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末耶稣会、李自成等义军的可疑关系资料

今日翻读文史资料,偶见一篇明末山西绛州刺史的劝民信教(天主教)公示,其中涵义颇为有趣。

天主教,通称为罗马公教,相对于新教基督教,也称之为旧教天主二字的来历,是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取意为至高无上的主宰。据文献记载,最早进入山西地区传教者为意大利人耶稣会士艾儒略,艾儒略1610年进入中国澳门,1620年进入山西,居住于绛州(今新绛县),先后为韩霖、段衮及其家属共18人授洗。继艾儒略进入山西者为比利时人耶稣会士金尼格,其1610年来华,1624年由河南开封来绛州定居,并建立教堂,金尼格还是山西境内的首任本堂神父。金尼格之后来山西传教的为意大利耶稣会士王丰肃,1625年王丰肃改名为高一志后来到绛州,利用韩霖、段衮的社会地位,并以其西学修身西学齐家西学治平之道,与晚明士大夫相交好,并取得了绛州刺史的支持,雷刺史专门发出告示,劝民信教,因而教务大兴。高一志在绛州传教共15年,授洗人数达8000余名,建立大小教堂50处,1640年高一志卒于绛州。这篇公示便是绛州刺史应高一志所约所做的政府公示。

韩霖,绛州人,山西乡试解元,曾在北京为官,并在北京参加天主教,洗名多默;段衮,绛州绅士,也曾在北京为官并加入天主教,洗名斯德望。

绛州刺史告示云:山西绛州正堂雷为尊天祛邪事,照得开辟一天,万古所尊,正道惟一而已。自尧舜禹汤武周公以来,相传所谓事天帝事上帝者是也。先儒解曰:上帝天之主宰。今人以所见之苍苍者言天,是犹称帝王曰朝廷也。即至愚之人,不识不知,未尝不曰天爷、曰天命、曰天理、曰听天、曰靠天、曰天报,可见性中带来,原非勉强。自二教,惑乱人心,使人不尊天而尊己,所以从古大儒,极力辟之。更可恨者,非佛非道,有无为金蝉等教名,欺天悖理,煽惑愚民,甚至结党为非,大干王章法纪。幸有西儒高先生,修身事天,爱人如己,以教忠教孝为第一事,上自圣天子贤宰相,莫不敬礼之,以致缙绅学校诸君子,尊之如师傅,爱之如兄弟,百姓从其教者,皆化为良民,其有功进行,稗益世道大矣。尔乡民有心向善,何不归正于正道,乃甘从邪教,欲为善而反得恶耶?夫圣天子固天纵之聪明,而贤宰相以下,皆孔圣之弟子也,岂识见不如尔乡民耶?尔等又何疑焉?而不弃邪归正哉?为此出示,明智之人,能迁改。即见理未明,一时未能从教者,犹可由愚抵智,由顽化良,若不但执迷,敢从白莲无为等教者,定行访拿,其胁从之人,一并治罪不贷,须至告示者。崇祯八年六月 日告示。

由上可见,天主教来华采取了笼络上层知识分子的策略,并千方百计跟中国的儒家学说寻找共鸣点,而统治阶层,也看到了天主教有利于奴役人民之优点,与白莲教等鼓励人民反抗统治者的宗教有根本的不同,于时官僚与传教士二者一拍即合,自然便结成了同盟关系。

另外,天主教来太原最早者为比利时人金弥格(金尼格之侄),他1631年来绛州后奉高一志之命赴太原一带开教,并在太原城内建立教堂,被称为太原地区第一任本堂神父。最早来太原传播基督教者为英国人李提摩太,他于1870年在太原桥头街建立了浸礼会,由于当时山西巡抚张之洞提倡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所以许多官僚竞相于其交往。1901年庚子事变之后,李提摩太、叶守桢来太原办理教案,李提摩太从庚子赔款中提出白银50万两创办了山西大学堂(分中斋和西斋,即今日之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李提摩太曾任山西大学堂西斋总理,此外,李提摩太还将一部分赔款捐赠给清华大学作为建校之用。现在太原城区的解放路上的天主教堂和桥头街的基督教堂,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在百年前的原址上巍然矗立。

