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20)

 

谁说贾母不会为贾宝玉林黛玉主婚?

    一直以来,至少是我用博客专门写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以来,就有一种观点存在,那就是,他们认为,从封建礼教的角度,子女的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贾母是祖母了,断不会越过儿子儿媳,去插手贾宝玉的婚事,所以,不可能出现贾母力主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婚的事情。

     果真如此吗?我以为不是。

     首先,就在第五十七回,贾母就越过很多人,为邢岫烟和薛蝌结合做了主。不信,咱们来看看:

     因薛姨妈看见邢岫烟生得端雅稳重, 且家道贫寒,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便说与薛蟠为妻。因薛蟠素习行止浮奢,又恐遭踏人家的女儿。正在踌躇之际,忽想起薛蝌未娶, 看他二人恰是一对天生地设的夫妻,因谋之于凤姐儿。凤姐儿叹道:"姑妈素知我们太太有些左性的,这事等我慢谋。"因贾母去瞧凤姐儿时,凤姐儿便和贾母说:"薛姑妈有件事求老祖宗, 只是不好启齿的。"贾母忙问何事,凤姐儿便将求亲一事说了。贾母笑道: "这有什么不好启齿?这是极好的事。等我和你婆婆说了,怕他不依?"因回房来, 即刻就命人来请邢夫人过来,硬作保山。邢夫人想了一想:薛家根基不错,且现今大富, 薛蝌生得又好,且贾母硬作保山,将机就计便应了。贾母十分喜欢,忙命人请了薛姨妈来。二人见了,自然有许多谦辞。邢夫人即刻命人去告诉邢忠夫妇。他夫妇原是此来投靠邢夫人的,如何不依,早极口的说妙极。贾母笑道:"我爱管个闲事,今儿又管成了一件事, 不知得多少谢媒钱?"

    贾母对相对来说算得上是外人的薛蝌和邢岫烟的婚事,尚且如此,对于至亲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怎么可能不插手?

    我们来看,贾母此举,越过了多少人,邢岫烟那边,越过了邢夫人、邢忠夫妇,而且是很强势,是预先自己就决定好的,然后说:“这有什么不好启齿?这是极好的事。等我和你婆婆说了,怕他不依?”

    而且贾母自谓:“我爱管个闲事,今儿又管成了一件事, 不知得多少谢媒钱?”由此,我们当看出:

    其次,贾母是喜欢做媒、喜欢撮合好事的人。

    一见到美丽的薛宝琴,贾母就开始问生辰八字,要做媒了。这几乎是她的一种本能了,见到好男孩好女孩就要撮合。所以,也才有她的安排贾探春出来见南安太妃的事情,为贾探春的婚姻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第三,说贾母不掺合贾宝玉的婚事是不准确的。

    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一节,张道士给贾宝玉提亲,贾母根本没跟贾政和王夫人商量,就说了:“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这不是已经把宝玉的婚姻定调了吗?还不是掺合?

    第四,贾政和王夫人关于贾宝玉的事情素来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以贾母为准,以贾母高兴为准。

    自从贾政暴打贾宝玉被贾母斥责之后,贾政和王夫人对有关贾宝玉的事情的处理,一般皆以贾母的意见为准,以贾母高兴为准,就是说,是以贾母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说贾母不会、不便插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那是绝对的臆想。

    贾宝玉是贾母的命根子,林黛玉是贾母唯一具有血亲关系的外孙女,是贾母唯一放心不下的人,贾母自小让贾宝玉和林黛玉“一个桌子吃饭,一个床睡觉”,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感情,就认为这是天作地设的一对,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有目共睹,紫鹃一句玩笑话,已经把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连薛姨妈都看得出,贾母焉能看不出?大家想想,贾母怎么可能不插手这两人的婚事?

    所以,我坚定的认为,贾母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早有安排,不可能不插手,要不是由于贾元春的暴亡导致的贾母猝死,贾母一定是会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主持婚礼的。

薛宝钗玩笑证明贾母无娶宝琴之心

    第五十七回,薛姨妈可怜林黛玉父母双亡、无兄弟姐妹,欲认林黛玉为女儿。这时,薛宝钗开了个玩笑,说要把林黛玉许配给哥哥薛蟠,所以母亲不能认林黛玉做女儿。

    这个玩笑,我们先不说薛宝钗有无恶意。但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第四十九回、五十回贾母初见薛宝琴时,并无要把薛宝琴许配给贾宝玉之心。关于这一点,即便我之前已经有文章说明(参见拙文《贾母为薛宝琴说亲对象是贾宝玉吗》、《红楼梦之贾母认薛宝琴图个啥?》),但大家依然疑虑多多,为此,借这个机会再次做出分析。

    第一,我们应该看到,贾母对薛宝琴的喜欢,是首先逼着王夫人认了薛宝琴做干女儿的,这是第四十九回的事:

    “老太太一见了(薛宝琴),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才刚已经定了。”

    “兄妹两个一齐往贾母处来。果然王夫人已认了宝琴作干女儿,贾母欢喜非常,连园中也不命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

     第二,询问薛宝琴生辰八字,是第五十回的事情: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 自己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他母亲又是痰症。”

    只要弄清楚了贾母喜欢薛宝琴的行为顺序,是先逼着王夫人认薛宝琴做女儿,然后才问的八字,就足以说明贾母绝对不是要把薛宝琴许配给贾宝玉。

    因为正如薛宝钗开林黛玉玩笑一样,王夫人已经认了薛宝琴为女儿,那么,贾宝玉和薛宝琴就是兄妹了,兄妹岂可结婚?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分析过,现在,薛宝钗的玩笑,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一步支持了我的分析。谢谢你,宝钗!

    当然,正因为贾母如此意图,薛姨妈居然不懂,而且是第五十回不懂,至第五十七回依然不懂,所以,贾母才会顾及薛姨妈的面子,说了这样一番话:

    “前儿老太太因要把你妹妹说给宝玉,偏生又有了人家, 不然倒是一门好亲。前儿我说定了邢女儿,老太太还取笑说:'我原要说他的人,谁知他的人没到手,倒被他说了我们的一个去了。'虽是顽话,细想来倒有些意思。”

    大家想想,贾母是何等聪明,史湘云已经有婆家了,薛宝琴也有婆家了,邢岫烟也有婆家了,薛宝钗已经被贾母给否了(这点薛姨妈倒是自清虚观打醮时就明白了,可参见拙文《《红楼梦》中贾母如何破金玉良缘》、《贾母王夫人关于贾宝玉婚姻的争斗》)其实关于贾宝玉婚姻的选择对象,已经通过贾母绝妙的排除法只有一个人了,那就是林黛玉。而薛姨妈中贾母招之深,通过下面这番话就知道了:

    “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 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薛姨妈这番话,就是在经过贾母的排除法之后,按照贾母的意思最终说出林黛玉为贾宝玉之婚配人选来的,而此时贾母并不在,贾母之决胜千里之外的本领,实在过于强大了。

   而同时,通过薛姨妈之口,也说明了,无论薛姨妈也好薛宝钗也好,此时早已经没有了嫁贾宝玉之心,不然,薛姨妈怎么可能当做薛宝钗的面说这事,说明薛宝钗也好薛姨妈也好,对于此事,早已丢开了。

   八十回后,如果贾母不猝死,王夫人不固执己见,那有后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悲剧!?王夫人之罪孽,深重矣!

   叹乎!悲哉!

   悲哉!叹乎!

贾宝玉和林黛玉婚姻的群众基础

    这是读到第五十七回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的一个想法。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

    林黛玉七岁到的贾府,遇到八岁的贾宝玉,二人一见如故,彼此觉得面熟,倒像是在那里见过。这样的年龄相遇,而且又是一桌子吃饭,一个床睡觉长大的,可谓青梅竹马。可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青梅竹马的感情,是贾府上上下下看着成长起来的。因此,曹雪芹在小说中,也处处表现了贾府上下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份感情的认可。不是吗?

    首先,贾母是认可的。

    记得有一次贾宝玉和林黛玉吵架,把贾母都给气哭了,说出了我这个老冤家,命里偏碰着这两个小冤家的话来。这冤家二字,原就有不是冤家不聚首的意思,也可用于小两口的另一种昵称。关于贾母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婚姻的支持,我有过多篇文章论述,不再罗嗦。

    其次,是贾政的认可。

    作为贾宝玉的父亲,贾敏的兄长,林黛玉的舅舅,贾政的意见至关重要,而且,他对林黛玉的认可是相当隐晦的。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在拙文《《红楼梦》大观园各住所有何寓意》、《贾政为何如此欣赏林黛玉?》里说过。潇湘馆的原名是“有凤来仪”,是大观园内第一景,这个住所,贾政最为喜欢,却是给了林黛玉居住。贾政对林黛玉的肯定和认可,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还有,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说话,有这样一段:

    “因那年试宝玉, 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 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 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这已经很明显的表现出贾政对于林黛玉的肯定。加之,贾政又是大孝子,极为尊重贾母的意见,所以,贾政肯定是会赞成林黛玉做自己的儿媳的。

    第三,是王熙凤的认可。

    王熙凤力主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不仅有服从贾母决定的意思,更有林黛玉成为贾宝玉妻子之后,不会对自己地位造成危险的考虑,所以,王熙凤也是认可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的。这从她当面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玩笑就可以看出来,什么吃了我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呀,什么贾宝玉和林黛玉吵架后和好,一个忙着向另一个赔不是啦,无不在传达着一个讯息,那就是,这就是一对还没成亲的小夫妻呢。

    第四,薛姨妈的认可。

    在贾母的努力下,居然连薛姨妈,也就是薛宝钗之母都认可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姨妈不是说了吗?“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 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所谓四角俱全,就是完美无缺的意思,可见,就是薛姨妈也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是完美的结合呢。

    第五,是薛宝钗的支持。

    薛宝钗,曾经一度是林黛玉的情敌,但是,当他明白了贾林二人的真情之后,明白了贾母的选择之后,痛定思痛,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退出,转而支持贾林二人,使自己的人格和胸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关于这点,我之前也有过多篇文章论述了,不再重复。

    第六,是紫鹃的支持。

    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最着急的就是紫鹃了,她曾经对林黛玉说过这样掏心窝子的话:

   “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 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黛玉啐道:"你这几天还不乏,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紫鹃笑道:"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 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 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而且,当听到薛姨妈要为林黛玉提亲时,紫鹃是这样表现的:

    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 "

    第七,下人们的认可。

    薛姨妈说要为林黛玉提亲的事情,不仅紫鹃高兴,就是下人们也很赞成的。请看:

    婆子们因也笑道: "姨太太虽是顽话,却倒也不差呢。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薛姨妈道:"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

    还有,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也这样议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

    “只是他(贾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当可以看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是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的赞成和认可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公认的一门美满姻缘。只除了一个人不认可、不同意,而且态度相当隐晦相当坚决,在贾母在世的时候她没有办法,一旦贾母猝死,该她当家的时候,她依然会出来反对,并且重新选择薛宝钗,不管薛宝钗愿意不愿意,不错,这个人就是王夫人。王夫人是唯一一个坚持违背大家的意愿,反对贾林二人结合的人。

    这表明,王夫人的做法,是如何的残酷和不得人心!

