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聊国军中黄埔一期生的正式(叙任)军衔


  中国自从民国成立以来(其实清末就有了雏形),实行军衔制,军官分为三等九级。

  北洋政府时期呢,对有些将领呢,还要加“名号”。例如:段祺瑞,建威上将军;张 勋,定武上将军;冯国璋,宣武上将军等等。蒋总司令出道较晚,当老蒋还百无聊赖,在上海滩买空卖空的时候,阎锡山(山西督军)、冯玉祥(陆军检阅使)都已经是北洋政府的上将了。张学良岁数虽小,也被他老子(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授为上将。(也有文章说,张学良是加上将衔。)

  北伐时期,北伐军总司令蒋中正的军衔当然是上将了。

  推翻北洋政府后,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中国的军队是越打越多。地方军阀自己也乱授军衔,上将多如狗,中将遍地走。

  到了1934年,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具体原因都清楚,这里不在赘述。),

  蒋总司令认为大势已定,开始着手整编军队。

  任命陈诚为陆军整理处长。经过对全国军官一段时间的审核,于1935年4月开始,重新授衔。军衔制度和北洋政府时期基本一样,不一样的是,上将分成了三级。


  特级上将一人,当然是蒋中正了。

  一级上将八人(后又加了个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二级上将二十人,陈调元、何成濬、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 震、傅作义、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特级上将不说了,就一个人。

  一级上将八人中,照顾了各地方军阀的利益,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不说了,大家都清楚。朱培德、唐生智这是北伐军八个军中的两个军长,这时候都已经没什么实力了,就是为了派系平衡,充充门面。陈济棠当时雄霸广东,号称南天王。不过,转过年来,就因为反蒋失败,下野了。八个一级上将中,只有何应钦属于蒋的中央军系统。黄埔军校成立时,蒋是校长,副校长是李济深(一开始是教练部主任,因为反蒋,躲到香港去了),教育长是邓演达(一开始是教练部副主任,因为反蒋,被蒋杀害于南京),何应钦当时是黄埔军校总教官。在不考虑廖仲恺(党代表)和戴季陶(政治部主任)这些党政人员的情况下,何应钦是黄埔军校的第四号人物。由于李济深反蒋,躲到香港去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民主人士,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

  邓演达又被蒋杀害于南京,到了1935年,实际上,黄埔系里,何应钦已经是仅次于蒋的二号人物了。


  1935年4月3日授予二级上将二十名(有两种排列版本):

  (甲版本)陈调元,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徐永昌,于学忠,商震,傅作义,龙云,何成濬,朱绍良,白崇禧,顾祝同,万福麟,何键,杨虎城,刘镇华,蒋鼎文,徐源泉。

  (乙版本)陈调元,何成濬,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二十名二级上将里,陈调元、何成濬、刘镇华、徐源泉,这四位属于投蒋的北洋系,给叙个二级上将拿出来,好显示蒋委员长的宽容大度。万福麟、于学忠,这二位属于张学良的东北军系统;韩复榘、宋哲元、杨虎城,这三位属于冯玉祥的西北军系统;商震、傅作义、徐永昌,这三位属于阎锡山的晋绥军系统;何键是湖南地方军阀;龙云是云南地方军阀;刘湘是四川地方军阀;白崇禧是桂系的第二号人物;朱绍良、刘峙、顾祝同、蒋鼎文,这四位属于蒋的中央军系统。韩复榘、杨虎城在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前后,已叛冯投蒋,现在属于西北军系的地方军阀。宋哲元虽然没有叛冯,当时属于华北的地方实力派,对冯玉祥是尊而不纳。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体现全民抗战,蒋把一些不重要的中央机构职位安排给地方军阀。例如徐永昌就任军令部部长,密苏里号上,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就是徐永昌上将。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蒋还派徐来劝说傅作义率部南下。商震后来也脱离晋绥军系统,到中央任职。为了前途,商震说自己的祖籍是浙江。蒋的亲信林蔚(浙江人)曾经将此事当成笑话告诉杜聿明。由于阎锡山的猜忌和打压,傅作义后来也自立门户了。



  黄埔一期生中,只有三位被授予中将军衔。


  胡宗南,当时任第1师师长;李延年当时任第9师师长;李默庵当时任第10师师长。

  这里大有奥秘。

  首先,胡宗南,那是校长的同乡,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李延年呢,说实话,我没看出他有什么过人的指挥才能。但是呢,他是山东人,胡宗南是浙江人,两人一北一南,我猜啊,是蒋想表明他没有地域观念,对学生会一视同仁的意思。

  而李默庵,我也没看出他有什么过人的指挥才能。但他是中山舰事件后,第一个声明退出共产党的。

  授他中将,可以体现校长对迷途知返的学生,是很重用的。

  要知道,当时授中将,那可不得了。大名鼎鼎的杨杰、陈诚、薛岳、张治中,卫立煌,这都才授个中将。这三人的教官——陈继承,也不过才授个中将。

  在胡宗南、李延年、李默庵被授予中将的同时(同月)

  1935年4月,桂永清(教导总队总队长)、黄杰(第2师师长)、李玉堂(第3师师长)、黄维(第11师师长)、霍揆彰(第14师师长)、关麟徵(第25师师长)、宋希濂(第36师师长)、陈琪(第80师师长)、刘戡(第83师师长)、王敬久(第87师师长)、(第88师师长孙元良)、夏楚中(第98师师长)、王仲廉(第89师师长)、梁华盛(第92师师长)、李树森(第14师副师长)等被授予少将军衔。

  注意,这些少将里没有俞济时(李延年还给他当过副师长)。他是1936年1月直接补叙中将,成为黄埔学生中的第四位中将。

  杜聿明(第25师副师长)、郑洞国(第2师第4旅旅长)、张耀明(第25师第75旅长)、范汉杰等,被授予步兵上校军衔。

  这里最惨的是范汉杰,他是黄埔生中第一个担任师长的(浙江警备师),因为福建事变站错了队....呵呵~~

  可能也是蒋觉得军衔定的不太合理,仅过一年(1936年),杜聿明和郑洞国等几个上校晋升少将。

  桂永清、黄杰等几个少将晋升中将。

  不是所有的上校都晋升少将啊。到1948年还有刚从上校晋升到少将的黄埔一期生呢。

  也不是所有的少将都晋升中将。例如梁华盛,是首批被授予少将军衔的,但直到1948年,他还是少将。

  另外补充一点,称呼上,将官前面加军种,例如海军少将,陆军中将。将官以下,要加兵种来称呼。例如步兵中校、骑兵少校。不能说陆军中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介石首次实行军衔制度,就有三位黄埔生被授予中将,他们都是谁
上校不如狗,少将满地走,中将随处有,国军军衔为何如此廉价?
解放战争中,国军最奇葩的一种军衔,人数囤积成山,想晋升却很难
开国中将倪志亮:部下出了2位大将15位上将
周恩来旧照中的军衔,为何有中将还有上将?实为两大阵营三次授予
肖劲光大将的第十二兵团辖第四十军,第四十五军,第四十六军 第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