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8)

151、林黛玉是怎样“泪尽而亡”的?

在所有关于林黛玉之死的说法中,相对来说,我比较信服的是“泪尽”说。而且,泪尽说的证据是比较充分的。

一来是有脂砚斋的批语,所谓“泪尽而亡”;二来是有一首非常著名的红楼梦曲《枉凝眉》。

但是,在信服之余,我还是有疑虑的。

首先,所谓的“泪尽而亡”只是一种艺术性的说法,抛开那种抒情性的因素,我以为在“泪尽”和“死亡”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难道,眼泪流尽了就要死人吗?我见到过也听说过悲伤到流不出眼泪的情况,可没有听说过因此而死人的。因此,我觉得脂砚斋那样简略的评语,其中是故意遗漏了什么的。

其次,就红楼梦曲《枉凝眉》来说,整首词也只是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爱慕,但情事终成幻影,林黛玉为此流泪,那泪水怎经得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这里面确实隐含着林黛玉的泪水将要流干的意思,但并没有就说林黛玉要因此而死呀。

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这首美丽哀怨的词: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我以为,这里面确实没有说林黛玉之死,也就是说虽然林黛玉眼泪流干,和她死亡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此中,我们要探寻,她为什么会流干了眼泪?还有,她为什么死?

很显然,不会是因为眼泪流干而去死的。

关于林黛玉为什么流泪,我已经在多篇文章中论述过了,有为父母的早逝,有与贾宝玉的误解,有王夫人为首的王氏集团的挤兑,有金玉良缘阴谋的算计,有感怀伤世的情愫,有贾元春之死的忧虑,有贾母之死的悲伤等等。

可是,我要说的是,这些,会导致林黛玉不停的流泪,但绝对不会导致林黛玉之死。

而导致林黛玉之死的唯一可能,就是在贾母死后,王夫人擅自做主,否定了之前贾母暗定的,其实是明定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因为就连贾琏的小厮兴儿都知道,他在向尤二姐介绍贾府情况的时候都说了,再过两三年,老太太就要为他们办事的。至于怎么否定的,因为小说八十回以后部分的散失,我们不得而知,但大概的情况是可以推演出来的:

严格说来,林黛玉只是贾府的外戚,因此,林黛玉的婚约是可以不受贾母之死的硬性约束的,而贾宝玉不行,贾宝玉作为贾母嫡孙是必须守孝三年的。而这,正是王夫人的最好借口。

她以此事为由,以不能耽误林姑娘为由,主张为林黛玉谈婚论嫁,否则,三年之后,就太耽误姑娘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其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公开化的,公开即为有伤风化,所以二人只能打折了牙齿往肚里咽,而且谁也不能说破,不敢说破,能说破的人已经不在了,那就是贾母;其二,贾政虽然也知道贾母曾经的意思,但以贾政的为人,是不可能了解和体会贾宝玉和林黛玉深挚的感情的,而且,贾妃之死,贾政已经预感到大祸不远了,他也觉得不应该牵连林黛玉,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也同意了。

因此,在贾妃国孝一年期满以后,王夫人就试探着为林黛玉找婆家了(关于这个观点,可参见拙文《黛玉为何是自缢而非自沉绝食病逝》、《揭秘《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真相》等)。

而这样一来,即使这件事情还是在小范围商议,林黛玉的死期也就近了。理由:

其一,林黛玉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她很小就来到贾府,一直生活在此,几乎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现在,人家要她离开了。其二,林黛玉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她和贾宝玉的事情,贾府上下谁人不知?可是,现在,一切“心事终虚化”了,实际上之前的所有的默许都被否定了,就好比一个女孩被解除了之前的婚约,恰似之前被解除婚约的张金哥。这对于林黛玉这样的大家小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羞辱,她一下子便没有任何面目面对贾府的任何人了。她似乎只有和张金哥一样以死抗争了。其三,林黛玉感觉到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是没有希望了。此时,她的心也被伤到家了,眼泪也终于流尽了。或者说,由于婚约被否定,她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资格再为贾宝玉流泪了。于是,她选择了死。

这就是我说的,选择一个夜晚,悄悄的出去,用一根丝绦,把自己吊在了大观园的树林之中!

   我以为,这才是“泪尽而亡”的简略叙述所表达的真实而完整的意思,而不是简单的理解为:因流尽眼泪而死亡,也就是哭死了。那样的话,林黛玉就太窝囊了,太不自尊了,或者说,那就不是心高气傲、冰清玉洁的林黛玉了!

152、如果这是真的,《红楼梦》增删全本?

   曾经有网友在我的关于林黛玉之死的文章中留言:根据新发现的《红楼梦》后28回,林黛玉确实是上吊而死的。

   但没有引起我更多的重视。这次,拙文《林黛玉是怎样“泪尽而亡”的?》后面又有留言:您猜对了一半,林黛玉是上吊而死的。而且,这位网友加我为好友,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我看到了他的博客上的关于所谓后28回发现、上传以及增删修改的一些情节,也看到了后28回的梗概。

   说实话,有些不认同,比如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王夫人早死、贾母早死于贾元春、柳湘莲等攻打贾府等等。但有些则震惊,比如甄宝玉送玉,仔细想想最契合前八十回通灵宝玉的特性,还有王熙凤扫雪拾玉,也令人惊叹。总之,一下子还不能理清思路。

   尤其是知道目前上传的28回,竟然是何氏姐妹任意修改过的,既感激又愤怒。《红楼梦》乃天下之公器,为何如此自私!?更有真本被携带回台湾一说!更是不堪!

   或许,此本是续本,也并非曹雪芹原文?或许,此本确实真本,不过是曹雪芹最早的草稿?如此种种猜测,皆因何氏姐妹的任意删改上传而显得扑朔迷离。更或许,这就是何氏姐妹根据一个续本制造的一种“骗局”?一切皆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真伪还是续本,公布出来,绝对有助于我们理解《红楼梦》!也或许,千年的维纳斯得以现出真颜!?

   为此,决定,把相关文字及链接转载发表如下,供红学朋友们共享,但愿我不是传谬: 

癸酉本石头记的来历

  癸酉本石头记,一个带朱批的石头记抄本,本子的持有者为何莉莉小姐(化名,取自《家有仙妻》女主角饰名,真名不详,持有者本人不便公开)。何莉莉小姐是安徽阜阳人,关于癸酉本石头记的来历,据她透露: “祖父是山西人,这个本子是解放前祖父在山西某战场上当军医的时候,祖母是随行护士,一个伤员交给祖母的,应该是个民国时期的过录本,不知是别人凭记忆还原的还是直接抄的。”这个本子分12册,每册九回,一共是108回。封面题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这个本子通本带有大量朱批,其中有些批语是其它石头记古本所没有的。有落款的批语中,有一部分是署名“畸笏叟”“棠村”等。除了批语,这个本子前八十回的回目和正文也存在很多异文。

癸酉本石头记的发布历程

  癸酉本石头记最早是在2008年8月底出现在网上的:本子持有者何莉莉小姐在和同省网友赵振东聊天时,提到了家里有这样一个带后28回的石头记抄本。经过进一步的网上联系,何莉莉小姐发来了这个本子的后28回的回目及梗概。赵振东将其发布在他的新浪博客上。因为当初何莉莉尚未说明本子的原名等详细情况,赵振东为了称呼方便,给此本拟了一个“何初本”的名字。几天后,何莉莉小姐又公布了癸酉本石头记第81回正文(带部分批语)。

  刘俊俊(癸酉本石头记后来的协助发布者)正是在此时关注到了这个本子。刘俊俊看完梗概和回目,被这个本子情节结局和结构脉络震惊,坚信这个本子与真本有关系,并在随后专门写下文章论述。因为梗概比较简略,刘俊俊还有很多关于后28回的情节需要询问,便在网上与何莉莉建立了联系。其后,何莉莉又将第82回交由赵振东和刘俊俊发布。

  随着这些正文的公布,众多网友对这个本子产生了较大的争议,主要的争议点是文字粗糙,文风与前八十回有较大差异,其次是很多网友认为情节过于离奇。刘俊俊当时认为,文字粗糙可能是因为这个本子是早期稿本的原因,不排除因为残缺的原因有后来人的修补(当时何莉莉还没透露发出来的内容是经过删改的);情节结局则是这个本子最大的优点,仔细分析后大都是与前八十回契合的。赵振东则认为这个本子是个比较好的他人续本,有较大的探佚学价值,但不是真本。又因为他当时正值高三,事务繁忙,便退出了癸酉本石头记的首发之事。

  为了本子的继续发布,癸酉本石头记从第83回直至108回的内容改在刘俊俊的qq空间发布。何莉莉小姐一回一回的在电脑上打出来,刘俊俊再将她发来的内容分出段落,大致校正好标点,发在qq空间和百度何初本吧里,在何初本石头记qq群予以通知,随后再在各大红楼论坛进行发布。由于打字很花时间,刘俊俊与何莉莉商定每隔一天发布一回内容。发布日中午1点,刘俊俊准时在网上等着何莉莉发来更新内容。直到2008年12月21日,终于发到了第108回。其中,应刘俊俊的一再请求,从第90回至97回,除了正文外,何莉莉小姐还摘录了部分批语。其后各回的批语,因为何莉莉小姐生意忙,没能摘录。  

  发完第108回后,刘俊俊受本子持有者何莉莉小姐的委托与红学家邓遂夫先生取得了电话联系。邓遂夫先生大致看了几回后,对这个本子的文风和诗词质量提出质疑。次日,癸酉本石头记公布之事突然遇阻。何莉莉称,她告诉家人自己公布癸酉本并联系红学家一事后,受到了父母和爷爷的严厉斥责。几天后,元旦前夕,何莉莉又称,家人会在台北的叔叔元旦回大陆探亲之际,将本子带往台北。刚与红学家联系上,癸酉本石头记的公布便遭此变故,刘俊俊为此懊悔不迭。何莉莉表示她很抱歉。这期间,在刘俊俊的再三请求下,何莉莉又摘录了少量前八十回的异文和独特批语。

  2009年元旦后至今,癸酉本石头记的公布便一直趋于停滞。更不幸的是,何莉莉小姐后来才透露,已发的后28回其实是经过大量删改的。其后,何莉莉小姐陆续对本子的被删改情况进行了补述。近一年来,癸酉本石头记的公布少有进展。刘俊俊为此倍感颓丧,却也无可奈何。归纳起来,近一年的主要的进展是:应刘俊俊的请求,何莉莉小姐针对本子被删改的情况,发布了后28回内容梗概修正版;其后,何莉莉小姐与她台北的堂弟联系上,获得了这个本子的封面照片;再后来,何莉莉小姐又凭记忆对已发内容的一些段落进行了补写修改。

癸酉本石头记的成书时间

  这个本子第108回回末有批语:“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根据这条批语,参照石头记其它古本的定名方法,刘俊俊将此本定名为癸酉本石头记。结合曹雪芹的生卒年,此条批语中的癸酉年应是1753年,而甲戌本成于1754年,由此可判断这个本子的母本比甲戌本早一年诞生。

癸酉本石头记的被删改情况及去向

  令人遗憾的是,据本子持有者何莉莉小姐说:现在已发的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正文是根据她姐姐的过录本发的,原文家人不愿公布。她姐姐当年过录时删去了1/4内容,剩下的3/4也进行了文字改动,语言风格已迥异于原迹,有些地方甚至改得读之令人发笑。所以,目前已经无法从文字风格方面论证癸酉本的真假。唯一让人稍许宽慰的是,大部分情节脉络、人物结局都是对的,没有改动。她姐姐当时进行删改是因为全部誊抄太繁重,而且原文中的很多繁体字她都不认识,最重要的是家人根本不愿意轻易公布全部原本内容。据何莉莉说,他家人一直反对公布本子的原因是担心癸酉本在社会上的曝光会给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何莉莉称,她家人为了安全起见,已经将本子送到了台北的叔叔家。这位叔叔目前同样不愿意公布癸酉本石头记的更多内容,因为他打算永久私人收藏。对于自开始发布以来,刘俊俊和众多网友最为关心的癸酉本的影印本问题,何莉莉小姐许诺她3年后一定争取到台北的叔叔家,获得更多癸酉本的照片、原文等信息。

癸酉本石头记的封面照片

 

  


说明:因为本子已经老旧破损,何莉莉的家人对本子重新装订过,装订线是新添的。封面画原来是毛笔黑色素描,后来被好事者用颜料进行了上色。封面画的内容是一个女子(林黛玉)幽怨的坐在竹林里(潇湘馆前)的青石上垂泪,旁边一个丫鬟(紫鹃)前来侍候。封面画的题材取自癸酉本第96回黛玉苦等羁留在外的宝玉这一情节。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梗概

癸酉本石头记的发布阵地

1.刘俊俊的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293515216/blog

优点:这里有癸酉本的全部资料,请点击日志分类“癸酉本“查看后28回正文,点击分类”探红楼梦”了解癸酉本的更多信息及刘俊俊对癸酉本的论证。

缺点:qq空间不支持百度搜索。

2.百度何初本吧:http://tieba.baidu.com/f?kw=%BA%CE%B3%F5%B1%BE

优点:这里同样是癸酉本的首发阵地;各网友均可发帖讨论;方便从百度进去。

缺点:禁字太多,有时需要剔除禁字,通过审核才能发表。

3.癸酉本新浪博客:即此博客

优点:点击率高,容易受关注;

缺点:需要专门登陆;功能太少,不能进行日志批量管理;不能自动保存草稿。

4.癸酉本专用QQ群。群号:72528660(已加满)新群:106635256 欢迎加入

优点:即时讨论交流;群共享功能;

缺点:聊天记录不能长期保存。

补充说明:本群共享中有癸酉本后28回正文的word版,需要打印成书者可下载。

       最后,在此呼吁,不管是真本也好,续本也好,尤其是否曹雪芹后28回原本的初稿?皆需要把真实的版本拿出来供大家研究考证,而《红楼梦》乃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之巨大财富也,并不因为藏于一家就是私产。《红楼梦》缺失之憾,乃中国文学之憾!中国文化之憾!世界文学之憾!世界文化之憾!因此,恳请何家及何氏姐妹做通父母叔父及家人的工作,将之公诸于众,使天下得以共享!切切!