看薛宝钗如何全身而退

   之前我说过,王熙凤生病,王夫人委托李纨、探春和薛宝钗暂时管理家务,遭到下人们的嫉恨,暗中称为“镇山太岁”。这个事情,探春、李纨也许茫然无知,而薛宝钗是确乎知道的。这个,可以从她在地五十六回,三人商量大观园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看出来,在探春、李纨和平儿都在想着怎么样多节约一点的时候,薛宝钗说话了,这话,说得下人们欢天喜地:

    家人都欢声鼎沸说:"姑娘说的很是。从此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样疼顾我们,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

    这样的效果,难道不是对之前下人们的嫉恨的抵消吗?所以,这一回的标题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薛宝钗说的什么话呢?很简单,不过就是让利于下人们而已。薛宝钗深深的明白,只有让利于下人们,才可以消除下人们对她的嫉恨。请看:

    宝钗笑道:"却又来,一年四百,二年八百两 ,取租的房子也能看得了几间,薄地也可添几亩。虽然还有敷余的,但他们既辛苦闹一年, 也要叫他们剩些,粘补粘补自家。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啬。纵再省上二三百银子,失了大体统也不象。所以如此一行,外头帐房里一年少出四五百银子,也不觉得很艰啬了,他们里头却也得些小补.这些没营生的妈妈们也宽裕了,园子里花木, 也可以每年滋长蕃盛,你们也得了可使之物。这庶几不失大体。若一味要省时,那里不搜寻出几个钱来。凡有些余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体?如今这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我才说的,他们只供给这个几样,也未免太宽裕了。一年竟除了这个之外,他每人不论有余无余,只叫他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园中这些妈妈们。他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 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沾带些的。还有一句至小的话,越发说破了:你们只管了自己宽裕 ,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他们也沾带了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他们就替你照顾了。"

    这是典型的让利于下人。而就在下人们因为得利而欢天喜地的时候,宝钗趁热打铁,这样说道:

    "妈妈们也别推辞了,这原是分内应当的。你们只要日夜辛苦些,别躲懒纵放人吃酒赌钱就是了。不然,我也不该管这事,你们一般听见,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儿,别的姑娘又小, 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你们奶奶又多病多痛,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便是个街坊邻居,也要帮着些,何况是亲姨娘托我.我免不得去小就大,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了小分沽名钓誉,那时酒醉赌博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你们那时后悔也迟了,就连你们素日的老脸也都丢了。这些姑娘小姐们,这么一所大花园,都是你们照看,皆因看得你们是三四代的老妈妈,最是循规遵矩的,原该大家齐心, 顾些体统。你们反纵放别人任意吃酒赌博,姨娘听见了,教训一场犹可,倘若被那几个管家娘子听见了, 他们也不用回姨娘,竟教导你们一番.你们这年老的反受了年小的教训,虽是他们是管家。管的着你们,何如自己存些体统,他们如何得来作践。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大家齐心把这园里周全的谨谨慎慎,使那些有权执事的看见这般严肃谨慎,且不用他们操心,他们心里岂不敬伏。也不枉替你们筹画进益, 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行无为之治,分他们之忧。你们去细想想这话。"

    我以为,这才是薛宝钗真正要说的话,让利做铺垫之后,巧妙的解除下人们对于自己管理荣国府的怨恨,消除“镇山太岁”的名声!

    宝钗这样做,当然没有什么错。荣国府这趟浑水,谁愿意去搅呢?但我想说的,这反应出宝钗一贯的做法,那就是在荣国府全身而退。

     当初,宝钗想要嫁给贾宝玉的时候,是主动向荣国府靠拢的,比如装病引贾宝玉前来探望,比如示贾宝玉之玉与自己之金锁,比如在金钏之死上帮助王夫人,比如劝解贾宝玉读书上进,比如嫁祸林黛玉等等。然而,当她听到贾宝玉被打之后的梦话,看到清虚观打醮贾母的态度,并且为姨妈王夫人和母亲薛姨妈金玉良缘的做法所不齿的时候,她就毅然决然的决定退出了。当然,这个退出的心路历程是痛苦的,其间就鲜明的体现在几次诗社薛宝钗的诗歌当中。自此之后,薛宝钗就开始想着怎样全身而退了。

   这种退,一方面表现为和林黛玉和好如初,亲如姐妹,甚至说服薛姨妈爱护林黛玉,撮合林黛玉和贾宝玉;另一方面,就是逐步从贾府的事务之中退出来,这次协助李纨探春打理荣国府,薛宝钗知道是很招人恨的,所以,此时此地,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开始积极的消解了。而且,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薛宝钗再也没有那么积极的去帮助王夫人了。反而是积极的想办法怎么让邢岫烟与薛蝌成婚,离开贾府,所谓“离了这里就完了”,这实际是薛宝钗急于离开贾府这个是非之地的一种心声。

    我们知道,这种心态,直至查抄大观园时,到达巅峰。薛宝钗反感于查抄大观园的行为,决定搬离大观园,这是她从贾府全身而退的一次最明显的做法,这个做法,甚至使得王夫人十分不悦。

   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看到,薛宝钗的心路历程是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从想要加入变为想要离开,之后她一直试图离开贾府,摆脱贾府这个是非之地。因为,在内心里,她和贾探春一样,早就看到了贾府必将衰败的未来!

   可惜,她最终还是没能离开,没能摆脱贾府这个泥潭,这就注定了她极为悲剧的一生!

《红楼梦》里梅家的悔婚之意

    之前,曾经在拙文《《红楼梦》之贾母为何非要画宝琴》提及关于薛宝琴的婚约,梅家有悔婚之意。今天再次说说这个问题。

    梅家有悔婚之意,在我看来,是确凿无疑的。

    第五十六回,说到薛宝琴的婚事,薛宝钗是这样说的:

    宝钗听了,愁眉叹道:“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

    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1.薛蝌为何对于薛宝琴的婚事为何如此着急?

    2.梅家既然在任上,薛家要完婚,为何跑错了地方?

    3.梅家既然知道薛家跑错了地方,为何不邀请薛家到任上完婚,反而说要过两年回京后再办事?

    第一个问题,说明薛蝌已经预感到不妙,所以专心致志要完成妹妹的婚事,心无旁骛,因为他知道,再拖下去,情况不妙;

    第二个问题,说明梅家和薛家早已经断了往来,薛家才会跑错了方向。而且,薛姨妈就在都中,本来可以问问情况再来的,薛蝌为何什么也不问就带着妹妹来了,实在有点主动出击逼婚的味道,既凸显梅家拖延之势,也有向贾府求援之意;

    第三个问题,约定的婚期不到,薛蝌不会如此莽撞,如果还差两年,薛蝌也不必如此着急赶上来,只有婚期将近薛蝌才会如此,结果跑上来人家梅家已经赴任去了,而且没有事先的通知,而且在知道薛家来京之后依然拖延,说要等任期满了以后回京再完婚。这就相当的不靠谱了,万一梅家任期满再延任或者转任呢?那这婚事岂不就成了“长把伞”?薛宝琴的婚事不就黄了? 

   所以,薛家才会在竟然不知道梅家外任的情况下冒冒失失跑到京城来!所以,梅家才会一拖再拖,非要任期满才完婚!所以,薛宝钗才会“愁眉叹道”、薛蝌才会心急火燎妹妹不完婚自己绝不谈婚!

   而其实,薛蝌、薛宝琴之所以投靠薛姨妈进而投靠贾府,就是因为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大势已去,对了,还有薛蟠之父,他们的大伯父也死了,梅家势利眼,早有悔婚之意!而薛家就只好寄希望于贾府、贾元春,妄图依靠贾府的国戚威势杜绝梅家的悔婚之意!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升华

   今天准备梳理一下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经历。这对于我们理解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为何合在一起,对于我们理解何谓“钗黛合一”都很有帮助。

    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审林黛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逐步转为融洽,是从这里开始的,她们开始交心了。

    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互诉衷肠,成为“义结金兰”的姐妹,二人的感情由此定型。这就是所谓的“钗黛合一”(参见拙文《《红楼梦》中何谓“钗黛合一”?》)。

    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薛宝钗母女看望林黛玉,薛姨妈主动认林黛玉为女儿,实际在薛宝钗的玩笑打趣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完成,你看薛宝钗对林黛玉说的话:

    宝钗笑道:"这可奇了! 妈说你,为什么打我?"

