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王母不是传说——山海经之西山经绝密研究(1)
  今天开贴写西山经的研究,先说些题外话。

  首先,本人要感谢天涯,感谢天涯网友,在你们的大力支持下,老马拙著《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已经于2012年6月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当当、卓越、淘宝均有销售。网上购书并进行书评的朋友,请联系老马QQ782150606,可免费获得最新研究成果《帝江真身揭秘》。

  其次,本人欢迎大家提意见或者建议,但是对没有任何实际内容的批评恕不接受。老马始终认为,真相往往很简单,而过于复杂的论述要么离真相很远,要么是为了掩盖真相。老马研究《山海经》,发帖子也好,出书也罢,其目的都只是为了揭开山海经的真面目,而不是用于评定职称。老马的行文风格就是简单直接,不会拘泥于目前流行的所谓学术文章形式。因此,有学术形式偏好的朋友请远离本帖,也建议不要购买老马的书,因为咱们不是一路人,你购买老马的书,只能让你自己后悔,让老马也无奈。比如,有位朋友购买了《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评论说:“书里几乎是,南山经说的XXX,其实是XXX,。。。然后把动物说明加一小段,图片放一张,结束。哎。。。希望出书有点学术精神。。。 ”这位朋友,看了老马的书,你知道凤凰是什么动物了吧?老马写的是“考证”类的东西,不这样写,那要怎样写?下笔万言,离题千里那才叫“学术精神”?你翻遍所有研究山海经的书籍,那些有“学术精神”的人谁能告诉你凤凰真身是什么?

  第三,本人对《山海经之西山经》的研究结论,会颠覆部分已有的所谓历史定论和常识,可能会引起某些人的不爽。为避免争吵,老马在这里打个预防针:老马是汉族,无党派人士,非美分党。老马的研究纯粹局限于对《山海经》真相的揭秘,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和企图,请喷粪一族远离本帖。

  西山首经

  一、钱来之山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1、华山松究竟是什么?

  《五代史·一行传》载:“郑遨闻华山有五粒松,因徙居华阴求之”。

  《寰宇记》曰:“唐时华州贡五粒松”。

  《癸辛杂记》谓:“凡松叶皆双股,故世以为松钗。独栝松每穗三须,而高丽所产每穗乃五鬣焉,今所谓华山松是也”。

  以上可见,华山松就是今天的五针松,又叫胡芦松、五须松、果松等,其特点是五个针叶为一束, 结有松果。

  可是,华山松真的是产于今天陕西的华山吗?

  根据以上资料,华阴有华山松产出,可是历史记载,华阴在西周时却属于豫州。到了宋朝,华山松又跑到高丽去了。按照当今高丽在东北的说法,华山又要跑到东北去了。

  更悲催的是,根据公开资料,今陕西华山上还存活的古树大概只有50多棵,还不一定都是五针松!

  谜,真是谜。到底是古人脑残呢,还是今人愚昧呢?华山松,你到底在哪里呢? 

  据说,某些大师在遇到古人记载和今人看法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时,通常的手段是:古人记载错了;古迹毁于战火;古迹毁于自然灾害,等等。这些大师是谁老马就不细究了,免得这些大师的贤子孝孙们来这个帖子里造粪。

  今陕西华山上之所以没有华山松,不是古人记载错了,也不是这些华山松毁灭了,而是因为:今陕西华山,根本不是历史记载中的华山。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从来就没有跑到当今陕西去。

  历史记载中的华山,其实是今天的大别山;历史记载中的华山松,其实就是中国独有品种——大别山五针松。

  清朝之前,中原的概念,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大别山和淮河流域一带。

  为什么说今天的大别山才是历史记载中的华山呢?

  首先,我们从华山的由来分析。

  古代华同花。

  《白虎通义》说:“西方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华虽有收获的意思,但班固这种按照五行方位来分析华山命名的方法,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西边的山多了去了,为何独此山叫华山呢?