     也为此,我打断了自己原本发文的节奏,在震惊、疑惑与期待之中,草成此文!

153、王熙凤和贾兰、史湘云一样是孤儿吗?

拙文《王熙凤在娘家王府的地位如何?》曾经描述了王熙凤及其父亲在《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王家的地位,指出王熙凤家其实在王氏大家族并不得势。于是,有朋友指出,王熙凤之所以不得势,不是因为她的父亲失宠,而是因为她父亲很早就死了。类似于贾兰的父亲贾珠以及父母双亡的史湘云等等,因此王熙凤之父虽然是王家的长子,但王熙凤因为父亲早逝,所以王熙凤在娘家时地位并不是太高。

老实说,当朋友们提出这种观点的时候,我还真的一时拿不出争论的意见来,《红楼梦》实在过于博大精深了。即便如我读过多次的人,也不敢说对任何细节都很确定,再加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实说,没有捷径,只有细读。

可巧,在细读中,我找到了有利证据,可以证明王熙凤的父亲并没有死,非但父亲没死,母亲也还健在。也就是说,王熙凤不管是当姑娘在娘家还是出嫁到贾家,她都是一个父母双全的孩子。

证据在小说第十四回,有这样的描述:

“又有胞兄王仁连家眷回南,一面写家信叩禀父母并带往之物”。

这样一句话,已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王熙凤是父母双全的,只不过父母居住在金陵也即南京的老宅,和我所述吻合。也就是说,王熙凤的父亲并没有死。

   这样看来,王熙凤在王家之所以地位不高,就是由于王熙凤的父亲失宠了,恰如荣国府之贾赦,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

154、贾宝玉的哥哥贾珠为何早死?

贾宝玉的哥哥贾珠,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死了。他是以一个亡人的身份出场的,而且,关于他的描写也十分简略:

这政老爷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即使这样,关于贾珠之死,还是有必要问一问为什么的。因为,在我看来,正是贾珠的早死,导致了贾母对贾宝玉的溺爱以及贾政和王夫人对贾宝玉的放任,也才有贾宝玉后来的自由。

我们知道,贾府对于男性接班人的教育一直是很严厉的,动则呵斥打骂。而其中,又以贾政最严。正是在这样的高压教育政策下,贾珠十四岁便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了。所谓进学,就是中了秀才,大家想想,才十四岁就中了秀才,那是相当的了得了。大作家蒲松龄挣扎了一辈子,也没考取个秀才。可见,贾政夫妇对贾珠管教之严,贾珠学习之努力,不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哥儿所能比的。

不光如此,贾珠还很早就成家立业了。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了。

学习那么刻苦,这很伤身体;生活也这么刻苦,这更伤身体;可见贾珠的生存压力之大,精神压力之大,这个一直努力想做父母的好孩子的贾珠,终于支撑不住了。我们知道,贾政和王夫人的子女,天生遗传性的体质都不是太好,贾元春、贾宝玉都属于体质较弱类型,想来贾珠也是如此。瘦弱的体格,加上刻苦的生活,加上巨大的压力,终于导致了贾珠之死。

应该说,贾珠之死,对于贾政、王夫人的打击是很大的。贾珠毕竟是长子,而且乖巧听话。是贾政、王夫人寄予厚望的孩子。这一死,一切皆成泡影了。

小说第三十三回写贾宝玉遭到父亲贾政毒打,王夫人的一句话就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

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一片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去,由腿看至臀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苦命的儿”来。因哭出“苦命儿”来,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可见原本在王夫人心里,贾珠才是她真正的希望!不过是贾珠死了,王夫人不得不依靠贾宝玉这根独苗了。

在此,我们也不能忽略贾珠之死对于贾府的影响:

一是贾珠之死使得贾府不得不收敛那种高压式的人才培养办法,因为很显然,贾珠就是过早科举过早结婚“累”死的;正所谓贾元春所说,对待贾宝玉的教育,“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

二是贾珠之死使得贾府不再提倡子女的早婚早育。贾宝玉读书,只要是贾母在场,必提不要逼孩子,身体要紧,出了问题我可不依。而小说第六十六回兴儿说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也说:

“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所以还没办呢。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其时,贾宝玉和林黛玉都至少是十六七岁的人了,按照贾珠当年的标准,也不小了。可是,鉴于贾珠早死的教训,贾母是不愿意她们早婚的。这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婚期迟迟不能确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可参见拙文《贾母为何难定贾宝玉林黛玉的婚事》)。

三是贾珠之死使得贾母娇惯贾宝玉、贾政、王夫人不敢过于管教,才使得贾宝玉在大观园与众姐妹欢聚的盛况得以实现。

说起来,贾宝玉其实还是得感谢这个早死的哥哥,没有哥哥的牺牲,贾宝玉是没有那种神仙般的日子可过的。但也惟其贾珠早死,贾宝玉的快活神仙日子毕竟是有限的,贾政是不会轻易就放弃贾宝玉的教育和培养的。这是一个父亲最基本的责任。

155、网络词汇“杯具”竟然源自《红楼梦》

作为一种新生语言,网络语言的发展实在是很快。比如,哥哥(GG)、妹妹(MM)、老婆(LD)、FB(腐败)、粉丝、等等,不一而足。如今,又出一语,“杯具”,也就是“悲剧”的意思,大有调侃自嘲之意。

老实说,一开始见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是不以为然的,认为不过是网络的又一创举,纯粹的谐音而已。但近日细读《红楼梦》,才猛然发觉,老天,“杯具”一词最早的来源,竟然是《红楼梦》,是出自曹雪芹老先生之手!

小说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得到了警幻仙姑及众仙子的接待。在太虚幻境,他喝的茶是“千红一窟”,品的酒是“万艳同杯”。为免被斥之为胡诌,且看原文:

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了,名曰'千红一窟’。”宝玉听了,点头称赏。

少刻,有小鬟来调桌安椅,摆设酒馔。正是: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宝玉因此酒香冽异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蕤,万木之汁,加以麟髓凤乳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宝玉称赏不迭。

很显然,这里面是有谐音的意思的。所谓“千红一窟”,乃“千红一哭”也。而“万艳同杯”则为“万艳同悲”也。曹雪芹先生意在为《红楼梦》中众女性营造一种悲剧的氛围,暗喻一种悲剧的语境。

而由此,“悲剧”与“杯具”的对应关系已经出来了。

首先,是“杯”谐“悲”。

其次,“杯”者,盛酒之器具也。而“剧”者,“悲”之载体也。因此,“杯具”者,在这种独特的语境下是可以谐音并暗指“悲剧”的。

如此看来,所谓“杯具”(悲剧)的创始人,竟是中国最伟大最复杂之作家曹雪芹先生也。他老人家早在三百多年前,就用“杯具”来隐喻“悲剧”了。只不过是没有点明而已。差异在于,我们今天来使用这个词,已经没有曹雪芹老先生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的只是轻松的调侃和自嘲了。

也由此,我突然不敢再小视所谓的网络语言,原来这些貌似简单草率的网络语言还是有其很深的文化底蕴的。而据此可以推断,那些第一个发明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同样也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不可小觑也!

其实仔细想想,也不奇怪,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还是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

 

156、《红楼梦》中秦钟和智能儿的“小爱情”

曹雪芹不愧是大家,好多不起眼的情感,经他的生花妙笔一鼓捣,立即就变得不同凡响起来。比如,秦钟和智能儿昙花一现而且凄惨动人的“小爱情”就是。之所以说是“小爱情”,一是因为他们相爱的时候年纪尚小,二是因为他们的爱情如露珠一般短暂,三是因为他们的爱情很纯真。

关于秦钟和智能儿的爱情,小说中只有四段:

第一段:

且说那秦钟宝玉二人正在殿上玩耍,因见智能儿过来,宝玉笑道:“能儿来了。”秦钟说:“理他作什么?”宝玉笑道:“你别弄鬼儿!那一日在老太太屋里,一个人没有,你搂着他作什么呢?这会子还哄我!”秦钟笑道:“这可是没有的话。”宝玉道:“有没有也不管你,你只叫他倒碗茶来我喝,就撂过手。”秦钟道:“这又奇了,你叫他倒去,还怕他不倒?何用我说呢!”宝玉道:“我叫他倒的是无情意的,不及你叫他倒的是有情意的。”秦钟没法,只得说道:“能儿倒碗茶来。”那能儿自幼在荣府走动,无人不识,常和宝玉秦钟玩笑,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那秦钟也爱他妍媚,二人虽未上手,却已情投意合了。智能走去倒了茶来。秦钟笑说:“给我。”宝玉又叫:“给我。”智能儿抿着嘴儿笑道:“一碗茶也争,难道我手上有蜜!”宝玉先抢着了,喝着,方要问话,只见智善来叫智能去摆果碟子,一时来请他两个去吃果茶。他两个那里吃这些东西?略坐坐仍出来玩耍。

这段话,是典型的“看似无情却有情”,也非常符合少年时代发生的爱情的特征,那就是“恶想”。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堂弟钱钟韩先生幼年时代,也曾经喜欢过一个女孩叫宝宝,这兄弟俩表达爱意的方式比秦钟还狠,他们用竹子自制刀枪,埋伏起来,当宝宝路过的时候,大吼一声,装着强盗,佯装去刺宝宝,只到把小姑娘吓哭吓跑,才大大的得意一回,并在此处刻字:“刺宝宝处”。这样朦胧的带有一定攻击性的感情,其实就是爱慕。很显然,秦钟对智能儿,就是如此。表面冷漠,内心炽热,曹雪芹先生对于不同阶段人的爱情表现方式的把握之精到,让人叹服。

第二段:

谁想秦钟趁黑晚无人,来寻智能儿。刚到后头房里,只见智能儿独在那儿洗茶碗,秦钟便搂着亲嘴。智能儿急的跺脚说:“这是做什么!”就要叫唤。秦钟道:“好妹妹,我要急死了!你今儿再不依我,我就死在这里。”智能儿道:“你要怎么样,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好呢。”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解不得近渴’。”说着一口吹了灯,满屋里漆黑,将智能儿抱到炕上。那智能儿百般的扎挣不起来,又不好嚷,不知怎么样就把中衣儿解下来了。这里刚才入港,说时迟,那时快,猛然间一个人从身后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声。二人唬的魂飞魄散。只听“嗤”的一笑,这才知是宝玉。秦钟连忙起来抱怨道:“这算什么?”宝玉道:“你倒不依?咱们就嚷出来。”羞的智能儿趁暗中跑了。宝玉拉着秦钟出来道:“你可还强嘴不强?”秦钟笑道:“好哥哥,你只别嚷,你要怎么着都使的。”……且说次日一早,便有贾母王夫人打发了人来看宝玉,命多穿两件衣服,无事宁可回去。宝玉那里肯?又兼秦钟恋着智能儿,调唆宝玉求凤姐再住一天。凤姐想了一想,丧仪大事虽妥,还有些小事,也可以再住一日:一则贾珍跟前送了满情,二则又可以完了静虚的事,三则顺了宝玉的心。因此便向宝玉道:“我的事都完了。你要在这里逛,少不得索性辛苦了。明儿是一定要走的了。”宝玉听说,千姐姐万姐姐的央求:“只住一日,明儿必回去的。”于是又住了一夜。……且说凤姐等又过了一日,次日方别了老尼,着他三日后往府里去讨信。那秦钟和智能儿两个,百般的不忍分离,背地里设了多少幽期密约,只得含恨而别,俱不用细述。

而这段描写,表现的则是少年的懵懂和冲动。我们从两人的对话来看,智能儿是要和秦钟长久在一起,要离了尼姑庵,而秦钟也表示同意,只是毕竟年轻,过于急迫了。不过从两人的表现来看,确实是情真意切、情意绵绵的。而这样的感情,从后面得到了印证。

第三段:

偏偏那秦钟秉赋最弱,因在郊外受了些风霜,又与智能儿几次偷期缱绻,未免失于检点,回来时便咳嗽伤风,饮食懒进,大有不胜之态,只在家中调养,不能上学。……原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入城来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了,三五日,便呜呼哀哉了。秦钟本自怯弱,又带病未痊受了笞杖,今见老父气死,悔痛无及,又添了许多病症。

智能儿是重情的主儿,一旦情窦初开,便不顾一切,跑来探视秦钟。这已经说明智能儿对秦钟的感情,是很真挚的。只是,没有想到的是,被秦父发觉,智能儿被逐,秦钟被打,连带着老父也一气之下,病故了。悲剧的色彩已经显露。

第四段:

此时秦钟已发过两三次昏,昏聩多时矣。宝玉一见,便不禁失声的哭起来。李贵忙劝道:“不可,秦哥儿是弱症,怕炕上硌的不受用,所以暂且挪下来松泛些。哥儿这一哭,倒添了他的病了。”宝玉听了,方忍住近前,见秦钟面如白蜡,合目呼吸,展转枕上。宝玉忙叫道:“鲸兄!宝玉来了。”连叫了两三声,秦钟不睬。宝玉又叫道:“宝玉来了。”那秦钟早已魂魄离身,只剩得一口悠悠馀气在胸,正见许多鬼判持牌提索来捉他。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管理家务,又记挂着父亲积留下的三四千两银子,又惦记着智能儿尚无下落,因此百般求告鬼判。

只这一段,秦钟与智能儿的爱情方成“正文”。秦钟在临死之际,依然挂念着智能儿,只是他已经无能为力了。作为秦钟和智能儿这样的小孩子来说,发生这样的爱情,既是美好的,也是危险的。首先他们自己就没有生存的能力,其次这种感情也不见容于社会,第三,因此,结果就只能是悲剧的,不仅给家庭带来悲剧,也给自己带来悲剧。这双重的悲剧,正是《红楼梦》大悲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也正因为此,秦钟在临死之前,给予了贾宝玉一番忠告:

“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

这段话,初看起来,好像是薛宝钗、史湘云等劝贾宝玉立志功名一样,其实不然。秦钟的话,其实另有深意。那就是劝告和提醒贾宝玉:不要自以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我们不能,我们太弱小了,即便连自己的爱情都保护不了。为此,应该求功名,然后才能保住自己的一份真感情!