    好一个“妈”,不是“我妈”,而是“妈”,对着林黛玉,当着薛姨妈说的,实际已经暗含着这两个义结金兰的姐妹的感情的进一步升华,不仅是姐妹了,而且还认了妈,有了共同的妈。

    第五十八回,老太妃逝世,贾母等人要去守孝,托薛姨妈照看大观园的姐妹们,薛姨妈干脆搬到潇湘馆,对林黛玉的起居饮食给予悉心照顾,真正的做起了“娘”:

    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他照管林黛玉, 薛姨妈素习也最怜爱他的,今既巧遇这事,便挪至潇湘馆来和黛玉同房,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黛玉感戴不尽,以后便亦如宝钗之呼,连宝钗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贾母见如此,也十分喜悦放心。

    至此,林黛玉已经完完全全从感情上把薛家人当做了自家人,把薛姨妈当成了妈,把薛宝钗当成了姐姐,把薛宝琴当成了妹妹了。

    这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感情升华。林黛玉和薛宝钗曾经因为与贾宝玉的感情纠葛而心生芥蒂,但是,在薛宝钗真正明白贾宝玉的真爱之后,她不仅选择退出,而且主动与林黛玉交心、和好,直至成为姐妹,然后又做通母亲薛姨妈的工作,让薛姨妈认林黛玉为女儿,对林黛玉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并且表示要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提亲,后来又搬来和林黛玉一起居住,让林黛玉感受到母亲的温暖,这就使得林黛玉完全的融入到薛家。

    这样的感情升华,就是我们所说的“钗黛合一”的感情见证。

《红楼梦》之薛姨妈是啥样的人?

    薛姨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不仅如此,还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首先,薛姨妈绝对是一个好人,这点毋庸置疑。

    只要看看薛宝钗那种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薛家对香菱的好,以及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姐妹情深,还有薛姨妈对人的随和,对林黛玉的慈爱,对父母双亡的侄儿侄女薛蝌薛宝琴的不离不弃,对夏金桂的反感,对薛蟠爱恨交加的态度,就可知道,这是一个丈夫早逝甚至叔叔、弟媳早逝,一个人独立承担一个家族兴衰的妇人。这样的人,说实在,已经很难了。

    其次,薛姨妈是一个有着很大压力的人。

    接着上面的说,一个妇人,既要维持薛家的不倒,还有为四个后辈操心,该嫁的能够顺利嫁出去,该娶能够顺利娶进来,还要和贾府这样的人家周旋,薛姨妈内心的压力一定非常之大,这就表现为薛蟠之不争气之后薛姨妈的失望、愤怒和怜惜。

    第三,但薛姨妈又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这个特点就是“无可无不可”。

    我很佩服曹雪芹的对人的概括能力,邢夫人的“尴尬”,赵姨娘的“着三不着两”,如今,又多了薛姨妈“无可无不可”。什么叫无可无不可?简单的说,就是怎么样都行,就是没有原则。

   邢夫人的尴尬,才会做出帮着老公娶小老婆的事情来,为人所不齿。赵姨娘的着三不着两,才会为了死去的兄弟的区区二十两丧葬费而大闹公堂,侮辱亲生女儿。所以,我相信,曹雪芹在这里说薛姨妈“无可无不可”绝对不是泛泛之笔,而是“大伏笔”!

    正因为薛姨妈在善良、宽容之外,有着这样一个性格,所以,她才会在之前,参与王夫人谋划的金玉良缘阴谋,妄图把薛宝钗许配给贾宝玉;所以,她也才会在金玉良缘的阴谋被贾母粉碎后,心态坦然的接受,进而受到女儿薛宝钗的说服,去关爱林黛玉,认林黛玉做女儿,准备为林黛玉和贾宝玉说亲。这是绝然对立和矛盾的两件事,可是薛姨妈却能够这么快这么平静这么顺利就转换了,这就是“无可无不可”。

   所以,我相信,八十回以后,贾元春难产而死导致贾母惊悸猝死之后,当王夫人重提金玉良缘的时候,薛姨妈肯定也是会答应的,这就造成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大悲剧。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薛姨妈的“无可无不可”,除了性格方面的原因,还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的。前面说了,一个妇人,要操持那么大的一个家族,有四个子侄女需要照顾,有庞大的生意,所以只能仰人鼻息过活,必须要无条件的顺从强势人物,诸如贾母、王夫人的意思,这也是她内心深处的无奈之痛呀。

    否则,一个知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 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 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的薛姨妈,是断断不会同意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的,但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一边是妹妹王夫人的极力主张,一边是老大还没嫁出去找到如意郎君的宝贝女儿薛宝钗,还有林黛玉的死,还有贾宝玉的优秀,对女性的好,薛姨妈除了答应,还能做什么呢?

    我们对这个女人,应该抱有这样的深刻的理解和评价才行,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者肯定。

《红楼梦》之贾母的智慧真可怕

    不瞒大家说,读到第五十八回,我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贾母的智慧真可怕!是的,不是夸张,贾母很多行为背后的思量,我也是才刚发现,不得不感佩其之深远之缜密。

    事情的缘起在于我读到贾母听说薛姨妈搬到林黛玉那里住,对林黛玉“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黛玉感戴不尽,以后便亦如宝钗之呼,连宝钗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

    对此,贾母的反应是:

    “贾母见如此,也十分喜悦放心。”

    可不要轻视了这句话,这是我们理解贾母智慧的大关键。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梳理一下:

    第一,第四十九回,贾母逼着王夫人认薛宝琴做干女儿的事情。之前,我一直以为,就是要杜绝薛宝琴和贾宝玉的和亲的可能(参见拙文《薛宝钗玩笑证明贾母无娶宝琴之心》、《贾母为薛宝琴说亲对象是贾宝玉吗》)。可是,我现在发现,不仅如此,或者说不是。贾母另有所图。所图何来,等下再说。现在,先说说贾母对薛姨妈之前的一些状况。

    第二,大家注意到没有,虽然在清虚观打醮一节,贾母已经无情的粉碎了王夫人、薛姨妈试图让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合的梦想,可是,贾母对薛姨妈确实是很好,很优待,很给面子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想过没有,仅仅是亲戚的情分吗?其实不是,在这其中,我们要注意两点:

    1.贾母对已经定亲的薛宝琴的超常的喜欢其实给足了薛姨妈面子。因为薛姨妈薛宝钗和薛蟠投靠贾府,尚说得过去,薛宝琴和薛蝌又隔了一层,说实在,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有点勉强的。比邢岫烟、比李纹李绮都勉强。这一点,薛姨妈不会没有顾虑。可是,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贾母不仅欢喜异常,而且唯独对薛宝琴超常的喜欢,不仅要自己“养”,而且逼着王夫人认了女儿。这样的喜欢,就连薛宝钗也没弄明白,以为贾母是真的喜欢薛宝琴到这个地步,不免吃起醋来,逗宝琴玩。但是这样一来,薛姨妈一定会对贾母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的。

    2.而且,贾母逼着王夫人认薛宝琴做干女儿,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3.果然,在第五十七回,关于薛蝌和邢岫烟的亲事,贾母说话了:“我原要说他的人,谁知他的人没到手,倒被他说了我们的一个去了。”

      而关于贾母的这样的话,薛姨妈开始反省:

      “虽是顽话,细想来倒有些意思。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 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大家分析这话,其一,“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薛宝钗呢?薛宝钗不是人?这说明此时薛姨妈早已经断绝了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念头了。

     其二,如此一来,就很好理解了。如此,薛姨妈所谓要认林黛玉做干女儿,其实就是为了还贾母一个逼着王夫人认薛宝琴做干女儿、成就薛蝌和邢岫烟亲事的巨大人情,那就是认了林黛玉做干女儿之后,她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事向贾母提亲了呀。为什么?

     其三,因为一直困扰着贾母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林黛玉虽然是她的嫡亲外孙女,但贾宝玉是她的嫡亲孙子,她虽然要促成贾林,但这个由头无论从那方她都不好提,不合乎礼教,她需要一个人来提,谁?这个人,贾母早就相中了,就是薛姨妈!

    4.第五十八回,老太妃之死,贾母托薛姨妈照顾众姐妹,注意,特别提到了林黛玉,那就是“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他照管林黛玉 ”,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暗示了,薛姨妈不明白,薛宝钗焉能不明白?所以,才发生了薛姨妈搬到林黛玉那里去住,以一个母亲的身份照顾林黛玉。

    第三,所以,才发生了第五十八回的情景,当听说,林黛玉和薛姨妈、薛宝钗、薛宝琴直以母女姐妹相称之后,贾母的反应是“见如此,也十分喜悦放心。”

    喜悦不假,放心才是真的。贾母之前一直忧虑的贾林二人亲事终于在她的谋划下几成定局了,以前反对她的人如今也肯为林黛玉提亲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是谓“放心”。

    贾母的智慧,真的可怕。我也是刚才看懂!

    当然,薛姨妈之所以愿意放弃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事,贾母的坚决反对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明天再说吧。

《红楼梦》之薛家隐藏的巨大危机


    昨天说到,薛姨妈之所以感戴贾母,有一个重大原因。这个原因,说来也简单,就是薛家因为衰败,面临着梅家的悔婚。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已经在拙文《《红楼梦》之贾母为何非要画宝琴》和《《红楼梦》里梅家的悔婚之意》论述过。今天,我想说的是,这对于名列金陵四大家族的薛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耻辱,也是一个巨大的危机。所以,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薛蝌才会带着妹妹薛宝琴来寻求大娘薛姨妈的庇护,说穿了,其实是借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关系、和王子腾的关系、和贾元春的关系,寻求一种强势的支持来了。

    我们不妨想想,如果梅家真把薛家的这门婚事给赖掉了,退掉了,那薛家是要遭人耻笑的,也就意味着其实已经只是表面风光的薛家连表面的风光也维持不住了。如果薛宝琴被退婚,那以后谁还敢娶她?名声怎么办?还有薛宝钗呢?岂不更加困难!?

    而第五回门子的护身符已经说明白了,这四大家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因此,贾府岂可坐视!?

    所以,薛蝌、薛宝琴一来,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地位的掌门人,表现得异乎寻常的高兴和亲热,不仅逼着王夫人认认薛宝琴做干女儿,而且表示自己要“养”薛宝琴。这是为什么呀?

