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州,古东山
广东.广州'东山区' 资料 http://hjhjhj.4.blog.163.com/blog/static/32140289200952953246336/ 上溯广州城建发展历史轨迹可知,现东山区属街道里巷是逐渐由西向东延伸,近期又向北发展的。 二千多年前,今区西界之德政北路已是古任嚣城之东近郊。汉初,赵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扩建赵佗城,城东境已至今芳草街、大塘街附近。 唐代,甘溪浚后通航。《南海百咏》载:“唐会昌间(834-844),节度使卢公遂疏导其源以济舟楫,更饰广厦为踏青避暑之地。”甘溪下流称文溪,夹溪南北三四里,皆植刺桐、木棉,旁侧平坦大路,在今广州仓边路、长塘街一带。 10世纪初,晚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兄弟创建南汉国,改广州为兴王府,“凿禺山以益之”,扩建新南城,第三代南汉国主刘&为防御宋师大兵压境,又堑广州之东壕,是为今越秀路、东濠涌的早期开发。 两宋期间,因经济发展和治安的需要,广州城不断扩建修缮。北宋庆历四年(1044),修筑子城,又称中城,东界为文溪,南门东边(今文明路与文德路交界处)建有步云门(后改冲霄门),即后来之文明门。宋熙宁二年(1069)四月在古越城基础上建东城,历二年竣。东城建三门,有二门在今区辖内。东曰震东,在今农民运动讲习所前的中山四路上;南曰迎薰,在今文明路与德政路交叉处。现今东山区的豪贤路、文明路、德政北一带已成为广州城的老城区。仁宗皇佑三年(1053)复置番禺县,县治于“州东一里之紫泥巷”。东城建成后,以县署为中心,接连南北城门(南薰门和拱辰门)和东西通道(震东门和子城行春门)的纵横街道,如秉政街、德政街、担杆巷等亦随之形成。南宋偏安,视外贸税收为主要财源,广州市舶备受官府重视。为保护城南珠江北岸新兴商业区,于13世纪初兴筑东西长达500米的雁翅城,并于东西翅端建“番禺都会”、“南海胜观”两亭。自此,今东山区作为广州老城区的东翼、宋“番禺都会”的所在,乃奠下坚实的发展基础。宋元交替间战祸频仍,广州“惟子城及两翅无恙”(《元大德南海志残本》卷八),加之元朝领土辽阔,尽日月出入之地,无不奉珍效贡,因而元代“广为蕃舶凑集之所, 宝货丛聚,实为外府”的地位(同上)仍继续保持和发展。 明洪武十三年(1380)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府城,将原东、西、子三城连而为一,向北拓展至越秀山,东城也扩及今大东门。明代的广州乃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城市,它“富庶天下闻”(《羊城古钞》卷七孙’《广州歌》),吸引着海内外众多商贾。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在宋雁翅城基础上兴建外城(又名新城)。外城南界及于今万福路,外城东门俗称小东门,门外有跨东濠的永安桥及永安直街和三角市。这时通往江边码头、栏口的横直街巷,如糙米栏、海傍街(今名海月东西街)、元运街、前鉴街、线香街已先后出现。 清代继续在珠江北岸新成陆的滩地上构筑鸡翼城。计自清顺治至同治年间(1644-1874)鸡翼城即向南伸延了200多米,沿江的海傍街也向东发展到了罗基、牛乳基。清光绪年间,东濠严重淤积,乃填东濠外滩,并在筑东鬼基之后,于基南及海印石间填海,德政南至大沙头间随之由滩成陆。光绪三十三(1907)东堤桥建成,大沙头也与珠江北岸连成一片。今东园路以东至东华东一带,也于同一时期渐成街区。明代演武厅至清初已更名东较场,被指定为军队会操练武的固定场所。较场东至百子桥东已有百子东西约、紫来街、菜园街等街村,再往东便是明代的永泰村、永泰寺、东山庙。 《番禺县续志》所载明市舶提举江朝宗撰永泰寺碑碑铭有云:“太监韦公(按:指明代太监韦眷)于广州城东门外四里许姚家岗市不耕之地营建佛寺。”明、清两代,东山地区虽然逐渐开发利用,但利用方式仍旧单一,利用程度很低,东部仍是松林茂密、寺庙点缀的牧地。清末民初,地处广州城东近郊的永泰寺前、东山庙背、龟岗、烟墩岗、竹丝岗、马棚岗一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盖缘此时期广州地区纺织、卷烟、机械、制革、建材、船舶修理等近代工业相继兴起,加上光绪三十二年(1906)粤汉铁路动工,宣统三年(1911)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城区流动人口激增,而濒江平坦地的开发则接近尾声,于是,岗阜相望、村园错落、地旷人稀、空气清新的东近郊便成了公共建筑和住宅区开发的热点。 