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作品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作品:



人物简介

钱玉清,1968年生于苏州。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华英才》等主流媒体均作过专题报道。作品和文章多次刊登于《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媒体。2008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人物(《书法》杂志主办,每两年评审一次)、“2012年兰亭诸子”获奖书家(《书法报》主办,全国10位)、“2013年中国书画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中国旅游卫视主办)、“十大美术新青年”(《美术报》主办,书法仅1人)、2014年“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100位书法家”(《中国艺术报道》杂志主办);被公安部选为全国十大警营文化人才(书法仅1人),并以半个小时的片长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专家、全国公安书协理事、江苏公安书协副主席、苏州工业园区文联副主席、苏州书协理事、苏州工业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州公安美术书法协会会长、《书法报》特约评改员,苏州市公安局园区分局党委委员、独墅湖分局副局长。

从2008年中国书协首届册页展、第二届草书大展、六届新人展中相继荣获等级奖,到2011年荣获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2012年再夺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最高奖、2014年收获第三届全国草书大展最高奖……短短五六年时间,苏州中青年书法家钱玉清连摘13个全国书法大奖,成为近年全国获得国家级大奖次数最多的书法家之一。

许多人好奇:年纪轻轻、非科班出身的钱玉清,凭什么成了书法获奖“专业户”?而且去年还受邀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书协时代——全国名家书法作品展”?

钱玉清回答:行动上要“三多”,挤时间上要“三少”,目标上要“三盯”,技法上要“三求”。对此,苏周刊将之归纳为他练书法的“三字经”。

行动上的“三多”:多练笔、多读书、多交流

记者采访如下:
苏周刊:您在公安系统任职,印象中这是一个偏“武”的工作,书法却是纯文的,您怎么会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

钱玉清: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管硬笔字、毛笔字,美术字、标语字,写出来都像那么回事,都让我有种处于领跑地位的成就感和优越感,老师的褒奖,同学的肯定,亲友的表扬,让我把写字当作了学业之外的另一种使命。

可以说,我和书法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直到走上社会,我对之依然痴心不改。书法锤炼了我的性格,磨炼了我的意志,教会了我执着、坚韧和永不放弃。如果没有书法相守,我不知道生活会是怎样一副模样。

苏周刊:您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和书法的关系?

钱玉清:公安工作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首主题歌,高亢激昂,催人奋进;书法艺术是我生命旅途中的一首田园曲,悠扬委婉,沁人心脾。她们似分似合,相融相通。前者让我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后者让我翰墨为伴,写心放怀。她们构成了我生命中“二重奏”式的主旋律,无法分割,我也不会有所偏废。

现在我还兼任江苏公安书协副主席、苏州公安书法美术协会主席、苏州工业园区文联副主席、园区书协主席等职,因此,书法也已成为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这么评价我:“也许就是因为警营生活而成就了他激情飞扬、豪迈高旷的书风,因为书法艺术而形成了他果敢刚健、张弛有度的工作特色”。我觉得这样的评价受之有愧,但我的工作和书法确实互为依存,交相辉映。

苏周刊:您练书法行动上的“三多”指的是什么?

钱玉清:就是多练笔、多读书、多交流。

苏周刊:您是怎样多练笔、多读书的?

钱玉清:就是业余时间基本都用于练书法、看书法作品、学书法理论。古往今来书法作品和理论书籍、报纸杂志汗牛充栋,光隶书经典碑帖就有《张迁碑》、《礼器碑》等数十种,够我看的了。书法俨然是我人生最珍贵的朋友,相依相伴,如影随形。

总体而言,我练书法和看理论基本各占业余时间的一半。

苏周刊:您的“多交流”体现在哪里?

钱玉清:多交流就是不闭门造车、妄自尊大,而是敢于班门弄斧,敢于在关公面前使大刀。这些年里,我多次利用出差北京的机会,带着作品请全国书协副主席胡抗美指正。他一开始时指出,我作品墨色浓的地方线条不够坚劲,看起来有点软弱,我回来后就加以改进,特别是注意掌握好落笔的速度,浓处快写,枯处沉着。这样写出来的笔墨虽然浓、粗,也能看出俏拔的风骨。

此外,苏州的书法大家我也大多去拜访请教过。我还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组织的培训,聆听过许多书法名家的讲座,夯实了自己的创作基础。如今,我也被该中心聘为教授,这既是一种荣誉,也鞭策着我继续努力。

挤时间上的“三少”:少应酬、少娱乐、少睡眠

苏周刊:许多人好奇,您工作繁忙,练书法的时间从哪来?

钱玉清:公安工作确实很忙,我成天满负荷工作,还经常加班、值班,感觉时间不够用。但我想,大家一样上班、一样吃饭睡觉,为什么有的人一段时间里就能做成许多事,而且都做得不差?仔细观察后我发现,关键是他们善于挤时间。因此我也学着挤,还确定了“三少”的原则,就是少应酬、少娱乐、少睡眠。

苏周刊:生活中难免有应酬,特别是您这样的要到外面跑跑的人。您是怎样做到少应酬的?