  《水经注》:“远而望之若华状,故名华山。”这种解释似乎靠谱,但很容易引起歧义。“若华状”,传统解释认为,是因为这座山远远看上去象花的形状(古时华可通花),老马认为这种解释存在问题,因为花的种类多了去,不同种类的花,形状差别可是太大了,到底是象莲花的形状呢,还是象梅花的形状呢,或者是玫瑰花的形状呢?

  实际上,华山之所以被称为华山,不是因为这座山远望去象花,而是因为这座山的山脉走向象古文字“华”字。

  废话少说,有图有真相


  古文字“华” 

  大别山山脉走向(图中间黄色部分)

 

  发源于大别山的河流,一部分属于淮河水系,一部分属于长江水系,有了这些河流的分割,大别山山脉走向整体上看起来就像古代文字“华”字,所以在古代被称作“华山”。

  大自然造化之奇妙,古人智慧之高超,体现的淋漓尽致,老马除了赞叹,还是赞叹。

  其次,大别山至今仍有野生五针松生存,即大别山五针松,它不但符合华山松的基本特征,还是我国特有的树种。这种松的种鳞鳞盾先端肥厚、有明显反卷,叶型5针一束且短,材质、生态习性与其他松迥然不同。该树种1956年在安徽岳西县首次发现,1999年被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发现分布于安徽岳西、金寨,湖北罗田及河南商城等地。


  第三,从史书中记载的华山位置的重要性来看,只有大别山,才能承受起其在历史中的厚重角色。从武王伐纣开始,到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华山一直和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紧密相连,很长一段时间内,华阴一直属于京兆郡,而华阳连接巴越,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这种地位要求华山必定是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之地。而大别山是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山北水往北流注入淮河,山南水往南流注入长江,是掌控、沟通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枢纽所在,在主要依赖水路运输的古代,这里必然成为是南北物资交流汇集的中心。其中淮河是南北方分界线,气候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农耕,能够形成对农业社会政权的支撑,所以成为诸侯必争的中原地带。直到如今,淮河流域仍然是中国自然出生人口密度最高的流域,长江流域比不上,黄河流域更是比不上。

  反观今陕西华山一带,土地贫瘠,区域狭小,干旱少雨,交通不便,如此之地,哪里有支撑国家繁荣的基础?

  说到这里,估计很多朋友已经明白了,历史上记载的三秦、秦岭、秦国,都在大别山一带,而不是今天的陕西!

  2、洗石是什么

  对于洗石是什么,郭璞 注:“澡洗可以磢体去垢圿。”老马认为,郭璞看见洗石而想到洗澡用的石头,这其实是典型的望文生义。

  其一,郭璞所处年代,和先秦时期一些用语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洗澡这件事,先秦时分得很细,洗头用“沐”,洗身子用“浴”,洗脚用“洗”。如果是洗澡用的石头,应该是“浴石”,而不是“洗石”。

  其二,山海经记录的东西,要么是日常所用,要么是日常少见。翻遍典籍,洗石二字不论是在官方史书,还是在民间野史,均无其使用记载。因此,洗石当为少见之物,而非日常所用之物。

  其三,从山海经行文特点来看,其在记载事物时,如果描写其功用,必然会加一句“可以做什么”。因此,这里“洗石”是对石头外形的描写,而不是对石头功能的描写。也就是会所,洗石不是洗脚用的石头。

  那么,洗石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其实,真相真的很简单。

  “洗”在古代除了可以做动词外,还可以做名词来用,就是类似脸盆的器具。

  《仪礼·士冠礼》:“夙兴,设洗,直于东荣。”

  笔洗,洗笔用的器具,这个我们至今仍在使用。

  那么洗石,就是象脸盆一样的石头,这个在地质学上就叫“冰臼”。



  你如果读史书,把历史记载和现今的地名对比,会有很多疑惑的地方

  比如,鼎鼎有名的秦淮河,如果按照当今的历史解释,就有很多难以解释的惆怅

  秦——在陕西;