最早成片开发东山的是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他们于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培正路一带,利用中美《望厦条约》弛禁外来宗教组织的机遇广为购地,并先后兴建了福音堂、礼堂、神道学校、恤孤院、培道女子学堂、安老院、慕光盲人学校、美华浸信会书局、医院、中外传教士住宅等。清宣统二年(1910)美国的安息会也在今犀牛路、三育路、福今路购地建教堂、学校和医院。浸信会中国教徒、华侨李济良、冯景廉、廖德山、余德宽等于光绪三十四年在烟墩 岗建成培正学堂新校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旅美华侨继教会之后成为开发东山的主力。至抗日战争爆发,龟岗、烟墩岗、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一带的建筑已联成一片。东山迤北的猫儿岗、犀牛尾、鸥村(今区庄)原是广州城东郊的荒山和农田,光绪三十四年(1908)劝业道陈望曾于此创建农事试验场,宣统元年,在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赞助下,在此办起了广东农林试验场,其大致范围是北抵今环市东路,南至今中山一 路,东起农林东路,西到今农林下路。 民国元年(1912),拆除正东门城楼,广州市城建开始突破旧城垣的束缚而加快步伐,今东山区内的文明路、万福路、越秀路、北京路(原永汉路)先后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建成。民国!年市政公所成立,下设有主管城建的市工务局;民国'!年广州市城市设计委员会成立,是为广州有史以来第一个负责城市规划工作的政府机构。上述两机构随后提出了《道路系统图》、《广州工务之实施计划》、《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等涉及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包括道路、港口、公共设施等多项内容)的计划。今东山区域内除增开新商业区外,梅花村、农林路、马棚岗、竹丝岗等地段被划为模范住宅区进行建设。侨资合群置业公司亦在#$年代建成启明、均益、合群等路段的街宅。 建国后,市政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与水平向前发展。年在%鱼岗建成全市第一个市政工人新村,随后在螺岗建成邮电新村。1951-1952年又在蚬壳岗、玉子岗一带建成华侨新村。1955-1958年底,位于中山三路北侧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建成;1958年,大沙头东端原名“崩口塘”的低洼地,被人工改建成东山湖公园;同年广州动物园亦在麻鹰岗建成。 环市东路两侧原来岗阜起伏,墓葬遍布,建国前后亦渐次成村,如永泰村、永福村、青龙坊、天胜村等。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城区建设步伐加快,从梅花村到东华西,从淘金坑至二沙岛,一批批新的楼宇住宅小区如五羊村、东湖新村、淘金坑小区、共和村、湖滨苑等相继落成。70年代东山区政府将黄花岗东北侧的山坟丘陵地,规划建设为区属太和工业基地。1976年,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在环市东路原拓宽改造工程的基础上,征用市育婴路一带荒地,建成环市东路首座高层建筑———白云宾馆。1983年底,环市东与先烈中两条交通干线交汇处的区庄立交桥(国内首座四层双环式多功能立交桥)及其配套工程天河立交桥、建设大马路、华侨新村、农林下路等多座人行天桥陆续建成。此后,五星级的花园酒店、国际金融大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等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环市东路大厦林立,小北至区庄已发展成为广州市新兴的商贸旅游中心。 区名东山,与区处州城之东且岗阜连片,而州人向称丘陵为“岗”、主岗为“山” 之俗有关。