很显然,秦钟求功名的目的和薛宝钗史湘云的求功名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只可惜,贾宝玉那里能体会到挚友临死前的忠告呢。而贾宝玉之后的悲剧遭遇,也印证了秦钟的预言,即便是贵如贾宝玉者,也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和爱情!

这,其实不是秦钟的悲剧,也不是贾宝玉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因为我们知道,秦钟提出的办法,也并不一定就管用!更多的情况是得到了功名,就遗忘了爱情,或者为了功名,失去爱情。

这,就是秦钟和智能儿的小爱情!

 

157、《红楼梦》中大观园各住所有何寓意?

《红楼梦》之大观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甚至李纨的住处,分别是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以及稻香村。这其中,貌似漫不经心的居住,其实大有深意。它至少代表了贾政对于这四人的不同的期许和评价。因为,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关于这四处住所,是贾政率领众门客在与贾宝玉的交流中拟定的名字,而且,谁住哪里,虽然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商量以及撺掇贾母的结果,但最终,还是贾政正式下达的命令。

小说第二十三回,就有这样的描写:

只见黛玉正在那里,宝玉便问他:“你住在那一处好?”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宝玉听了,拍手笑道:“合了我的主意了,我也要叫你那里住。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二人正计议着,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是:“ 二月二十二日是好日子,哥儿姐儿们就搬进去罢。这几日便遣人进去分派收拾。”宝钗住了蘅芜院,黛玉住了潇湘馆,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掩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

可见,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李纨以及众姐妹所住之处,虽然有贾宝玉、林黛玉以及贾母的意见,但总体安排却是贾政作出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贾政对于那些住所的安排,其实已经暗含着贾政甚至贾宝玉对这些人的一种潜在的评判了。

我们先来看潇湘馆。原名“有凤来仪”,那是大观园的第一景。贾政的感觉是这样的:

贾政笑道:“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我们知道贾政天生是个爱读书的人,来到潇湘馆,贾政首先便想到了读书,可见对此地是很钟爱的。再看贾宝玉的评价,那就更高了:

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做?”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很显然,父子虽有争执,但对于潇湘馆的评价,却是惊人的一致。贾政对贾宝玉的呵斥,其实不在他说得不对,而是“严厉的赞赏”而已。

其次,我们来看蘅芜苑。原名“蘅芷清芳”。贾政的评价是:

贾政道:“此处这一所房子,无味的很。”

及至走进去,对其中植物也是:

贾政不禁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至于贾宝玉的评价,也不算太高:

宝玉听了回道:“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贾政道:“谁按着你的头,教你必定说这些字样呢?”宝玉道:“如此说,则匾上莫若'蘅芷清芬’四字。”

不管是贾政的评价还是贾宝玉的评价,皆明显不及潇湘馆了,尤其是贾政,陡然一见便是“无味得很”的评鉴,与潇湘馆的“不虚生一世”形成鲜明的对比,后来更有“看不懂”的调侃。

第三,我们来看看对于稻香村的评价。

贾政是: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以及“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

而贾宝玉,却极端不喜欢此地,甚至不惜为此与父亲争执,所谓:

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了。”贾政听了道:“咳!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呢?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怕他讨了没趣;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如何'天然’反要问呢?天然者,天之自成,不是人力之所为的。”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出去!”才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巴!”宝玉吓的战兢兢的,半日,只得念道:“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却原来,贾政爱的是此处的简朴与野趣,而贾宝玉讨厌的是此处设计的穿凿附会,人工雕琢。

第四处,就是怡红院了。

贾政的感觉是:

贾政皆不及进去。因半日未尝歇息,腿酸脚软,忽又见前面露出一所院落来,贾政道:“到此可要歇息歇息了。”

而贾宝玉对自己未来住所的评价是:

又一个道:“'崇光泛彩’方妙。”贾政与众人都道:“好个'崇光泛彩’!”宝玉也道:“妙。”又说:“只是可惜了!”众人问:“如何可惜?”宝玉道:“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说一样,遗漏一样,便不足取。”贾政道:“依你如何?”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美。”贾政摇头道:“不好,不好!”

贾政的感觉是累了,忽然见到的怡红院正是他可以好好休息的场所,而贾宝玉却把这里看成自己将来在大观园与众姐妹欢聚的好场所,是为“怡红快绿”也。

综上所述,我们当可以看到:

其一,对于居住在潇湘馆的林黛玉,贾政和贾宝玉父子是一致看好,并且评价很高的,这再一次验证了我关于贾政是支持贾母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结合的观点的(参见拙文《贾政为何如此欣赏林黛玉?》、《贾宝玉为何深爱林黛玉?》)。

其二,贾政其人,对于居住在蘅芜苑的薛宝钗是很不感冒的,这和她的妻子王夫人正好相反。而贾宝玉对薛宝钗的评价,在此也是合拍的,不及林黛玉,但也很不错了。

其三,贾政对于居住在稻香村的李纨的守寡守节以及尽心抚养贾兰以及管束众姐妹的简朴生活是持相当的赞赏态度的,而且,或许贾政还有高压教育之下致使贾珠早死之后对李纨母子的一种内疚之情也未可知(见拙文《贾宝玉的哥哥贾珠为何早死?》)。而贾宝玉对于李纨的评价,却不是很高,这从判词和红楼曲也可以看出,所指,当是李纨母子的自私自利,坐视巧姐即将被王仁、贾芹拐卖而自保不顾(见拙文《红楼梦之贾兰为何非拐卖巧姐奸兄》),贾宝玉对其住所的评价,恰好一针见血的指出李纨的“虚伪”。

其四,贾政关于贾宝玉住所怡红院的感觉,其实暗喻着贾政在贾珠死后急于把贾宝玉培养成事业接班人的急切心态,他累了,想把事业、人生和家族的接力棒交给贾宝玉。可是,作为儿子的贾宝玉和父亲的愿望背道而驰,他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就定位为何众姐妹快活的生活!这是多么矛盾和可悲的“代沟”呀!

   仅仅贾政、贾宝玉父子一次简单的大观园巡游,就如此深邃的反应出如此丰富的内涵,而且貌似写景,其实喻人,曹雪芹的伟大,不得不让人回味三日而乐此不彼也!

158、《红楼梦》之袭人和晴雯的地位究竟谁高?

自拙文《《红楼梦》里袭人为什么叫袭人?》、《谁是黛玉之外最爱贾宝玉的女子》、《红楼梦中晴雯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吗》和《红楼梦里袭人是怎样除掉晴雯的?》发布出来以后,朋友们始终在用一个问题“纠结”着我,那就是在他们看来,袭人是贾宝玉房里排名第一的大丫鬟,地位比晴雯高,因此说不上袭人要排挤晴雯。这种论调,貌似很有道理。然而,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来仔细研究一下《红楼梦》中关于袭人和晴雯地位的描述,看看到底是怎么“定位”的。

先来看袭人的。小说第三回: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蕊珠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

再来看晴雯的。小说第七十八回:

贾母说:“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摸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随后王夫人接茬:“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历过的?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我留心看了去,他色色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知大体,莫若袭人第一。”

把这两段话拿来仔细的对比,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事实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其一,对于袭人和晴雯的评价,都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作出的,因此,不存在标准因人而异的问题。

其二,两相比较不难发现,贾母看待袭人和晴雯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贾母是把袭人当做贾宝玉房里的第一大丫环来使用的,请注意说到袭人的词语,一句话里竟然有两次使用到“婢”,而且称赞她“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这是对于一个丫鬟的最高评价,袭人尽的职显然是“婢女”的职。也就是说,她是最称职的婢女。

而与此不同的是,贾母是把晴雯当做贾宝玉未来的妾来培养的。所谓“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请注意,“将来”、“只她”、“还可以”等词,这已经再明白不过地说明,贾母看待晴雯,就不是用一个“婢女”的标准来看待的,她看中晴雯的是“这些丫头的摸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也就是说,贾母看中的是晴雯的摸样、言谈以及针线,这是一个妾的标准而不是一个婢女的标准。我们从贾母和王夫人的谈话中也可以看出,她们谈论的,不是一个丫鬟的变迁,而是一个妾的变迁。

其三,这也就意味着,在当下,在丫鬟的排名里,袭人地位是最高的,当然工资也是最高的,这没有什么问题。而在未来,在贾宝玉成家以后的排名里,晴雯肯定是要超过和压倒袭人的。因为我们从贾母“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摸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话里看出,贾母从来就没有要把袭人培养成贾宝玉的妾的意思。

其四,大丫环可以成为妾,但也可以不成为妾。这二者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比如袭人就是。

 其五,袭人在小说第六回与贾宝玉发生关系时所谓的“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我们要知道,这是袭人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是一个人想干那事时为自己找的借口而已,并不代表贾母就是这样想的。一个最明显的反证就是,如果真是如袭人所自谓的,确实是贾母把她给了贾宝玉的,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可见不得人的呢?为什么还要说“幸得无人撞见”呢?这只能说明其实就是袭人对自己自欺欺人的理解也不自信!

 其六,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袭人虽是房内第一大丫鬟却为何不敢得罪晴雯?而晴雯作为地位排名比袭人低的丫鬟为何敢顶撞袭人?这不仅仅是什么袭人忍让而晴雯刁专就能圆满解释的,事实是,袭人心里清楚,按照贾母的安排,将来晴雯地位是比她高的,所以忍让。而晴雯,更清楚,以后自己和贾宝玉的关系是更亲密的,所以对袭人和贾宝玉干那事不忿,对袭人不满,甚至对贾宝玉也不满!这才是最真实的情况。

 其七,也正因为如此,王夫人在撵走晴雯之后,还必须要给贾母一个交代,而且是“见贾母欢喜”,才“趁便”说的。而且撒谎说晴雯被撵出去是得了“痨病”。如果只是一个丫鬟,王夫人是不用这样费心的,要专门汇报,还要趁贾母高兴,还要撒谎,还要申诉一大通,把袭人和晴雯比较一大通。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由于袭人之前的一系列投靠行为,王夫人看中了袭人,并且借查抄大观园之机,捏造罪名,撵走了晴雯,并且靠欺骗的手段(说晴雯得痨病)使袭人直接顶替了晴雯。但是,即便如此,不也正反证出一开始的情况是刚好相反的吗?那就是在一开始,袭人就是一个最得力的大丫环,而晴雯就是贾宝玉未来的妾!

    而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159、秦可卿为何会屈服于贾珍的淫威?

本来关于秦可卿是被逼与贾珍发生奸情这一点,我以为是不必再说了。可是从朋友们评论的反应来看,好多人还是认为,其实贾珍与秦可卿的“爬灰”事件,不惟是贾珍荒淫无度,就是秦可卿也难逃其咎。秦可卿对待贾珍的态度是暧昧的,是半推半就的,所以才促成奸情。否则,如果她坚决反抗,贾珍怎能得手!?

此说确实有点咄咄逼人的味道。但是,我以为,这是我们没有设身处地的为秦可卿考虑的缘故。如果我们真的是设身处地的为秦可卿考虑的话,就会发现,横在秦可卿面前的,其实只有三条路:要么屈服,要么被休,要么一死。

显然,秦可卿选择的是第一条路:屈服。但其实即使是这条路,也导致了她的死。当她和贾珍的奸情被发觉以后,她仍然只能选择死。这是秦可卿所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在一开始,秦可卿是想要避免后两条路的,即被休或者死。

也许,有的朋友要说我言重了,难道,秦可卿拒绝贾珍真的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吗?那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其一,贾蓉是完全被其父贾珍控制的木偶,在贾珍粗暴高压的教育方式下,贾蓉不仅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也没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他甚至没有尊严。关于这一点,其实我在拙文《谁是《红楼梦》中的倒霉孩子?》已经有所提及。大家一定还记得贾蓉因为偷懒躲凉,被父亲当众呵斥,并命令奴仆唾脸的遭遇。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远甚于责打的惩罚,带有极为严重的侮辱性质,他甚至对于贾蓉的独立人格都是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的。大家试想,作为这样一个父亲手里的木偶的妻子,如果不能满足贾珍,秦可卿会遭到怎样的报复。在贾珍的授意下,要贾蓉随便找一个借口儿,把秦可卿休了,那几乎是易如反掌的。而且:

其二,在古代,被休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生不如死的侮辱。这无论对于秦可卿还是秦家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通过秦钟的事情,我们应该知道,寒儒出身的秦业是极为重视道德脸面的,秦钟的小情人智能儿偷偷跑来看生病的秦钟,尚且把秦业气得撵走智能儿,痛打秦钟,甚至一命呜呼。如果秦可卿被休,秦业还不早就被气死了?