  淮河——在河南安徽;

  秦淮河——又跑到了到了江苏南京,变成了一条臭水沟

  作为“863计划”之一,消耗巨资进行的秦皇陵考古工程,在号称已经发现秦始皇地宫的情况下,却对外宣告“暂不发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心虚

  如果陕西的秦始皇陵发掘了,却找不到秦始皇的任何信物,考古队将丢人丢到全世界;

  如果陕西的秦始皇陵发掘了,然后宣称找到了秦始皇的种种信物,必将是又一个曹操墓,纸包不住火,考古队还是要丢人丢到全世界

  怎么办呢?暂不发掘是最好的办法啊,我宣称发现了秦始皇地宫,只是暂不发掘而已,这个总不丢人啊

  只是可惜了白花花的银子啊。据说,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建设已累计投入7.7亿元。

  3、羬羊是什么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腊,在疾病上指皮肤干燥,《黄帝内经》载:“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又“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 

  那么这种野兽的特征就是:外形象羊,但尾巴象马尾,名字叫羬羊,它的油脂可以治疗皮肤干燥。

  羬羊,其实就是今天的剑羚。有图有真相:


  剑羚外形象羊,尾巴象马尾,这个一看便知。

  关于剑羚的油脂药用,目前没有找到确切记载,但是羊油有补虚、润燥、祛风、化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劳、消瘦、肌肤枯憔、久痢、丹毒、疮癣等症。 谨慎推断,剑羚羊油的效果要比普通羊油更胜一筹。

  剑羚外形象羊,尾巴象马尾,这个一看便知。

  关于剑羚的油脂药用,目前没有找到确切记载,但是羊油有补虚、润燥、祛风、化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劳、消瘦、肌肤枯憔、久痢、丹毒、疮癣等症。 谨慎推断,剑羚羊油的效果要比普通羊油更胜一筹。

  说到笑话,老马又想起了另一个成语“泾渭分明”。

  资料显示:

  唐代 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忘浊泾”等佳句,其诗中有7次提到“清渭”,4次说到“浊泾”(渭清泾浊) 。

  宋代 记载中和唐代一样“清渭浊泾” 。

  清代 乾隆派陕西巡抚秦承恩,对泾渭进行考察得出了“泾清渭浊”的结论。这个结论,延续至今。

  那么,到底是是唐、宋记载有误,还是清代将泾水和渭水的位置张冠李戴了呢?

  有人开始捣糨糊了,说,唐宋记载和清代记载都没有错,最开始时是泾水清渭水浊的,后来到了唐宋,变成了泾水浊渭水清。到了清代以后,又变成泾水清渭水浊了。证据呢?证据就是《诗经》“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泾,指泾水
  以,指把、拿、用
  渭,指渭水
  浊,指浑浊
  湜湜,指清澈的样子
  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这句话的意思,是泾水把渭水搞浑浊了,但渭水里小洲处的水还是清澈的。和后面的“宴尔新昏,不以我屑”对应,表明了女子的洁身自好。

  诸位,看清楚了没,“泾以渭浊”,泾水把渭水搞混了,《诗经》里记载的,也是泾水浑浊、渭水清澈。

  为什么到了清以后,就变成泾水清澈、渭水浑浊了呢?

  3、钱来之山在哪里?

  钱来之山是华山之首,也就是大别山最东端的一座山。那么,对应今天的地图,钱来之山在哪里呢?

  老马研究发现,这里的钱来之山,其实就是历史上曾经的南岳——衡山。

  关于南岳衡山,历史上有多种名称,分别是衡山、潜山、霍山、天柱山、皖山等。因为各种原因,在目前的中国总共有三座:湖南衡阳的衡山;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安徽霍山县的南岳山。这三座山都坚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南岳衡山。那么,谁才真正是历史上记载的衡山呢?

  老马说,都不是!

  要搞清楚历史记载中衡山在哪里,我们必须先要搞清楚,衡山,为什么叫衡山呢?