民国《番禺县续志·舆地志·山脉》便有“城东三里曰东山”之说。具体说,“东山”以寺名始见于明朝成化、嘉靖年间(1465-1566)。明末清初,寺四邻的岗地,时人已以东山名之。究其由来,先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总镇两广内官监太监韦眷,在其主管广州市舶事务期间择州城正东三里许的姚家岗南购地建寺庙。韦眷,《明史》本传说他“纵贾人,通诸蕃,聚珍宝甚富”。这位贪赃枉法的太监,却想借建寺塑像立碑之机,欺世盗名。据该寺传世的有关碑刻记载,成化十六(1480)年)寺庙建成,正殿奉三宝佛,十八罗汉列于殿后左右;殿后有韦眷塑像,冠带绯鱼,侍者夹立,寺僧祀之惟谨。初,寺俗名太监寺,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朱见深特敕谕护持该寺,且赐寺名“永泰”,从此又有永泰寺之称。明嘉靖年间“海盗”勾联倭寇图谋进犯广州(《番禺县续志》有“明嘉靖间黄萧养倡乱围广州”之说,不确。嘉靖应为正统之误。黄萧养起义后32年才有永泰寺),绅耆乃迎佛山祖庙之真武玄天上帝来寺,以镇“贼氛”,事后即祀真武于前殿,割前殿为东山庙。于是,永泰寺、东山庙从此齐名(一说寺庙实分建,待考)。 清顺治七年(1650),清将尚可喜、耿继茂率师进围南明永历朝据有的广州,遭守军顽强阻击,又适遇雨水淫溢,士马多疾,清军乃作长围之计。当时负责主攻东门的平南王尚可喜部属左翼总兵班志富,正好驻扎东山寺,班“少有感患”,乃皈诚顶礼,求于神佑,果获勿药之喜。城破之后的清顺治八年,班志富为答谢神佑,即以尚可喜名义,遍役劫后余生之逃亡者,重修东山寺。由当时的广州知府王庭撰写的《重修东山寺碑记》尚称“此则班公之为功东山也”,可见寺名东山自明嘉靖至清顺治初已延续百年之久了。 因寺名而渐次将寺四邻成片的岗台地区泛称东山,大概始于清初。旧地志称:清初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破广州城后,逾万匹的战马即散豢城中,并纵兵扰民,遭广东布政使胡章疏劾,经部议令厩圈悉徙城外,于是“平藩之马,豢于东山”。此“东山”便是大东门外之驷马岗、马温水、马棚岗、马草街等当年牧地的泛称。及至清末民初,这片岗台地开发成街村,侨房成批涌现,民俗习称寺四邻的街区为“东山”,一直 相沿未改。 由寺名而地名,乃至街名、厂名、公园名、教堂名、校名,几因俗成规。民国时期的东山警察分署(后改称市公安局东山分局)、东山区公所均设在东山寺内。民国20年(1931),广州市推行保甲制,始设东山区公所,这是市属行政区以“东山”命名之始。 民国34年9月,广州市重划市属行政区,东山、大东、前鉴、东堤分别为市属28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人民政府接管,经历了三次分合和区名更改,1960年8月定称东山区。 2005年,东山区并入越秀区。 今东山区域,本秦南海郡治番禺县地。秦末汉初,赵佗据南海,并桂林、象郡,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并扩建古越城,东山地区时为南越首邑番禺之附廓。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平南越,复置南海郡,东山地区隶于南海郡治番禺县。元封五年(前106)全国设置部刺史,南海郡番禺县归交趾部刺史督领。 东汉建安八年(203),三国鼎立之势已成,交趾部改称交州,州治由龙编(今越南国河内)迁苍梧郡之广信县。建安15年(210)州治由广信再迁番禺,东山地区为交州州治、南海郡治番禺之附廓。三国孙吴黄武五年(226)析交州合浦郡以北置广州,旋罢;永安七年(264)“复分交州,置广州”(《三国志》吴志·孙休传)。 从此时起,东山地区归隶之番禺县是首见于史的广州州治和南海郡治之治所,历两晋宋齐梁陈六朝,相沿不改。东山地区为广州州治、南海郡治番禺县的附廓。隋开皇九年(589)统一全国,翌年废南海郡,改番禺为南海县。仁寿元年(601)广州改称番州。大业三年(607)改州废府称郡,东山地区改隶于南海郡之南海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广州,领5县(即南海、增城、清远、政宾、宝安。见《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长安三年(703)析南海复置番禺县,但县治设于“河南洲上”(今海珠区)。天宝元年(742)废州复南海郡称。乾元元年(758)复称广州。东山地区在唐代先后归隶于南海、番禺二县,为广州府治、南海郡治之附廓。