其三,秦可卿出身寒儒小官宦之家,嫁入贾府,本来是立志要光宗耀祖,成为宁国府未来掌门人的,这就是所谓她的“一颗要强的心”,也为此,她和王熙凤结成了战略盟友,共同扶持(见拙文《王熙凤与秦可卿为何要好?》)。秦可卿忍辱屈服贾珍的时候,很可能也有这种思维在里面:忍辱负重,然后由多年的小媳妇熬成婆。

其四,寒酸的家门身世逼迫她就是不为自己为了老父和弟弟有所依靠也必须忍辱屈服。我们知道,贾府是公侯之家,国戚之家,声名显赫,和这样的人家攀亲,对于娘家是有帮助的。其实小说中也描写了秦钟乃至秦家受到贾府庇护的情节,比如秦钟读书以及与贾宝玉成为好友,出双入对,这都是因为秦可卿是贾府媳妇的缘故。还有秦钟与金荣的冲突,不是秦可卿罩着,金荣的小姑贾璜大奶奶岂能善罢甘休?试想,秦可卿一旦被休,秦家即为贾家多抛弃,不仅受人白眼,而且肯定要遭到欺凌。就是为了这些,秦可卿也只有默默承受了。

其五,以秦家的寒门出身,是无法和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对抗的,因此,也不存在把事情挑开来与贾府对簿公堂的可能。

其六,如果秦可卿真的不从,被休,那么,也跟死差不多,那是生不如死,不仅自己受辱,就是全家也蒙羞。

因此,可以肯定,被休与以死抗争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路一条。而就算秦可卿以死抗争绝不屈服,她死后,她的老父与弱弟又该谁来看护?而只有屈服这一条路,貌似还有点希望。可以只秦可卿自己一个人悄悄的、默默的受辱,然后换来公公贾珍的疼爱、婆婆尤氏的巴结、丈夫贾蓉的惧怕(因怕父亲而怕秦)、娘家老父的平安、弟弟秦钟将来的成就以及秦家的(依靠贾府)逐渐摆脱困境。小说中一再说秦可卿思虑过重,试想,有这么多可怕的问题等着她,秦可卿能不思虑过重吗?此时的秦可卿,比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更困惑于那个著名的问题:生存还是死亡,这真的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可是,《红楼梦》毕竟是大悲剧,就是这样一条艰辛的苟且之路,曹雪芹也不给秦可卿留着,在爬灰事件东窗事发后,秦可卿突然绝望的发现,横亘在自己面前的死亡之路,从来也没有绕开过,不过是自己蒙住眼睛暂时没看见、忘记了而已。在贾珍的面前,秦可卿所走的永远是一条不归路!谁叫自己的公公是如此的荒淫无耻呢?

贾珍者,“假贞”也。在检讨秦可卿如何逃不过贾珍的魔爪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贾珍的名字的意义,那就是一副道貌岸然实则衣冠禽兽的摸样!

   现在,我想,那些想不明白的朋友该了解秦可卿为什么不能拒绝贾珍了吧。

160、脂砚斋批贾元春所点四出戏何意?

小说第十七十八回,皇贵妃贾元春省亲的时候,曾经点了四出戏,这四出戏,因了脂砚斋的点评而显得格外重要。

小说的原文是这样的: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个太监飞跑下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人的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斯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

而脂砚斋的批语是这样的:

《豪宴》“伏贾家之败”,《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我们知道,《豪宴》出自清初李玉的一出叫《一捧雪》的戏剧,说的是一家人因为有一件宝贝玉器“一捧雪”而被奸人害的家破人亡的故事。《乞巧》出自清初洪升的戏剧《长生殿》,说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杨贵妃最后被迫自缢马嵬坡。《仙缘》出自明代汤显祖的戏剧《邯郸记》,写吕洞宾超度凡人代替何仙姑在天门扫花的故事。《离魂》出自明代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写柳生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关于这四出戏的理解,历来是红红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有人就通过《豪宴》这出戏剧的内容,指出贾家之败是因为有人看中贾家的一件稀世珍宝“冻佛手”而设计陷害;有人通过《乞巧》这出戏的剧情,指出贾元春其实是被皇帝下令勒死的;有人通过《仙缘》这出戏的内容,指出是贾宝玉出家半路上被甄宝玉拦截回来;有人通过《离魂》这出戏中杜丽娘不吃不喝灵魂出窍得与情人相会的情节指出,林黛玉其实就是绝食而死的。

而这样的理解,在我看来,就如贾宝玉在陪同父亲贾政巡游大观园时指责稻香村的那样,确实太过于“穿凿附会”了。

这四出戏预示着八十回后情节的巨变不假,但这仅只是一种“象征”,并不能一味“做实”。而且,关于贾家之败、元妃之死,甄宝玉送玉以及林黛玉之死,小说中还有很多暗示性的描写,我们应该把这些通盘加以考虑,而不是进行单一的理解。

比如贾家之败,在小说第五回判词里面已经多次暗示,贾家是因为乱伦以及一系列伤风败俗的坏事导致的,他们并不无辜,也不是别人找茬,而是自己确实有问题(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府事败被抄真相》)。因此,所谓的贾府是被奸人所害的说法是说不通的。尤其认为是因为一件玉器,贾府那样的人家,岂可能会因为一件玉器而被陷害败家呢?因此,所谓《豪宴》伏贾家之败,其实就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意思,这种意思,小说通过秦可卿、贾宝玉、贾探春等人的口多次说过。

比如元妃之死,贾元春以贤德著称,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错,而且怀有身孕(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元春之死真相》),是不大可能被皇帝下令勒死的。其时是太平盛世,不会有兵变之类的危机时刻逼迫皇帝那样做。而且,即便贾家失德有罪,贾元春也是间接关联,皇帝也不可能下这样残忍的命令。

而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贾家之败,一半是由于自作孽,不可活,一半是因为元妃之死,失去靠山所致(见拙文《《红楼梦》中贾府的靠山是谁?》)。因此,《豪宴》一词,还可以理解为,贾家是在庆祝贾妃即将临盆诞下皇子或公主的庆祝宴会上突然得知贾妃难产而死的,而这场豪宴,也因了贾妃之死变成了导致贾家之败的一种征兆。从这里面,我们看到了一种既相互关联又倒置的因果关系,果在前而因在后也。

故而,理解后两出戏,也应该如此理解。

在我看来,所谓“甄宝玉送玉”,其实应该是这样的。贾宝玉出家做了和尚,他随身携带的那块宝玉,本来就是贪图富贵荣华而恳请一僧一道携带来凡间享受富贵荣华的。此玉因忍受不住寺庙的清苦而幻化逃到江南甄家,可是此蠢物根本不知道甄家比贾家还先败,也是穷困潦倒。甄宝玉得此玉而知道是贾家宝玉的,因此,送玉到败落的贾家。这个情节,应该是与吕洞宾超度凡人为何仙姑在天门扫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而贾宝玉为何出家?真实的原因就是因为林黛玉的“离魂”呀。

这就涉及到了第四出戏《离魂》,其实离魂,顾名思义就是死的意思。而联系第五回判词来看,林黛玉离魂的方式当为“林中自缢”(见拙文《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林黛玉为何选择自缢方式结束生命》和《黛玉为何是自缢而非自沉绝食病逝》),而不是绝食而死。

综上所述,我们当可以看到,其实这四出戏,所点的,确实是整部小说情节转变的大关键,并且非常具有关联。

贾家之败是因为贾妃之死失去靠山而最终爆发的。也就是说,在八十回以后,贾妃一死,贾家的厄运就来临了。

而贾宝玉的出家,则是因为黛玉之死。也就是说,在八十回后,林黛玉死后不久,贾宝玉就不告而别,出家了。

如果说前两者揭示的是整个贾府命运的转折,那么后二者揭示的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命运的转折。

    这样的揭示,当然就是脂砚斋所说的“大过节、大关键”咯。

161、《红楼梦》之袭人的“走”与“留”

         小说第十九回,曾经写过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想把袭人赎出去这样一件事情,可是,袭人拒绝了母亲和哥哥的好意。那么,袭人为什么不愿意换取自由身,而甘愿做丫鬟呢?

我以为,原因并不仅仅是袭人和贾宝玉发生过性关系,想当贾宝玉的妾,而是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其一,是袭人家之所以能够由穷变富是依仗袭人,而袭人是依仗贾府。

很明显,袭人家之所以能够由穷变富,一是拿当初卖袭人的钱起家,二是袭人成为贾府有头有脸的大丫环以后,不仅在贾府包吃包住,而且工资很高,可以贴补家用,三是因为袭人的关系,花家可以依仗贾府做些事情。且看袭人是怎么说的:

原来袭人在家,听见他母兄要赎他回去,他就说至死也不回去的。又说:“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了我还值几两银子,要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做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因此哭闹了一阵。他母兄见他这般坚执,自然必不出来的了。

却原来,聪明的袭人早已经看到了这一点,自己留在贾府,不仅对于自己好,而且对家也好。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袭人比她的母亲和哥哥更加具有头脑和眼光。

其二,是袭人看中了贾府的宽厚仁慈和优越生活。

小说中这样写道:

贾府中从不曾作践下人,只有恩多威少的。且凡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更比待家下众人不同,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也不能那么尊重的。

这段话,已经把贾府的宽厚仁慈“有德之家”的风范写出来了,平心而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贾府这样的人家,如此善待和尊重下人,确实是少见的。而且,由于贾府的富贵,其实贾府里的丫鬟,尤其是侍候主子的丫鬟,其生活待遇是很优厚的,物质条件远胜一般人家的小姐,正所谓“宰相府里的丫鬟胜七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三,才是袭人一直盘算着将来成为贾宝玉的妾。

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在拙文《《红楼梦》里袭人为什么叫袭人?》、《红楼梦里袭人是怎样除掉晴雯的?》和《袭人和晴雯的地位究竟谁高?》里说过,不再赘述。而且,就是在第十九回,也有描写:

次后忽然宝玉去了,他二人又是那般景况,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发石头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心放心,再无赎念了。

贾宝玉和袭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就连袭人母亲和哥哥都看出来了。

行文至此,我想说的是,袭人的这一次“留”,其实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她考虑的感情之外的东西是很多的。我们细看这段文字,会发现,袭人之所以要留在贾府,首先考虑的是家人的生存和自己的生存,其实,她压根儿没想到什么舍不得贾宝玉。这件事,已经把袭人的性格和心机表露得很鲜明了。

而在我看来,这一次的“留”,其实就是为八十回后袭人的“走”做铺垫的,也就是用“文本的互证”来告诉我们,八十回以后袭人之所以要“走”,要嫁给蒋玉菡,就是因为贾府事败被抄之后已经丧失了原本袭人非常看中的那些优势。

第一,贾府败了,袭人家非但不可能再依靠贾府,反而有被连累被祸害的危险,这是袭人所不愿看到的;

第二,贾府败了,再也不能提供以前那种优越的生活给袭人了,袭人再呆在贾府,只能跟着吃苦受累;

第三,不仅如此,袭人苦心经营的计划也破产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是带了香菱过来的,而香菱不仅摸样气质和林黛玉、秦可卿非常相像,而且本身就和林黛玉关系很好,是林黛玉的诗歌弟子,因此,对于林黛玉已死、被迫和薛宝钗结婚的贾宝玉来说,会因为苦苦思念林黛玉而不自主的亲近香菱,眼见着袭人的妾做得也不舒畅了(见拙文《谁是《红楼梦》最苦命的女子?》)。

一旦万事皆空,都成了泡影,袭人就决定“走”了。这也再一次说明,袭人对贾宝玉的感情不要说比不上晴雯,甚至比不上贾宝玉对她的感情。也就是说,袭人无论“走”与“留”,考虑的都不是她与贾宝玉的感情,甚至可以这么说,袭人对贾宝玉就没有太深的感情,只是恪尽职守而已。

由此再反观她和贾宝玉的性事,我们不得不感叹,对袭人来说,那里面,更多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为前途考虑的需要,而不是感情的需要。一个女孩儿,能够如此,也不能不让人惊叹了!

162、《红楼梦》之贾府凭啥是“有德之家”?

我曾经在多篇文章里说到,贾元春得以入选,成为女史,进而成为贤德妃,一方面是因为贾元春个人的才德修养,确实了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贾府“有德之家”的声望所致。

那么,有的朋友就要问了,小说里不是说贾府干了那么多缺德的事,怎么还会是“有德之家”呢?

这个事情,要一分为二的来看。

首先,贾府的一干人等,贾赦、贾珍、贾琏、王熙凤,甚至贾府外围的贾雨村等人,确实干下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丑事,但那是“私下悄悄”干的,并不是大张旗鼓干的。

其次,贾府这样的公侯之家、皇亲国戚,从他们待人接物的处事风格来看,确实是算的上宽厚仁慈的,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贾府的宽厚仁慈,其实在小说的众多描写中已经展露无疑。这里,我只举五方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其一,贾政听到金钏死时的一种本能的反省。

好端端,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弄出这暴殒轻生的祸来。若外人知道,祖宗的颜面何在!”这就是贾政的反省,其中透露出一点重要信息,那就是贾府自宁荣二公以来都是“宽柔以待下人”的,这是贾府“有德之家”的重要标志,是祖宗的脸面。

其二,袭人向贾宝玉谈到要赎自己回去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话。

一是“咱们家(至贾府)从没干过这倚势仗贵霸道的事”,二是“贾府中从不曾作践下人,只有恩多威少的,且凡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更比待家下众人不同,平常寒薄人家的女孩儿也不能那么尊重。”

这些话,一方面说明贾府的传统,历来是很遵纪守法的,也说明,贾政所言不差,贾府即使对待下人也很仁慈。

其三,就是金钏之死的事情。

以贾府这样的家世,即便是王夫人不对,金钏即使死了也不是多大的事情。可是,我们从王夫人不管是真是假的反应看,又给钱又安慰,都说明贾府确实不是那种以势压人的缺德人家。

其四,就是对待刘姥姥的事情。

上自贾母,下到丫鬟,一律尊重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老村妇,贾府之德,已经彰显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得到,曹雪芹在写这一段的时候的自豪心态。

其五,对待有功劳的奴仆很有恩情。

不管是贾琏对待自己的奶妈赵嬷嬷,还是宁国府对待脾气暴躁的焦大,其实,作为那时候的大家族来说,都是相当给面子的了。这不,赖嬷嬷的儿子赖尚荣不是还沾贾府的光做了官了吗?

上述之种种说明,自宁荣二公以来,苦心经营了五代,终于使贾府有了“有德之家”的好名声,终于造就了一位以贤德著称的贵妃,这就是贾府之所以是“有德之家”的证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积累“德行”的同时,贾府的不孝子孙们也在干着“缺德”的坏事。这是贾府的阴暗面,而也就是这些阴暗面,最终导致了贾府之败。

这正好说明,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家族,积德困难,缺德容易。几朝几世的积德,有的时候,就毁于一代一时的缺德!可见,积德修身,那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呀!