   大家想想,贾母为什么要逼着王夫人认薛宝琴?不逼着其他人?是因为王夫人和薛姨妈是姐妹?有点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王夫人是谁?是当今宠妃贾元春的生母呀,这样一来,薛宝琴是不是就和贾元春扯得上姐妹了?

    大家想想,贾母为什么表示自己要“养”薛宝琴呀?贾母是谁?是当今宠妃贾元春的奶奶,贾元春就是她调教出来的。能调教出皇妃的贾母调教(也就是贾母所谓的“养”)出来的女孩能有什么问题呢(男方退婚一般找女子的毛病作为借口)?梅家还能在薛宝琴身上找什么借口?薛家衰败是梅家实际想退婚但说不出口的理由呀。这不就把梅家给治住了?

    更重要的,这样一来,薛宝琴和贾府和王夫人和贾母就扯得上直接的干系了,那么,试问,梅家还敢悔婚吗?

    梅家如果悔婚,不是连带着王夫人、贾母甚至贾元春没面子了吗?梅家敢吗?

    所以,梅家才会如薛宝钗所言,给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承诺:“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也就是说,梅家托词现在全家都在外任,等后年回京,就给薛宝琴完婚。这个承诺,虽然勉强,但毕竟是表态了。试想,如果贾元春不出意外,或者,或者薛宝琴的婚事在贾元春出事之前,那就办成了。

    所以,贾母的一系列举动是给足了薛家和薛姨妈面子的,是在挽救薛家面临的巨大危机。你说,薛家,薛姨妈、薛宝钗、薛蝌(薛蝌的婚事还被贾母给搞定了呢)薛宝琴甚至薛蟠,能不对贾母感激涕零吗?

    当然,这是必须的。所以,薛姨妈才会突然的听从薛宝钗的劝告,对林黛玉好了起来,并且认作女儿,并且表示要为林黛玉和贾宝玉说亲,并且亲自照顾林黛玉,这算是对贾母的最大的回报呀!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贾母认薛宝琴在前,知道薛宝琴与梅家订婚在后,所以纯属巧合,没那么复杂。呵呵,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是巧合,这个巧合也确实救了薛家,无意之中帮了薛家大忙了。也许,贾母真是怕薛宝琴来掺和,所以,以异乎寻常的亲热对待薛宝琴,断绝王夫人在撮合薛宝钗失败之后再度撮合薛宝琴的念头,但确确实实是帮了薛姨妈的大忙了。

    即使这样,薛家和薛姨妈也应该大大的感谢贾母。

薛姨妈早无嫁薛宝钗给贾宝玉之心

    之前我曾经著文(参见拙文《《红楼梦》中贾母如何破金玉良缘》、《贾母王夫人关于贾宝玉婚姻的争斗》)说到,自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贾母一举粉碎王夫人和薛姨妈一手炮制的“金玉良缘”阴谋之后,以王夫人为首的促成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的集团纷纷瓦解。薛姨妈选择放弃、薛宝钗选择退出,只有王夫人锲而不舍的默默坚持着,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关于这些分析,尽管我说了很多,也说得很细,但是,仍然有很多朋友是持有疑虑的。好在,在过了很多事情之后,在第五十回、第五十七回,曹雪芹通过薛姨妈的话印证了我的分析。老实说,自己的分析能够得到印证,还是觉得蛮荣幸的,尤其这印证我的人不是别人,就是作者曹雪芹本人,通过小说里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对话来印证的。

     第四十九回,因为薛宝琴雪中折梅的美丽,贾母问及薛宝琴的生辰八字,有这样一段描写: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 自己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他母亲又是痰症。 "

    这段话,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1.薛宝钗当时就在场;

    2.薛姨妈猜测贾母问薛宝琴生辰八字,是要把薛宝琴许配给贾宝玉,但薛姨妈的真实态度是“心中固也遂意”。这说明,此时薛姨妈早已经没有了把女儿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心思,所以才会有既然薛宝钗不行,那嫁薛宝琴也十分愿意的,只可惜已经定亲了的心理活动。

    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认林黛玉做干女儿,薛姨妈和薛宝钗、林黛玉聊天,有这样一句话:“比如你姐妹两
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 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这句话,没有任何外人,就是薛姨妈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薛宝钗和自己马上就要认的干女儿林黛玉说的,其真实性无可置疑。这说明什么?说明:

    1.对于薛宝钗的婚姻,在薛姨妈心里,不仅已经没有了嫁给什么贾宝玉,而且认为八字还没一撇,不知道在那里,嫁给谁呢?

    2.而对于林黛玉的,倒不是真的这么认为,而只是一场铺垫。因为之前我在《《红楼梦》之贾母的智慧真可怕》、《《红楼梦》之薛家隐藏的巨大危机》已经说过,薛姨妈此来,不是无目的来的,而是有目的来的。目的就是还贾母挽救薛家巨大危机、成全薛蝌、邢岫烟好事的巨大人情,遂了贾母的心愿,认林黛玉为女儿,而认林黛玉为女儿的目的,其实是为将来林黛玉和贾宝玉提亲。

     如此种种,不仅使得此时薛姨妈、薛宝钗早已经没有联姻贾府的心思日渐清晰,而且使得贾母智慧安排下步步实施撮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计划步骤都日渐清晰起来。

《红楼梦》到底是没写完还是散失了?

    关于《红楼梦》,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依然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是写完了的,曹雪芹基本写完了小说,只不过是在修改和传抄阶段,八十回以后的部分散失了,丢了。另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根本就没写完,曹雪芹写到第八十回,就撒手人寰了。

    那么,这两种观点,那种更可信呢?或者说,我更支持那种说法呢?

    我支持《红楼梦》写完说。为什么?

    我以为,对于创作小说的人来说,有个常识,那就是一般是完成了小说,才会写序或者跋的。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很少作家,小说没写完,就写序的,尤其是自序。更没见过那个作家写小说,从自序开始写,然后才写第一章。因为所谓的序和跋,其实是作家请别人或者自己对于自己的创作初衷的一种表达,对于小说的一个基本的真实态度而已,对于创作小说的原因始来的一个交代而已。

   如果用这个眼光来看《红楼梦》的话,我以为根本不用去怎么样穿凿考证,很明显,曹雪芹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红楼梦》是写完了的。文本已经告诉我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另辟蹊径呢?是不是只有另辟蹊径才显得无比高明,甚至比曹雪芹还高明呢?我以为,这种研究《红楼梦》的心态是很要不得的。而绝大多数所谓的红学家就抱有这种心态,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也就是这种心态,导致了红学研究舍本逐末、南辕北辙甚至缘木求鱼!

    在我看来,第一回,不仅是故事的开端,也含有作者的自序和交代在里面。虽然这种交代既有真实的意味,又有神话的虚幻,但其中的真实线索还是可以看到的,那就是作者将自己曾经经历过往繁华以及其中接触的杰出女性的情感故事写出来,以资纪念而已。

   这里面,有几句话是很关键的:

   1.所谓的抄录者空空道人是将石头上的文字,也就是《红楼梦》这个故事“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请注意,首先,石头上的文字或者故事,本身肯定是写完的,这是曹雪芹暗示我们的。其次,空空道人是完整抄回来的,所谓“从头至尾”,这不就是写完了的意思吗?

   2.所谓的编撰者曹雪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经历的:“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这其实就是明明白白在告诉我们,曹雪芹编撰的《红楼梦》,是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的,也就是说,《红楼梦》是完整的,是写完了的。

   但是,由此,又引出了一个问题,有人据此认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曹雪芹只是一个传抄者和编辑者。

    可笑可笑。

    其实通过第一回的自序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是极为紧张和敏感的,他生怕这会引来什么祸端,因为之前他们家和他已经遭了祸端。那么,在现实主义的小说中加入表面荒诞不经的神话传奇,就不仅仅是小说人物关系的需要,而且是避祸的需要了。

   所以,曹雪芹在自序中把小说的产生“分裂”了,或者说把作者的真实身份“分裂”了:

   1.把小说本身定格为一段荒诞不经的神话在人间的演绎;

   2.把小说的原始作者定格为一块神奇的石头;

   3.把小说的流传定格为一个子虚乌有的空空道人的传抄;

   4.然后,才在这三道保护墙或者说灭火墙之后,把真实的,现实的作者端出来,那就是谦虚的也是滑稽的定格为一部石头写的,空空道人传抄的小说,而作为编辑者其实就是实际的作者。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因为前面石头和空空道人都是假的,所以,真实的作者就是曹雪芹无疑。

   猜了几百年了,也没猜出个什么名堂来,累不累?!

《红楼梦》为何不写贾母和林黛玉的对话?

    这个问题,是细心的红迷朋友提出来的,我也没注意到。但是,这确实是个问题,而且是有趣的问题。仔细想想,确实呀,前八十回,尽管贾母对林黛玉疼爱有加,但是,这两人几乎没有一段正面的对话。

    比如,第五回初见的时候,众人围在一起,众说纷纭,但就是愣没一句贾母和林黛玉的对话。再比如,第五十七回:“黛玉听了这话,口内虽如此说,心内未尝不伤感,待他睡了, 便直泣了一夜,至天明方打了一个盹儿。次日勉强盥漱了,吃了些燕窝粥,便有贾母等亲来看视了,又嘱咐了许多话。”

    大家看看,黛玉晚上没睡好,贾母也知道,这说明林黛玉的起居饮食,一举一动,贾母是高度关注的,谁给贾母报告的?紫鹃呐!紫鹃本来就是贾母身边的丫鬟。这一句很能说明林黛玉在贾母心目中的位置。

    但是,就是如此,我们也没看见曹雪芹描写一句贾母和林黛玉之间的对话。不是说嘱咐了很多话吗?为什么一句不写呢?这些话肯定是让林黛玉安心宽心的话,写写又何妨呢?曹雪芹为什么不写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直在琢磨这事,有一天,忽然恍然大悟。却原来,不是曹雪芹不想写贾母和林黛玉之间的对话,而是不能写。为什么?

    开句玩笑。要是曹雪芹真把贾母和林黛玉的对话都写出来了。《红楼梦》也就没什么秘密了,也就没那么吸引人了,也就没悬念了,只有后来贾府被抄的大悲剧了。说实话,这样的《红楼梦》,就变成一杯白开水了。

    为什么?