高一志神父于1566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附近的特洛伐雷洛城贵族家庭,自幼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5841024日入耶稣会初学院,接受了系统而严谨的信仰与人文陶成。入初学后,曾在米兰教授人文学及修辞学五年,哲学三年。1603年起航东渡,1605年月初至南京。1606815日发愿。他在南京专心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古籍经典文献,著述立说,受到中国学者的高度评价。后因他传教有方,信教者甚众,1609年任南京会长   1611513日,他在南京举行了第一座奉献圣堂庆典,墙上题写中文大字:至尊天主在中华帝国南京之第一座圣堂。南京教会与上海杭州两地教会成犄角之势,又与北京教会遥相呼应,无疑是当时中华全国教务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至1616年南京又有三位知名的士大夫皈依了天主教,这一切都与王丰肃神父积极贯彻利玛窦的学术传教的上层路线是分不开的。   1615年明神宗任命沈榷为南京礼部侍郎,沈榷素不喜欢天主教,且怀有私怨,经他周密策划后,遂密奏朝廷诬陷教会。虽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孙元化等人上疏辩护,而朝廷谕令终于1616820日下达,敕令逮捕传教士以驱逐出境。高一志与谢务禄二位神父备受凌辱和拷打,后于1617年,被囚禁木笼,押送至澳门。在澳门期间,他写了许多中文著作,为后来的传教作了积极的准备。   1624年返回中国,鉴于他在国内的影响力,遂改名为高一志,并于162412月底抵达山西绛州。高神父在山西绛州传教成绩斐然。首先他得到段衮与韩云两大家族的鼎力相助,在绛州城首建教堂一座,圣教在绛州一带迅速传播。其后,他又到蒲州(即今之永济市)传教,得到内阁韩犷的大力支持。高神父学问渊博,深通中国经史典籍。每至一城,就邀请该城有名望的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与他们在一起谈经论道,畅谈人生信仰。凡听他谈论的人无不由衷地心折口服。由是,教会在绛州一带迅速传开,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1634年,山西发生大饥荒,饿死的人数以千计。高一志神父不忘以救贫济困、救死扶伤为已责,四处奔波,尽力救助难民,为病重垂危的人及时付洗,以拯救人灵。仅1634年高神父为绛州和蒲州两地授洗一千五百三十人。高一志神父在山西传教十五年,授洗8000余人,内有功名中人二三百人,建教堂五十余座。据玛格赖斯记载:高一志神父至1640年已建立102座教友聚会中心。”   1639年末,正在平阳府(今之临汾)传教的高一志神父由于积劳成疾突然病倒,于164049日在绛州离世,享年74岁。段衮与韩霖兄弟为他购置棺木,段衮兄弟在自己家乡段家庄献地五亩,作为高神父的墓地。1640416日,由金尼阁神父主礼,有2000多名教友参加了高神父的葬礼,其中有功名的士绅阶层的官员有二三百人。高一志神父被葬于绛州城西五华里的段家庄的高崖坟。在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中深受教友及教外人爱戴的,除利玛窦之外,或首推高一志神父。 

编辑本段著作

1、《教要解略》二卷, 1626年初刻于绛州:1914年土山湾重印(1917年书目242号。)   2、《圣母行实》三卷, 1631年刻于绛州,1798年刻于北京,土山湾有重刻本。(1917年书目第36 号)初刻本有罗雅谷序。   3、《天主圣教圣人行实》七卷, 1629年初刻于绛州(其中第一卷宗徒列传,1888年土山湾重印,编 为《道原精粹》第七卷)   4、《四末论》四卷,四末即死亡、审判、天堂、地狱。   5、《则圣十篇》,一卷,1626年后刻于福州,卷首有孙元化序。   6、《十慰》,一卷,刻于绛州。   7、《励学古言》一卷。   8、《西学修身》(又名《修身西学》)五卷,分十册,卫斗枢、段衮、韩霖同校。1630年后刻于山西,1923年第四次刻本。(1917年书目,附目第801号)   9、《西学治平》四卷,共十一章。今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旧馆)。   10、《西学齐家》五卷,杨天精、卫斗枢、段衮、韩霖校。卷一共二十页,卷二共三十一页,1624年刻。   11、《童幼教育》二卷,1620年刻本,由段衮、韩霖校阅、韩霖作序。   12、《寰宇始末》二卷,由阳玛诺、傅泛济、罗雅谷三神父准印。   13、《斐录汇答》二卷,斐录为西文哲学之音译。巴黎国民图书馆藏中国书籍新藏第3280号(Courant.书目,第3394号)   14、《譬学警语》二卷,约刻于天启四年以后,崇祯十三年以前。   15、《神鬼正纪》四卷。约在1633年刻于绛州,段衮、韩霖同校。   16、《空际格致》二卷,韩云订,收录于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库。   17、《达道纪言》一卷,崇祯九年(1639)韩云为序。巴黎国民图书馆,中国书籍新藏第3134号。北京大学古籍阅览室,也藏有台湾辅仁大学整理的 18、《明清耶稣会士文献》。   19、《推验正道论》一卷,序题王一元、泰稳。徐光启校稿。