 

163、《红楼梦》曾用过哪些书名?

大家也许不知道,被誉为中国最伟大小说的《红楼梦》,其书名,并不是作者曹雪芹先生“钦定”的。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红楼梦》这部小说,究竟使用过哪些书名?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就在书里。小说第一回已经说得明明白白: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小说最早的名字叫《石头记》,后一度改为《情僧录》。而在这部小说的流传过程中,一个叫孔梅溪的,又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风月宝鉴》。最后,作者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正式取名叫《金陵十二钗》。这是作者在小说中自述的最可靠也最真实的书名的变迁由来。

但是,通过这部小说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评论家脂砚斋的一系列批语,可以知道,脂砚斋本人更倾向于叫《石头记》,而且他(她)也一直以《石头记》称呼这部小说,这对于后世的红学研究影响巨大,甚至超越了曹雪芹本人确定的《金陵十二钗》的书名。因此,《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古本,不管版本如何繁多,其中差异多大,其书名,几乎都是以这部小说最早的名称《石头记》来命名的。

至于《风月宝鉴》的书名,脂砚斋有一条批语,是这样说的:“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 甲戌本的“凡例”中也说:《红楼梦》“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这说明,曹雪芹在早年确实曾经写过一部叫《风月宝鉴》的小说。而且,这部小说就是《红楼梦》的雏形。否则,这个叫孔梅溪的人是不会如此固执地要把此前那部小说的名字强加到《红楼梦》身上的。也就是说,在孔梅溪看来,《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前身就是曹雪芹早年创作的一部叫《风月宝鉴》的小说,而《红楼梦》不过是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的版本,因此,他主张叫它最初的名字。从作者曹雪芹把这个插曲写进小说的事实来看,表明曹雪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认同这种理解的。

通过上述分析,应该可以从小说的书名变迁中得出如下判断:

1.从小说的第一个名字《石头记》可以看出,“玉(石头)”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一条主线;

2、从小说的第二个名字《情僧录》可以知道,贾宝玉后来肯定是出家做了和尚的;

3、这部小说的雏形是曹雪芹早年创作的一部叫《风月宝鉴》的小说,而且,其大致的内容没有改变,主要就是写男女之间的情事。不然,孔梅溪就不会认为是同一本书。而且,曹雪芹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此表示认可;

4、曹雪芹最终确定的小说的名字为《金陵十二钗》。

那么,这部小说后来为什么又改名叫《红楼梦》 了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红楼梦”这个词语,首创的“专利权”就是曹雪芹先生。小说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在接待贾宝玉的时候,不仅给他看了金陵十二钗的部分判词,而且让众仙子为他演唱了预示着小说中十二位主要女性命运和小说主要情节的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

其次,正因为《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几乎概括了小说主要女性的命运以及小说的主要情节,所以在脂砚斋甲戌抄本《石头记》的“凡例”中,脂砚斋依据书里“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的情节,认为“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此一说,应该说对于后人大胆地用“红楼梦”来命名整部小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三,在脂砚斋批语的启发下,清人永忠首称这部小说为《红楼梦》。他在《延芬室集》中写道:“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悼雪芹”。清人富查明义在其所著的《绿烟琐窗集》中也写有“题红楼梦”的诗二十首。到乾隆甲辰(1784年)菊月梦觉主人序本,就直截了当用《红楼梦》作书名了。

可见,在小说的流传过程中,从作者曹雪芹确定的书名《金陵十二钗》被弃用,到《石头记》的书名经脂砚斋的批语而深入人心,再到《红楼梦》书名出现及大为盛行,是经过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的。

     而在我看来,“红楼梦”这个书名才是最恰当的。这是因为:

     其一,从小说第五回可以看到,“红楼梦”就是描述金陵十二钗命运的曲子的名称,本身就是从小说中来的,它们和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一起互为补充,概括和总结了这些女子的命运。而这金陵十二钗,正是曹雪芹小说想要表现的真正主角。而且,这十二位(乃至三十六位)主角的命运串联起来,几乎就是整部小说的主要情节。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红楼梦”这十二只曲子就是金陵十二钗命运和小说情节的“诗化表达”。

     其二,把这部小说叫作《红楼梦》是非常恰当的,不仅体现了曹雪芹的本意,而且,更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小说在更大范围内流传起到了很大作用。它不仅准确地表达了作者以及小说的主题,而且更加精练、生动、传神,也更加符合小说的唯美主义倾向,并产生了一种雅俗共赏的社会传播效果。

其三,事实上,《红楼梦》这个书名一经刊印便广为流传,也证明了后人取的这个名字确实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成为经典小说《红楼梦》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那么,“红楼梦”这个书名的基本涵义到底是什么呢?

  “红楼”者,豪门也。红色,历来是权势豪门的颜色,杜甫有“朱门酒肉臭”之说,至今故宫、中南海的围墙还是红色,体现的就是这种传统观念。此外,红色又有激情和声色之意,所以“红楼”,又有“激情与享受”的寓意。“梦”者,幻象也,代表着一种幻灭的人生态度。因此,所谓“红楼梦”者,一场富贵豪门的人生与情感之梦幻历程也。

164、《红楼梦》之何谓麝月“公然又是一个袭人”?

 小说第二十回,曾经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惦记袭人,便回至房中。见袭人朦胧睡去,自己要睡,天气尚早。彼时晴雯、绮霞、秋纹、碧痕都寻热闹,找鸳鸯、琥珀等耍戏去了。见麝月一人在外间屋里灯下抹骨牌。宝玉笑道:“你怎么不和他们去?”麝月道:“没有钱。”宝玉道:“床底下堆着钱,还不够你输的?”麝月道:“都乐去了,这屋子交给谁呢?那一个又病了,满屋里上头是灯,下头是火,那些老婆子们都老天拔地伏侍了一天,也该叫他们歇歇儿了。小丫头们也伏侍了一天,这会子还不叫玩玩儿去吗?所以我在这里看着。”宝玉听了这话,公然又是一个袭人。

这段话表面的意思,是称赞麝月的“恪尽职守”,恰好和袭人一摸一样。大家如果还记得话,应该有印象。贾母对袭人最大的评价就是“克尽职任”。麝月的这一番话,表现的正是和袭人一样的职业道德。见袭人病了,晴雯等人都在打牌,小丫环们也该歇歇了,屋里头又是灯又是火的,需有人照应,于是宁愿守着,也不愿意玩。

尽管我一再数落袭人的毛病,但就我个人而言,也不是一味否定袭人的。袭人的“私心”,其实可恕,即使她排挤晴雯,也只是想挤掉晴雯的位置而已,并没有想到会导致晴雯之死。王夫人的强硬,不是袭人所能左右的。这一点,我已经在拙文《红楼梦里袭人是怎样除掉晴雯的?》里说过了。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在这里,曹雪芹是以赞扬的态度来说麝月的。

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指袭人和麝月的关系。

小说第二十一回,贾宝玉和袭人闹矛盾,就有这样的话:“宝玉素知麝月与袭人亲厚,一并连麝月也不理。”所谓人以群分,原来袭人和麝月关系好,是以共同的职业操守做基础的。

至于第三层意思,则是更为深层的意思,是“伏笔”。也就是说,在八十回以后,麝月是顶替袭人成为了贾宝玉的大丫环的。

根据脂砚斋的批语,袭人在临走时,曾经说下过一句话,那就是“好歹留下麝月”。这说明,在贾府事败之后,贾宝玉房中的丫鬟,其实只留下了麝月来服侍贾宝玉。

如此,我们来理解说麝月“公然又是一个袭人”这句话,不仅指麝月具备袭人恪尽职守的品德,更是指,在贾府事败之后,始终服侍贾宝玉,直至他出家的丫鬟,其实正是这位麝月。

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应该知道,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的时候,贾宝玉房中的所有丫鬟,其实谁也没有能够成为贾宝玉的妾。晴雯早死,袭人抽身,其余被遣散,就是始终服侍在左右的麝月,也不过和袭人一样,是个大丫环的结局而已。

   而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所谓的袭人出走的理由,那就是既然梦想成空,不如及早抽身!至于袭人如何抽身,我将在以后说到。

165、《红楼梦》中袭人是怎样离开贾府的?

关于袭人的结局,之前我已经有所论述,那就是离开贾府并成为了蒋玉菡的妻子。但是,在袭人是如何离开贾府这一点上,还存在较大争议。有的朋友认为,袭人是被迫离开贾府的,是主子安排她离开的。真的是这样吗?

我以为不是。

其实关于袭人是怎样离开贾府的,在前八十回是有可以“互为本文”的线索的。这条线索就是在小说第十九回,写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袭人的母亲和哥哥花自芳,因为家境逐步变好,打算把袭人赎出去。但由于袭人的坚决反对才作罢的。从小说的描写来看,袭人之所以反对赎她出去,主要是由于:

1.花家因为袭人的关系而得以依附贾府而家境逐步好转;

2.贾府的丫鬟生活比较优裕;

3.贾府厚待下人;

4.袭人深得王夫人的支持和贾宝玉的厚爱,将来可能做妾,进一步巩固这种关系,从而保持花家的繁荣和稳定(见拙文《袭人的“走”与“留”》)。

很明显,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花母和花自芳同意了袭人的主张,打消了赎袭人的念头。

可是,我们不妨推测一下,当八十回后贾府逐渐败落以后呢?

首先,贾府败落了,花家不可能再依靠贾府求生存了,要赶快抽身了;

其次,贾府败落了,袭人在贾府的日子不再似以前那般优越了,而且很可能被牵连入狱、充官、被卖,这种遭遇是很悲惨的;

第三,八十回后,袭人母亲虽然死了,但哥哥花自芳对袭人是很有感情的,对这个妹妹是很疼爱的,肯定不会坐视不管,再或者,袭人之母早已经嘱咐花自芳要照顾袭人了。而且,从花自芳的名字看,袭人的哥哥是个好人,是个正人君子。

因此,花自芳的一个再自然不过的念头就是,赶快把妹妹赎出来,和贾府脱离干系。而贾府此时早已经捉襟见肘,无暇自顾了,只好放人。宝玉呢?早已因黛玉之死而心灰意冷,把万事看开了。

我以为,正是这些缘故,导致袭人离开贾府离开贾宝玉的。彼时,袭人已经不可能再像第十九回那样理直气壮的反驳哥哥了,她已经没有理由了。

而如我以前分析过的那样,袭人对贾宝玉的感情,不是说一点留恋都没有,而是生存的考虑多于情感的需要,职业操守多于真情流露,因此,在这个时候,袭人是很可能被迫听从母兄的命令,离开贾府的。而且,在离开贾宝玉时,把贾宝玉托付给了麝月,因此有脂砚斋所谓袭人说“好歹留下麝月”的叮嘱。

而在离开之后,谈婚论嫁的时候,碰巧,提亲的又是逃离忠顺亲王府的贾宝玉的朋友蒋玉菡,蒋玉菡的一条汗巾正是当年袭人做给宝玉而被宝玉送给蒋玉菡的,于是,袭人“认命”了,嫁给了蒋玉菡。

至于,当贾府终于发展到被抄下狱以后,蒋玉菡和袭人还仗义探视并多方打通关节,和茜雪、贾芸、小红等人一起营救贾宝玉,这就是脂砚斋所谓的袭人的“有始有终”也。

在这里,我们必须确定两点:

1.袭人离开贾府是在贾府开始败落但还未被查抄之时离开的,很可能袭人的哥哥从哪里听到了风声和传言,所以决定赎妹妹出来的,否则,一旦贾府被抄,作为贾府的丫鬟,是很难幸免的;

2.袭人嫁给蒋玉菡以后,尤其是倾力营救贾宝玉之后,蒋玉菡再度暴露,不得不和袭人一起过起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其后的生活是非常贫困而艰苦的。

    这就是我理解的袭人离开以及离开以后的生活。

    再次声明,我对于袭人的批评,不是全盘否定的批评。袭人这个人,有私心,有打算,有虚伪,但不是坏人。她对于宝玉,其实是有感情的,而且不浅,但始终是有理智的、清醒的。这相对于林黛玉、晴雯甚至紫鹃、鸳鸯、平儿、香菱来说,确实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对袭人的看法。

166、平儿为何敢摔王熙凤的帘子? 

小说第二十一回,有一段写贾琏、王熙凤和平儿的家庭生活的,十分精彩。平儿是贾琏的通房大丫头,其实也就是妾了,只是还没生子。因此,平儿是可以介入到贾琏和王熙凤的婚姻生活中的。

小说第七回,写周瑞家的受薛姨妈之托送宫花,来到贾琏房里的时候,正好是中午,听到贾琏和王熙凤的笑声,接着见平儿出来叫舀水进去,而章回目又有“贾琏戏熙凤”之说,其实说的就是贾琏和王熙凤小夫妻俩大中午的在做那事儿呢。而平儿是可以在旁边走动甚至介入的。

小说第二十一回,写巧姐(当时刘姥姥还没取名,叫大姐儿)出天花,要供奉痘疹娘娘,夫妻隔房。贾琏耐不住寂寞,和厨子多浑虫的婆娘多姑娘勾搭成奸。大姐病好以后,贾琏搬回来,平儿为贾琏整理行装,发现了一撮头发。在古代,这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平儿一看就知道是贾琏在外面偷腥了。

贾琏抢着要,平儿偏不给,此时刚好王熙凤进来,顺口让平儿好好搜搜,看有没有什么混账女人留下的戒指呀、头发呀、汗巾呀、指甲呀之类的。平儿笑着说没有,把贾琏脸都吓黄了。而当王熙凤走后,就发生了下面的一幕:

平儿指着鼻子,摇着头儿,笑道:“这件事你该怎么谢我呢?”喜的贾琏眉开眼笑,跑过来搂着,“心肝乖乖儿肉”的便乱叫起来,平儿手里拿着头发,笑道:“这是一辈子的把柄儿。好便罢,不好咱们就抖出来。”贾琏笑着央告道:“你好生收着罢,千万可别叫他知道。”嘴里说着,瞅他不堤防,一把就抢过来,笑道:“你拿着到底不好,不如我烧了就完了事了。”一面说,一面掖在靴掖子内。平儿咬牙道:“没良心的,'过了河儿就拆桥’,明儿还想我替你撒谎呢!”贾琏见他娇俏动情,便搂着求欢。平儿夺手跑出来,急的贾琏弯着腰恨道:“死促狭小娼妇儿!一定浪上人的火来,他又跑了。”平儿在窗外笑道:“我浪我的,谁叫你动火?难道图你受用一回,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见我!”贾琏道:“你不用怕他!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子打个稀烂,他才认的我呢!他防我像防贼的似的,只许他和男人说话,不许我和女人说话。我和女人说话,略近些,他就疑惑,他不论小叔子、侄儿、大的、小的,说说笑笑,就都使得了。以后我也不许他见人!”平儿道:“他防你使得,你醋他使不得。他原行的正走的正,你行动便有个坏心,连我也不放心,别说他了。”贾琏道:“你两个一口贼气,都是你们行的是,我行动儿就存坏心。多早晚才叫你们都死在我手里呢!”

