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年级课外文言诗词赏析

                       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全诗鉴赏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阅读答案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愈挫愈奋、锐意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5、秋天可写的事物很多,作者为何选取了冲天的白鹤?有何深意?

答:借一飞冲天的白鹤表明心志,表达了作者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豪情。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阅读练习及答案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何当       却       话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作者期待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4、《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 (2分)

答:李商隐   何时能够    再    回叙    D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答:“涨”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也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现了诗人愁思的深重绵长。

6、“何当”一词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7、第三句诗是成语剪烛西窗的出处,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8、文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它们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写眼前实景,写巴山夜雨涨满秋池,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者是想象将来相聚剪烛西窗时对往事的回忆,写未来团聚的欢乐。此时的痛苦和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时空变换,令人荡气回肠。

9、诗中描写了那两种心境?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现实中的孤寂愁苦   想象中的重聚的欢乐

    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称为将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欢乐。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曲折细腻而又含蓄隽永。

《十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阅读练习及答案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僵”、“孤”意为年老体弱,卧病在床,孤苦无依,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保家卫国的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

3、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什么?

   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风吹雨打实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岌岌可危,摇摇欲坠,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4、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

5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6、前两句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其中的        字体现了这种递进。(不 尚)

7、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句子是:

                        ,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阅读练习及答案

1、写潼关城坐落在群山之中,不言高而高度自见的一个字是      。  簇

2、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2分)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2分)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4、侧面表现黄河、华山雄伟气势的句子是                   ,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 点明主旨的一个词是:    

半轮  思君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4、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这首诗句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同2

7、“影入平羌江水流”或“入”和“流”二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

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8、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9、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句子是               ,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0、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分析说明。

同意。此诗以“月”为线索,凡咏月处,皆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既写景,又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国运衰微,社会动乱,民生凋敝,彼此人生落魄,身世飘零的感慨。

3、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全诗无直抒胸臆情句,后两句是借景抒情。

4、暗示李龟年当年名动京城,风光无限的两个词语是            。  寻常 几度

5、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

答:①暮春的落花时节②国家的衰败;③作者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6、常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心情的句子是               ,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用    手法,既有个人的身世之悲,又抒发了对离乱时事和沉沦身世哀叹的句子是              ,              。   反衬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重阳节   九日   登高   送酒   菊

2、重阳节有哪些风俗?

登高(辞青)  佩茱萸  赏菊   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3分)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4、开头一个    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思乡之切。 遥

5、一个“    ”字,是作者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强

6、“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7、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句子是              ,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仓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表达的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5分)

5.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6、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              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

一夜  尽望

8、描绘边疆一种荒凉、凄冷的环境特点的诗句是               ,                。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出一种荒凉、凄冷的环境特点。

2. (2分)表达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

3.同意。“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凄凉幽怨融为一体,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4.运用比喻,把“沙”比作“雪”,月色喻为“霜”,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内心的凄凉幽怨和绵绵不尽的乡愁。同时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情景交融,催生出思乡的情愫。

5.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后文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的共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练及答案
七上语文期末考试古诗文默写精选题附答案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五《古诗文默写》练习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内古诗
暑假预习|部编七年级上册课内诗歌赏析及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四):古诗文默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