钱玉清:主要是与工作无关、书法交流无关的应酬尽量回绝;另外,即使与工作、与书法交流有关,我也往往速战速决,吃了前面半顿饭就回去练字了,结果朋友们给我起了个绰号叫“钱半顿”,谐音“前半顿”。

苏周刊:您的“少娱乐”是什么意思?

钱玉清:这个“娱乐”是广义的,指的是各种兴趣爱好。

从小到大,我的兴趣爱好非常多,比如画画,28岁前我投入的精力大大超过书法,中国画、西洋画,人物画、山水画无所不涉。

再如音乐,我曾是苏州为数不多的发烧友之一;也曾一度喜欢养盆景,最多时培养了一百多盆,屋子前面的场地全部被占领;我还正式学过武术,以至于身上留下了很多伤疤; 还爱好文学,曾参与创办了“唯亭草鞋山文学社”,自筹经费刻钢版、印内刊。

改变发生在28岁。那一年,绘画老师陶敏荣告诫我,要学到很多东西的秘诀就是不能一下子学很多东西。这让我很受启发。经过反复思考,我认定自己比较适合从事书法,于是放弃了其他“娱乐”,一门心思和书法打交道了。

苏周刊:在“少睡眠”方面,您一般每天睡几个小时?

钱玉清:说实话,白天容易受干扰,静不下心来,所以我练书法和看书的时间主要在晚上,次日清晨一般6点多起床。

休息日我的睡眠时间同样不多。这种日子,我常常一天不下楼,就在屋内练书法啊、看帖啊的。

苏周刊:您还通过其他办法挤时间吗?

钱玉清:是的。我觉得,能否科学、合理、有效利用时间,将效能发挥到最大,是决定能否进步的关键。所以我办事往往单刀直入,绝不绕弯子。

再比如说话快、走路快、吃饭快等等。我也很少进菜场、逛商场……通过这些办法,我省下了不少时间。

目标上的“三盯”:盯古代、盯当代、盯自己

苏周刊:您说过,学书法一定要长三只“眼”,这是什么意思?

钱玉清:就是要多留心古代、当代和自己,我称之为盯古代、盯当代、盯自己。

苏周刊:盯古代怎么盯呢?

钱玉清:就是“取法乎上”,从古人中汲取营养,不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相比而言,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回眸我近年来的创作实践,墨色受明清书法大家王铎等的影响,喜用大浓大淡的强对比墨色关系;线条上受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怀素、孙过庭等的影响;结体上遵循传统的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脉系。

苏周刊:这里可能还涉及盯古人怎样练书法这一问题。

钱玉清:是的。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需要去感知社会、感悟生活、感念时代。许多伟大的艺术创造和灵感,都来自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以及天地万物的认识——蔡襄从逆水行舟明白了用笔需要有逆力的道理;怀素夏天观云领会了草书线条的流动舒展变化多姿,夜闻嘉陵江水声悟得笔法而草书更佳;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书法结构的避让关系,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神韵……所以,要学习古人用智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用敏锐的思维去观察万象,用哲学的理念去思辨问题。

苏周刊:那您为什么又要“盯当代”呢?

钱玉清:任何一个时代的书法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传统书法无论是王羲之还是苏东坡,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记史述事的实用性基础上的,而当代书法呈现出一种展示性和纯艺术性。作品要溯古求源,尊崇传统,但更应思变创新,彰显个性。

盯当代就是借鉴当代大家潜心创研出来的、融入时代因素的成功经验,这样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自己走得更远。

所以,我的作品在盯古人的基础上又融入当代审美追求,从而形成目前的风格走向。

苏周刊:怎样理解“盯自己”?

钱玉清: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高度。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越努力偏差越大。

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说法。对人而言,个性特点、学历、禀赋不同,适合发展的领域也不同。弄清自己适合发展的领域,才能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得到更快的进步。我觉得自己可能比较适合写行草书,“盯自己”就是盯住这一领域。

技法上的“三求”:求变、求异、求同

苏周刊:您近几年连连获奖,技法上的第一秘诀是什么?

钱玉清:应该是“求变”。虽然评委人选会换,但如果参赛选手的作品长时间一张老面孔,想连续获奖几乎是不可能的。世间万物,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就要被淘汰。所以我每次参展、参评,作品都力争有差异,风格、表现形式上力求拉大与以往作品的差距。

苏周刊:能结合您的创作实践具体说说吗?

钱玉清:像2008年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的获奖作品,初露豪放、纵逸、激越的表现手法,但风格、特点尚在摸索中,还不完全清晰,略显青涩、拘谨。2014年1月颁奖的第三届全国草书大展,写的大草既放浪形骸,又沉着内敛,线条收得住又放得开,追求绵里藏针、入木三分、又出纸一尺的艺术感觉,线条既有张力又有厚度,有立体感,线条与线条之间营造了强烈的对比,形成了透视感、空间感,尽量体现审美的当代性。

如果去掉名字,上述两幅作品几乎看不出是同一个人创作的。

苏周刊:您的“求异”和“求变”有什么区别?

