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的思想有哪些局限性?

在今天,显然有人把王阳明当成了神。

王阳明是个古人,那自然就有他的局限性。

一个人乃至一个哲学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局限性,从王阳明时期到今天,将近五百年,科学在不断进步,哲学显然也是如此。我们今人看待古人,自然能轻易看到古人身上的局限性,起码也是来自于时代的局限,如果时至今日,若有人认为王阳明便是巅峰,我觉得,这是保守残缺的表现。

其实都用不着今人来批判,和王阳明同时代的罗钦顺(详见《困知记》)、比他稍后的王夫之(详见《尚书引义》卷三)等人早就进行了批驳,只是粉丝们可能只看王阳明(当然部分伪粉可能连《传习录》都不看的,更别说别人的了)。

【《困知记》】

【王船山先生】

先说“致良知”。

宋陆九渊所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根源就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所谓的“天理”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王阳明的“致良知”一说,显然与孟子和陆九渊是一脉相承的。

不但如此,他还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的结论,他在《传习录下》中这样说道: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唯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传习录》】

而在《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中又这样写道: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这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他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意识才是真实的存在,没有了主观意识,就没有客观事物,这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又是什么呢?

假如我们承认王阳明说的是事实,那承载着主观意识的人的身体又算是什么呢?人的身体到底是物质性的还是主观性的呢?王阳明应该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

【王阳明】

再谈谈“格物致知”。

王门所谓“四句教”指的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那么一个人的认识就不是来自于客观世界,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良知”,心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对象。

他又说:“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那谁又是愚夫愚妇呢?

最后说一说“知行合一”。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提出来的,而且是王阳明的早年学说,实际上既然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先应该认识自己的“心”,那又怎么会去强调“行”呢?我们来看看王阳明所说的“行”到底是什么吧。请看这一段: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

这里从哲学的角度的来说,很明显是混淆了知和行的区别,用知代替了行。因为爱慕心或厌恶心虽然可能起源于客观事物,但只要不付诸于行动,就绝不是“行”。但王守仁却有意将二者混淆,因为他所谓的只“知”并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认为的“知”,还是“致良知”的“良知”,这是拿动机当做结果,他的认识和实践其实是背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学认识方法的核心思想:“致良知”
南大哲学史讲义第十二讲——王阳明哲学思想
童心論
同情的限度_王阳明万物一体说的哲学诠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中的良知到底是什麽意思
王阳明日课:到底什么是良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