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一代词宗晏殊:从草根神童到宰相的逆袭
谈及晏殊,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不是他的宰相身份,而是千古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当然,也有人一脸茫然:晏殊是谁?
毋庸讳言,在群星璀璨的北宋,晏殊的光芒不及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但毫无疑问,他是一枚名副其实的大神,经历了漫长时光打磨。
岁月无敌,千年之后,晏殊留下的标签还剩下四个:神童宰相伯乐词人
标签虽然精炼,但过于扁平化。也许,从《北宋大神晏殊传》的封底文字中,能窥视一个更加丰满的晏殊:
晏殊,临川才子代表人物之一。
晏殊(图片来自网络)
他是起自田里的草根、宋真宗青睐的神童、宋仁宗倚仗的股肱大臣。
范仲淹和他名位相若,竟终身向他执门生礼;欧阳修、蔡襄是他正儿八经的门生,却对他痛下杀手。
他是一代词宗,成就却被儿子晏几道所追;他官居宰相,功业竟为女婿富弼所盖。
他三娶三丧,喟叹生命无常,诗酒趁年华;他三起三落,惊呼宠辱不定,富贵如浮云。
他曾位极人臣,也曾远放州府;他时而圆融,时而狷急;他是广施援手的仁者,是沉谨持重的智者,一直徘徊在坚持与妥协之间。
他的人生,是一个北宋草根到大神的华丽逆袭。
草根神童,天赋异禀一鸣惊人
景德二年(1005)农历五月十五日,两个小正太出现在宋真宗眼前。
望着两张稚嫩的脸庞,三十七岁的宋真宗心里那是相当的爽。
几个月前,他听从宰相寇准的建议,亲临河北督战,最终在胜利在望之际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一举解决了宋辽边患问题。心情松弛的宋真宗决定犒劳河北前线的子民,做法之一便是对河北前线地区举子定向录取,数量惊人。同时,这一年也开考“童子举”,召试对象为澶州童子姜盖和十四岁的抚州神童晏殊。
宋初的“童子举”并非定期选拔,各地如发现聪慧过人的神童,可及时向朝廷推荐,最后一般由皇帝亲试。也就是说,推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而推荐晏殊的,是后来官至宰相的名臣张知白。
七岁时,小晏殊已写得一手好诗。《晏氏宗谱》记载了他当时写的一首《吟松》诗:
矮矮青松倚曲栏,标姿无奈雪霜寒。
如今正好低头看,他日擎天仰面难。
这格局、气度,非凡夫俗子可及。渐渐地,小神童晏殊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了微博大V,粉丝无数。于是,时任洪州(今南昌市)通判、诗人李虚己关注了红极一时的微博“神童晏殊”,将晏殊同学的诗读了又读。接着,老诗人李虚己同志作出判断,这小子才华横溢,迟早要做皇帝的大秘书。
既然如此,下手吧——找一个好女婿要从娃娃抓起。
小晏殊成了李大人的准女婿,也学到了老李好不容易悟透的诗歌音韵之法。
景德元年(1004),江南大旱,宋真宗派张知白到江西安抚地方。于是,小晏殊为张知白所知。回到东京,张知白向宋真宗推荐了这位草根神童。
宋真宗(图片来自网络)
考试开始了。
对晏殊的考题是写诗一首、赋一篇,而对姜盖的考题是写诗六首。
“初生牛犊不怕虎”,晏殊神色自若,拿起试卷审题、深思,接着饱蘸浓墨,刷刷刷地在试卷上书写。
很快,小晏殊将试卷交上去。
宋真宗接过试卷,仔细审阅。舞文弄墨,他并不外行,耳熟能详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他手。阅卷之后,宋真宗十分赞赏,当即要赐晏殊进士出身。
这时,宰相寇准不高兴了。
原来,他此时正和南方籍的一些大臣争斗激烈,骨子里排斥南方人。
寇准生性直爽,说:“皇上,晏殊是江南人哦。”
言下之意,应优先录用北方人姜盖。
宋真宗见晏殊诗赋俱佳,一表人才,心情愉悦。听寇准这么说,很是扫兴,反问道:
“寇爱卿,朝廷选拔人才唯才是举,大宋子民四海一家,什么江内江外?再说,唐朝名相张九龄不也是南方人吗?”
