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经》第二百三十八篇《渐渐之石》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渐渐之石


    [经·小雅·鱼藻之什]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作品介绍]

小雅·渐渐之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军士东征途中劳苦之情的小诗。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前两章用赋体描述山高路远,将士们日夜行军,征途劳苦;第三章描述风雨载途,衬托将士们行军之义无反顾。此诗造语奇峭,其整体基调不是诉苦,而是表明将士们不顾早晚,不想退路,不想杂事,只是前进。


[注释]

⑴渐(chán)渐:借为“巉(chán)巉”,险峭的样子。

⑵维其:犹“何其”。

⑶劳:劳苦。一说读为“辽”,指辽远。

⑷武人:指东征将士。

⑸皇:同“遑”,闲暇。朝(zhāo):早上。

⑹卒(cuì):借为“崒”,高峻而危险貌。

⑺曷(hé)其没:言何时是个尽头。曷,何。没,尽。

⑻出:出险。朱熹诗集传):“谓但知深入不暇谋出也。”

⑼蹢(dí):蹄子。

⑽烝(zhēng):众多。一说“进”。

⑾离:借作“丽”,依附,此指靠近。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叫“天毕”。

⑿俾(bǐ):使。滂(pāng)沱(tuó):大雨貌。

⒀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译文]

山峰险峻层岩峭,高高上耸入云霄。山重重来水迢迢,日夜行军多辛劳。将帅士兵去东征,赶路不论夕或朝。

山峰险峻层岩险,高峻陡峭难登攀。山川逶迤又遥远,不知何时到终点。将帅士兵去东征,一直向前不顾险。

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水踏波过。月亮靠近天毕星,大雨滂沱汇成河。将帅士兵去东征,其他事情无暇做。

赏析

该诗记述的是军士东征途中的劳苦之情。《毛诗序》认为“《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这里认定了三个问题:一、定此篇是诸侯国所作;二、定为刺幽王而作;三、为东征荆舒因役久而作,荆舒,即楚及其属国群舒。因周幽王时代无东征楚役的记载,所以后世学者多不取刺幽王与征楚的说法,而是就诗论诗,不确切地指明其人其事。此诗可能是下级军官所作,自述东征劳苦,似是途中之作。朱熹说:“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诗集传》)这一说法颇有代表性。

这首诗的情调酷似《诗经》中的“国风”,重在叙述行军艰难而紧张,并没有《毛诗序》所说“役久”的意思。全诗三章,以赋叙事抒情,头两章叠唱,意思相仿,诗人在急行军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挡住队伍的去路,忍不住惊呼道“维其高矣”、“维其卒矣”。头两句写所见,中间两句写所感,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十分盼望抵达目的地。然而“山川悠远”,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后两句点题,交代急行军。“武人东征”一句贯穿全诗,三章都有,点明抒情主体与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说明行军紧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无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诗人笔锋一转,突然伸向天空,描写星空气象,与首章“朝矣”句相应,暗示是夜晚行军。朱熹说前四句“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诗集传》)。这可能是诗人引用已有的气象民谚。近人闻一多指出:“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御览》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狶,三日大雨。’与《诗》之传说吻合,是其证验。《史记·天官书》曰:‘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诗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与《诗》所言亦极相似,是《诗》所谓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义证类纂》)依闻一多的说法,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颗星组成,所以说“烝涉波”。杨慎《古今谚》中“谚语有文理”条也说:“天河中有黑云,谓之黑猪渡河,主雨。”可与此相参证。“月离毕”说的是月亮靠近毕宿,古人同样视为下雨的征兆,《尚书·洪范》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星即指毕星。应劭《风俗通义》说:“雨师者,毕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诗“月离”两句为证。《晋书·天文志》也说“月行入毕多雨”。所以这首诗前四句是引气象民谚,预兆将有滂沱大雨。“俾”字点明尚未发生,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姚炳的说法“将雨、既雨,诸说纷如”,实际上诗中原本是说“将雨”,而不是“既雨”,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正因为诗人担心遭遇滂沱大雨,行军难上加难,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进,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才说“不皇他矣”。三个段落的末句意思递进,旅途的苦情、忧虑一层深过一层。

