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包大人的脸是如何逐渐变黑的?

包公从最初的白面书生,到今天的黑脸月牙,已经变成了一种定型的脸谱化形象。

清代嘉庆年间,张祥云出任今天安徽的庐州府知府,循例去参拜地方先贤,庐州是包拯的故乡,张祥云在当地祭祀包拯的祠堂参拜包公像之后,发了一番感慨道:“公肖像满天下,使人汗骇僵走,不敢仰视。今奉命守庐,拜公遗像于香花墩上,岳岳怀方,和蔼溢于眉睫,无外间妄塑非常状。甚矣!人之好怪也”。原来使张祥云感慨的是包公的塑像面容安详,十分和蔼,并非外界塑造的那样让人望而生畏,不敢仰视。张祥云的这份感慨说的很“文艺”,如果直白点的话,那就是“包大人的脸这不很白净嘛,根本没有外面说得那么黑嘛!”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要想知道古人的面貌只有文字描述和画像两种方式,文字描述不够精确,画像在辗转流传、复制过程中会变形、走样,一般来说,时代越早的画像更接近于真实。

下面这张是收藏在故宫南薰殿的包拯画像,虽然年代不能准确断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比较早的包拯像了。

细观此图,包大人和蔼慈祥,两颊丰腴,在淡黄色卷底的映衬下,脸色显得“白里透红(与众不同)”,须髯飘洒,是一幅典型的宋代士大夫文人形象。

您可能不大相信,这真的是包公的画像吗?包公不是这样吗?

或者这样:

或者这样:

这样:

还是这样?

你可能会说,我印象中的包大人外形特征很明显啊。一是他老人家的肤色特别、特别、特别的黑,比奥巴马还黑,比非洲的朋友还黑。二是包大人额头正中有明显的月牙标记。你找的包大人的画像也太白了,包大人涂了啥牌子的防晒霜啊?这SPF指数估计得好几万啊。

包大人当然没有涂防晒霜,包大人的脸色是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逐渐变黑的。

1
史料记载中的包拯形象

包拯曾任枢密副使,妥妥的副总理级别的高级干部,《宋史》中记载了包大人一生的光辉经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宋史·包拯传》中没有一句提到包大人的外貌。不光晚修的《宋史》中没有关于包拯外貌的记载,宋人大量的笔记小说中也没有关于包大人外貌的描述。

这说明什么,说明包大人的外貌与常人没有多大区别,身上没有任何特别突出的特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刘备“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为什么要特别点出这两点,因为刘备胳膊长、耳朵大这两点很特别,异于常人。后来曹操给刘备起绰号“大耳贼”就抓住了这一点,谁叫他耳朵大呢。如果包大人果真有后世传说的黑面、月牙那么明显的外形特征,史书中肯定会着重加以记叙的。

现在流传的包公戏、影视作品中,包大人断案如神,是宋代的福尔摩斯。不过史书中关于包拯断案的记载不是很多,主要有两件。一个是他在任天长县县令时,有一户人家的耕牛被人偷割了牛舌头,此人来报案。包拯让他回去把牛杀了,将肉在集市上出售。包拯此举,一是减轻该人的损失,牛无舌头没法进食,也活不长;二是想引蛇出洞,诱出凶手。果然,很快有人就来官府举报有擅杀耕牛的,这在宋代是违法行为。包拯将来举报的人拿下,认定他就是前述偷割他人牛舌的凶手。经过一番审讯,该人最终承认,先是寻衅报复,后来又想告官邀功,一切确如包拯所料。

第二个案件就比较复杂了,而且涉及到了当朝皇帝。皇佑二年,包拯时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长官。这年四月,京城开封府有一叫冷青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多次当众宣称自己是宋仁宗的私生子,据他说自己的母亲是宫女,在出宫之前被仁宗临幸怀有龙种,出宫后生下了他。冷青的母亲确实曾在宫中当过宫女,是有记录可查的。冷青气宇不凡,谈吐不俗,京城百姓都信以为真。消息最后传到宫中,搞得宋仁宗都半信半疑的,有这回事吗?记不清楚了,有还是没有?这个可以有吗?