  东汉的郑玄解释说,南岳衡山的名称是根据天上的星宿分野而来的。在上天为管注生死的星宿,在下则管生长发育,象一把秤一样,要保持两头平衡,所以叫“衡山”。因为衡山对应天上28星宿之轸翼,“度应玑衡”,即象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出天地的轻重,也能保持天地间的平衡,能够“铨德均物”,褒扬人间的真善美,惩治人间的假恶丑。

  恩,郑玄这个所谓的“大儒”似乎满腹经纶,其实说了那么多,不过是忽悠而已。后世读儒家著作而受误导,此人是罪魁祸首之一,这先按下不表。

  而真相是,衡山之所以被称作“衡山”,其原因和“华山”一样,是因为其山是走向象古文字“衡”字。历史中记载的衡山国、衡山郡,均是其管辖境内有此山得名,国、郡因山得名,而非山因国郡得名。

  有图有真相,老马不多说

  古文字“衡”

  真正的衡山


  为了照顾部分空间感不是太强的网友,请允许我对图片进行狗尾续貂的标示:


  上图中的“衡”山,在现实中没有准确命名,因其大部分在岳西县境内,老马姑且将其命名为“岳西真衡山”。

  为什么说“岳西真衡山”就是钱来之山呢?

  原来呀,古代泉、钱通用,钱来之山,实际上是“泉来之山”,言泉水从此山而来。潜山,也是“泉山”之谐音。岳西真衡山上有著名的高山温泉,是谓“泉来之山”。

  那么,衡山在古代为什么又叫“霍山”呢?《尔雅》言,大山宫小山,霍。岳西真衡山中有山,是谓“霍山”。

  衡山在古代为什么又叫“天柱山”?因岳西真衡山主峰老佛顶山高而险,海拔1539米,周边群峰拱卫,似擎天一柱,是谓“天柱山”。

  那么,岳西真衡山上有大别山五针松和冰臼吗?

  答案是肯定的。

  岳西真衡山一带有一个头陀镇,头陀镇有一个石盆村,根据公开的资料,石盆村山场面积17550亩,植物种类两千余种,其中林木600余种,大别山五针松、多枝杜鹃是独特珍贵的树种。

  更为奇特的是,石盆村有一种特产石,当地人叫做“石水瓢”,其实呢,就是冰臼!


  岳西真衡山有剑羚存在吗?暂时没有相关资料证明有存在

  本章小结:

  1、华山:今大别山

  2、钱来之山:今安徽省岳西县真衡山

  3、松:今大别山五针松

  4、洗石:今冰臼

  5、羬羊:今剑羚

  补充:

  钱来之山命名原因之二

  钱来之山为泉来之山,是“衡”字中间部分也可分解为古文字“泉”和古文字“来”

  古文字“泉”

     古文字“来”

       泉山



来山


  老马认为,这种解释方法更让人信服

  二、松果之山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虫鸟]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

  1、松果之山在哪里?

  第二座山为什么叫松果之山呢?是不是这座山上有很多松果呢?

  答案就在今天揭晓。老马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松果之山,就是那传说中的嵩高之山!

  心脏不好的同学,涵养比较差的朋友,思想不开化的古董们,千万不要挂念本帖,不要关注本帖,不要回复本帖。老马的研究成果,只愿意分享给能读得懂的朋友。
举报 回复
楼主:马红光2011 时间:2012-09-26 11:39:42
  松果之山,分为“松”山和“果”山两部分

  顺着《西山经》的指引,我们从岳西真衡山向西走二十公里左右,“果”山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之所以这座山叫“果”山,是因为该山山脉走向很像古文字“果”

  古文字“果”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直观些,请允许我狗尾续貂


  “果”山旁边,就是“松”山


  有的朋友说,你发的这座山,不象“松”字啊

  没错,“松”山不象文字松字,而是象古文字“嵩”字,嵩、崧同字,而嵩松同音,“嵩”山,在流传过程中变成了“松”山,而“松果之山”,在流传过程中又变成了“嵩高之山”。
  古文字嵩

  老马狗尾续貂


  “松果之山”全图


  其中松山位于霍山县大化坪镇,参考坐标白马尖,据说是大别山最高点

  果山位于岳西县包家乡,参考坐标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说是大别山五针松首次发现地

  2、渭水在哪里?

