状

中国大鲵隶属于隐鳃鲵科。隐鳃鲵科共包括3种动物,它们分别是中国大鲵、日本大鲵和美洲大鲵,三者呈断裂状分别分布与中国大陆、日本岛和美洲大陆。由于隐鳃鲵科的3个物种科研、经济价值巨大,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种群数量日益减少,因此,《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将它门列入附录1中,禁止对它们进行国际贸易。基于以上现实,国外目前没有驯养繁殖与研究中国大鲵的单位或机构.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美国目前还没有开展美洲大鲵的人工驯养繁育工作。野生日本大鲵的种群数量估计在三万至五万尾之间,日本学者从1971年开始研究日本大鲵,1976年开始研究繁殖生物学,1979年9月驯养的日本大鲵产下了第一窝鱼卵,至1998年日本大鲵的人工繁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日本大鲵人工驯养繁育模式看,他们采用的主要方式与我们采用的大鲵仿生态驯养繁殖模式基本一致。此外,日本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与中国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时间基本同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娃娃鱼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案的办理对策
大鲵的人工养殖条件介绍
“禁野令”下,特种养殖何去何从
人工饲养繁育的龟苗不该被没收罚款!
武汉一烧烤店推出烤鳄鱼日进账万元 一天能卖3到5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