    因为,贾母和林黛玉说的话,就是曹雪芹没写出来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就是贾母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未来的安排,就是教林黛玉平时怎么做人,和谁怎么相处。这些事一旦写出来了,贾母和王夫人的关于贾宝玉婚姻的矛盾和争斗以及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安排的分歧就明朗化了,就没意思了。

    所以,曹雪芹在小说中写尽一切,但是唯独不写贾母和林黛玉的对话。

    想想也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固然有青梅竹马的相处,但是,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任性甚至粗暴,让人隐隐觉得她是吃了“定心丸”的,是有后台的,不错,这个后台就是贾母。从决定接林黛玉到贾府之始,贾母关于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未来,早就计划好了,之后,就是执行的问题了。

    所以,林黛玉和她的后台大老板贾母的对话涉及到太多的关于《红楼梦》的秘密,所以,曹雪芹不便写,也不能写!

再论林黛玉之不可能嫁北海静王

   之前说过,不可能因为贾宝玉曾经要把北海静王赠送他的念珠给林黛玉就预示着林黛玉在八十回以后会嫁给北海静王(见拙文《林黛玉嫁给了北静王?》)。今天再说说这个问题。

    小说第五十八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可巧这下处乃是一个大官的家庙,乃比丘尼焚修,房舍极多极净。东西二院, 荣府便赁了东院,北静王府便赁了西院。太妃少妃每日宴息,见贾母等在东院,彼此同出同入,都有照应。

    这里,实际已经把北海静王的婚姻情况说清楚了,北海静王是早已经有妻子的人了,所谓太妃,就是北海静王的母亲,所谓少妃,就是北海静王的妻子。

    第四十三回,贾宝玉偷着跑出去祭奠金钏,谎称:

    “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他哭的那样,不好撇下就回来,所以多等了一会子。”

    除了那串念珠外,这个情节也被认为暗示林黛玉嫁给北海静王。但是,只要把上述这两个情节联系起来考察,就可以知道,林黛玉不可能嫁给北海静王。

    1.北海静王已经有正室妻子了,所谓少妃是也;

    2.以林黛玉的出身和门第,要么嫁给北海静王为少妃,比如贾探春之于南安郡王,是断不可能做妾的;

    3.因为在中国古代,妻和妾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妻子是法定的,妾则是可以买卖和转让的,妾不是妻,妻也不是妾。

    所以,既然北海静王有妻子,那么林黛玉是不可能嫁给北海静王的,当然,更不可能去做一个妾,因为如果做妾,不惟对林黛玉、对林家,就是对贾府也是一种侮辱!

《红楼梦》之袭人晴雯麝月的良善

     一直以来,总有人觉得我对袭人存有偏见。请注意,我写的是读书笔记,不是论文。我只能就某一个事情对某个人作出某个方面的评价。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我的某一篇或某几篇文章就代表了我对这个人的整体看法。不是这样的。

    第五十八回,贾宝玉以及袭人、晴雯、麝月等人呵护芳官一段,读来令人动容,足以表现出袭人、晴雯、麝月等贾宝玉房里的大丫环们的良善。且随我来读读看。

    因为老太妃之死,贾府决定解散戏班子,那些小戏子,不愿意回家的,都被分配到各房。这天,分配到贾宝玉房里的芳官因为洗头的事情和她的干妈吵了起来。这时,发生了贾宝玉、袭人、晴雯、麝月等人宽容对待芳官、呵护芳官的事情:

    娘儿两个吵起来。袭人忙打发人去说:"少乱嚷,瞅着老太太不在家,一个个连句安静话也不说。"晴雯说:"都是芳官不省事,不知狂的什么也不是,会两出戏,倒象杀了贼王,擒了反叛来的。"袭人道:"一个巴掌拍不响, 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宝玉道:"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少亲失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贱他,如何怪得。"因又向袭人道:"他一月多少钱?以后不如你收了过来照管他,岂不省事?"袭人道:"我要照看他那里不照看了, 又要他那几个钱才照看他?没的讨人骂去了。"说着,便起身至那屋里取了一瓶花露油并些鸡卵,香皂,头绳之类,叫一个婆子来送给芳官去,叫他另要水自洗, 不要吵闹了。他干娘益发羞愧,便说芳官"没良心,花掰我克扣你的钱。"便向他身上拍了几把,芳官便哭起来。宝玉便走出,袭人忙劝:"作什么?我去说他。"晴雯忙先过来,指他干娘说道:"你老人家太不省事。你不给他洗头的东西,我们饶给他东西,你不自臊, 还有脸打他。他要还在学里学艺,你也敢打他不成!"那婆子便说:"一日叫娘, 终身是母。他排场我,我就打得!"袭人唤麝月道:"我不会和人拌嘴,晴雯性太急,你快过去震吓他两句。"麝月听了,忙过来说道:"你且别嚷。我且问你,别说我们这一处, 你看满园子里,谁在主子屋里教导过女儿的?便是你的亲女儿,既分了房,有了主子, 自有主子打得骂得,再者大些的姑娘姐姐们打得骂得,谁许老子娘又半中间管闲事了?都这样管,又要叫他们跟着我们学什么?越老越没了规矩!你见前儿坠儿的娘来吵,你也来跟他学?你们放心,因连日这个病那个病,老太太又不得闲心,所以我没回。等两日消闲了,咱们痛回一回,大家把威风煞一煞儿才好。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上头能出了几日门,你们就无法无天的,眼睛里没了我们, 再两天你们就该打我们了。他不要你这干娘,怕粪草埋了他不成?"宝玉恨的用拄杖敲着门槛子说道:"这些老婆子都是些铁心石头肠子,也是件大奇的事。不能照看, 反倒折挫,天长地久,如何是好!"晴雯道:"什么'如何是好',都撵了出去,不要这些中看不中吃的! "那婆子羞愧难当,一言不发。那芳官只穿着海棠红的小棉袄,底下丝绸撒花袷裤,敞着裤脚,一头乌油似的头发披在脑后,哭的泪人一般.麝月笑道:"把一个莺莺小姐,反弄成拷打红娘了!这会子又不妆扮了,还是这么松怠怠的。"宝玉道:" 他这本来面目极好,倒别弄紧衬了。"晴雯过去拉了他,替他洗净了发,用手巾拧干,松松的挽了一个慵妆髻,命他穿了衣服过这边来了。

    这一段,我是读得很温馨的。这里面女儿的良善和婆子的凶恶都被表现出来了。我们看到的是,袭人、晴雯和麝月在贾宝玉的引导下,如何善良的对待一个被欺负的小女孩芳官的事情。你看,从晴雯埋怨芳官不懂事,到袭人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到贾宝玉为芳官辩护,到袭人派人拿鸡卵、香皂和头绳给芳官,到芳官被打,到晴雯挺身而出保护芳官,到袭人要麝月出去教训芳官干娘,再到麝月对芳官怜惜的夸赞,到晴雯亲自为芳官洗头,把芳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一切,袭人、晴雯、麝月的良善表现得一览无遗。

    紧接着,袭人等人就开始教芳官怎么干活了:

     接着司内厨的婆子来问: "晚饭有了,可送不送?"小丫头听了,进来问袭人。袭人笑道:"方才胡吵了一阵,也没留心听钟几下了。"晴雯道:"那劳什子又不知怎么了,又得去收拾。"说着,便拿过表来瞧了一瞧说:"略等半钟茶的工夫就是了。"小丫头去了。麝月笑道: "提起淘气,芳官也该打几下。昨儿是他摆弄了那坠子,半日就坏了。"说话之间,便将食具打点现成。一时小丫头子捧了盒子进来站住.晴雯麝月揭开看时,还是只四样小菜。晴雯笑道:"已经好了,还不给两样清淡菜吃。这稀饭咸菜闹到多早晚?"一面摆好,一面又看那盒中,却有一碗火腿鲜笋汤,忙端了放在宝玉跟前。宝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说:"好烫!"袭人笑道:"菩萨,能几日不见荤,馋的这样起来。"一面说,一面忙端起轻轻用口吹。因见芳官在侧,便递与芳官,笑道:"你也学着些伏侍,别一味呆憨呆睡。口劲轻着,别吹上唾沫星儿。"芳官依言果吹了几口,甚妥。

    这里面,还有一个芳官小孩子家好奇心重,把房里的自鸣钟摆弄坏的事情。这说明芳官在贾宝玉房里自由得很,想干什么干什么,没人管,说明众人待他很好。你看麝月的教训多么的亲切和温馨。即使得知是芳官弄坏了钟,晴雯也没说什么。还有就是袭人对芳官的教导和培养,多么的温良和美好。关于袭人,之前一直侧重分析她阴暗的一面,就如我早期分析薛宝钗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袭人就是个坏人,没有好的一面,既然朋友们对我一直说袭人的不好耿耿于怀,那今天就说说袭人的好。

     芳官吹了几口,宝玉笑道:"好了,仔细伤了气。你尝一口,可好了?"芳官只当是顽话,只是笑看着袭人等。袭人道:"你就尝一口何妨。"晴雯笑道:"你瞧我尝。"说着就喝了一口。芳官见如此,自己也便尝了一口,说:"好了。"递与宝玉。宝玉喝了半碗,吃了几片笋, 又吃了半碗粥就罢了。众人拣收出去了。小丫头捧了沐盆,盥漱已毕,袭人等出去吃饭. 宝玉使个眼色与芳官,芳官本自伶俐,又学几年戏,何事不知?便装说头疼不吃饭了。袭人道:"既不吃饭,你就在屋里作伴儿,把这粥给你留着,一时饿了再吃。"说着,都去了。

    关于芳官品尝的事情,先是得到了袭人允许,后又得到了晴雯鼓励。还有就是芳官装头疼,袭人晴雯的宽容相待,简直把女儿般那种水做的心态,那种清澈那种透明写得淋漓尽致了。

    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袭人、晴雯和麝月的良善。却原来,在本质里,在骨子里,都是好姑娘!不然,宝二爷怎么容得?