黄一农(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明末在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 1577-1628)和高一志(Alfonso Vagnone, 1568?-1640)等耶稣会士的努力之下,天主教成功地进入僻处内陆的山西绛州(今新绛县)。明清之际,当地的奉教人口比例,甚至有可能是中国各传教区中最高者之一。而乡绅韩霖(1596?-1649)的捐钱出力,对教会在绛州的传教事业,尤其提供了极大助益。

  韩霖,字雨公,号寓菴居士,教名多默(Thomas),天启元年(1621)中山西乡试,在乾隆(1736-1795)《直隶绛州志》中有其小传,文曰:

韩霖……于读书之暇,学兵法于徐光启,学铳法于高则圣,务为当世有用之士。惜未及一试,遽以避寇山堡,遇难死。


知其尝从「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的徐光启学兵法,并向高一志(字则圣)学砲术,因而得以兵学名闻当世,着有《守圉全书》、《慎守要录》、《砲台图说》、《神器统谱》等兵书。韩霖一家均奉天主教,其兄云,字景伯,万历四十年(1612)中举,少亦受业于徐光启而「颇闻兵家绪馀」。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的农民军席捲晋、陝一带,文献中有称韩霖当时曾降闯为参政

多名天主教传华史的学者,却均对此说存疑。笔者在下文中即尝试爬梳相关史料以厘清韩霖在崇祯末年的事迹及其去世的时地。

  由于清初的文献中,对降闯韩霖的籍贯,出现有绛州和永平府等不同说法,因此叶德禄怀疑当时有两韩霖,其中奉天主教者并不曾投降大顺军,且因乾隆《直隶绛州志》中以其「避寇山堡,遇难死」,故叶氏认为奉教之韩霖很可能是死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绛州时。

  叶德禄的说法并不十分令人信服,因乾隆志中虽称韩霖乃因避寇而死,但却未明指此寇即李自成军,且奉教韩霖在《圣教信证》一书的前序中,末题有「顺治丁亥」字样,知其卒年应在顺治四年(1647)之后,此亦与叶氏的说法颇差。

  方豪尝为韩霖作传,其说亦多因袭叶德禄。方氏对《圣教信证》前序之繫年,则强作解释,认为该年号很可能是「后人所加,或后人所改」,且以该书中出现康熙(1662-1722)年间传教士的行略做为旁证。经查《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中所收录的《圣教信证》,编者韩霖和张赓在书首即明白希望「后之同学者,续辑以志」,由此本中的叙事,知其应为康熙十七年或稍后不久所增订之本。方豪等学者或因深信奉教之韩霖应不会投降李自成,以致曲解文献以求相合,事实上,当时教会中人应无强烈动机去窜改韩霖撰序的时间。

  由于清初文献中对韩霖的家世及其投降李自成的时地常莫衷一是,甚至对降闯韩霖的籍贯,也曾出现不只两种说法,笔者因此在下文中先尝试整理出各家的纪述,再析探其中可能的疑点。

  计六奇在其于康熙十年成书的《明季北略》中,尝记投降李自成的韩霖曰:

韩霖,北直永平府人,举人。大同陷,降,伪参帧4斯书L洲尹韩原善子也,向以御清自负,今乃为儆枚?