钱玉清:“求变”是对自己前后而言,“求异”则是针对别人而言。

我赞同“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艺术主张,就是要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用个性化的书法语言不同于别人。

历代书法大家都有师承,但他们都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尽可能拉开与老师的距离,孙过庭学王羲之,米芾、王铎都学二王一路,他们的作品有二王神韵,但又不完全是二王的翻版。只有这样的个性化作品,才能留在历史上。

近现代的大师、巨匠也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于右任、林散之、启功、沈鹏……无不以作品体现他们的唯一性和第一性。

苏周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风格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钱玉清:很大程度上和书家生活环境、学养修为、人格禀赋、胸襟气度相关。我崇尚积极向上、热情奔放、高昂激越、宽博雄浑的艺术气息,喜欢正气、大气、阳气又不失雅气的作品。我觉得,作品既要有超拔五岳般的气势,又要有小桥流水般的恬畅;既要有惊涛拍岸般的壮美,又要有彩云追月般的浪漫;既要有盘石桑苞般的坚稳,又要有春风杨柳般的轻曼。

苏周刊;既然“求异”,为什么又要“求同”?

钱玉清:每个人的学书之路都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就不一样,对书法的审美追求也不一样。大凡能够流传下来并被后人推崇的古代书法作品,或被广泛认可的今人作品,无不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极高的辨色度,这体现着求异。

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相似的书法、美术审美基因。所以一个书画家应尽量追求大美的、中庸的、大同的东西,少追求另类的、狂怪的、异态的甚至恶俗的、个性语言过于强烈并脱离大众审美视线的东西。在当今的大赛评审中,人见人爱、雅俗共赏的容易获奖,历史上被后人奉为圭臬的作品也是如此。违背这一规律也许能获成功,但风险太大,有可能这条路并不属于你。

苏周刊:上面这段话比较抽象,能举例说明吗?

钱玉清: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我把王羲之的字与其他人的字放在一起,给10多位不懂书法的人看,结果他们一致认为王羲之的字好。这就是因为,王羲之作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实现了雅俗共赏。

所以我自己投稿前,往往将几幅较满意的作品摆出来,请不懂书法的人看。事情就是这样奇怪,他们觉得最好的作品,往往我也觉得最好。

其实不光中国人,外国人也是如此。我去年去瑞典办展览,正、草、行、隶、篆五体具备,多数瑞典人最喜欢我擅长的行草书,认为带来了美的享受,心灵深处引起了共鸣。

愿景:合力擦亮苏州“第一书法名城”的名片

苏周刊: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40多岁还是很年轻的。您今后准备如何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书法艺术?

钱玉清:艺无止境,我不能因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迷失自己,而要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得也淡然,失也坦然,继续苦练,争取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不断否定自己,突破自己。

今后我的主打产品还是行草书,当然其他书体也都要写,而且都要写好。这是为了丰富我行草书的艺术表现语言,最终为行草书服务。

苏周刊:书法理论方面呢?

钱玉清:理论学习也要加强。我是半路出家的书法人,未接受过系统、科学、规范的学院教学,完全靠师友的点拨、自己的摸索走到现在,自己很清楚不是科班出身,要由技入道,更加强理论学习、文化修养,使自己更丰厚、更全面。

当然,学理论的时候要和创作紧密结合。不能因忙于创作而疏远理论,也不能因理论而荒废创作,今后必须用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创作,弄清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才是美的,要能说出其中的道理来。我们身边如华人德老师就是创作、理论、教育多方面俱丰的前辈,中青年的如王伟林、李双阳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楷模,技道双修的典范。

苏周刊:古人说,字如其人,书为心画。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钱玉清:的确如此。学习书法,功利性太强是学不好的。书法本身是净化心灵、充实生活的方式,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抱功利目的就会觉得压力很大、很累,心里打不开,尤其是写行书、草书,心胸开阔、豁达、乐观向上的人容易写好,这是规律。

所以古人强调:“修书先修人,人品即书品,人至清雅艺自高”。我自己也将在提高修行上不断下功夫。

苏周刊:对于苏州和全国的书法,您有什么愿景?

钱玉清:2009年9月30日,我国的书法篆刻已被列为世界非遗,我十分看好书法的前景。

对苏州而言,“吴门书派”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古有陆机、陆柬之、张旭、文徵明、翁同龢等书家墨宝飘香,还有“天下法书归吾吴”的说法;当代苏州老中青书法家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涌现出费新我、祝嘉、沙曼翁、瓦翁、华人德、言恭达等一批新吴门书法领军人物,树起了一块又一块书法丰碑。2008年4月20日,苏州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称号,成为全国第一个领到这块金字招牌的城市。这些都让我们苏州书法人无比自豪。

在今后的道路上,我要在师长、前辈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以现有的成绩为起点,从零开始,继续努力,和同仁们一起,合力擦亮苏州“第一书法名城”这张名片。
----摘自网络,希望能给吧友一些学书法方面的启示,共参正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啸清风”——钱玉清书法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附高清作品)
展览预告 | 幸福唯亭▪我心依傍——钱玉清书法艺术展即将开幕
草书作品点评并示范点评示范者钱玉清: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清
这书法草书让书协为之一震!
《书法导报》访谈 | 钱玉清:“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女书法家胡秋萍:听从内心的召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