唐代广州城东面以文溪为界,在今东山区长塘街出口处北面以越华路为县界。故今东山辖区的长塘街以西、文明路以北的一小部分地方属广州城,隶南海县,余归番禺县管辖。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军节度使刘岩称帝于番禺,国号南汉。改广州为兴王府,析南海为常康、咸宁2县,永丰、重合!场,番禺县仍旧。东山地区原隶南海县的改隶兴王府。余仍隶番禺县。 宋开宝四年(971)灭南汉,废兴王府,改置广南东路、广州都督府。翌年,并咸宁、常康、番禺、四会四县为南海县。东山地区隶于广州都督府南海县。皇佑三年(1051)析南海县地,分置番禺县,移县治于广州城东1里之紫泥巷(今区属之芳草街)。熙宁元年(1068)知州张田患旧城不足以容民居而始筑东城。自此,番禺都会、南海胜观分居州城之东西,迄南宋末,东山地区归属于广南东路广州府番禺县。元时,地方最高一级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番禺县隶于江西行省海北广东道广州路。东山地区隶于广州路番禺县。 明洪武二年(1369)废行省,全国置(*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州县。番禺隶于广东布政使司辖下之广州府。洪武四年,县以下分置巡检司。番禺县相沿为广东布政司广州府治,东山地区西部和西北地段隶于番禺县附廓之捕属,东濠涌以东地段属鹿步巡检司辖。清代,地方行政区建置在省与府县之间增置道一级。东山地区附廓之番禺县隶于广东省、广南韶道、广州府。番禺县相沿为省、道、府治。 民国元年(1912),裁撤府级建置,番禺县直隶于省。民国!年,全国划一地方行政建置为省、道、县三级,番禺县隶于广东省粤海道(后改名广肇罗道)。民国)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民国8年,废道一级。民国10年(1921),广州正式设市,广州城区不复由南海、番禺2县分辖,今东山区域始正式归属广东省会广州市之行政区。 1949年10月14日,广州市解放。12月4日,成立东山、大东、前鉴3个区人民政府。 1950年6月,广州市28个区调整合并为16个区,东山、大东、前鉴3个区合并,称大东区。 1952年9月,大东区人民政府改称为东区人民政府。迄1960年8月东区人民政府改称东山区人民政府止,先后称为东区人民委员会、东山区革命委员会、东山区人民政府,均隶属广州市。 万福路 在广州城区中部偏东。东西向。东起越秀南路 ,西至北京路,与泰康路相接。原为明、清广州城南墙,民国8年(1919)拆城墙建路,因万 福桥和万福里而名。  中山一路 在广州城区东路。东北—西南向。 东起杨箕桥,西至农林下路,与中山二路相接。民国14年(1925)建成,名中山公路,为纪念 孙中山而命名。1948年改此名。  中山二路 在广州城区东部。西北—东南向。 东起农林下路,与中山一路相接,西至东川路口与中山三路相连。原名百子路,民国37年(1 948)2月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二路。 中山三路 在广州城区中部偏东。东西向。东 起东川路与中山二路相接,西至越秀北路与越秀中路交会处,连中山四路。清代称正东门大街,20年代建成马路,取名大东路。1948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三路。 中山四路 在广州城区中部偏东。东西向。东 起越秀北路与越秀中路交会处,接中山三路,西至北京路。清代属惠爱大街,民国7年(1918 )改建为惠爱东路。民国37年(1948)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四路。 文明路 在广州城区中部偏东。东西向。东起越秀 中、南路交会处,并接东华西路,西至北京路,并与大南路相连。为清时广州老城南城墙。 民国11年(1922)拆城墙建路,因在文明门旁,故名。1967年改名延安二路。1981年复此名。  文德路 在广州城区中部偏东。南北向。南起万福路与 文德南路相接,北至中山四路,明、清时,因位于广州府学之东,故名府学东街。民国7年( 1918)建马路,因东侧有文德里,故名文德路。 东风东路 在广州城区东部。东西向。 东起中山一路与东风路立体交叉桥,东南延接黄埔大道;西至越秀北路,与东风中路相连。 民国27年(1938)前曾称广虎路,意广州至虎门必经之路;又曾称德宣路、德泥路和 造币左路。民国34年(1945)后易名黄埔大道,1968年更名东风五路,1985年改称东风东路。  