其中所提及的韩原善,字继之,别号鹏南,永平府卢龙县(今河北卢龙县)人,万曆三十五年进士,历任青浦、长洲县令,后迁户部郎中、辽东开原道兵备,崇祯元年卒。由于韩霖之父名杰,故知计六奇的叙述明显有误。

  至于顾炎武在其《明季实录》中,则两次提及韩霖曾任大顺政权的「参帧挂宦殻瑏K称其尝从李自成破北京,惟书中初指韩霖为绛州人,后则作永平人。当时应不太可能用两同名同姓之人担任此一高阶职务,亦即顾炎武书中有关韩霖的叙述前后显然矛盾。

  《明史˙何刚传》中也曾语涉韩霖,称上海举人何刚尝于崇祯十七年正月疏荐「绛州举人」韩霖等数人,并称韩霖当时已「为儆谩梗蝿偑q不知。谈迁在清初成书的《国榷》中,叙事略同,惟称韩霖是「山西贡士」。

  时人彭孙贻和陈济生对韩霖降闯的时间,则另持一说,他们均指山西「乡绅」(或「乡宦」)韩霖是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大同城陷时,与总兵姜瓖、知府董复等一同迎降的。虽然现存各文献多以韩霖乃随李自成军入京,但清初的戴笠、吴乔以及吴伟业,则称李自成是在崇祯十七年七月败还山西韩城时,「得蒲州人韩霖,爱其才,以为参帧梗瑏K称韩霖为知名之士,因久不第而降闯智蟀l展。

  综前所述,可知有关韩霖的家世与生平,早在十七世纪后半叶即已众说纷纭,但我们或有可能从其交游的网络釐清他在鼎革之际的活动情形。前述曾疏荐绛州韩霖的何刚,乃与徐光启同里,其好友陈子龙除曾向徐氏问学外,后并与徐光启的外甥陈于阶等亲族共同编印徐氏所纂辑的《农政全书》六十卷。何刚在上疏后旋即获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奉命往浙江的东阳、义乌一带募兵。何氏稍后佐史可法军,而史可法对西学、西教亦颇友善,曾于崇祯十六年约请负责耶稣会中华副省区事务的艾儒略,至南京商量赴澳借兵或购求火器之事,惟事不果。至于奉教的陈于阶,也曾于十六年年底因史可法之荐,而以南钦天监博士之衔在南京兵部衙门负责教练火器之事。因知何刚及其友侪与天主教中人的往来应颇多,这或许是他熟知韩霖之才而加以举荐的重要原因。

  崇祯十七年正月,大学士李建泰上言愿以家财佐军,并自请提兵攻打李自成,崇祯帝于是亲行遣将礼,命其督师,由金毓峒监军,汤若望随行负责「火攻水利」之事,李建泰当时还推荐因事免官的李政修以待罪之身随军效用,并礼聘正在太原三立书院讲学的傅山和韩霖担任军前赞画,但韩霖留太原未赴,傅山则往请李建泰速援太原。

  李建泰之所以拟聘韩霖,一方面或因其知兵,一方面则或属私谊。李建泰早于崇祯二年正月即曾随徐光启一同负责京营的「指挥训练」,他与韩霖并同于天启元年的山西乡试中举,后在流偾谨_绛州、曲沃一带时,且併肩御侮,两家还有姻亲之谊。

  韩霖与李建泰有许多共同的友人,如获李建泰荐用的李政修,即曾序韩霖的《铎书》。而韩霖的好友黄景昉,亦与李建泰相熟,两人均登天启五年进士,并于崇祯六年二月同奉旨管理文官诰敕,八年正月同任左谕德,十三年四月同陞授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黄景昉早年曾因其师叶向高的介绍,而与耶稣会士艾儒略论交,后并序艾氏所着的《三山论学记》一书。他尝评论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曰:「今其徒遍中外,非苟然者,所传大学格物学,亦特精辨」,亦曾赋〈次韵赠韩雨公先辈〉和〈韩雨公幽香谷咏〉等诗赠给韩霖,知其对天主教应相当友善。

  崇祯十七年二月,太原城陷,山西提学黎志陞等被俘,甫被夺官候勘的山西巡抚蔡懋德和冀宁道佥事毕拱辰等人死难,在时人戴廷栻所撰的〈蔡忠襄公传略〉文末有云:「桑拱阳不食死;傅山出家为道士;韩霖从贋橹袝钉翟拢饸㈧都摇埂S伸渡9瓣柲遂读^食而死,而傅山当时亦不在太原,而是留居于约一百公里外的平定,至于其出家为道士,则在是年八月,因知戴廷栻此一叙述乃用以点明蔡懋德先前所举用诸人的后事,并不能用以引伸韩霖降闯的地点就是在蔡氏殉难的太原。