  考证渭水,我们必然要提到鸟鼠同穴山。

  《山海经 西次四经》载:“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鳣鱼,动则其邑有大兵。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上如下鱼】魮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这里写到,渭水里产一种鳋鱼。那么,我们就首先来搞清楚,这个鳋鱼是什么。
举报 回复
楼主:马红光2011 时间:2012-09-28 15:25:40
  根据《西次四经》的记载,这个鳋鱼特征有二,一是“其状如鳣鱼”,二是“动则其邑有大兵”。

  经老马研究,这里的鳋鱼,其实就是当今淮河的特产——淮王鱼!

  先来看鳋鱼的第一个特征,“其状如鳣鱼”。什么是鳣鱼呢?《说文解字》载:“鳣,鲤也”。《尔雅》载:“鲤,鳣。”可见,鳣鱼就是鲤鱼。

  淮王鱼的外表长得象鲤鱼,即“其状如鳣鱼”。

  有图有真相。

  鲤鱼


  淮王鱼


  再来看鳋鱼的第二个特征,“动则其邑有大兵”。什么意思呢?是这种鱼一动它所在的地方就要发生战争了吗?

  呵呵,如果这样理解,不发生战争的时候,这种鱼岂非要一动不动了?死鱼?

  非也。

  动,这里是变化的意思,而非运动的意思。

  兵,这里不是军事上的那个兵,而是通“冰”,是寒凉的意思。

  “动则其邑有大兵”,意思是说,这种鱼发生变化的时候,往往预示着它所在的地方要变冷。

  这句话描述的,其实是淮王鱼的生活特性。

  淮王鱼有一个与其他鱼类不同的特点,那就是随着周围温度的变化,身体颜色会在淡灰、青白、粉红三色间交替变幻。在普通状态下,其通体大多呈现青灰色,但是在缺氧的状态下,他会全身充血,朝红色方向变化。缺氧程度越高,充血范围就越大,甚至鲜血还会从鱼鳍处流出来。如果淮王鱼身体颜色变成红色了,说明天气变冷,缺氧程度高,是谓“动则其邑有大兵。”

  淮王鱼身体充血


  淮王鱼又称肥王鱼,回黄鱼,是仅产于淮河中游凤台硖山口的一种名贵鱼种。

  说完了鳋鱼,老马下面再说一下【上如下鱼】魮之鱼。

  根据《西次四经》记载,【上如下鱼】魮之鱼的特征有五:

  其一状如覆铫;

  其二鸟首;

  其三鱼翼鱼尾;

  其四音如磬石之声;

  其五是生珠玉。 


  老马考证,这里的【上如下鱼】魮之鱼,其实就是今天的水中珍品——三角鲂。

  先来看【上如下鱼】魮之鱼的第一个特征:状如覆铫。

  什么是铫呢?铫,就是烧东西用的有嘴有把的小锅。《说文解字》载:“溫器也”。《广韵》载:“烧器”。《正字通》载:“今釜之小而有柄有流者亦曰铫。”

  三角鲂的外形象放倒的铫,是谓“状如覆铫”。有图有真相

  石铫壶(《說文》溫器也。《廣韻》燒器。《正字通》今釜之小而有柄有流者亦曰銚。)


  放倒的石铫壶


  三角鲂



  再来看【上如下鱼】魮之鱼的第二个特征:鸟首。

  为什么说该鱼鸟首呢?这里描写的是三角鲂的外表特征,它的头似乎缩在身子里,没有颈项,背上曲线不明显,就象某些鸟类的头一样,还有就是嘴小,而且是上颌和下颌等长,就象鸟嘴一样,所以说“鸟首”。