东川路 在广州城区东部。南北向。南起新河浦涌桥面,与白云路相接,北至中山二、三路相接处,作丁字交叉。原为小石板路,1958年扩 建成马路,因在市区东部,且路南段附近一带俗称川拢口,故名。 先烈南路 在广州城区东北部。东北-西 南向。西南起于东风东路,北至环市东路区庄立交桥,与先烈中路相接。原为东沙路一段,因路段有黄花岗烈士墓,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于民国10年(1921)东沙路改名先烈路。本 段为南段。故名。 先烈中路( 在广州城区东北部。东北— 西南向。西南起自区庄立交桥、东北至沙河桥,接先烈东路。原名东沙路,意由大东门外至 沙河。因路段有黄花岗烈士墓,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于民国10年(1921)东沙路改名先烈路 ,本段为中段,故名。 农林下路 在广州城区东部。南北向。南起 中山一路与二路交接处,南延连署前路。北接环市东路。原为东郊荒地,清宣统元年(1909) 附近一带为广东农林试验场,且在岗坡之下,故名。 环市东路 在广州城区东北部。东西向。 东起水荫路与梅花路交接处,西延至小北立交桥连环市中路。1957年建路时为环绕城区东北 部主干道,故名。 沿江东路 在广州城区东南部、大沙头 内。东西向。东起东湖路南端,西至东濠涌口,连沿江中路。原为大沙头岛南岸河滩,1950 年始建马路,因沿珠江岸延伸,且为东段,故名。1967年改名沿江三路,1982年复此名。 沿江中路 在广州城区中部、珠江北 岸。东西向。东起东铁桥,与沿江东路相接;西至海珠桥脚,与沿江西路相连。因鸦片战争 后为驻粤八旗兵水师营,建有八旗会馆,原名八旗大马路。1951年改名东堤大马路,1967年 称沿江二路,1984年改此名。 越秀南路 在广州城中部偏东。东与广九大马 路相接,西与东园横路、挹翠路相交会,北止文明路。明、清时为广州城东边城墙。民国7 年(1918)拆城墙建路,因在越秀坊旁,故名。 署前路 在广州城区东部。南北向。南起庙前西街 与庙前直街交会处,南延与龟岗路相连。北至中山一路与中山二路相接处,民国5年(1916) 建路,当时路旁有警察公署,故名。 德政路 广州城区东部。北起法政路,南至沿江 中路。分北、中、南三段。因路中段原为清代番禺县衙门前德政街得名。民国19年(1930)拆 衙门扩建马路时沿用“德政”之名。1966年改名立新路,1981年复名。  龙虎墙 在广州城区中部偏东,文明路东段北侧 、省博物馆西侧,北至德政中路。为明、清贡院西墙一段,因墙上曾张贴科举名次的“龙虎 榜”,故名。 区庄 广州城区东部偏北,环市东路与先烈路交界处 一带。北至黄花岗公园,南至执信中学,西至黄花新村,东至环市东路。原为广州城附近区 姓聚居之村庄,故名。 东湖新村 在广州城区中部偏东、东山湖公 园西侧,东湖路和东湖西路内。原是东湖公园西侧洼地,1979年兴建,1982年竣工25幢8层 、2幢16层楼房,因在东湖公园旁,故名。 竹丝岗 在广州城区东部,执信南路与农林下路之间 。原为山岗,多粉单竹,故名。原有竹丝村,今为居民小区。 华侨新村 在广州城区东部偏北。东邻黄 花岗公园,西至淘金路,南起环市东路,北至广九铁路。原是一片荒丘,1955年由归国华侨 组成“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于同年5月动工。1958年建成,并命名“华侨新村”。 建设新村 在广州城区东部偏西北。北起 环市东路西段,南至东风东路西段;东起建设六马路,西邻广州师院附中和省委党校。原是 种菜洼地。1952年市建设局在此建职工宿舍,故名。 梅花村 在广州城区东部、中山一路中段北侧。20年 代曾称模范村。民国20年(1931)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在此建造官邸,马路两旁多植梅花,故名 。 淘金坑 在广州城区东部偏北。东邻华侨新村。南 至白云宾馆,北靠广九铁路,西至市21中学。相传古代有人在此淘金,故名。 渔民新村 在广州城区东部偏东南、珠江北岸 。因居民原是水上渔民,船多泊东堤、大沙头一带江边,1958年在此建村,故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博
德政路:百姓时代盼清官
城市历史之广州市
十一张广州历朝行政区划图,从古老的南海郡到现代的广州
五羊穗城-荔湾区(不含后来并入的芳村区)
一塔一庙我的城之广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