正说着,凤姐走进院来,因见平儿在窗外,便问道:“要说话,怎么不在屋里说,又跑出来隔着窗户闹,这是什么意思?”贾琏在内接口道:“你可问他么,倒像屋里有老虎吃他呢。”平儿道:“屋里一个人没有,我在他跟前作什么?”凤姐笑道:“没人才便宜呢。”平儿听说,便道:“这话是说我么?”凤姐便笑道:“不说你说谁?”平儿道:“别叫我说出好话来了!”说着也不打帘子让凤姐,自己先摔帘子进去,往那边去了。凤姐自己掀帘进来,说道:“平儿疯魔了,这蹄子认真要降伏我!仔细你的皮要紧!”贾琏听了,已绝倒在炕上,拍手笑道:“我竟不知平儿这么利害,从此倒服他了。”凤姐道:“都是你惯的他,我只和你说。”贾琏听说忙道:“你们两个不卯,又拿我来作人,我躲开你们。”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解读到的信息是相当丰富的。

其一,通过对话可以知道,王熙凤虽然是个美丽能干泼辣的女强人,但却是一个很守妇道的人,家庭观念很重;

其二,平儿对王熙凤的评价是很高的,所谓行得正走得正,这是平儿和王熙凤要好的基础,也就是说,王熙凤和平儿两个女人都是很知道廉耻很守妇道很顾家的女人;

其三,王熙凤很爱吃醋,包括对平儿和贾琏也是如此;

其四,贾琏为此很是恼火。

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贾琏和平儿偏偏发生了一段纠葛。平儿替贾琏隐瞒了多姑娘的头发,但贾琏不放心,还是骗抢了过来,气得平儿骂他没良心。这时的贾琏对平儿爱恨交加,要搂着求欢。平儿跑到屋外继续和贾琏调笑。刚好王熙凤又回来了,借机跟平儿开了个玩笑,说我不在,正好便宜平儿和贾琏,贾琏到没事,反而是平儿翻脸了,摔了王熙凤的帘子,竟自去了,使得王熙凤大惊,贾琏大乐。

我们不禁要问:平儿为何要摔王熙凤的帘子呢?这里,其实大有玩味。

首先,试想,如果王熙凤不来,贾琏和平儿继续一个在屋内一个在屋外调笑,那对于平儿其实是一种享受。因为那个时候贾琏是对她动了情的,而她是不能够和贾琏真的做那事的,因为王熙凤醋劲大,所以只能拿语言调笑。而且,这样,平儿既可以感受贾琏对她的强烈的爱意,又可以维护王熙凤,所以这是平儿乐于做的。

其次,平儿和贾琏在屋内,其实已经有着强烈的情感交流。平儿要贾琏感激她,贾琏感激之下就要求欢,平儿不干,贾琏气恼,如果抛开两个人的身份,看哪种场景,其实就是恩爱的小夫妻俩在调情呢。我想,那时,不只贾琏动情了,其实平儿也是动情了的。我们看对平儿的描写,“指着鼻子,摇着头儿,笑道”、“咬牙道”、“夺手跑出来”是那样的善于撒娇和有情调,正像贾琏说的“浪”。

第三,虽然平儿对贾琏的评价是“行动便有个坏心”,但可以看出来,作为贾琏的女人,平儿还是很维护贾琏很爱贾琏的。其实平儿的“浪”,正是一个女人在自己男人面前的矫情呀。

这就是平儿的一颗“女儿心”。既爱贾琏,又要顾及王熙凤的感受,可是在内心,作为一个女人,平儿何尝不需要贾琏的爱抚呢?

正是在这种时候,王熙凤进来,中止了平儿和贾琏的交流,也扑灭了贾琏和平儿的情欲,不仅如此,王熙凤还要调侃平儿,根本不知道平儿的寂寞的既爱贾琏又顾及她的心,于是,一贯温顺的平儿终于生气了,这种生气,既有维护王熙凤而不被领情的失望,更包含着和贾琏情感交流被打断、情欲之心被浇灭的失落。

于是,我们可爱可怜的平儿,终于摔了王熙凤的帘子。

 167、贾府没把林黛玉当外人的又一证据
 

我想告诉关心我和已经习惯看我博客的朋友一个事实,就是我在从头细读《红楼梦》。之前的很多文章,都是在细读之前写出来的。这次细读,读得很慢,一旦觉得有问题可写,就停下来,写好一个,再继续读。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一是可以在细读中不断修正自己此前的观点和判断,因此,文章的前后有出入是肯定的,但以后者为准;二是可以在细读中不断巩固自己此前的观点和判断,因此,文章的前后有互证和补充也是肯定的,也以后者为准。

前一种情况,使我惶惑,觉得对不起大家,误导了大家,可是,毕竟我也是人,也会犯错,希望大家谅解。而后一种情况,则是惊喜,在窃窃于自己的观点成立时,也“暴露狂”式的想和大家分享。很显然,这篇文章属于后者,大家看题目就应该猜到。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虽然我读过很多遍《红楼梦》了,而且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但是,《红楼梦》毕竟太过于博大精深了。因此,肯定有很多细节是我没有注意到的,也有很多细节我是记不住的,这才会导致上一篇文章《红楼梦中袭人是怎样离开贾府的?》中出了这样的洋相,在袭人的母亲死了以后还说袭人是袭人的母亲和哥哥赎出去的。我感谢那位尖刻的朋友指出了我的这个错误,也改正了,但是,我不喜欢他对我的指责,毕竟,我写博客,写《红楼梦》,完全是出于爱好,也是由衷的想和大家分享,并不是图什么私利。如果您看了我的文章,赞同也好不赞同也罢,都可以,但是,请别骂人。我想,我出的错还不至于要受到这样的待遇。

好了,言归正传吧。

记得拙文《贾母谓我家四个女孩包括林黛玉吗》曾经说过,贾母在对薛姨妈说我家四个女孩全比不上宝钗的话时,所指四个女孩不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而是指林黛玉、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当时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次细读,在读到二十二回贾母为薛宝钗过生日时,再次找到了证明贾母以及贾府没把林黛玉当外人的又一个有力证据。请看:

“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

在我看来,这句话,再次证明贾母及贾府早已经不把林黛玉当外人了,从深处了想,其实曹雪芹老先生也没把林黛玉当外人了。

所以,也正因为如此,紧接着来了一段倒叙,写当天早上,贾宝玉在发觉林黛玉不在之后才立马去寻找了,并有如下描写: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听那一出?我好点。”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就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听,这会子犯不上呲着人借光儿问我。”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着咱们的光儿。”

   这“他们”自然是指薛姨妈、史湘云和宝钗了,而“咱们”自然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了。也就是说,无论贾母、贾宝玉还是贾府都没有把林黛玉当外人。

168、林黛玉该生贾母的气吗?

小说第二十二回,写贾母给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很显然,林黛玉是动了气的。这种气,是很隐晦的指向自己的外祖母贾母的。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妨先来分析分析。

首先,林黛玉虽然父母双亡,但因为有一个嫡亲的外祖母照顾,其实相对来说,是很幸福的。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贾母是非常娇惯林黛玉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在贾府小姐的例钱之外,贾母私下还给了林黛玉另一份钱,所以林黛玉相比于迎春、探春和惜春这些贾府正牌小姐来,出手更为阔绰,要么给送东西来的小丫鬟佳蕙一大把钱,要么给送东西来的婆子钱去喝酒斗牌;二是通篇小说前八十回,没见到一次贾母哪怕是含蓄的隐射的批评过林黛玉,而林黛玉倒是常常在众人面前甚至在贾母面前无情的打击贾母的命根子贾宝玉,而贾母从来都是装聋作哑只当没看见;三是即使林黛玉和贾宝玉吵架,动静闹大了,甚至把贾宝玉搞得摔玉大哭以及疯疯癫癫的,平心而论,很多时候都是林黛玉过于任性造成的,但贾母也从来没说过林黛玉一次,要骂也只是骂丫鬟,说没有照看好他俩,甚至就是自己急得大哭起来也不肯责骂林黛玉一句。

这说明什么?说明贾母对林黛玉的宠爱甚至是纵容,其实是不亚于贾宝玉的。也因此,可以说,林黛玉在贾母那里,其实是一个被惯坏的孩子。这样一个孩子,当她受到冷落的时候,自然要撒气咯。

其次,林黛玉不高兴是因为担心和紧张。

在此之前我写过多篇文章(见拙文《“金玉良缘”是场蓄谋已久的阴谋》、《王夫人是如何“挤兑”林黛玉的?》和《林黛玉果真是“小心眼儿”吗?》),论述王夫人和薛姨妈策划的“金玉良缘”阴谋是如何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尤其是林黛玉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的。因此,林黛玉对于自己唯一可以依靠的外祖母的态度变化是异常敏感的。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而且因为是十五岁的生日,比给她林黛玉过生日还要隆重,因此,林黛玉紧张生气是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

第三,林黛玉是嫉妒薛宝钗有母亲有兄弟有姨妈照顾的。

确切的说,林黛玉虽然有贾母的照顾,但是,毕竟只有一个人在力挺她。薛宝钗不一样,虽然父亲早逝,但还有母亲还有兄弟和堂兄妹,而且还有疼爱她的姨妈王夫人。因此,林黛玉的内心其实是孤独的,她也是嫉妒薛宝钗的。这在她后来和薛宝钗的谈话时所谓的“司马牛之叹”已经表露无疑了。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林黛玉在薛宝钗过生日的那天是独自在屋里生闷气的。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听那一出?我好点。”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就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听,这会子犯不上呲着人借光儿问我。”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着咱们的光儿。”

贾宝玉好说歹说,才哄得自己心爱的林妹妹和他一起去出席薛宝钗的生日宴会。

那么,林黛玉该不该生贾母的气呢?

我以为,不应该。

因为,也许从林黛玉那里,这些理由都说得过去,但林黛玉没有看到:

第一,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是待客之道。

因为就在上述贾宝玉劝哄林黛玉那一段之前,就连作者曹雪芹先生都忍不住跳出来说了:

“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

聪明的林黛玉当然不知道贾母的隐情,但全知全能的作者却忍不住了,仿佛是不忍心林黛玉错怪她的外祖母一样,已经跳出来把事情挑明了,你黛玉是贾府自己人,是主人,怎么可以和一个客人去计较呢?这是我看到的曹雪芹最明显的一次带着爱意的对林黛玉的小小的批评。

第二,就在薛宝钗的生日宴会上,贾母对于林黛玉的溺爱和安抚再一次表露无疑。

以贾母的老辣,她是不可能不知道黛玉生气了的,且看贾母如何化解: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面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出《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又让薛姨妈,薛姨妈见宝钗点了,不肯再点。贾母便特命凤姐点。凤姐虽有邢王二夫人在前,但因贾母之命,不敢违拗,且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先点了一出,却是《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命黛玉点,黛玉又让王夫人等先点。贾母道:“今儿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乐,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儿的唱戏摆酒,为他们呢?他们白听戏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戏呢!”说着,大家都笑。黛玉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按出扮演。

这段话,其实是贾母在告诉林黛玉,丫头,别担心,我只是在给你二舅妈王夫人面子,真正把薛宝钗、薛姨妈当客来看待,你才是我的心头肉呢。

其一,除了客薛宝钗以外,贾母是让林黛玉是第二个点戏的,而在林黛玉之前点戏的是贾府的当家媳妇王熙凤。这样的排列非常有意味,也就是说,贾母的打算就是要让林黛玉像王熙凤一样将来成为贾府的媳妇;

其二,林黛玉点戏的排列,已经是把薛宝钗当客,把林黛玉当自家人了。

其三,贾母的话,话里有话。她对林黛玉说:

今儿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乐,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儿的唱戏摆酒,为他们呢?他们白听戏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戏呢!”

老到的贾母其实是在告诉林黛玉,我和你是一起的,我始终是支持你的,他们和我们,我是分得清的。就这样一席话,贾母不仅安抚了外孙女,而且解开了林黛玉的心结。

多么睿智的贾母呀,即便是遗传了她的聪慧的外孙女林黛玉也没能看懂,所以才错怪了她老人家。

169、薛宝钗怎样因贾母为其过生日而狂喜?

    说实话,读过小说第二十二回贾母为薛宝钗过生日一节的朋友,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感觉到奇怪,说我言过其实。因为,在那段文字里,写得最明显的,是贾母对薛宝钗的欣赏、王熙凤对薛宝钗生日的重视,以及林黛玉的失落,那里就写了薛宝钗的狂喜呢?