坚决不为所动,赐晏殊进士出身,而只赐姜盖同学究出身。
回到宫里,宋真宗仍然很兴奋,觉得找到了一位学霸。转念一想,又觉得可疑,一个小屁孩,凭什么三下五除二就把试卷交上来,还这么好?
第三天,宋真宗又把晏殊叫来,让他写诗、词、赋。
写赋时,晏殊坦诚地说:“皇上,这题我写过了,你重新出一个吧。”
牛逼吧!朝堂之上,天子面前,如此淡定、轻松。
凭什么?实力、自信和诚信。史书记载,重新出题后,才思敏捷的晏殊“移晷而就”。
宋真宗顿时被折服——“既成,数称善”,这小子德才兼备啊!当即任命晏殊为“秘书省正字”,由一代大儒陈彭年做他的老师,手把手地教。
登顶拜相,门生铲断青云路
庆历三年(1043)三月,晏殊自枢密使、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宋朝官制,以首相充昭文馆大学士,次相(或末相)充集贤殿大学士。晏殊实为排在章得象之后的次相。
这是晏殊一生仕途的巅峰。
当时,宋仁宗为打破朝堂暮气沉沉、一潭死水的局面,开放言路,增补谏官。晏殊趁机拔擢欧阳修为太常丞并知谏院。接着,又陆续委以右正言、知制诰、兼判登闻检院等。
够跑火吧!类似于一身兼任纪检监察、办公厅多个职务,还负责最高检察院的工作。
可仅仅几个月之后,晏殊、欧阳修之间嫌隙丛生,乃至势如水火。
事情因何而起?
欧阳修耿直而执拗,做谏官以来,大刀阔斧,干掉了不少官员,甚至持续把矛头直指退居二线的老宰相吕夷简。几个月后,欧阳修居然大大咧咧地写了一篇《朋党论》,坐实风口浪尖上的结党之议。朝堂大哗!
欧阳修(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的晏殊,千帆阅尽,万事不惊,圆融、闲静、平和,难以理解欧阳修的激进行为。
作为当初的举荐人,晏殊再不和欧阳修切割,岂不是变相承认自己参与结党?
于是,晏殊将欧阳修外放为河北都转运使。
谏官纷纷上奏,要求将欧阳修留在朝廷,晏殊不肯让步。
为此,孙甫、蔡襄等谏官矛头直指晏殊。座师不仁,休怪学生不义。你学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们只好把诸葛亮灭了。
他们弹劾晏殊的切入点是老调重弹的“李宸妃墓铭”事件和微不足道的“役兵治产”事件。
本来,晏殊没有什么大问题,几个谏官无法掀翻他。可此时谏官集团势力如日中天,杀伤力爆棚。
蔡襄上疏说,晏殊身居高位多年,没什么奇谋异略。倒是在蔡河边,假借名目,私占官地,盖房子出租。尤其恶劣的是,除正常役使兵匠外,还从外州调取兵士日夜劳作,搞得怨声载道,只为每天收取租房的几十吊钱,这样的人怎么能在朝堂上立足,请皇上为祖宗社稷和天下生灵着想,尽快做出英明决断,罢免早已失职而损公肥私、胆大妄为的晏殊,另外选拔贤才,以救时弊。
更为致命的是,孙甫还翻出李宸妃碑铭旧事,挑起宋仁宗的旧恨。
欧阳修、蔡襄、孙甫素以危言谠论称名一时,俨然清流和民意的代表,你宋仁宗能不妥协吗?
