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位一体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实现基础,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的成效和水平,直接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整体水平,也直接影响到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仍需克服各类顽疾

当前,我国基层治理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境。一是认识上的误区,在发展与治理关系问题上,有的人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GDP上去了才能谈治理,或者说只要经济实力强了治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导致出台的一些政策,只见经济不见社会,只谈发展不谈治理。二是选择性治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考核为指挥棒”的选择性治理,涉及“一票否决”或者考核占分高的领域,一定是全力以赴,而其他重要问题则“说起来重要、做起来选择性忽视”。三是集体行动的组织问题,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时,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突出,且“官民”互信不足,基层治理中的多方主体,难以形成协调有效的集体行动。

以上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现代治理理念的欠缺,偏重于管理和控制,关注物甚于关注人,关心自身政绩超过关心群众需求,不敢担当和不信任群众,造成基层治理活力不足。二是现代治理制度不完善,传统的制度没有善加修复和利用,新的制度尚未成熟和完善,导致基层治理中的资源不足、力量分散、部门分割、条块冲突等问题仍然存在,难于形成有效的协同和合力。三是治理主体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存在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和行动力不够的问题,也存在地方干部视野狭隘、知识层次和结构难于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问题。此外,新成长的“两新组织”和基层群众参与公共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难于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位一体”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治理理念现代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推进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理念先行。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就是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要随着治理边界的弹性和模糊化,在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治理作用同时,更加注重多元主体的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协同合作;就是要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人民政府为人民,这与我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现代公共行政“追求公共利益和美好公共生活”的伦理要求高度一致;就是要实现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型,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和政府官员的现代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也要注重将“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等优秀传统治理思想和“治党治国治军”等红色治理智慧运用于现代基层治理。

制度设施的现代化。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为组织和个人活动提供约束规则和清楚预期,更在于它是进行现代治理活动的无形基础设施。当前,包括基层治理在内的国家治理,最为根本和重要的制度设施就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包含党内的代表大会、党委制和集体领导制等,也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等基本制度,在基层治理中则突出体现为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制度。现代治理中的制度,不是简单地限制治理主体的行动范围和方式,更重要是为治理主体创造进行治理活动的条件。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通过现代性的制度建设,推动多元社会主体充分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有效激发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活力。

治理主体能力的现代化。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既要有法治思维、制度意识和看齐意识,更要充分注重发挥作为治理主体的行动者作用,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当前基层治理实践中,就是要大力加强作为基层治理“最重要主体”的基层党和政府班子的现代化能力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其成为现代治理的建设性主体和力量;就是要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使其成为不但创造经济价值,更成为具有道德担当的现代治理主体;就是要使广大人民实现从群众到现代公民的转变,引导他们更加关注公共事务,并知晓如何参与公共事务和基层社会的治理。(邓顺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安理论 | 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研究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要在哪些方面着力周学馨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社会治理能力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
推进政社互动 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共谋行为”的运行机理及其治理|米恩广/权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