宋仁宗先是让时任开封府府尹钱明逸审理,不料钱明逸被冷青给唬住了,在公堂之上不由自主给冷青请安,成为京城笑谈。那时候还没有DNA鉴定技术,无法准确下结论。钱明逸无法结案,只好如实回奏宋仁宗。宋仁宗此时举棋不定,自己年过四十,尚未有子,如果冷青真是自己的龙种那是再好不过了,但是万一不是那就麻烦大了。于是就把这个案件交给包拯来审理。包拯此时是谏官,无审案职权,仁宗指定由他审理这个干系重大的案件,可见宋仁宗是十分信任包拯的。

包拯通过明察暗访得知,这个冷青上面还有一个姐姐。而且冷青的年龄也跟他母亲出宫的时间对不上,除非冷青的母亲能怀胎数年,不然这个冷青绝不可能是皇子!由此断定,冷青一定是假冒的。真相大白后,冷青被斩首。通过这两个案件可以看出,包大人非常聪明,推理能力也很强,假以时日,完全可以成为后世传说的“神探包青天”。这两个案子也成为后世包大人神探传说的源头。

不过包大人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审案、断案,包大人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在当时,包拯就以直言敢谏而名震朝廷内外。南宋朱弁《曲洧旧闻》中记载了包拯弹劾宋仁宗宠幸的张贵妃伯父张尧佐的事迹。据记载,包拯在大殿上据理力争,力陈张尧佐不可大用,说到激烈之处,吐沫星子都溅到皇帝脸上了。宋仁宗最后迫于压力,部分准允了包拯的要求。这可能是后来包公戏中包公敢于与皇亲国戚作斗争的现实源头。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权知开封府时,因为“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就是阎王爷的意思,冷酷无情,不留情面,这里是贬义词褒用,意思是说老百姓去开封府打官司没有用钱“打点关节”也不怕,因为有执法如山、不留情面的包拯包大人,他秉公执法,不会徇私舞弊,更不会贪赃枉法。可见,包拯在世时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口碑。值得注意的是,“阎罗包老”这个词在无意中开启了后世包拯“黑面”形象的源头。因为在传说中,十殿阎罗里的第五殿阎罗就是包拯托生的。

2
包公的脸是什么时候开始变黑的?

现代大学者胡适先生是包拯的安徽老乡,他在为《三侠五义》这部小说再版作的序言中曾经阐述过包拯形象演变原因及过程: 

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的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了。大概包公断狱的种种故事,起于北宋,传于南宋;初盛于元人的杂剧,再盛于明清人的小说。

包拯的形象,在宋代还是比较写实,虚构成分不多,越往后就像陈玄奘演变成唐僧一样,距离史实越来越远,神话色彩越来越浓。

元代杂居兴盛,以包公为主角的杂剧有不少。据明代臧晋叔编的《元曲选》记载,包公戏共有18种,流传至今的还有十余种。今天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像是《陈州粜米》《鲁斋郎》等经典包公戏曲目,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元杂剧中包拯的形象是以“正末”演员来扮演,着蟒袍、黑色髯口,至于是不是黑脸,现存的剧本中没有明确交代。

包公黑脸形象出现是在明代。明代钱塘散人安遇时编纂的《百家公案》中,第七十四回《断王御使之赃》中有如下描写:


第七十四回 断斩王御史之赃

正饮间,忽一黑脸撞入门来……那黑汉吃了三碗酒,醉倒在阶前叫屈……王御史令左右把黑汉吊起在衙里……王御史警疑,乃引董超入内,见吊起者正是包公也。

这是现存的比较早的描写包公“脸黑”的作品。

到了成化年间的《新刊全相说唱包待制出身传》中,包公的长相描写更加细致,也更加夸张了:八分像鬼二分人,三拳三角眼,一双眉眼怪双轮。头发粗浓如云黑,两耳垂肩齿似银。鼻直口方天仓满,面有定邦安国纹”。

这一描写已经完全脱离现实,纯属虚构了。在明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包大人“黑”还只是面皮黑,到了清代,包大人已经全身变黑了。

清代嘉庆年间石玉昆所著的经典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不仅是中国古典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后来包公经典形象的集大成之作,后世很多评书、戏曲等文学作品中的包公形象大都源于此书。

