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品中正制与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能确保基本公正的关键就在于中正官。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之法,是建立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对于古代的选官制度,最为人所知、也是沿用最久的是科举制,而九品中正制则不像前者那般有名。但作为一种存在了几百年的选官制度,它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个群体——士族的命运。



形成



九品中正制始于三国时魏国时期,它的形成与东汉时选举任用制度的败坏有很大的关系。两汉时,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有“察举”和“征辟”两种,这两种制度最大的问题有两点:

一是乡里失职,违悖传统,即关于人才的真实情况全部掌握在基层官员手里,但基层官员却未能尽职尽责。

二是名不副实,缺乏公正,东汉末年有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地方举荐的秀才却不懂得四书五经;因孝行被举荐的人却把父亲赶出家门)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

古代中国的人才选拔一向主张以“乡举里选”为基础(“乡”“里”为当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宗法社会,“乡里”既是一个基层行政组织,也是一个基层宗法组织。国家所需人才主要由乡里产生,也只有乡里能够提供这些人才的基本情况,只有乡里父老才能比较公正地主持这些人才的推荐工作。而乡里一旦失职,公正也就无从谈起。

到了东汉中期,选拔制度的败坏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廷官员操纵官员选拔虽遭禁止,但宦官操纵选举、任意安插亲族又接踵而来,这引起了以士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的强烈不满。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司徒李郃之子李固上书朝廷要求对这种现象加以禁止,但当时宦官正处于得势期,这种现象不仅没有被禁止,反而到桓、灵二帝时愈演愈烈。

禁止宦官干预选拔失败,世家大族只能从别的方面想办法与之抗衡。世家大族本是乡里的士族领袖,从本身利益出发,首先想到的便是恢复旧制,即“乡举里选”。但这种制度废止的时间太久,马上恢复并非易事。于是,世家大族退而求其次,想联络名士,利用乡里的“清议”,达到控制选举(官员)的目的。大族重视家世族名,名士强调品评标榜,二者相互结交,虽然仍是出于私心,但乡里组织毕竟发挥了作用,而且士族较之宦官的素质要高出不少。

“九品中正制”中的“九品”指把人才分为九个品级,这一制度最早成于建安年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成为汉廷丞相,在此之前,中国北方尚未统一,戎马倥偬,军阀混战,无暇严格按九品划分人才。当时军中选将用人,直接采用本地人互相推荐的制度。如当时曹操阵营里的“第一文官”、颍川荀氏的荀彧就向曹操推荐了同郡人才达九人之多。虽然这种制度也带有“乡议”的色彩,但毕竟未经品题,缺乏标准。因此,当北方统一之后,政局稳定,选官机构的固定,也就要求选拔制度的正规化。

说到九品中正制的正式出台,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陈群。陈群出身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颍川陈氏,是士族门阀的代表之一。他早先是在曹操的幕府里担任曹掾,掌管选举用人制度,对曹操军中的“九品制”十分熟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魏王位,更改年号,积极图谋篡汉称帝。为了争取士族门阀的支持,曹丕开始改革中央及地方的选举制度:他任命陈群为吏部尚书,总揽选官之制;紧接着,陈群以旧制不能尽选人才为由,把原存于曹氏军中的九品制度移植了过来。为使朝中人士都能接受,他选用本地的贤能之人主持当地人事档案的调查整理工作,并给这种职务赋以“中正”的名称。至此,“九品中正制”全面成形并以正式的选举制度登上舞台。



蜕变



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其宗旨为“论人才优劣”,这与曹魏的奠基者曹操的用人制度“唯才是举”不谋而合;加之对人才的品评还算公正,所选之人也算得上名实相副,所以并未遭到太多非议。

同时,为避免选举机构间的相互干涉,朝廷对各部门的权限也做了规定:中正(地方)只能提供相关的人事材料,不能干涉选举之事;吏部(中央)选定官员必须以人事材料为基础。

很显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中正的意见十分关键:如果中正不能秉公办理,提供的材料与真实情况不符,而吏部依然照此选任,那么时间一长,选举的公正性必然遭到破坏。

这个制度真正的问题是,举荐人在举荐人才时容易掺入个人感情,并且,随着士族门阀对政治话语权的全方位垄断,在人才的选举过程中,着重门第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到了魏晋易代之际,这种蜕变彻底成为正式的制度:曹魏末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在士族门阀的拥戴下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建立西晋。当时,朝堂之上遍布这些门阀的后代,他们既出身世家大族,又累世为官,为保证自身权利可以世代相传,便将九品中正制中衡量个人才能的原则改成了计算门第与资历。早在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就已经有看重门第的倾向,这次更是将这种倾向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

司马炎

由于新制带来的利益基本全部倒向了世家大族,故此举一出,各种抨击纷至沓来。但这些批评都是士族门阀内部的争执:一些不那么显赫的士族认为这项改革使得高门大族占尽优势,若长此以往,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事实上,西晋之后的九品中正制不但没有改善原本存在的弊病,反而不断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社会阶层流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西晋建立之初,三国尚未统一,战争频发,人口流动性很大,实行两汉时的“乡举里选”根本行不通,故只能按照九品中正制的方法来挖掘人才。

为了缓解士族门阀内部因九品中正制而产生的矛盾,西晋统治者设立“寒素”科,专门针对那些非高门出身的士族,选其为官。到了这里,后世所说的“士族制”算是公开成立。

“士族制”的确立,标志着九品中正制的一大蜕变,即由服务于普通人才的制度转变为服务于士族之制。普通人才出身繁杂,经历丰富,搜集人事材料不易,中正官的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士族出身大都相同,经历也更加单纯,仅凭出身门第便可作为选举依据,此时中正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九品中正制能确保基本公正的关键就在于中正官,而中正官的“虚化”,也意味着这种制度开始由盛转衰。

九品中正制的蜕变,标志着“士族”作为一个阶层和群体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流的制度,三流的执行
被曹操废除的人才选拔制度 为何被曹丕重新启用?
九品中正制的由来:曹魏对士族的妥协,沦为门阀世家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对魏晋南北朝有什么影响
从九品中正制,浅谈魏晋时期人才的选拔任用发生了哪些改变
怎么理解九品中正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