  这个是其和同类团头鲂、长春鳊相区别的地方之一。见上图。

  【上如下鱼】魮之鱼的第三个特征,“鱼翼鱼尾”,这个很明显,不需要再解释。

  其第四个特征“音如磬石之声”,老马手上暂时没有资料,待考。

  重点说下【上如下鱼】魮之鱼第五个特征“是生珠玉”。这个描写的是三角鲂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乃是其上、下颌有发达的角质缘,看起来就象珠子一样,所以叫“是生珠玉”。

  有图有真相


  说完了动物,我们再来说下矿产。

  《西山四经》记载:“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

  白玉,这个好理解。老马在拙著《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矿物篇里有总结,石之美者俱为玉。《说文》:“玉,石之美者。”狭义上玉指软玉和硬玉。软玉的硬度一般为5.6-6.5度,呈不透明或半透明状,按颜色分为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和糖玉,因以新疆和田地区出产最佳,人们常把软玉称为“和田玉”。硬玉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广义上的玉还包括宝石和彩石。宝石如钻石、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珊瑚、珍珠等。彩石即假玉,如汉白玉、京白玉、南阳玉、蓝田玉等。

  那么白虎是什么呢?是白色的老虎吗?

  老马认为,从山海经行文特点来看,白虎和白玉一起,白虎是一种矿产的可能性更大。这里的白虎,其实就是中药里一种重要的矿物药——石膏。

  石膏,别名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玉大石、冰石等,其主要
  功效是解肌清热、除烦止渴,用于治疗的宾征有: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胃火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等。

  石膏


  接着,我们来说下鸟鼠同穴山。

  老马认为,这里的“鸟鼠同穴”,并非是鸟和老鼠在同一个洞内,而是有一种动物叫鸟鼠,然后很多鸟鼠共同生活在一个洞里。

  将“鸟鼠同穴”解释为鸟和老鼠同洞生活的说法,目前给出的证据是,一种叫雪雀的鸟,有时会选择一种叫鼠兔的洞,来作为巢穴。但根据相关资料,实际上,它们并非同时居住在一起,雪雀仅利用鼠兔的弃洞或盲洞营巢和休息而已。

  鸟鼠,其实是一种动物,就是蝙蝠的异名而已。蝙蝠的异名很多,其他的还有服翼、天鼠、伏翼、飞鼠、老鼠、蟙蟔、仙鼠、夜燕等。

  鸟鼠同穴,真实的意思是很多鸟鼠在同一个洞里生活,这个正是蝙蝠的生活特性。

  需要解释的名词完了之后,我们接下来解开鸟鼠同穴山和渭水的真相。

  鸟鼠同穴山就是今天的桐柏山。

  桐柏山一带蝙蝠很多,根据公开资料,已知的洞穴蝙蝠达到7种。与之对应,蝙蝠洞也很多,天然溶洞、废弃矿洞都是它们的安身之所,常有超大蝙蝠出没。洞穴蝙蝠多是桐柏山的特点之一,所以被古人称作“鸟鼠同穴山”。

  桐柏山一带富有石膏矿,其中桐柏县安棚石膏矿属于大型矿,是谓“多白虎”。

  桐柏山一带富有大理石矿,其中雪花白大理石储量大,白度高,是谓“多白玉”。

  而渭水,其实就是今天的发源于桐柏山的淮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自西向东流去,和淮河其他支流汇合,即“渭水出焉,而东流注入河”。

  淮河里有一种特产鱼叫淮王鱼,这种鱼外形象鲤鱼,身体颜色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当天气变冷时,它的身体就会变成粉红色,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鳣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滥水,即今天的三夹河。三夹河发源于桐柏山麓,自东向西流经桐柏、唐河两县,在唐河县城西南注入唐河,即“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

  三夹河唐河一带产一种鱼叫三角鲂,外形象放倒的铫,头象鸟头一样,但有着鱼翼鱼尾,其上下颌角质边缘明显,就像珠子一样,即“多【上如下鱼】魮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3、濩水是哪条河