《三侠五义》第二回“奎星兆梦,忠良降生;雷部宣威,狐狸避难”里,包公之长兄包山前往锦屏山寻找被遗弃的幼年包拯时,即看到草地上“正爬着一个黑漆漆、亮油油、赤条条的小儿”。

画风大概是这样

据此描写,包公不仅脸黑,而且浑身黑,这黑是上天赐予的,表明包公天赋异禀,非同一般,注定要担负重要的神圣的使命。

从此之后,包大人的形象就“一黑不可收拾”,牢牢定型了,任凭再用什么样的防晒霜、漂白剂都变不过来了。

3
包大人的脸为什么是黑色而不是其他颜色

对京剧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都知道,京剧演员按照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类,其中“净角”又名“花脸”,亦名“黑头”。“黑头”一称原来专指包拯,后来表意范围扩大至整个花脸,凡是唱花脸的都可称为黑头。“黑”与包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什么是黑色而不是其他颜色,这要从传统的“五德终始说”来探究。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提出的。所谓“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按照五德学说解释,五德中的“水德”,对应的颜色即为“黑”,特点是“阴……主刑杀,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即与司法刑罚相关。让铁面无私、执掌刑狱,兼为阴司五殿阎罗王托生的包拯拥有一张如漆似铁的黑脸,实在是“水德”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法”是一个会意字。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

除了黑代表“水德”,并引申到司法刑罚之外,包公所以变成黑脸,还与“包青天”的“青天”有一定关系。“青”在古代是一种指代混乱、复杂的颜色,有时候指的是天空样的颜色,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的代表色“天青釉”就是这种颜色。

天青色,汝窑的特有颜色

“青”有时还表示黑,李白诗说“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就是黑发的意思。包公被称为“包青天”,“青天”大老爷的“青”如何表现,当然不能涂成第一种青色,那就不是包公,成了蓝脸的窦尔敦了。人们称包公“铁面无私”,代表铁面的颜色当然是黑色最合适了。

4
包大人脸上的月牙

除了脸色特别黑之外,包大人另外一个显著的外形特征就是两眉之间有一月牙,传说包公凭此月牙能够穿梭阴阳两界,日断阳、夜断阴。为什么是月不是日,因为月亮又名“太阴”,月牙是进入阴间的“通行证”。包公的月牙是随着清代京剧与地方戏发展才出现的,从全黑脸变成画着月牙的黑色“铜锤花脸”与半白半黑的“阴阳脸”形象。日本汉学家岩城秀夫在其所著的《中国戏曲演剧研究》中指出,包公的形象在明代之后,开始杂糅了唐代神怪传奇中的钟馗,驱鬼傩戏中的主巫“方向氏”等形象。元杂剧与明代公案小说以及后来的包公戏剧中,包公断案主要不是靠证据和推理,而大多是采取借冤魂托梦的形式,到阴间探寻阳界被掩盖的真相。简单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月牙”,包公就无法出入穿梭于阴阳两界,包公的断案能力和水平就大大折扣了。

清代孙辅臣有一首名为《包公颂》的诗写道:“肖像满天下,讹传叹失真。刚方不在貌,冠玉自惊人”。包公从最初的白面书生,到今天的黑脸月牙,已经变成了一种定型的脸谱化形象。这种形象是基于历史真实,按照普通人的愿望,加上一些民间艺人和文人,在杂剧、话本、小说、戏剧里借助合理想象,大胆夸张创造出来的,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金代元好问曾经有诗赞包公,“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人们尊重包公、敬仰包公、传播包公、歌颂包公,是因为包拯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在他身上寄托了人们追求公平、正义、清正、廉洁的朴素愿望,折射出不朽的艺术魅力和永久的教育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步冲 : 包公是怎样变黑的
断案如神?史上第一清官?他的真实经历更传奇
历史上的包拯真的黑如炭吗?包拯的祖先是谁?
历史上的包拯并不是“包黑炭”,他相貌英俊,还是个白面书生
“面如黑炭,额有月牙”,历史上的包拯大人,真长这么奇怪?
被“黑化”的包公形象:包拯断案有多神奇?包青天称号从何而来?-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