    当然,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贾宝玉房里的丫鬟们,既然可以对芳官那么好,又何以会对之前的小红那么差呢?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下次再说。

《红楼梦》之小红为何遭弹压?

    只要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小红在贾宝玉房里的时候,是一再遭到弹压的。可是,很奇怪,芳官却得到了保护。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差异呢?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想想就明白了。很简单,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或者说会不会有利害冲突。不信,我们来把小红和芳官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1.小红是有后台的,而芳官没有。

    林红玉的爹就是荣国府的管家之一林之孝,是管家的女儿,所以才得以轻轻松松的来到贾宝玉房里。这样的女孩,一个不小心,就可以跻身大丫环行列,威胁到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和碧痕的地位的。而芳官呢?很明显,没有任何背景,就一遣散了的小戏子,遣散后认的干娘也是地位极低,不过是个不入流、连贾宝玉房里都不能进的老婆子。

    2.小红成熟而芳官尚小。

    小红露面时,已经十六七岁,那可是一个女孩子最美丽的时节,这时候的女孩子对贾宝玉这样的男孩子吸引力最大,小说里其实也描写了贾宝玉对小红短暂的兴趣和注意,这就是证明。而芳官呢?从字里行间的描写来看,从与她干娘怄气和居然把自鸣钟摆弄坏了的好奇心来看,还是个八九岁十来岁的小孩子呢。显然对贾宝玉构不成诱惑。

    3.小红的后台和袭人、晴雯等人的背景不同。

    我们知道,袭人、晴雯都是贾母房里过来的。这说明两人的背景有相同之处。再者,我们看袭人的出身和贾宝玉的关联,小说里说了,贾宝玉是贾母自幼抚养长大的,那么,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就应该也是在贾母房里的,而第十九回李嬷嬷骂袭人,口口声声是她调教和抬举袭人出来的。这下就清楚了,却原来,很小的时候,贾宝玉、李嬷嬷、袭人都是在贾母房里相处过的。而晴雯呢?

   “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 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后来所以到了宝玉房里。”

    这赖嬷嬷,就是和贾母关系极好的那个赖尚荣的祖母,当今贾府的另外一个管家赖大的娘。

    这样一来,袭人、晴雯和小红的后台就很清楚了,袭人和晴雯都是贾母房里的,但根基不一样,袭人是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抬举出来的,而晴雯则是贾府奴仆里地位最高的赖嬷嬷抬举起来,而小红呢?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

   不同的后台和背景,自然就牵涉到了不同利益纠葛和竞争,因此,无论从小红强大的背景还是本身来看,她的到来,是会引起贾宝玉的大丫环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和碧痕等人的紧张的,尤其是排名靠后的秋纹和碧痕的紧张,所以才会出现一段碧痕和秋纹抬水进来,看见小红在贾宝玉房里加以斥骂的情节。

    如此看来,人还是那些人,但对待不同的人,由于利害冲突不同,态度也会是不一样的。对待没有威胁的芳官时,这些女孩子天真良善的本质就会展露出来。而对待有威胁的小红时,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这就是人,这就是人性!

   而这,也同时证明了我的一个观点,袭人也并非坏人,只是当她面对竞争对手晴雯的时候,她为了生存,才那样做的,就和他们共同对付小红是一个道理。只是我前面一直在分析袭人和晴雯斗争,所以,袭人展现的当然是她阴暗的一面。而这里,当她面对可怜的芳官时,我们又有谁能说袭人不是一个心地良善的姑娘呢?

    这就是人的两面性!

    其实,晴雯也是,她对袭人的尖刻、对小红严厉,都是一种本能的自我防范和保护。袭人和晴雯的区别在于,袭人的行动,比晴雯更具有逻辑性、隐蔽性和目的性而已。袭人关键时刻行动了,晴雯关键时刻没有行动,这就造成了这两人在品质上的本质区别。

贾宝玉和玉的前世今生

    这是一篇重要的更正我之前某些看法的文章。之前,我以为贾宝玉和那块玉是一体的,现在看来,不尽然。

    先说玉,贾宝玉项上佩戴的那块玉,就是小说开篇描述的那块无才补天的石头,它采日月天地之精华,具有灵性之后,适逢一僧一道,叙述人世间繁华,遂打动凡心,再三央求,得以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而这块玉,其实就是这块石头的幻形:“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后来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嘴里的东东。

   那么,贾宝玉的前世呢?

   曹雪芹借甄士隐的梦境,听一僧一道的说法,就是赤瑕宫神瑛侍者。“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铸就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之盟”的爱情。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这样下凡的: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这样一来,贾宝玉和那块玉的关系就很清楚了:

   首先,他们不是一体的,而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神瑛侍者下凡,成为贾宝玉,那块石头下凡,幻化为他出生时嘴里含着的玉,后来项上所戴之玉。

   其次,他们是有着密切关联的。第二十五回贾宝玉被马道婆的巫术几乎致死,赖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一语道破缘由,那就是“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说的就是这块玉,被马道婆供奉的“声色货利所迷”,失去了保护贾宝玉的作用,所以几乎致贾宝玉于死地。也就是说,这块玉和贾宝玉是有神秘感应的。

    而弄清楚贾宝玉和这块玉的关系之后,贾宝玉的种种行为和玉的一些踪迹就可以理解了。

    1.这块玉,是因为贪恋人世间的富贵而来的,所以,他实际主宰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所谓“金玉良缘”,金,就是泛指一切荣华富贵;

    2.所以,贾宝玉才会在初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本能的“砸玉”,因为贾宝玉本人是神瑛侍者,他和绛珠草(林黛玉)定下的是“木石前盟”;

    3.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关于贾宝玉和薛宝钗和林黛玉三人感情和婚姻的纠结,那块玉因为贪恋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是要和薛宝钗的“金锁”配对的,他要的是“金玉良缘”,而贾宝玉本人则是念念不忘和林黛玉的感情,要的是“木石前盟”。所以,在第三十六回,贾宝玉才会在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4.由此可以判断,八十回以后,贾元春、贾母、林黛玉相继死后,贾府潦倒被抄之际(其间贾宝玉、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贾兰等人已经被从狱神庙无罪释放),那块贪慕繁华富贵的玉,因见贾府败落,薛家也败落,反不如之前被抄的甄家,因此,幻形跑到甄家甄宝玉那里去了,所以,才会有“甄宝玉送玉”;

   5,而就在甄宝玉送玉之后,从狱神庙被无罪释放的贾宝玉才认命听从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安排,佩戴着那块玉,与佩戴着金锁的薛宝钗结婚,其时,贾府和薛家都已经败落,只能守着秦可卿当年嘱咐王熙凤置办的祭祀祖产田庄过日子了,再之后,就是贾宝玉的“悬崖撒手,出而为僧”,我想,贾宝玉出家的时候,是把那块贪恋富贵力主金玉良缘的玉留在了他和薛宝钗的卧室里的。

《红楼梦》之神瑛侍者作何解?

    拙文《贾宝玉和玉的前世今生》贴出来之后,朋友们提出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贾宝玉的前世到底是“神瑛侍者”还是“神瑛的侍者”?也就是说,贾宝玉的前世,这个侍者,是本身就叫“神瑛侍者”?还是他是一位神“神瑛”的侍者呢?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八卦,它涉及到我们对于贾宝玉和玉的身份的认定。且看原文:“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首先,我们来看“赤瑕宫”,赤者,红色也。瑕者,有斑点的玉也。所以这里所谓的赤瑕宫,就是指一位红色的玉神居住的宫殿。

    其次,这样一来,我们来看“神瑛侍者”,就能够明白,“神瑛”就是赤瑕宫的主人,所谓“瑛”,玉字旁也,指的就是一种玉。这样一来,就清楚了,这位“神瑛侍者”其实所指就是“赤瑕宫”的主人“神瑛”的“侍者”。

    当然,这只是从字面来理解。联系文本当中贾宝玉和玉的关系,我们同样应该这样理解:

    1.小说中明确说了的,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嘴里的玉的由来,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修炼成精之后,经一僧一道超度,幻化成一块美玉,随贾宝玉到人世间来体验一番荣华富贵,风流繁华的;

    2.贾宝玉的出身,也很明确,就是这位“赤瑕宫”的主人“神瑛”的“侍者”下凡转世而成的;

    3.而这样一来,更确切的对应了贾宝玉的所谓神瑛侍者的身份,其实他来到人世间,同样是那块玉的侍者,所谓“假宝玉”戴“真宝玉”,“真宝玉”主宰着“假宝玉”,“假宝玉”的一切荣华富贵和平安都是由于这块神奇的含在口中的“真宝玉”而带来的,包括贾母对“假宝玉”的疼爱,都和这块神奇的玉大有关系,所以,“假宝玉”终其一生也只能恭恭敬敬的戴着“真宝玉”,这不是玉的侍者又是什么呢?

    4.所以,当那块“真玉”试图引导“假玉”服从“金玉良缘”时,当“假玉”遇见“绛珠草”时,假宝玉才会要疯狂的砸玉,林黛玉和贾宝玉吵架时也才会不顾一切的要绞断那包裹玉的穗子。

    由此,那块玉和贾宝玉,其实依然是主人和侍者的关系。所以,我以为,神瑛侍者,当做神瑛的侍者来解。

贾宝玉为啥和通灵宝玉不是一体的?

     要更正自己的一个错误。之前,我曾经撰文论述贾宝玉和那块玉是一体的(参见拙文《贾宝玉与那块玉为何是一体的?》)。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写了《贾宝玉和玉的前世今生》。但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我的贾宝玉和那块玉不是一体的论述,遭到了很大的质疑,甚至有人侮我“误导读者”。呵呵,无语。

    冷静之余,把小说拿来细细阅读,恍然大悟,答案已经在小说里了,我们为什么不去好好阅读小说,而在这里“瞎掰”呢?且看,小说第一回:

    1.小说明确叙述了通灵宝玉的由来,是女娲补天时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的一块石头;

    2.小说也明确叙述了贾宝玉的前世,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请注意,赤瑕宫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3.通过上述两点,我们已经看到,通灵宝玉的所在地和神瑛侍者的所在地是隔了十万八千里的,不在一个方位,不是一个地方,更不是同一个人!