很快,晏殊被谏官们的组合拳打倒在地,罢去相位,外放颍州(今安徽阜阳市颍州区)。
此时,晏殊五味杂陈,仰天长叹。
欧阳修、蔡襄、孙甫都是他天圣八年(1030)任知贡举时的门生,现在却被他们掀翻在地!
这是多么地痛彻肺腑!
也许在夜深人静时,他会不断追问:为什么师生之间会反目成仇?自己真的错了吗?
撇开政见是非不论,晏殊与欧阳修之争是性格之争、阅历之争。晏殊看不惯欧阳修锋芒毕露、刺刀见红的做法,而欧阳修等人也不认可晏殊四平八稳、处世圆融的人生哲学。
一双慧眼识英才
晏殊虽起自田里,草根出身,但少年得志,仕途整体顺遂:三十五岁任枢密副使,四十二岁任参知政事,五十岁任枢密使,五十三岁拜相。
影响大、人脉广、独具慧眼、知人善任,凡此种种成就了晏殊“伯乐”的美名。“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是北宋史学家、官至翰林学士的范镇对晏殊的评价。据不完全统计,范仲淹、欧阳修、宋庠、宋祁、韩琦、韩维、梅尧臣、文彦博、孔道辅、蔡襄、王琪、王洙、蒋堂、邵亢、邵必、黄庶、张先、张洞、傅尧俞等人均受益于晏殊的拔擢、举荐。
在这些人中,晏殊与范仲淹的友谊最令人称道和感动。
作为垂名青史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能文能武,忠肝义胆,肩挑道义,其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宋吕中评价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评论说:“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王安石则评价说:“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但这么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才,曾一度仕途蹇塞,直至遇到晏殊。
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为母守丧,居住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
此时,晏殊知应天府,大张旗鼓地尊师重道办学。
于是,请范仲淹执掌应天书院。
主持教务期间,范仲淹以校为家,勤勉督学,以身作则,书院风气为之焕然一新,应者如云。
正是这段经历,让范仲淹和晏殊由相识到相知,结下了不解之缘。
范仲淹(图片来自网络)
天圣六年(1028)八月,晏殊重返朝堂,出任御史中丞,再次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紧接着,推荐范仲淹任职馆阁。而步入馆阁是士子的梦想,唯有如此,才可能踏上仕途的快车道。
此后,范仲淹历任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右司谏、睦州知州、苏州知州。而晏殊也于明道二年(1033)四月遭遇仕途第二次贬谪,先后任亳州知州、陈州知州。
两位难兄难弟一直保持密切联系,鸿雁传书。
在《依韵奉酬晏尚书见寄》中,范仲淹满怀感恩之情,写下“碌碌嘲须解,循循教弗忘”等诗句。
景祐二年(1035)十月,范仲淹判国子监。回到京城后,他立即致信已调任陈州知州的晏殊,表达问候之意。
次年春,晏殊作诗《次韵和天章范待制上元从幸会灵观》,诗云:“春莺欲满枝,荷橐从游时。旭日生华盖,灵风入羽旗。酒含雕盏笺,香度博山迟。共识天颜近,都忘昼漏移。”因为范仲淹沐浴皇恩,晏殊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庆历元年(1041)四月,因范仲淹在好水川之战前和元昊互通书信且没有及时上报朝廷,参知政事宋庠误判宰相吕夷简的意见,提出严惩范仲淹。对此,枢密使晏殊明确反对,提出查验书信,厘清真相的建议。最终,范仲淹只受到轻微处理。
皇祐元年(1049)正月,范仲淹从邓州(今河南邓州市)移知杭州,路过陈州时,特意登门拜访晏殊,留宿欢饮数日,并写下了诗歌《过陈州上晏相公》:
曩由清举玉宸知,今觉光荣冠一时。
曾入黄扉陪国论,重求绛帐就师资。
谈文讲道浑无倦,养浩存真绝不衰。
独愧铸颜恩未报,捧觞为寿献声诗。