  据文献中所记,李自成军在俘虏黎志陞时,韩霖曾在众闯将之前替他吹嘘,称其乃「天下文章士也」,后遂被录用授官。由于黎志陞被俘是发生在太原城陷之际,而依情理判断,韩霖应不太可能一被俘即有地位为黎氏说话,故韩霖如非先前即祕密向闯军输眨褪窃谏栽鐣r离开太原并降闯的。韩霖后随李自成陷大同,彭孙贻和陈济生或因此误以其是在大同投降的。

  韩霖的好友李建泰也于稍后降闯。崇祯十七年三月五日,李建泰兵溃于真定。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于煤山自缢。次日,保定被围,因城守甚坚,闯军乃暂引却,李建泰于是率残卒数百入城。未几,复遭围攻,建泰乃倡言议降,知府何复不从,遂自发西洋巨砲,不幸遭火药焚伤,后建泰的亲军为内应,城遂破,何复和金毓峒等均殉国,建泰则出降。

  前述在太原殉难的毕拱辰,与耶稣会士的往来亦密切,他曾刊刻利玛窦的《圜容较义》,并润定高一志的《斐录答彙》和邓玉函(Johann Terrenz Schreck, 1576-1630)的《泰西人身说概》二书,方豪尝在未注明出处的情形下以毕拱辰为天主教徒,但此或属附会,因其在死难时仍蓄有姬妾,与「十诫」的教规严重不合。

  韩霖在投降后颇获重用,他先是以参种畅洚毙钭猿傻挠浭遥评顷@授礼政府从事(相当于明之礼部主事)一职,并力荐魏学濂、陈名夏、周锺等人任官,其中魏学濂为东林要角魏大中之子,与韩霖同入天主教,陈名夏亦与汤若望相熟,周锺则于稍后替李自成撰登极诏。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行登极礼,韩霖也与百官入朝行贺,大顺军旋即撤离北京,韩霖或亦随行。由于文献中对韩霖随李自成入京后的活动,有相当多且具体的叙述,因知《绥寇纪略》和《流寇长编》中以韩霖乃在李自成从北京败归后始投降一说应误。

  韩霖在明末乃以知兵闻世,尤其精通西洋火器,虽曾获蔡懋德和李建泰的青睐,但因不是从正途出身,故发展颇受拘限。由于李自成当时的声势十分浩大,且他积极起用晋、陝一带未仕的举人,屡困于科场的韩霖,或因此投降闯军,希望能获大用。韩霖拉拔魏学濂和陈名夏之举,可能也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在大顺朝中扶持对天主教友善的势力。

  至于李自成之所以重用韩霖的原因,则主要可能有两点:一、希冀能借用其在西学方面的学养,掌握红夷大砲的铸造和操作技术;二、利用其与李建泰和汤若望的私交,伺机策反明朝攻闯的主力军。

  李自成率兵攻陷北京时,汤若望等耶稣会士仍留京城,以照顾教友和教会产业。大顺军入京后,对故明官吏,除部份录用外,馀则加以拷掠,勒索金银,但对曾协助明廷治曆、铸砲的汤若望,则尚称宽厚,若望且与大顺官员相往还,此或许是因受到韩霖、魏学濂和陈名夏等新贵的关照所致。

  由于李自成不喜用原明朝的高官,故韩霖极力拉拢崇祯十六年的新科进士,前述获韩霖力荐的魏学濂、陈名夏和周锺三人,即均为此科的同年。该科投降李自成者颇多,除魏学濂获授户政府司务外,状元杨廷鑑、探花陈名夏以及周锺三人任弘文馆编修,史可程(史可法弟)、梁清标、刘徐谟、成克巩、胡统虞、鲁橹、赵频和李化麟任弘文馆庶吉士,姚文然任密云县令,魏天赏任淮扬盐呤梗溷喝涡旎捶蓝R使,王道成任青州防御使,杨璥任扬州府尹等等。韩霖也曾推荐谊属同门的此科进士史夏隆,称:「年兄之才,新主自当大用」,但史氏则微服南逃,不愿事大顺政权。