佚名

赏析

《渐渐之石》这是一首描写武王东征讨伐商纣王的叙事诗。属于“诗经、雅、小雅”的第七十二篇。全诗共三章,构成三幅武王东征讨伐商纣王的连环画面。

请看第一幅武王东征伐纣的画面:“渐渐(1)之石,维(2)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3)朝(4)矣。”崖石高高难登攀,那么高大那么险。山高水长路遥远,劳苦奔波从不嫌。武王东征去伐纣,没有一天有空闲。

请看第二幅武王东征伐纣的画面:“渐渐之石,维其卒(5)矣。山川悠远,曷(6)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崖石高高难登攀,崔嵬高大又奇险。山高水长路遥远,何时才能到终点?武王东征去伐纣,没有闲空再去玩。

请看第三幅武王东征伐纣感动万物的画面:“有豕(7)白蹢(8),烝(9)涉波矣。月离(10)于毕(11),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遑他矣。”有个大猪长白蹄,涉水逐波不沉底。月亮眼看靠毕星,会使大雨滂沱要发生。武王东征去伐纣,哪有闲空再管他事情。

注释:(1)渐渐:高峻貌。(2)维:表示判断,相当于乃、是、为。(3)不遑:遑,空闲,闲暇。不遑,没空闲。(4)朝:日,天。(5)卒:高峻貌。崔嵬也。(6)曷:表示疑问,相当于“何”。(7)豕shi:猪。(8)蹢di:蹄子。(9)烝:助词,用于句首,发声也。(10)离li:并,靠,李贤注,离,并也。(11)毕: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星的第五星。

《渐渐之石》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武王东征伐纣的画面。从这幅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武王伐纣的部队多么英勇,多么坚强,尽管“渐渐之石,维其高矣”悬崖那么陡,山势那么高,在强大的伐纣部队面前,变得那么矮小,都被踩在脚下;尽管“山川悠远”,山高水长路远,仍能“维其劳矣”不顾疲劳,长驱直入。武王伐纣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万事万物,感动得那大猪长出白蹄,涉水逐波;感动得那月亮靠近了毕星,泪雨滂沱。正是武王伐纣代表了人民的心愿,才得到人民的一致拥护,于公元前1046年攻下商朝的国都朝歌,商朝不得不宣告灭亡。

佚名



赏析

    

朱熹解曰:“赋也。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

第三章:“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张子曰:豕之负途,曳泥其常性也,今其足皆白,众与涉波而去,水患之多可知矣。此言久役,又逢大雨,甚劳苦而不暇及他事也。”

这是一首记述军士东征途中劳苦之情的小诗。

行军途中,举目所见,满眼皆是高峻山岩,征途漫漫,山川悠远,行军该有多劳苦啊!将士们东征疾进,走到哪里是个头啊?哪里还顾得上早晨还是晚上啊!哪里还顾得上有没有退路啊!

第三章,转写风雨载途,月夜行军,同样劳苦。农谚有云:江猪过河,大雨滂沱。现在的情形是,白蹄的猪,成群过河;明月在天,却近毕星,这都是大雨将至之兆。即使如此,将士兵们一路东进,什么也顾不上啊!这就是义无反顾,这就是奋勇向前。

小诗写了山高路远,以衬将士们行军之苦;无暇他顾,日夜行军,风雨载途,以衬他们行军之义无反顾。整体的基调不是诉苦,而是表达将士们不顾早晚,不想退路,不想杂事,只是前进前进前进!

佚名


赏析

        

《毛序》:“《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幽王时,西北少数民族屡屡犯边,荆楚并不发兵勤王,周于是发兵伐楚。这首诗,当是征人在行军路上因慨叹劳苦而作,并不见有讽刺幽王之意。

这是一首描述出征将士行军艰难的诗歌,写的是途中景,赋的是当前事,表现出了被驱上战场的无辜者哀怨悲叹的无奈。

出行的士卒跛脚瘸腿地艰难跋涉在无有终期的崎岖小道上,一路上的景物林林总总,但对于苦于奔波的疲累将士来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渐渐之石”,因为他们对挡路的山石看得最清楚,也最易发出山石“维其高矣”的嗟叹。这样的陡峭之山怎样才能攀越过去呢?更要命的是这样艰险的路途还不知还有多长多远。他们实在需要休息了,然而王命难违,无论朝夕他们都不能休息片刻。