  根据经文记载,濩水的特点有三:其一是发源于松果之山,其二是北流注于渭,其三是河里有铜砂。

  老马研究发现,这里的濩水,就是今天淮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淠河。
举报 回复
楼主:马红光2011 时间:2012-09-29 19:53:52
  淠河两河口以上分两支,西支称西淠河,东支称东淠河;两河口以下至正阳关入淮为本干,称淠河;其上以东淠河为主源。

  东淠河在佛子岭水库以上,也分两支,东支称黄尾河,西支称漫水河。而东支的黄尾河,正是发源于松果之山的果山。

  根据公开的资料,黄尾河源出岳西县多枝尖(一说金刚岭,二者相距很近,同属于果山鹞落坪保护区),东北流向,经青天畈、道义涧、阔滩河、黄尾街,至陡峰寨入霍山县境;经胡家河至板里河,右纳清潭河;北流至磨子潭水库大坝,水库控制来水面积570平方公里。出库后右纳扫帚河,进入佛子岭水库,经汪家冲、横冲,与漫水河相汇后,抵佛子岭水库大坝,控制总来水面积1840平方公里。

  出库后的东淠河,基本北流,经梁家滩、黑石渡,左纳孔家河;折东经霍山县城、团山咀至两河口,其间右纳柳林河、幽芳河、高庙河及山王河;左纳深水河、戴家河、龙门冲等。  

  东西淠河于两河口汇合后,东流至青山,折北至横排头淠河灌区渠首枢纽,坝上形成5公里长的人工湖。枢纽以下经苏家埠、黄大窑,折东北流,经陆集、孙油坊,至六安市西,折北经顺河、马头、隐贤、迎河、大店,于正阳关注入淮河。


  那么,为什么说淠河中“多铜”呢?

  原来,淠河上游流经的青天乡一带,有露天铜矿(目前开采的叫老鸭村铜矿),所以淠河里会有铜砂存在,是谓“多铜”。


  4、(虫鸟)渠是什么?

  经文记载,(虫鸟)渠特征有三,其一状如山鸡,其二黑身赤足,其三可以已(月暴).

  (虫鸟)渠,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红脚秧鸡。

  有图有真相,红脚秧鸡的“其状如鸡,黑身赤足”特征一目了然。


  有朋友说了,这个鸟的颜色分明是褐色,怎么能说是黑色呢?

  其实,古人的“黑色”和我们今天理解的黑色是有差距的。《说文解字》载:“黑,火所熏之色也。”《释名》载:“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今天我们说的灰、褐色,古人都归到黑色范围去了。

  然后来看(虫鸟)渠的第三个特征,“可以已(月暴)”。

  什么是(月暴)?

  《广韵》载:“肉胅起也。”意思是皮肉发肿;《集韵》载:“皮破起。”意思是皮破了。那么(月暴)的大致意思就是肿痈、脓疮类疾病。而秧鸡的药用,主要是治疗瘘,类似肿痈、脓疮类疾病,即“可以已(月暴)”。

  红脚秧鸡学名叫红脚苦恶鸡,常在我国南方山区稻田和池塘中活动,在芦苇和多草湿地中繁殖。这种鸟数量不多但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广西、贵州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越南东北部。

  根据公开的资料,岳西、霍山一带秧鸡很多,但是否有红脚秧鸡存在,尚待更多资料,也希望有岳西、霍山的朋友留心。

  本章小结:

  1、松果之山:今岳西县包家乡、霍山县大化坪镇一带山脉

  2、濩水:今淠河

  3、渭:今淮河

  4、(虫鸟)渠:今红脚秧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日历】一次改变民族命运的征程,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鸟鼠同穴山是怎麼一回事?
《山海经》绘图本3
山海经,西山经之一,第一列山系“华山山系”
《山海经》 第二卷 西山经西山一经 原文及翻译
《山海经》之西山一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