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顺顺和,一座活着的静雅古镇和顺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和顺顺和,一座活着的静雅古镇和顺

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马帮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洋文化在滇西靠近边境小镇交融碰撞,形成了多元、和谐、和顺、包容的文化现象。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派手下大将率中原子弟来到腾冲屯军。这些中原子弟选择了腾冲城西4公里,靠山的坡地安营扎寨。这里不冷不热,起名“阳温登(或墩)”,徐霞客记之为河上屯(邑)。因小河绕村而过,后更名“河顺”,到了清代,读书人取“士和民顺”之意,镇名雅化为“和顺”。

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八大祠堂、九座寺观、7座石桥、6个洗衣亭、9座牌坊、13道闾门、24个月台、100多所百年宅院,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整个坝子。和顺即是生态村,也是乡村文化村、西南丝路上的边地侨乡。

进村,相邻的两座桥称“双虹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新建于1921年。

和顺图书馆是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它的前身是1905年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成立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和“和顺崇新会”,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

1999年,将文昌宫、土主庙、三元宫划归图书馆,使馆址规模扩大。馆内藏书7万余册,珍本1万多册,其历史之久,藏书之多,堪称中国乡村第一。

2005年,由民间出资、收藏,在当年远征军二十集团军收复腾冲指挥部旧址建成滇缅抗战博物馆。指挥部旧址原系和顺总兵府。馆内所展出实物已迁移至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

艾思奇,“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出生于在这里。艾思奇故居始建于民国8年,其父李曰垓所建,系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高屋大院,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一代哲人艾思奇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先河。

南方丝绸古道以四川成都为起点,有两条驿道,在大理汇合后向西行,经保山、腾冲通往缅甸。古道上的运输方式主要是马帮驮运,南方丝绸古道上的大马帮是世界上规模大、历史长、最有特色的马帮。

和顺人把到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创业谋生称为“走夷方”,四百多年“走夷方”历史,使和顺成为中国西南著名的侨乡。6000多人口的和顺,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多达12000多人。

产自缅甸的翡翠经马帮运至腾冲(古称腾越),“玉出腾越,运自和顺”带来了腾越、和顺的翡翠文化。

“走夷方”的和顺人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了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

“走夷方”的和顺人不乏成为巨富大贾的,他们衣锦还乡之后就在和顺修建宅院,也出资修建宗祠,全乡有八大宗祠,风格各异。

寸氏宗祠

李氏宗祠

刘氏宗祠

在和顺的每个巷道口或者标志性建筑前,都有半月形的建筑,称之为月台。石栏围护,部分月台筑有弧形照壁,有的还配有照壁,月台是村民休息聊天的公共场所。

和顺仍有许多原著居民居住生活,和顺古镇需要静下来慢慢品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和顺
看世界|中国云南:腾冲和顺古镇必游世外桃源
彩云之南 | 和顺顺和
【枉言 | 云南行2018】3.和顺古镇,边城春色与百年古宅
和顺印象
一个人在和顺古镇的东游西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