    4.还有证据,小说先叙述了通灵宝玉的由来,而在叙述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木石前盟”时,就通过甄士隐的梦境,把通灵宝玉的投胎和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转世联系在了一起。

    首先,在甄士隐的梦境中,一僧一道是这样说的:

    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很显然,这桩风流公案,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木石前盟,神瑛侍者转世,绛珠草跟着转世“还泪”,这是紧接着一僧一道通过对话交代出来的。而这蠢物,就是之前被一僧一道幻化为通灵宝玉的那块石头,所以,才有“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的说法。这已经很明白的说明了,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来历不同,神话身份不同,根本就是两个人!

   其次,紧接着,还有这样的描写:

   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这再一次证明,神瑛侍者和绛珠草这一般“风流孽鬼”和通灵宝玉这个“蠢物”实实在在就是两个人,是不同的个体。

    第三,可能是曹雪芹已经预感到即便写到这里,还是有些食古不化的人看不懂,不明白,所以,又设计甄士隐要求看看“蠢物”的情节,再一次提醒大家,蠢物是蠢物,风流孽鬼是风流孽鬼,蠢物不过是趁此机会被挟带着去人世间游历一番而已:

    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

    这就明明白白的说了,神瑛侍者和绛珠草已经在太虚幻境了,一僧一道携着通灵宝玉来赶热闹来了,通过这桩风流公案,把通灵宝玉挟带下凡。

    这就是小说第一回叙述明确告诉我们的信息,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虽然关系密切,有神秘感应,但绝对不是一体的,而是两个个体。

贾宝玉和通灵宝玉一体论系篡改所致

    这是一篇本不想写的文章,但限于某些人的执着,不得已而为之。

    在拙文《贾宝玉和玉的前世今生》以及《贾宝玉为啥和通灵宝玉不是一体的》出来后,有人拿出明确叙述了神瑛侍者就是青埂峰下的石头的《红楼梦》版本来指出我的粗陋以及误导读者。姑且把那叙述了神瑛侍者和石头是一体的版本的叙述援引如下:

    1.人民文学出版社81年第三版第四次印刷版本: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手倦抛书,伏几盹睡,不觉朦胧中走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上述两个版本,似乎都言之灼灼的说明了,这石头就是神瑛侍者。但是,我们要知道,在《红楼梦》的传抄中,各种版本之间之所以出入较多,一方面有手抄无意出错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在于中国文人有一个很坏的毛病,那就是经常把自己的见解偷偷添加进去,造成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但是,难辨是难辨,并不是不可辩,今天,我就来辨一辨。

    如果都按照这两个版本的说法,石头就是神瑛侍者,就会造成非常明显的矛盾:

    1.时间的矛盾

    我们从一僧一道度化石头为通灵宝玉,欲下凡人间的叙述到甄士隐梦中听到一僧一道说有一桩“风流公案”,要趁机“夹带”这“蠢物”(指通灵宝玉)到繁华人世间一游叙述可以看到,度化通灵宝玉和前往太虚幻境了结一桩风流公案,这两个行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是有时间的前后顺序的,有一僧一道的对话为证,不存“倒叙”之说。

    2.行为的矛盾

   如果通灵宝玉就是神瑛侍者,他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于大荒山青埂峰下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赤瑕宫呢?一面是石头要求一僧一道度化到凡间走走,一面又幻化为神瑛侍者思凡,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3.方位的矛盾

    我们知道石头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而神瑛侍者居住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赤瑕宫,居住地不同,相隔十万八千里,怎么扯得上?

    4.身份的矛盾

    通灵宝玉的原形是一块女娲补天弃之不用的石头,而贾宝玉的前身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他们的身份绝然不同,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呢?

    5.神力的矛盾

    这块石头,神力有限,仅仅是“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会“口吐人言”而已,但是,他仍然不能化形为人,是很低级的神物。所以,就是化为一块美玉,也要一僧一道帮忙,证明他的神力还不如一僧一道呢。而神瑛侍者呢?很显然,虽然只是个侍者,但已经是西方的一位神祗了,不仅已经修炼为人形,而且可以自由的下凡,这样的地位,岂是区区那块石头可以比的。不仅如此,这块石头连绛珠草都不如,因为绛珠草已经“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这样一块石头,怎么可能是神瑛侍者呢?这块石头连变化都不会,又怎么可能幻化为人形到处游玩呢?岂不是笑话?

    6.叙述的矛盾

    退一万步,即便真如上述两个版本石头就是神瑛侍者,那小说后面的叙述就矛盾百出了:

    其一,既然石头就是神瑛侍者,那神瑛侍者下凡了,不就等于石头下凡了吗?石头还用得着再哀求一僧一道的帮助吗?那不是耍一僧一道吗?

    其二,如果石头就是神瑛侍者,一僧一道焉能不知?还用得着说,趁着神瑛侍者和绛珠草下凡了却一桩风流公案的机会把“蠢物”(通灵宝玉)夹带下凡吗?笑话!什么智商呀这是?

    7.文笔的矛盾

    曹雪芹在小说中描述女娲,用的是“女娲氏”,文笔高洁,绝不媚俗。而上述引文,却称女娲为“娲皇”,媚俗之极,且不伦不类;还有,诸如“这个石头”这样的随意和不妥的文笔,岂能是曹雪芹的文笔!?太侮辱曹雪芹了吧!?还有那个“霞”字,明摆着是门外汉了,只有“瑕”才能对得“神瑛侍者”的“瑛”,皆从玉字也,偏偏写个“赤霞宫”,离题万里了。可知是杜撰无疑。

    凡此种种,我可以肯定,某些版本的《红楼梦》中所谓神瑛侍者就是通灵宝玉,贾宝玉和通灵宝玉一体的说法,肯定是后人在传抄中理解肤浅、自作聪明杜撰篡改所谓,非曹雪芹原笔原意!

    附带一句,我们读《红楼梦》,是否应该多动动脑子,多琢磨琢磨文本,少一点莫名其妙想当然的火气呢?

论贾宝玉和通灵宝玉一体的荒诞性

    我们知道,按照《红楼梦》某些版本的编派,把通灵宝玉也就是那块石头封为赤瑕宫神瑛侍者的,其实是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原文是这样的: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手倦抛书,伏几盹睡,不觉朦胧中走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这个说法,表面有理,实际荒唐。其荒唐之处,除了我在《贾宝玉和通灵宝玉一体系篡改所致》所罗列之外,竟然还有。

    大家想想看,如果这块石头也即通灵宝玉是因为游玩到了太虚幻境,而被留在赤瑕宫做神瑛侍者的,那么,可以认为这赤瑕宫乃是警幻仙姑管辖之所了?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

    但是,实际呢?实际不是。

    首先,我们来看赤瑕宫所在地。第一回明确说了,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所谓西方,一般指印度;灵河,即是恒河。

    其次,我们来看所谓的警幻仙姑所居的太虚幻境所在地。第五回仙姑亲口说的“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也就是说,这太虚幻境的具体地址是“放春山遣香洞”。

    由此看来:

    1.这赤瑕宫与太虚幻境,是两个不同的地点,一个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个在放春山遣香洞;

    2.而这赤瑕宫与太虚幻境也就应该是两个不同的神的居所;

    3.由此可见,赤瑕宫管不了太虚幻境,太虚幻境也管不了赤瑕宫,所以,肯定不可能出现前述极为荒诞不经的所谓“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道理很简单。因为:

    其一,很明显,赤瑕宫并不在“警幻仙子处”,不是警幻仙姑的管辖之所,警幻仙姑的管辖之处是“放春山遣香洞”,警幻仙姑的势力范围越不过这太虚幻境的;

    其二,但从“赤瑕宫”和“放春山遣香洞”来看,这赤瑕宫在神界的地位应该还高过放春山遣香洞,所以,警幻仙姑更不可能插手把石头安插为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了;

    其三,小说更加明确的说了,警幻仙姑和太虚幻境的职责就是“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职责很明确;

    其四,小说里更明确说了,贾宝玉遇到警幻仙姑是因为“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那么这“缠绵于此处”的“风流冤孽”又是谁呢?

    很显然,就是第一回甄士隐听见的一僧一道所说的: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

    也就是说,神瑛侍者是为要下凡投胎来专门找的警幻仙姑的,为此,考虑到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纠葛,警幻仙姑又主动征求绛珠仙子的意见,问她要不要一起投胎,做个了结。

    这样的叙述,已经明明白白的表明,不管是神瑛侍者也好,绛珠仙子也要,都不归警幻仙姑管辖,只有在二人涉及到感情纠葛时,才来找警幻仙姑处理。这说明,这二人根本不是警幻仙姑的下属,所以,不存在警幻仙姑留下石头,并名为赤瑕宫神瑛侍者的可能。

    其五,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神瑛侍者专程到太虚幻境“挂号”,等待安排下凡投胎,以及警幻仙姑去主动“离境”(因为警幻仙姑在第五回遇见贾宝玉时说:“此离吾境不远,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一瓮,素练魔舞歌姬数人,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试随吾一游否?”)去询问绛珠仙子意见,都再一次印证了我前面的分析,这警幻仙姑和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其居所,并不在一处,是各有归宿,因此,根本谈不上谁管辖谁的问题。

    由此,所谓警幻仙姑留下石头并命他在赤瑕宫做神瑛侍者的说法,其荒诞性,已经不言自明了。

《红楼梦》之何谓“木石前盟”

    只有把神瑛侍者-贾宝玉、石头-通灵宝玉的关系说清楚之后,才能来解释何谓“木石前盟”。

    大家对“木石前盟”的误读,我不想批评任何人,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读书时候的“想当然”,是多么的可怕!