行进于山脚下的将士们注意力集中在山的高度上,一旦开始爬山,他们的注意力就凝聚在山石的巅尖了。对于必须爬越山峰的人来说,顶尖无疑成为其眼前的目标。爬上去,爬上去,剩下的路途就好走了!然而将士们心里非常清楚,这样的山巅翻过去一个,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无数在等待着。此时的将士们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只求早日到达行军的终点,至于到达了终点,还会有什么样的灾难,能否安全脱险返回故园,就无暇顾及了,可恨的是眼前的这座山就好像永远爬不上去似的,他们只有望巅兴叹。

白天的行军是一种折磨,晚上的行军就更是一种煎熬。士兵们好不容易下得山来,又遇上一条大河挡道,况且天色已黑,月亮靠近了毕星,一场大雨顷刻之间将要来临。紧接着,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兜头浇下,刹时之间,汹涌的河水裹着树枝烂草甚至哭天喊地的溺水者奔腾而下。一群惊惶失措的野猪们竞相夺路渡河,它们的雪白蹄子在水中急迫的划动令人惊心。大自然的暴虐吓跑了将士们满身的疲累,大家再也顾不上疲惫不堪与饥肠辘辘,赶紧着互相拽拉涉过河去,以躲避洪水之灾。

大山挡道,山峰高峻,天黑雨大,一天里接踵而至的行军之苦,不断地改变着将士们心中的盼望。他们最早关心的是休息,而后关心的是何时到达目的地,末了关心的是尽快安然渡河躲避暴雨之后的山洪突袭。大自然对人们的无情施虐,把行军之苦之险客观地呈现给读者,硬把我们也拽进了那压抑悲壮的征战之途。

如果不是可诅咒的战争,如果不是那追魂的王命,此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们不正在温暖有家里享受着天伦之乐吗?他们何必要背井离乡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你既然已经被捆上了互相残杀的战车,你的生命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你只能无奈地跟着这支队伍,向前向前一直向前,只要你的生命一天没有终止,你就只能机械地挪动自己的双腿……

除了无奈,你还能有什么!

佚名


赏析

《毛传》:‘《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於外,故作是诗也’。笺云:荆,谓楚也。舒,舒鸠、舒鄝、舒庸之属。当地几个舒姓小属国。根据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文公十二年》所引的《世本》记载,群舒包括舒庸国、舒蓼国、舒鸠国、舒龙国、舒鲍国、舒龚国,皆为偃姓。《毛传》说的有鼻子有眼,甚至把东征的时间和对象都说得那么清楚,好像十分把握,但史实中幽王时期却无东征战事的记载,所以人们质疑他的说法,有人甚至怀疑诗歌不是幽王期的作品,却也无有凭证。又一段历史公案,打不清的官司。聪明如朱熹者干脆不提东征公案,只说‘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把诗歌变为普通的出征怨言。

然而我却认为诗歌之所以能进入‘言天下之事,形于四方之风’的《小雅》一定有其历史大背景。我以为幽王期的《小雅》诗歌应有两个主要任务:1.鼓吹思古复礼。2.记载本朝历史大事。这篇诗歌也不应超出这两个主要任务的范围。如果诗歌不像是在歌颂前人的功绩,那么,十有八九应是记载本朝之大事了。诗歌不是幽王期作品的可能不是没有,但我不愿意把先人想象的那么不堪,连作品的出品时间都搞错,因为周朝时期中国的历史早已不在结绳记事的蛮荒时代,而先进的封建社会雏形早已成熟地形成,甚至到了早期封建社会的礼教开始没落的时代。《诗经》本身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难道这时的先人们还不能准确记录自己的大事吗?这种可能太小。

因此,我愿意相信《毛传》等旧说为我们提供的历史范围和可能,也愿意相信幽王时期曾经有过这样一次流产了的东征企图,我想一次不成功的军事行动在那个‘只歌功颂德不言君王错误’的时代,如对历史没有实质性影响的话,十有八九是进不了历史记载的。更何况,戎狄叛之,其他诸侯不是也一样地不去勤王吗?