其实,薛宝钗的狂喜心情,我也是细细品味才觉察出来的。

表面上看起来,薛宝钗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所谓“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所谓“一问摇头三不知”,是一个“木头”一样的人。

但是,如果看过拙文《如何客观看待薛宝钗》、《“金玉良缘”是场蓄谋已久的阴谋》的朋友应该知道,在一开始,在薛宝钗入选皇宫的梦想失落之后,她是想嫁给贾宝玉的。为此,她才违心的参与到母亲薛姨妈与姨妈王夫人精心炮制的“金玉良缘”阴谋中,向林黛玉步步施压。我们不要忘记,贾母为薛宝钗过生日的时候,正是“金玉良缘”阴谋正在抓紧实施的时候。而在这个时候,能够争取到贾母为薛宝钗过生日,在“王氏集团”看起来,无疑是重大胜利,当然,对于薛宝钗来说也是如此,自然是可喜可贺的了。正如她的对立面,林黛玉为此闷闷不乐,需要贾宝玉去哄才肯参加薛宝钗的生日一样。

可是,即使是这样,大家也会奇怪,即便你如此说是对的,可是,我们并没有看见薛宝钗怎么欢喜和激动呀?

真的吗?我们不要忘记了,薛宝钗可是个非常含蓄的人。可是,再含蓄的人,只要她高兴了、激动了、得意了,就总会露出痕迹来。我以为,薛宝钗的狂喜心情,正是通过她点的戏的“喜剧色彩”体现出来的。

在生日宴会上,薛宝钗点了两出戏,第一出是这样的:

点戏时,贾母一面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出《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

第二出戏呢: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这两出戏,正如贾宝玉所说是“热闹戏”。而且,薛宝钗为什么点这两出戏,似乎也有交代,就是如王熙凤所想一样:

凤姐虽有邢王二夫人在前,但因贾母之命,不敢违拗,且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先点了一出,却是《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

因此,薛宝钗点两出热闹戏是很正常的。一来是贾母喜欢热闹喜庆,二来是自己的生日,本该庆贺的。可是,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她和贾宝玉的对话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更重要的,是因为薛宝钗由于得到了贾母的重视而狂喜的激动难耐的心情呀!且看:

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那词藻中有支《寄生草》,填得极妙,你何曾知道。”

这段话,虽然是薛宝钗在辩解其实这出戏是有其深沉之处的,但是,我们细细体味,几乎可以想象出一贯守拙的薛宝钗在此时说起戏来时如何的兴奋如何的眉飞色舞,这对于一贯沉稳的薛宝钗来说,是很反常的。这正好表明了薛宝钗此时的狂喜心情。而尽管她振振有词,一再辩解,我们也不能不认定,那两出热闹的《西游记》和《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反映的正好是就是她此刻喜悦而激动的心情!

可是,不管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都低估了贾母的智慧了。这场为薛宝钗过生日,不过是贾母先礼后兵,给足王夫人面子的一场戏而已。只要看过拙文《林黛玉该生贾母的气吗?》的朋友都知道,贾母其时在此间,不仅给了林黛玉暗示和安抚,也给了薛宝钗和薛姨妈以暗示,甚至连曹雪芹先生都按耐不住跳了出来说:

至二十一日,贾母内院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的小戏,昆弋两腔俱有。就在贾母上房摆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馀者皆是自己人。

论理,林黛玉也是客,可是,曹雪芹已经说了,林黛玉早已经不是贾府的客了,是贾府的人了,而这,自然是曹雪芹笔下的贾母和贾宝玉的意思了。

    贾母的高深智慧,使得所有人都没有看破其中玄机,为此林黛玉气恼,薛宝钗狂喜,可见,她们再怎么聪慧,都不是老辣的贾母的对手呀。这时的贾母,已经有点如来佛的味道了。
 
170、《红楼梦》之贾元春为啥要搞诗歌赛
 

       小说第十七十八回,写皇贵妃贾元春省亲。在省亲当中,贾元春一时兴起,搞了个诗歌赛。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李纨、迎春、探春、惜春诸人题诗大观园各处。

   这一节,表面看起来,是为助兴,很容易忽视,我也是如此,读到二十二回了,方感觉出点味道,于是折回头来再读。那么,为什么说这一节很有意思呢?我以为,其时,贾元春搞诗歌赛是幌子,为她疼爱的弟弟贾宝玉找老婆才是目的。

   为便于论述,我们不妨来看看小说描写的不同寻常之处。

   首先,贾元春和贾宝玉的关系名为姐弟实则同于母子,感情非常之深。

   小说这样写道:

只因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幼 弟,贾妃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独爱怜之。且同侍贾母,刻不相离。那宝玉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虽为姊弟,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兄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祖母之忧。”眷念之心,刻刻不忘。

贾元春与贾宝玉的姐弟情深,于此见矣。

其次,贾元春是在看到了长相气质出类拔萃的林黛玉与薛宝钗之后突然想到自己的弟弟贾宝玉的。

且看:

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请即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道:“果进益了。”贾政退出。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姐妹不同,真是娇花软玉一般。元妃因问:“宝玉因何不见?”贾母乃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引进来。小太监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大家要注意,这里面有贾妃的一个很明显的心理行为逻辑。先是知道弟弟宝玉学问长进了,然后看到林黛玉和薛宝钗长相气质出众,然后突然开始过问弟弟贾宝玉。这已经很显然是要让弟弟和林黛玉、薛宝钗站在一起比比看,谁更合适了。

还有,作为如母亲般的长姐,看到出色的女孩,想到自己的弟弟,是非常正常且在自然不过的感情了。这同样源于姐姐对弟弟的疼爱。

第三,很可能是看到弟弟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站在一起非常般配之后,贾妃决定进一步考察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才能,于是才搞了一场诗歌比赛。

第四,而诗歌比赛的结果,果然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力压群芳。

小说中写贾妃看过众人的诗歌后,这样评价:

元妃看毕,称赏不已,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

这样一来,更坚定了贾宝玉妻子就在薛林二人之间的决心,既然无论长相气质还是才华都堪与宝玉相配,贾妃自然满心欢心,称赏不已了。

第五,其实贾妃的这番心思,是很多人都看懂了的,于是被拉来陪赛的李纨、迎春等人都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且看:

迎春、探春、惜春三人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然自忖似难与薛林争衡,只得勉强随众塞责而已。李纨也勉强作成一绝。

这里面,众人诗才不及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一层,更重要的一层是,大家都已经看出来了,贾元春实际上是要考察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才能,自己不过是陪衬而已,因此,也就是应付应付而已。

至此,我们当可以看出,贾元春在省亲之际搞的诗歌赛,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深意的,那就是借机考察一下,薛宝钗和林黛玉,谁更适合做自己的弟媳。

   而这,也正好呼应了贾元春和贾宝玉名为姐弟实同母子的深厚感情。至于这番考察引起了那些波澜,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说到。

171、林黛玉难得一见的“逞能”

林黛玉这个小女子,很是有些仙气的。这种仙气,很大程度在于她的超脱和恬淡,以及“喜散不喜聚”的性格。在我看来,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性格能够彻底的征服贾宝玉,并且长久的吸引贾宝玉。薛宝钗为什么完败给林黛玉,恰恰就是因为她身上并不具备这种仙气,相反,倒是“世俗”的东西太多了。

但是,我们说,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绝对。即使对于林黛玉也是如此。这不,在贾元春省亲时举办的诗歌大赛中,林黛玉就不能免俗,一改超脱孤傲的性格,有些耐不住寂寞,而且呈起能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吧。

首先是诗作得到了贾元春的赏识而犹不甘心。

众人的诗写出来后,贾妃已经有很明确的评价,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作,给予了肯定:“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意思是说,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诗作,出类拔萃,远远超过了其他人的。

其次是不甘心和薛宝钗并列第一,以及第三是感觉到只做一首诗不能尽兴。

且看: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做,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这段话表明,林黛玉高度重视这次诗歌赛,不仅想全面的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也想把薛宝钗比下去,独占鳌头。

我们知道,后来众姐妹在大观园是有诗社的,姐妹们做了诗,也是要评个第一第二的。而林黛玉的诗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夺冠,但是,我们看到,林黛玉是不大放在心上的,得第一也不会太高兴,不得第一也无所谓,很超脱的。可是,为什么偏偏在这次比赛中如此心情急迫的想逞能呢?

原因当然只有一个。就是拙文《红楼梦之贾元春为啥要搞诗歌赛》曾经分析的那样,此次诗歌赛,其实意义重大,是贾宝玉的皇妃姐姐,在为弟弟贾宝玉选择未来的妻子呢。与贾宝玉有着深邃而真挚的感情的林黛玉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呢?

如此一来,她的急切的想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可以理解了。原来,她是想要赢得贾元春的心,进而为自己与贾宝玉的婚姻铺平道路呀。

好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子。

可是,我要说的是,抱有这种心态的,不惟是林黛玉,其实薛宝钗也是如此。这就集中的体现在二人帮助贾宝玉作诗一事上。

贾宝玉因为自幼系姐姐教养,因此贾妃要考他的学识,独要他做四首诗。不幸的是,在老姐面前,贾宝玉有些江郎才尽。

一开始是不能很好的揣摩体味姐姐的意思,用词不当,在薛宝钗的提醒下把诗中的“绿玉”改成了“绿蜡”。

后来是林黛玉帮他写了第四首,而恰恰第四首就是作得最好的一首,得到了贾妃的肯定,所谓“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

也就是说,在这次诗歌大赛中,林黛玉其实是展示了自己的才华的,也确实是得了第一的。试想,姐妹的诗,她和薛宝钗并列第一,贾宝玉的诗歌中又是她代作的哪一首夺冠,林黛玉不是名副其实的冠军?

可是,林黛玉赢得了这次比赛,就赢得了她与贾宝玉的婚姻吗?关于这一点,我将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说到。

172、贾元春选择谁来做贾宝玉的妻子

皇贵妃贾元春在弟弟贾宝玉的未来妻子人选上,其实是有主张的。

小说第二十九回,贾妃要贾府到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顺带着把端午节的礼物也送来了,其中宝玉和宝钗的就是一样的。这当然是有深意的,就连宝玉也坐不住了,说:“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这已经实实在在的说明,在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贾元春是作出了选择的,那就是她主张薛宝钗来做贾宝玉的妻子。

可是,贾元春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在我看来,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的原因,是拙文《红楼梦中贾母如何破解金玉良缘》中说到的,贾元春的母亲王夫人是暗中做了女儿的工作的,按照宫里的规矩,贾母和王夫人是可以一个月一次到宫里探望贾元春的,因此,王夫人做工作很方便。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贾元春是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的。而这种分析和判断,就发生在贾元春在第十七十八回省亲时举办的诗歌比赛上。

我们注意到,贾元春对于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诗才是这样评价的:“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意思是说,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诗作,出类拔萃,远远超过了其他人的。

可是,接下来,在考察贾宝玉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使贾元春做出了最终的判断。这两件事情就是薛宝钗“点醒”贾宝玉和林黛玉帮助贾宝玉写诗。正是这两件事情,使贾元春倾向于选择薛宝钗。

为什么?

一方面是薛宝钗点醒贾宝玉在诗作中不要用“绿玉”而用“绿蜡”,表明:

1.       薛宝钗是很能揣摩贾元春的心思的;

2.       薛宝钗的帮助是名副其实的帮助,是以宝玉为主,自己为辅,是符合为妻之道的,

也是符合礼仪的。

    这二者,都是注重道德修养的贾元春所乐于看到的。

另一方面林黛玉居然代贾宝玉作诗,则表明:

1.在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关系中,林黛玉是处于主导的强势地位的;

2.林黛玉的帮忙,已经不是帮忙了,而是越俎代庖了,不仅率性而为,而且有违礼仪,甚至有些离经叛道。

这二者是作为姐姐的贾元春所不乐于看到的,也是不赞成的。

因此,贾元春对比薛林二人的行为,做出了判断。而判断的结论,其实已经隐含在薛宝钗点醒贾宝玉的话中了,请看:

彼时宝玉尚未做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院”两首,正做“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典故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说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都忘了么?”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意,笑道:“该死,该死!眼前现成的句子竟想不到。姐姐真是‘一字师’了!从此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宝钗也悄悄的笑道:“还不快做上去,只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一面说笑,因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

大家注意几个细节:

1.之前贾宝玉对自己将来要住的房子的题匾是“红香绿玉”;

2.姐姐贾元春不喜欢,改成了“怡红快绿”;

3.贾宝玉之所以题“红香绿玉”,其实暗喻的是他和林黛玉的关系;

4.而这个题词被姐姐贾元春改了;

5.贾元春的意思,已经借薛宝钗的口说出来了,贾元春不喜欢“红香绿玉”,也就是说,贾元春其实是不赞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好的。

至此,我们在看见薛宝钗揣摩别人心思的高超本领之外,也不能不为率性天真的林黛玉捏一把冷汗了,她急切的想表现自己的诗才(见拙文《林黛玉难得一见的“逞能”》),可是却偏偏把自己离经叛道的一面表现了出来,被贾元春否定了。

作为与弟弟贾宝玉情同母子的贾元春,完全从弟弟的幸福考虑,因此,选择了性格更为平和老成的薛宝钗,于是,才有了小说第二十九回赐礼物时,贾宝玉与薛宝钗的一样的变故。这显然是出乎贾宝玉预料的,也是出乎林黛玉意料的,当然更出乎贾母的预料。

    且看贾母如何解开贾妃的心结,使她回心转意,改弦更张的。

173、贾元春为何放弃了薛宝钗?

