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考语文|修辞基本知识



一、【中考考点】(失落考点)(分值1~2分)

《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辞的考查 要求是:了解比喻、拟人、夸张、排 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境中辨别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具体地说中考对修辞的 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一能辨析 常用的修辞,并能辨析运用的正误:

2、二能体会常见句子中修辞的作用;

3、三能根据句式结构与语境仿写;

4、四能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二、【中考题型】 从题型分析看,近年来,中考对修辞的考查要求如下:

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复习要点】

《课程标准》中主要涉及五种,但也应了解其他常用的修辞格,在阅读题和作文中也是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1、比喻,即打比方。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两种作比事物必须属于不同的范畴;两种作比事物必须具有相似点。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构成。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作用:运用比喻能够在叙述或描写时更加生动形象;在议论时能够使比较复杂或抽象的道理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介

<1>明喻(甲象乙) 例:共产党像太阳。

<2>暗喻(甲是乙) 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 印')

注意三点:

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

二、比喻要合乎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 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三、不是所有的像字都是比喻句

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表示比较

②他刚才好像出去了。表示推测态度

③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表示例举

④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表示想象

2、拟人,即把事物当作人来描述,赋予它以人的动作、情态、思想感情。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如:(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 高、强、深……”的夸张形式。(2)心眼小得像针鼻儿。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3)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注意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4、排比,即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连续说出来,以突出语意,加强语势等。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是指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近或相对的一组句子或短语。对偶可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去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1)接连反复:当中没有其他语句相隔,相同的语句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间隔反复: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反复出现,当中插入其他语句。如: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居十日,扁鹊复见。

7、设问,即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方法。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即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气。

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在比喻句中,总是先把某种事物比成另一种人或事物,然后展开描写。而在拟人句中,省略了比喻作人这一环节,直接赋予它人的动作、心理、思想、神态等。

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例: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着,走着。

9、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出说的人或事物。

借代的种类:

①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事物: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具体代抽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南国烽烟正十年。

③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④部分代整体:咏罢低眉无写处;茅檐长扫静无苔。

运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出现。

10、借代和借喻异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借喻能够转换为明喻(……像……)的形式,而借代不能。

例:红眼睛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11、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②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兼类现象。

③学习修辞知识,不仅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应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积极作用和表达效果,避免比喻不贴切、比拟不当、夸张失真和排比生硬等语病。

四、【修辞作用】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比喻:1、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产生联想。2、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3、(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加深印象。

②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③夸张: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⑥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

⑦设问: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⑧反问:加强语气。

⑨对比:使事情的性质、状态、特征更鲜明突出。

⑩反语:有讽刺揭露,有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五、【考生注意】(容易错的地方)

1、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类似词的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1) 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A、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

B、我每次抬起头,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最后一课)

(2) 摹形不是比喻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 是星。(《老山界》)

B、他……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面》)

(3) 相仿不是比喻

A、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洋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餐》)

B、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 猜测不是比喻

A、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B、黄显声仿佛没有听见,把头转过去了。(《挺进报》)

(5) 比较不是比喻

(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

(6) 举例不是比喻

A、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B、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的老师》)

(7) 想像不是比喻

A、…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听潮》)

B、“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的火旁……《七根火柴》

(8) 幻觉不是比喻

A、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仿佛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 静地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听潮》

B、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

(9) 有些夸张、拟人句不是比喻

A、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钢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渔夫的故事》

B、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10) 词的比喻不再是比喻

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意义,产生出另一种意义,这是比喻手法,如:她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果树园》。“大厦将倾”原意是“大楼将要倒塌”,这里借喻封建阶级将被打垮。有些词语由比喻产生的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成了比喻义,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辞格。如: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2 比喻与比较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比喻)

例:他比他爸爸还高。(比较)

3 借喻和借代的不同。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例: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比喻)

例: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借代)

4 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 的词语。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例: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例: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反复)

5 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6 夸张有夸大和缩小之分

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例:闰土的见识广博,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见到的只是四角的天空。

六【例题精析】例1: 与“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个句子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西湖,仿佛在半睡半醒。
B.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C.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D. 大海抓住了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分析]:此类题目先要搞清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然后才能判别下列四句中与其运用了相同修辞方法的一句,题目中例句与A、B、D句所运用修辞方法相同,都为拟人,而C句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

例2: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目是( )
A.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比喻、拟人;表现“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焦急、急切的心理。)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比喻、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C.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夸张,突出地表现时光迅速流逝)
D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强盗行径的强烈讽刺与愤慨。)
[分析]此类题目先要弄清楚句子的出处,从修辞和具体语境两方面分析。答案为C。容易判断错误的是C、D两项,C项在修辞上是排比,以夸张来干扰,D项要了解雨果的立场。

例3: 仿照例句,写一个与例句意思连贯的句子。
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生活是
[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经过分析,会发现句子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活分别比作酒与书,在语言特点上,酒对应醇香,书对应哲理,再注意动词的选择,“散发”“蕴涵”,就可选择答题方向了。如“生活是一首歌,演奏高低不平的音符”。

例4.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数间面临緑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对偶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求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类似仿写,但还有音韵和平仄的要求,分析例句,分句前后部分皆为动宾结构,难点在对应“依山楼榭”,学生如果填“緑水轩斋”就错,要根据“依”这一动词选择“临”,构成“临水轩斋”。

例5、请在对联后括号内写出对联所叙写的人物及朝代。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唐朝)
[分析]:上联“诗史数千言”,指的是杜甫的诗记录了历史。作为中国诗歌史上一座现实主义的高峰,杜甫被尊为“诗圣”,其反映社会,记录历史的诗作被称为“史诗”。如课文所选《春望》诗中,“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安史之乱”。下联“草堂”指成都草堂。杜甫避乱蜀中,隐居于成都草堂。“野老”指杜甫之号”少陵野老”。故这副对联写的是杜甫。

例6、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②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③莫非它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④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A.比喻 拟人 反问 排比 B.反语 夸张 设问 排比
C.比喻 拟人 反问 反复 D.反语 夸张 设问 反复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修辞方法都很熟悉的同学,可按句子顺序一一认定,最后选出正确项。对修辞知识学得不够扎实的同学,此题的难点在句③和句④。反问,是无疑而问,不必回答;设问,是有疑而问,自问自答。句③属前者。排比侧重于结构上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成串排列,以增语言气势;反复侧重于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一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看句④,虽然“有”字反复出现,但它不是被强调突出的,所以句④运用的是排比修辞方法。正确答案为A。
七、【专题突破】
1、扩写示例
请在健康、美德、快乐中任选一词,并以为中心,扩展成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方法。参考答案:

a、健康的体魄是高楼大厦的砖瓦;健康的心灵是理想蓝图的原色;健康的人生是巍然矗立的丰碑。
b、美德之舟往往驶向祥和的港湾;美德之弦往往奏响美妙的人生;美德之钟,往往敲响尘封的感动。

c、快乐是融化友情坚冰的微笑;快乐是打开心灵枷锁的一句问候;快乐是迈出人生误区的一声呐喊。

2、如果要发掘和发扬祖国及世界的传统文化,请你选择任意一种文化现象,为其打一则宣传广告,要求用一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三十个字以内。
安塞腰鼓 社戏 印度舞 口技 中国戏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考试题目类型
六组修辞手法辨析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比喻的基本类型
文言文的修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