范仲淹其实比晏殊还年长两岁,但对恩人极为恭敬。“曩由清举”指当年晏殊举荐其任职秘阁,“曾入黄扉陪国论”是说曾和晏殊一同担任宰执,“重求绛帐就师资”则是再度表明自己的门生身份,而结尾“独愧铸颜恩未报,捧觞为寿献声诗”两句是真情流露。
宋人笔记说,范仲淹自从获晏殊推荐参加馆试,终身对晏殊执门生礼,即使后来名高位尊也没有改变。
晏殊、范仲淹性格各异、意趣有别,但和而不同、情深义重。两人历经风雨,感情愈来愈深,直至生命终点,甚至传到了下一代。晏殊第八子晏几道的《小山词》当时得以结集印行,正是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的大力帮助。
宋词开祖,引领潮流
北宋一朝,先后拜相的大臣达七十一人,你能记住几个?赵普、吕夷简、韩琦、富弼、王安石……
显然,多数人记住晏殊不是因为他曾经担任宰相,而是因为那些历经岁月侵蚀而依然灼灼发光的诗词,是因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等千古名句。所以,更多时候,晏殊以一代词宗的身份活在后人心中。
以词坛地位论,晏殊被誉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及“北宋初期四大开祖”之一,是将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人物,承前启后,影响巨大。
倡导俗词、营造创作气氛、提升词作水平是晏殊对宋词发展做出的第一个重要贡献。
宋初,作为“诗余”的词地位不高,多为配合宴饮歌舞而作,词作寥寥,佳作更是凤毛麟角。多数士大夫将小令视为“下里巴人”,不屑一顾。
文辞富丽的晏殊加入到小令创作阵营打破了这种沉闷局面。晏殊少年富贵,被视为一代文宗,其影响力非寻常文人士大夫可比,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正如宋祁在《宋景文笔记》中所说“然相国不自贵重其文,凡门下客及官属解声韵者,悉与酬唱。”一时间,填词、唱词成风,欧阳修、范仲淹、张先、宋祁、王琪、梅尧臣纷纷加入其中,精品叠出,从而形成了宋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创造新词牌是晏殊助推宋词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贡献。
据统计,清朝的《康熙词谱》收入由晏殊新创的词牌达二十种。一是始自晏殊的词牌,如《渔家傲》、《少年游》、《破阵子》、《燕归梁》、《雨中花令》、《山亭柳》(平韵);二是以晏殊词为正体的词牌,如《踏莎行》、《胡捣练》、《撼庭秋》、《睿恩新》等;三是经晏殊提升发展成又一体的词牌,如《滴滴金》、《拂霓裳》等。
晏殊对宋词发展的第三个重要贡献是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
晏殊词脱胎于冯延巳词,风格类似。但晏殊词的表现内容更为广阔,他的词除了表现艳情、闲情、祝寿、乡思、生离死别之外,还有一些描写普通百姓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如采莲的女子、年老色衰的歌女等。冯延巳的词多流露末日的伤感,而晏殊无论写什么都留下了太平盛世的烙印。在表现手法上,晏殊往往以精细的笔触、含蓄的意象将心理感受通过景物描写缓缓而出,意境柔美温婉,充分展示了“婉约”的艺术特色。
晏殊系“江西词派”奠基人,这是他对宋词发展的第四个重要贡献。
据统计,在两宋词人中,江西籍为153人,其中来自晏殊家乡临川区域的有44人,包括晏几道、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俞国宝、魏夫人、谢逸等。临川才子纷纷挥毫填词和晏殊的影响密切相关,直接壮大了“江西词派”的创作队伍。
/图书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婉约诗人,从神童做到宋朝的权谋宰相!
宰相词人晏殊:从神童到宰相,栽培范仲淹王安石,提拔欧阳修韩琦
此人从小就是神童,南宋八大家有好几个都是其门徒,一生荣耀
1005年,14岁的天才辗压了所有人
宋朝第一命好的官员:考卷一个字没写就被录取(图)
宰相词人晏殊:不争不抢,为何还能成为人生赢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