  由前述的讨论,可知奉天主教的绛州韩霖确曾投降李自成,至于其籍贯为何会出现永平和蒲州两错误的说法,则或受韩霖的同宗长辈所溷淆。由于韩云、韩霖兄弟曾于万曆三十五、六年间随父住居云间,韩云当时且入青浦县学读书,而韩原善恰于万曆三十六至三十八年间出任青浦县令,韩云后虽回山西原籍中举,但韩氏兄弟很可能与青浦的父母官韩原善相熟,加上韩原善的原籍可能也是山西,且与韩霖同姓,以致遭人误会为霖父。

  此外,蒲州大学士韩爌因是韩霖的远房伯父,这也很可能造成另一种误解。韩爌在序韩霖的《守圉全书》时,尝曰:「古绛韩氏昆仲与余同宗,雨公孝廉复同余弟止甫荐明经,子姪辈因得与之切磋文行」,知韩霖曾与韩爌之弟同授岁贡(即所谓的「荐明经」),两家子弟于是开始建立密切的交情,此故当韩爌过七十大寿时,韩云、韩霖和韩霞三兄弟即尝以其姪的身份向陈继儒徵序以庆祝。尤有甚者,韩爌对天主教相当友善,且其家族中也颇有奉教之人,此或亦是引发张冠李戴的主因之一。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平阳陷,山西全省尽入清军之手,翌年五月,李自成被杀。韩霖随自成退归晋、陝之后的事迹不详,仅知在其友桑拱阳于六月十二日因拒闯不食而死后,他曾撰一楹联悼念。

  在康熙《平阳府志》中有一韩无斁的小传,称:

韩无斁,庠生,闯变举家避于稷山县后间投堡,夜半僦粒瑘唐涓福騽駸o斁踰堡以去,斁曰:「吾父在难,焉有去理!」,遂与弟无期併死焉。


其中无斁和无期均为韩霖之子,而稷山紧邻绛州。韩霖之所以避居它乡的理由,或与其降闯一事攸关,此因绛州在闯变中惨遭蹂躏,仅方志中所载自杀死节的有姓妇女即近百人,且当地以学行出名的乡绅亦多视闯军为流寇,故在大顺朝中高居参忠宦毜捻n霖,或无颜返回故里居住。

  至于韩无斁小传中所提及的兵灾究竟为何,经查《稷山县志》中明末清初的记事,知闯军直到崇祯十七年冬始至稷山抢掠,顺治二年正月,有白、李两将率闯兵屯驻县城,并劫掠十馀日,八月,更屠城,造成「横尸邱积,城市为墟」的惨况,顺治六年,有土侔阻皳欠俾釉吗N,人皆逃避山中,直至十一月始告恢复。由于韩霖在顺治四年还曾为《圣教信证》撰序,故他很可能是在李自成兵败后脱离闯军而举家避居稷山的,其两子或即死于顺治六年的白璋之乱。由于康熙《平阳府志》中称韩霖为偎鶊蹋鋬勺硬活娮蕴佣竵闼馈梗 吨彪`绛州志》中称韩霖是「避寇山堡,遇难死」,因知他或是与两子一同死难的。

  综前所论,天主教徒韩霖应是在崇祯十七年年初于山西投降闯军的,旋以「参帧沟纳矸辏睦钭猿扇刖@授礼政府从事一职,在李自成兵败后,即举家隐于稷山,顺治六年,与两子同遭土贇⒑Α?br />
  韩霖降闯一事所以在方志中被隐讳不言,或与韩家在当地的崇高声望攸关。韩霖一家对乡里的贡献颇多,如其父杰,曾参与修建绛州儒学,且「宗族贫者,建义宅以处之,生养死葬,悉赡焉。戚友称乏,多方赈助。捐金修学,为诸生倡。生平所积,以仗义散尽」。韩云也曾出面募款煮粥以供深冬守城的乡兵御寒,并协助在州城上修筑砲台。崇祯年间,绛州大饥,韩云、霖、霞三兄弟且均输财举赈。此故,韩家两代中竟有杰、云、霖三人同入祀乡贤,此一情形在方志中可说极为特出。