    对于“木石前盟”的误读,缘于对于“金玉良缘”的理解。因为在大家看来,金指薛宝钗的金锁,玉指贾宝玉的通灵宝玉,金玉良缘就是指贾宝玉和薛宝钗是绝配。如此,我们按照这样的思维来理解“木石前盟”,那么,木自然指林黛玉了。石嘛,自然就是指贾宝玉咯,所以是木石前盟,是林黛玉的前身绛珠仙子和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的前世约定了。

    这样的理解,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恍然大悟于原来神瑛侍者和石头、贾宝玉和通灵宝玉其实是两个个体,不是一体之后,问题就来了。如果神瑛侍者-贾宝玉不是那块石头-通灵宝玉,那么,这“木石前盟”怎么解呢?不就讲不通了吗?莫非变成了林黛玉和通灵宝玉的前世婚约了吗?可是,我们在小说里看到,这块石头,也就是通灵宝玉和绛珠草根本没什么纠葛呀?与绛珠草有纠葛的是神瑛侍者呀?

   于是,就有无数人质疑,我的神瑛侍者-贾宝玉、石头-通灵宝玉是两个个体的判断错了,是瞎说。我想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的思路这样狭窄呢?为什么不去好好读读原文呢?其实曹雪芹老先生很仁慈,他把所有的东西都说清楚了,只是我们没有好好的、认真的去读他的小说。

   为此,不妨搁置争执,去好好读读小说原文,什么是“木石前盟”?好在原文不长,我可以全引下来: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

    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对此,我觉得有几点需要注意:

    1.木石前盟,讲的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约定,这个不会有错;

    2.因此,不能简单的照搬“金玉良缘”的理解,把石头理解为神瑛侍者;

    3.那么,这石指的是什么呢?很简单,曹雪芹说了呀。所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生长在这里,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绛珠草在这里,绛珠草修炼成女体在这里,神瑛侍者要下凡在这里,绛珠仙子要追随神瑛侍者还泪还在这里,三生石畔,不就是神瑛侍者-贾宝玉和绛珠仙子-林黛玉前世感情的见证吗?

    4.所以,在我看来,这“木石前盟”,木,指的确乎是林黛玉,所谓“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但这石,指的不是前面说的女娲补天遗弃、幻化为通灵宝玉的石头,也不是指的神瑛侍者,而是指的三生石。为什么这样说呢?

    5.三生石,是有典故的。传说唐代李源与圆观和尚是好朋友。一天,圆观对李源说,十二年后的中秋月夜,我和你在杭州天竹寺外相见。说完就死了。后来李源如期去杭州天竺寺,遇见一牧童口唱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逢,此身虽异性长存。原来这个牧童就是圆观的后身。后来,“三生石”不仅发展成中国人对前生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脂砚斋在此批注曰:三生石上旧精魂。看来,脂砚斋也是如此认为的。

    6.因此,我以为,这木石前盟的“石”就是指的三生石。第一,它指代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爱情的发源地,就是发生在这三生石畔;第二,它也预示着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爱情的三世缘定和终生不渝。

    7.因此,所谓的“木石前盟”的意思,指的是绛珠草(仙子)-木,在三生石畔-石,与神瑛侍者发生的感情,以及许下的誓言,那就是绛珠仙子所说的“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的还泪的誓言,这样的誓言,其实就是缘定三生的爱情盟约呀。

    这就是“木石前盟”,岂可是区区一个“金玉良缘”能比得了的!?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

    在了解了“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基本含义之后,我们不妨把二者加以比较,由此就可以从曹雪芹含蓄委婉的笔调中得出他对于贾宝玉和薛宝钗、贾宝玉和林黛玉两种婚姻可能的态度。

    第一,“金玉良缘”是物质的,“木石前盟”是情感的。

    正如小说第三十四回,薛蟠对薛宝钗说的:“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金玉相配,金和玉,都是一种稀有的物质,人们正是从物质基础的角度认定金玉相配是好姻缘,是良缘的。

    而“木石前盟”呢?却是情感的。当年神瑛侍者因为爱怜绛珠草,灌之以甘露;绛珠草练成绛珠仙子,感恩于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无以为报,终日纠结;当神瑛侍者要下凡投胎的时候,她决定跟随投胎,把自己的泪水还给神瑛侍者,以报当年灌溉之恩。这其中,汹涌着多么浓郁的情感。

    第二,“金玉良缘”是后定的,“木石前盟”是前定的。

    所谓金玉良缘的绝配,是现实的撮合。通灵宝玉,是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嘴里带来的;薛宝钗的金锁,是所谓的赖头和尚送的,并说“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是现实的姻缘。

   而木石前盟呢?则是前世的约定,在前世就已经演绎了一段情感,现在延续到现实,所谓“缘定三生”。

   第三,“金玉良缘”是人为的,“木石前盟”是天然的。

   关于金玉良缘的人为色彩,我之前在《金玉良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和《贾母王夫人关于贾宝玉婚姻的争斗》已经有过详细论述,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虽然是天生带来的,但这块玉的价值倾向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贪恋富贵”,这一点,小说第一回阐述石头下凡的动机已经说过了。而薛宝钗的所谓金锁的出现就充满了疑虑,这个金锁,在薛姨妈口里、薛宝钗口里和薛蟠口里都表述不一,而且,之前从未让别人知道过,是在薛宝钗无望入选宫中之后才突然出现的,很明显,所谓的金配玉,完全是一场人为的阴谋。难怪,第十九回林黛玉会对贾宝玉说:“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

   而木石前盟呢?不是,早在人世之前,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感情就已经发生了,转世追随的盟约就已经定下了。

   第四,“金玉良缘”是物决定人,“木石前盟”是人自己决定。

   很明显,金玉良缘,是由金和玉的相配来决定人的相配,而木石前盟是人忠实于自己的情感来决定自己的婚姻。

    既然,曹雪芹是这样来表达“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那么,在曹雪芹心中,他是选择“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他是相信“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就很清楚了,还需要我说出来吗?其实第三十六回,曹雪芹已经借贾宝玉的口说了:“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所以,有一部香港电影,名字定为“金玉良缘红楼梦”,说的却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就很有些东扯西拉的味道了;所以,当很多朋友说着金玉良缘红楼梦的时候,我相信,假若曹雪芹听到了,是要吐血的。因为,他原本是要宣扬“木石前盟”的,但是,流行的却是“金玉良缘”。这或许,是曹雪芹没有预料到的关于《红楼梦》的悲剧。

    今天恰好是情人节,我们品读《红楼梦》,是否也应该有一番别样的眼光?

贾宝玉和通灵宝玉到底是啥关系?

    前面啰啰嗦嗦不得要领地说了那么多,归根结蒂一句话,这通灵宝玉和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

    第八回,有关于通灵宝玉的详细描写,其中,重点对通灵宝玉上面所镌刻的字进行了介绍: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

    通灵宝玉

    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注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由此,这块一出生就含在贾宝玉嘴里的通灵宝玉的和贾宝玉的关系就非常清晰了,那就是通灵宝玉其实就是贾宝玉的“护身符”:

    1.通灵宝玉正面的所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就是指只要贾宝玉一生佩戴这块通灵宝玉,只要“莫失莫忘”,就能够保佑贾宝玉一生“仙寿恒昌”;

    2.通灵宝玉反面的所谓“注云”就是对正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含义的详细解释,三条:“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意思是一可以保佑贾宝玉远离邪恶,二可以保佑贾宝玉不受冤屈不得大病,三可以为贾宝玉预知祸福。

    这不是贾宝玉的“护身符”或者“吉祥物”是什么?

    所以,当第二十五回贾宝玉被马道婆的巫咒之术迷惑住,生命奄奄一息之际,贾政和赖头和尚、跛足道人才有这样一番对话:

    那僧笑道:"长官不须多话.因闻得府上人口不利,故特来医治。"贾政道:"倒有两个人中邪,不知你们有何符水?"那道人笑道: "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

    却原来,是因为通灵宝玉“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才导致贾宝玉被马道婆的巫咒之术迷惑,险些丢了性命。

    所以,八十回以后,当这块“嫌贫爱富”的通灵宝玉预知到贾府的败落之后,它才会逃离贾宝玉,惹出“甄宝玉送玉”的故事来。

    如此一来,我们似乎就在没必要讨论贾宝玉和通灵宝玉是不是一体的了,这本来就是两个个体,就是贾宝玉和附身符或者吉祥物的关系。你看,小说里说的明明白白: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如果读到这里,你还认为贾宝玉就是那玉,我就真的无语了。这块通灵宝玉,那里会是贾宝玉,分明就是贾宝玉的“护身符”。

薛宝钗和金锁到底是啥关系?

    说过了贾宝玉和通灵宝玉的关系之后,不说说薛宝钗和金锁的关系,似乎过意不去。但这个问题又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还不得不说。如果不说,后面的话题就难以进行。所以,还得说。

    其实金锁之于薛宝钗的关系,和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的关系,是一样的,也是“护身符”和“吉祥物”的关系。小说第八回,就是这样定位的:

    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注云:不离不弃(正面,笔者注)
    注云:芳龄永继(反面,笔者注)

 

    这两句话的意思,很好解。就是此生只要和这把金锁“不离不弃”,不离开不抛弃,那么,就可以保佑薛宝钗此生“芳龄永继”,也就是健康长寿的意思。

    这八个字,已经把金锁的作用定位了,不错,就是“护身符”或者“吉祥物”之类的东西。

    这八个字,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确实很对仗很工整很押韵。但是,由此,我们就认定这是“一对”就未免草率了些。因为仔细比对,我们还是会发现很多差异的。

    是什么差异呢?咱们下回再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雪芹巧设线索,贾家抄家后贾宝玉遭薛姨妈嫌弃,先轻生后出家
贾妃端午节给宝玉宝钗礼物一样,不是要他们成婚,而是另有打算
金陵十二钗正册
贾元春和宝玉第2次见面后,贾母做了一件蠢事,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添了乱
林黛玉一向听贾母的话,为何公开挑战贾母的权威,惹贾母动气
薛宝钗母女为什么搬离贾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