我以为这篇诗歌就是记载这次流产军事行动的史实,让我们看诗歌是怎样讲的: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渐渐堆起的石头,唯有它高啊,(要越过太难)。山川太悠远啊,(要跋涉之)实在是唯有徒劳。将士们东征啊,就再也无暇理朝。渐渐,毛传:“渐渐,山石高峻。”这种解法并没有解出渐渐的意思。渐,根本意思应是一点一点地,逐渐。如,防微杜渐。渐九川,一点点疏导河川。疾大渐,病情一点点加重。为变盖渐,一点点变化。不皇朝矣,不皇,不遑也,无暇,不能。朝,上朝也。多解为早晨。我以为理解有误。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渐渐堆起的石头,唯有它高而险。山川太悠远啊,何处是尽头?将士们东征啊,就再也无暇出来。卒:“崪(zú)”的假借字,高峻而危险。笺云:卒者,崔嵬也,谓山巅之末也。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遑他矣。白蹄的猪啊,争相入水。月相离出于毕宿,必使大雨滂沱也。将士们东征啊,就再也无暇他顾。笺云:‘烝,众也。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难禁制。四蹄皆白曰骇,则白蹄其尢躁疾者。今离其缯牧之处,与众豕涉入水之波涟矣’。朱熹《诗集传》曰:‘张子曰,豕之负涂拽泥,其常性也。今其足皆白,众与涉波而去,水患之多可知矣’。真没想到猪还能预报大雨和水灾。月离阴星则雨。笺云:将有大雨,征气先见於天。这里说明动物异动,天象将雨也。这时出兵,将士们只能穷于应对大雨,根本就无暇打仗。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在说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说已发生的事情。我们就可以明白,原来这首诗歌是在劝谏不要此时出兵东征的。也许这正是描写,在众人的劝谏下,东征之事才没有实施。这样,前面的所有争论都可以解释了。

原来这首诗歌真真正正的是记述了那朝那代所发生的(劝谏)和所没有发生的(东征)。仅此一点,这诗歌就称得上‘史诗’,就完全有资格进入《小雅》。可惜,许多古人和今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见许多人的研究探讨有多么大的偏差,竟莫名其妙的怀疑诗歌的年代。

佚名


《渐渐之石》   [经·小雅·鱼藻之什]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译文:

山峰险峻层岩峭,高高上耸入云霄。山重重来水迢迢,日夜行军多辛劳。将帅士兵去东征,赶路不论夕或朝。

山峰险峻层岩险,高峻陡峭难登攀。山川逶迤又遥远,不知何时到终点。将帅士兵去东征,一直向前不顾险。

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水踏波过。月亮靠近天毕星,大雨滂沱汇成河。将帅士兵去东征,其他事情无暇做。

关于《渐渐之石》的诗旨,历来有分歧。

毛诗序》曰:“《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

显然,《毛诗序》这种说法貌似说得有鼻子有眼,其实是穿凿附会了。

宋代朱熹认为《毛诗序》说法不妥,于是其《诗集传》说出了第二种说法:“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

但朱熹的说法将《渐渐之石》说成是普通的东征诗。泊客也以为不妥。

何也?

一是《渐渐之石》收录于《小雅》,非《国风》也。一首普通的东征诗能进入《小雅》么?

二是全诗三章,每章三章,前两句是描写东征之路之艰难险阻。如“渐渐之石,维其高矣。”、“渐渐之石,维其卒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不遑朝者,甚言其东征急迫,不暇至朝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必当日实事。月离毕而大雨滂沱,虽负涂曳泥之豕,亦烝然涉波而逝,则人民指被水灾而几为鱼鳖者可知,即武人之沾体涂足,冒险东征,而不遑他顾者更可见。四句只是倒说,则文理自顺,情景亦真。诗人造句结体与文家迥异,不可以辞而害意也。”

诗文每章前两句描写东征之路越是艰险,越是反衬出每章最后一句的将士们的大无畏精神--而每章最后一句恰是诗眼。“武人东征,不遑朝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为了保家卫国,将士们“赶路不论夕或朝”、“一直向前不顾险”、“其他事情无暇做”。

故此,《渐渐之石》是一首描述出征将士行军艰难的诗歌,是一首记述军士东征途中劳苦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首歌颂将士们为了保家卫国不怕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赞歌。

◆  ◆  ◆  ◆  ◆  

诗经238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32 渐渐之石 | 诗经·小雅 | 儒家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渐渐之石》
东征之歌
【不学诗,无以言】之二百三拾二:《渐渐之石》,山川悠远,维其劳矣。万水千山不等闲!
《诗经》课堂:《小雅·渐渐之石》/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980期)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渐渐之石》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