  绛州在清末以前共历修方志六次,其中万曆三十七年之本,韩云即曾参预其事,而在接下来的康熙九年本中,与修的孙锡龄和王复初,也与韩家关係密切,如韩云尝和复初之父曰善共同结社,而霖也为曰善撰墓志铭,复初且有诗记韩霖的藏书室,至于孙锡龄,除在其所撰的〈救荒协义传〉中,褒扬韩云昆仲捐款赈灾的义行外,还曾捐赀为韩霖治葬,并赋诗追赠韩霖。

  今从康熙《绛州志》中韩霖之名出现多达数十次的事实,亦可略知韩家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在「为贤者讳」的心态影响之下,无怪乎该志对韩霖有「遭闯变不出,隐避遇难,君子惜焉」的评述,而韩霖也或因其降闯一事被隐讳而得以入祀乡贤。其后绛州增修的方志,更由于编修者均不曾爬梳史料深究此事,以致多仅因袭旧说。

  至于近代一些与天主教会关係密切的学者,则或因身处对日战争的大环境,导致过份在意奉教人士的气节,而曲解或误判文献。事实上,明清之际,在华天主教会为避免因政治立场的判断错误而危及传教大业,乃决定不表态支持特定的对象,听任教士或教徒自行发展。此故,我们虽可见有如王徵、陈于阶等教徒选择殉明,且有毕方济(Francesco Sambiasi, 1582-1649)、瞿纱微(Andreas Xavier Koffler, 1603-1651)、卜弥格(Michael-Pierre Boym, 1612-1659)、庞天寿等人活跃于南明的隆武或永历朝中,但投身其它政权者,亦颇不乏人,如利类思(Ludovicus Buglio, 1606-1682)和安文思(Gabrielde Magalhaes, 1611-1677)在张献忠的大西朝中即获赐为「天学国师」,汤若望亦率许多奉教的天文官生负责掌理清朝的钦天监。他们的选择有的是考量自身的理念与发展,有些则或许是希望替天主教在华的传教事业开创一新的局面。在此一鼎革世变的冲击之下,韩霖投降李自成的行为,不论在教内或教外,其实都并不十分特出。

韩霖

来源:新绛县政府公众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6-05 11:14:45

韩霖(1596-1649),字雨公,号寓庵,韩重之六世侄孙,绛州城内人。明熹宗天启辛酉(1621)举人。文章气势磅礴,书法效东坡和南宫,为人所喜爱。

十五岁时跟着哥哥韩云到江苏昆山、太仓等地游历,与当地的名人傅东渤、文太青两先生结为知交,黄道周、马世奇等著名人士也对韩霖很推崇。于是他更驰名于江东。为了收集书籍,他曾经南到金陵石头城,登上凤凰台赏玩了燕子矶的险境,接着又乘船南下,到杭州遍游了西湖名景,后又登庐山观看了乌龙潭和庐山瀑布,然后又由淮南北上到山东曲阜,拜谒孔林,抚摸了孔子亲手栽植的桧树。

韩霖在畅游名胜古迹的前后,曾经购买了很多书籍,回到故乡后,特地修筑一个藏书的地方,取名叫卅乘楼。每天他认真讲授,弟子们专心诵读,朗朗书声经年不停。韩霖不但诗文著名,而且具有以战功报效明王朝的抱负,所以曾从徐光启学过兵法,跟着枪炮名手学过射击术,总想用文治武功,辅佐皇帝,安邦定国。崇祯十七年(1644)韩霖投奔李自成军,任为参谋,一直怀才不遇,清顺治六年(1649)在山堡避难时被杀,使人感到惋惜。

韩霖的著作较多,计有:《守圉全书》、《救荒全书》、《铎书》、《寓庵集)、《燕市和歌》、《绛帖考》、《二老清风》、《神器统谱》、《炮台图说》、《俎谈》、《卅乘楼书目》等十二种。

韩霖受到热心西学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影响,由传教士高一志介绍加入天主教。曾对其兄(韩云)、其弟(韩霞)说他希望从教中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以发展祖国的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山西绛州韩霖:一个柔情顾家的天主教徒,一个从容赴死的儒士硬汉
崇祯皇帝留下的这个道理,比其壮烈殉国的价值高百倍
性格悲剧:劳模皇帝崇祯吝啬花钱断送大明
末代朱姓藩王们的结局及其在朱元璋所定字辈中的位置
李自成横扫中原(1639~1644年)
中国历朝历代以亡国之君身份入祀历代帝王庙的,只有这两人而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