       不用否认,贾元春一开始看中的并不是林黛玉,而是薛宝钗。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贾元春后来在弟弟贾宝玉的婚事上是打了退堂鼓的。

小说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贾母面对王夫人、薛姨妈的咄咄逼人之势,以及贾元春端午节赠礼独宝玉与宝钗一样的暗示,以及唆使张道士提亲,不动声色的破解了金玉良缘的阴谋(见拙文《红楼梦中贾母如何破解金玉良缘》)之后,直到第八十回,贾元春再也没有干涉过贾宝玉的婚事,再也没有干过给宝玉与宝钗一样赠礼的事情,这说明,就在清虚观打醮之后,贾元春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一度积极认同母亲王夫人的选择并积极支持转为沉默、退出了。也就是说,在贾宝玉到底娶林黛玉还是薛宝钗的事情上,她不再表态了。

这是为什么?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贾母在清虚观的表态以及暗示。

首先,贾母是贾府之中唯一可以与贾元春平等对话的人。

一是是祖母;二是贾元春自幼是贾母抚养教育长大的,感情非同一般。因此贾母不仅可以在清虚观打醮时当面顶撞贾元春的意愿,也可以在事后与贾元春交换意见。

其次,贾母选择林黛玉而非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贾元春。

大家知道,贾元春能够有今天的贵妃地位,是因为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她的封号就是“贤德妃”。贾府之所有有今天的声望,也是与自宁荣二公以来积攒的德行有关,而且,贾元春的入选、晋升与贾府的声望是密切相关的(见拙文《红楼梦之贾府凭啥是“有德之家”》)。而大家也知道,薛宝钗入选皇宫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薛家的“失德”,她的哥哥薛蟠无恶不作,为抢英莲打死了冯渊,犯下命案之后又逍遥法外(见拙文《薛宝钗为何“落选”?》)。而与这样的人家结亲,是不符合贾府的利益的,也是不符合贾元春的利益的。一旦在贾母的点醒下贾元春意识到了这一点,贾元春是会立马改变主意的。

第三,贾母有点醒贾元春的机会。

小说中说了,按照宫里的惯例,作为祖母的贾母以及作为母亲的王夫人每月有一次探望贾元春的机会。也就是说,贾母完全可以当面暗示贾元春,你作为宝玉的姐姐,宝玉选择薛宝钗作为妻子是有可能影响到她贤德妃的声望的。

第四,贾元春由于深爱弟弟贾宝玉,在为贾宝玉选择妻子时确实是完完全全站在贾宝玉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没有把自己的利益考虑进去。而她的奶奶贾母点醒了她。

以贾元春的地位,她的幸福,不仅关乎她自己,也关乎整个贾氏家族的兴旺,贾元春其实就是贾府真正的最大的靠山(见拙文《《红楼梦》中贾府的靠山是谁?》),所以,贾府考虑任何问题,都首先要从维护贾元春的地位出发,即使贾元春本人也是如此,这是贾府的思维方式,因此,当贾元春意识到弟弟贾宝玉与薛家联姻有可能玷污贾府“有德之家”的声誉、并间接的影响到自己的声誉时,她就决定放弃原本看好的薛宝钗,而默许奶奶贾母的主张,让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合了。

于是,在贾母的当众抵制以及私下做工作后,原本一心只为弟弟贾宝玉的幸福考虑的贾元春突然如醍醐灌顶般醒悟了。当然,由于此前的行为,她不好明显的改变主张,但沉默是可以的,退出是可以的,把宝玉的未来的决定权交给祖母是可以的。

   就这样,贾元春最终放弃了薛宝钗。

 174、薛宝钗怎样酿就了自己的婚姻悲剧?
         

从大了说,《红楼梦》里每一个人物的悲剧都是社会悲剧和时代悲剧。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不过是后人阅读的一种“阐释”而已。而我们也不要以为,曹雪芹是伟大的作家,就什么见识都超越时代超过常人。

套用一句老话,曹雪芹也是人,不是神,因此,曹雪芹除了是一位伟大作家、一个唯美主义者外,他还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神秘主义者和宿命论者。其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除了感叹世事无常外,还隐隐的认为,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前世注定的,都是逃脱不了的。

而关于薛宝钗的命运,也是如此。曹雪芹在文字当中已经传达出这样的观点,那就是,薛宝钗和贾宝玉的悲剧婚姻其实早已经注定,而且,就是薛宝钗自己一手造成的。

怎么说呢?

记得拙文《薛宝钗怎样因贾母为其过生日狂喜》曾经说过,薛宝钗为了掩饰自己因贾母为其过生日的狂喜心情,故意举出了其所点的“热闹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所谓“深沉”之处,不想在无意之中,点醒了贾宝玉的“佛缘慧根”。

小说第二十二回,是这样写的:

宝玉道:“你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排场词藻都好呢。”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更不知戏了。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 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只《寄生草》,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给我听听。”宝钗便念给他听道:

  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摇头,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黛玉把嘴一撇道:“安静些看戏吧!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

我们知道,贾宝玉和薛宝钗后来是结了婚的,而贾宝玉最终也是出家做了和尚的。而薛宝钗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她为了掩饰自己的喜悦心情(以为贾母看中了她做贾宝玉的妻子),用这出热闹戏中的一首叫《寄生草》的悲伤的词来做幌子,不想,这首词却深深的打动了贾宝玉,所谓“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是也。

至于怎么打动的,却也在小说的第二十二回。原来,因为史湘云的到来,贾宝玉身陷与林黛玉与薛宝钗与史湘云甚至于袭人的纷繁关系中难以平衡难以自拔,遂自寻烦恼,也做了一首词叫《寄生草》。

小说是这样写的:

宝玉听了,方知才和湘云私谈,他也听见了。细想自己原为怕他二人恼了,故在中间调停,不料自己反落了两处的数落,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内“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句,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如今不过这几个人,尚不能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想到其间,也不分辩,自己转身回房。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的,一言也不发,不禁自己越添了气,便说:“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了,也别说话!”那宝玉不理,竟回来,躺在床上,只是闷闷的。袭人虽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只得以别事来解说,因笑道:“今儿听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宝玉冷笑道:“他还不还,与我什么相干?”袭人见这话不似往日,因又笑道:“这是怎么说呢?好好儿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姐儿们都喜喜欢

欢的,你又怎么这个样儿了?”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姐儿们喜欢不喜欢,也与我无干。”袭人笑道:“大家随和儿,你也随点和儿不好?”宝玉道:“什么'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只是赤条条无牵挂的!”说到这句,不觉泪下。袭人见这景况,不敢再说。宝玉细想这一句意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站起来,至案边,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毕,自己虽解悟,又恐人看了不解,因又填一只《寄生草》,写在偈后。又念了一遍,自觉心中无有挂碍,便上床睡了。

    谁知黛玉见宝玉此番果断而去,假以寻袭人为由,来看动静。袭人回道:“已经睡了。”黛玉听了,就欲回去,袭人笑道:“姑娘请站着,有一个字帖儿,瞧瞧写的是什么话。”便将宝玉方才所写的拿给黛玉看。黛玉看了,知是宝玉为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又可笑又可叹。便向袭人道:“作的是个玩意儿,无甚关系的。”说毕,便拿了回房去。

  次日,和宝钗湘云同看。宝钗念其词曰: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看毕,又看那偈语,因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存了这个意思,岂不是从我这支曲子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说:“快烧了罢。”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

请原谅我这样的长篇大论的引用,不过是要让大家更好的体味其中的深意而已。很显然,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境界,已经击中了贾宝玉心灵的最深处了。

而同为深爱着贾宝玉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气质。

首先,以林黛玉的博学和聪慧以及对贾宝玉的了解,薛宝钗所说的《寄生草》的词会对贾宝玉的人生换造成重大影响,她不会不知道。所以,才会在薛宝钗和贾宝玉说那首词时,林黛玉及时制止,并讽刺贾宝玉不好好看戏,“装疯”。却原来,这并不是林黛玉见贾宝玉和薛宝钗谈得来的嫉妒,而是忧虑之下的及时制止。

其次,而相比之下,薛宝钗对贾宝玉的了解就比林黛玉差很多了,也因此,她才会很冒失的说出那首词来。

第三,在知道那首词对贾宝玉造成了很难消除的消极影响时,一贯沉稳的薛宝钗急了,自我检讨,而且命令烧了那首词,她采用的是强硬的措施。这与她后来与贾宝玉结婚以后态度强硬的“规劝”如出一辙,也加剧了贾宝玉作出了出家的决定,可谓适得其反。这都因她不如林黛玉懂贾宝玉。

第四,而林黛玉不同,她是立即采用辩论的方式去积极的消除对贾宝玉造成的消极影响,去帮助贾宝玉。总之,林黛玉知道怎么去“管理”贾宝玉而且让宝玉心服口服,而薛宝钗就不行。

因此,薛宝钗和林黛玉,虽然都是为贾宝玉好,都想着将来嫁给贾宝玉,自然,都不愿意贾宝玉有出家的思想。但是,薛宝钗是无意之中为自己以后婚姻生活的“守寡”埋下了伏笔,并且采取的方式也实在欠妥;而林黛玉则先是阻止后是积极的帮助贾宝玉走出消极出世的念头。

同样的爱,却有着不同的表现,也有着不同的归宿。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心心相惜以及与薛宝钗的貌合神离,其实早已注定。 

175、史湘云为何离开了贾府?

我相信,曹雪芹如果把关于《红楼梦》的一切事情都写出来的话,它的篇幅是不会亚于日本的长篇名著《源氏物语》的。而也正因为小说省略了很多东西,也才一直吸引着红迷朋友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的。

大家知道,小说中的史湘云一出场就是不在贾府的,她是来贾府玩的。可是,从小说的描写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史湘云是在贾府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也就是说,小时候的史湘云是生长在贾府的,只是,在林黛玉来贾府之前,离开了而已。史湘云的贴身丫鬟翠缕,原来就是贾府的丫鬟,也同袭人、晴雯、紫鹃一样是贾母配送了来专门伺候史湘云的,后来史湘云回史家,才带到了史家。大家必须注意这个细节,也就是说,史湘云在贾府,待遇一度是和林黛玉差不多的。小说第二十一回就写到翠缕说贾宝玉爱吃胭脂爱和女孩子混的毛病“多早晚才改”,说明,对贾宝玉是很熟悉,很了解也很随意的。

我们还知道,史湘云其实是个孤儿,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死了,而她的叔叔婶婶对她并不好。那贾母为什么会对一个孤儿采取先接纳后又放弃的态度呢?

这其中,其实隐含着一个关于史湘云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与贾宝玉有关,也与林黛玉有关,当然更与贾母有关。

在此前的很多文章中我曾经说过,贾母力主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而反对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遏制王夫人的势力扩张(见拙文《贾母王夫人关于贾宝玉婚姻的争斗》、《贾母为何力主宝玉和黛玉结合?》)。也因此,在为贾宝玉选择妻子上,贾母的一条底线就是,不再娶王家人。也因此,除了王家人以外,贾母可以选择的,其实就是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女孩。正如王夫人选择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女孩一样。

也因此,我要说的是,在林黛玉之前,贾母一度是相中了自己娘家史家的小姐史湘云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把史湘云接到贾府来与贾宝玉一起成长的。

由是观之,我们当可以看见,贾母之所以接林黛玉来,疼爱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却是要提早下手,争取主动,来个“鸠占鹊巢”。因为在此之前,这种伎俩,贾母已经在史湘云身上用过一回了。

那么,史湘云为何后来又被送回去了呢?

我想,最主要的,是因为贾母最后还是没有相中史湘云。从小说第二十二回史湘云的言行甚至林黛玉对她开玩笑以及她与林黛玉闹矛盾的描写来看,史湘云至少有三点是不入贾母“法眼”的。

第一、有点大舌头。

正如林黛玉开她的玩笑的,把“二”叫成了“爱”,把“二哥哥”叫成了“爱哥哥”。这对于像贾府这样的人家像贾宝玉这样的公子的妻子来说,是有点不堪的。

第二、史湘云男孩子脾气太重,过于大大咧咧。

这一点,作为贾宝玉的妻子,也是不行的。在这点上,史湘云不如薛宝钗,也不如林黛玉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第三、过于爽直天真,容易上当。

我们只要看之后史湘云如何很轻易的就与薛宝钗结成死党就不难看出,史湘云太天真太过于轻信太容易上当了。以她的智商,以后是撑不起荣国府来的。在这一点上,她也比不上薛宝钗和林黛玉。

而且,我们还必须注意一个细节,史湘云来贾府,是被安排了跟林黛玉住在一起的,这里面也有贾母的意思。因为在贾母看来,林黛玉是自家人(见拙文《贾母谓我家四个女孩包括林黛玉吗》和《贾府没把林黛玉当外人的又一证据》),史湘云应该与林黛玉好才对,薛宝钗是客人,可是,史湘云很快就与林黛玉搞僵了,而与薛宝钗搞在一块了。这些,虽然是后来的情节,但足以证明史湘云的没有大局观。

我想,正是上述性格和生理方面的特点,使贾母最终放弃了史湘云。后来,才考虑的林黛玉,而林黛玉在上述三方面,显然比史湘云出色,因此,也才得到了贾母长久的支持。

其实关于史湘云曾经的角色,我们是可以从史湘云一到贾府就与林黛玉的紧张关系看出来的。

林黛玉来贾府好几年了,之前史湘云的事自然知晓一些,因此一来就打击史湘云把“二哥哥”叫成“爱哥哥”。而一贯大大咧咧男孩子气的史湘云也破例不干了,拿出薛宝钗来气林黛玉。

后来,更是因为看戏时说有个戏子像林黛玉、并因为贾宝玉使眼色暗示而生气而要回家,这些,都是史湘云和林黛玉与贾宝玉有的或者曾经有的特殊关系造成的。

林黛玉看到贾宝玉以前的小朋友,自然要醋一醋,而史湘云想到自己被贾母培养又放弃的经历自然不痛快,这个世界上,有谁愿意提起自己的伤心事呢?更何况,史湘云和贾宝玉还是很要好的呀。不然,何以,能够为贾宝玉编辫子呢?

    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史湘云曾经在贾府发生过的几乎要成为未来贾宝玉的妻子后来又被贾母放弃的经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贾母到底有多疼爱林黛玉,看这十个细节就知道了
薛宝钗为嫁宝玉,经常三更半夜做一件隐秘丑事,最终被晴雯抖了出来
红楼梦:一只金麒麟引出五个人五种反应,宝钗最无趣,探春最无辜
红楼梦里薛宝钗的无奈,在贾母眼中孙媳妇的人选,她只能排第四位
元春省亲后,湘云为何立刻前往贾府?宝玉不明白,贾母却看得透彻
除林黛玉和薛宝钗,此女被贾母出言证明与贾宝玉也有一段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