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游记是个坑(5)
  
第五章 风雨飘摇三百年


  一、玉帝的实验

 
  宅哥玉帝

 
  玉帝被命名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这个全称我背了N遍都没能记住。为了方便记忆,我给他准备了一个既时尚又顺口的新名词:“宅哥”。
  玉帝被沦为宅男的事实是无可厚非的,他很欣然地接受了这个称号,并且以此为荣耀。他很少出去散步,每天工作兢兢业业。下属发来的邮件他都一一批阅,每一个论坛的帖子他都一一回复。三界那么多事,他必须管理地井井有条。即便是有闲暇的时间,他也愿意躲在玉清宫里,整天大门不出。
  按照他的理论,他在神阶中的修为境界不算太高,元始天尊和如来佛祖可以一年四季都不离开自己的宝座,而他间断性地盘坐了无数次,居然没有一次能够做到。他很认真地告诉自己,神阶中的修行是由“宅”性的高低来评判的,谁的宅性越好,谁的境界也就越高。玉帝的坐骨神经并不十分发达,很难做到如来的境界。不过,他在自己的日记本里保留了一句至理名言:一个人的拳头是打不了天下的,这年头靠的就是权力与关系。
  在我心里,宅哥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学问上的广博,是我一生都学不完的。
  就好比说他为人低调吧,我一直在怀疑宅哥的低调是不是他性格中的一根软肋,他在天庭里管理了那么多年,居然没有留下任何丰功伟绩。天宫中的生活如此悠闲,为什么他就不能像如来佛祖一样,做出点像样的成绩给世人看看呢?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玉帝都会引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初时,我没听懂,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原来,最高境界的统治者,是要让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才是人民亲近他并且称颂他。当然了,用武力使人民畏惧的统治者,就更在其次了。统治者的魅力不在于事事亲为,而在于“贵言”,贵言就是要少说话。那意思大概是说,不用经常发号施令,就能将事情办成了。办成之后,老百姓还觉得:这事是“我们”自己完成的。
  我想,就凭这句话,他应该已经深深地读懂了太上老君的“无为而治”了吧。
  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而不是横加干涉,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这种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貌似无所作为,其实是非常高明的管理手段。
  难怪美国著名外交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对老子的这段话佩服地五体投地,要把它引入自己的管理
哲学
  “一名最好的经营管理者是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让他们觉得,这事是我们自己完成的”。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一名有效的经营管理者仅仅懂得业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广阔的胸怀、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非常坚韧的心理承受能力。
  由此,我深深地相信,宅哥的低调
哲学绝不是出于懦弱者的表现,他能毫不费力地坐到家喻户晓的三界总司令这个位置,自有他低调的道理。强者自强、弱者自弱,强者必将矗立于顶峰,弱者必将屈膝于谷底。无怪乎佛祖这样的高手,都要对他敬畏三分。
  对于宅哥,我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一百个,一千个皇帝也没能像他那样做得游刃有余,他一步不挪地呆在玉清宫里,天下的大事全都网罗眼底。
  而我,作为他的粉丝,对他的能力终生都不会怀疑。

 
  【玉帝的QQ】
  月天正:为什么你是神,而我不是?
  玉帝:因为你不具备成为神的潜质。
  月天正:怎样才能具备神的潜质?
  玉帝:当你什么都不用做,还被人人崇拜的时候,你就具有了神的潜质。

 
  清闲生活的背后

  都说神仙们很清闲,月天正从来都不这么认为,就拿这个玉帝来说吧,他就不是一个清闲的主。
  好比取经这十四年来说吧。
  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十四年的取经活动对于常人来说也许时间很长,可对于玉帝来说,其实也就2礼拜的功夫。这两个礼拜,光是孙悟空来天庭搬救兵就闹了不知几次。加上天上天下其他的突发事件,你说,这日子能过得清闲吗?
  虽说,地上有很多妖怪,这些妖怪在凡间为非作歹,玉帝并非两耳垂塞,也不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但这处理也得需有时间不是吗?
  天下的要处理的事情那么多,玉帝却只有一个,就算他老人家日里万机,二十四小时一刻不停地工作,那也不够双手是不是?
  所以,对玉帝来讲,有些事情是不能管的,也管不过来。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首先要掌控的就是整个形态的结局。任何事情都得分出大小、轻重,要弄清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就像高中的
历史老师曾经问我们的一个问题:是重要的事情先做?还是紧急的事情先做?
  看上去,紧急的事情好像更需要我们立马去做。因为它已经发生了,并且刻不容缓,需要有人立即解决。可是你想过没有,紧急的事情也是有分大小的,有些事情虽然紧急,但它即便发生了,也不会对你造成致命的后果。而重要的事情看上去好像可以缓一缓,拖一拖,反正拖上一段时间也可以慢慢再解决。可是,因为它是重要的,你没有因此作出具体的计划和对策,这个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它就能成为一颗定时炸弹,到时候突然爆发,让你永远处在被动的地位,而你也只有永远忙于奔波。
  妖怪再为非作歹,他也动摇不了天庭的基础,顶多只是局部的。局部的东西闹得再翻腾,它也只能是大局中的一个边角料。玉帝是个做大事的人,他当然不可能事事亲历恭为。对于这样的事情,他顶多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天下还有那么多藩王和镇边使呢,就算自己不处理,早晚会有人去处理。
  不过,就算玉帝不去处理那些事,他也已经够忙的了。大闹天宫的事情他要策划,西佛东化的利益他又要算计,还要时不时地稳定政局,防备顶头上的三位大佬,这一系列都是大事,没有个周密的统筹安排,玉帝一个人如何周转得过来?
  其他的神仙都会有空闲的日子,可以修修禅,养养生,碰到国庆节假日什么的,还可以考虑出去旅旅游,就算不是双休日,也会经常地看到他们五湖四海的到处乱窜。玉帝却要整天忙活在自己的案几里,批奏折,想问题,整早整晚地窝在自己的玉清宫里。
  天庭又不像现在有网络游戏可以玩,如果他老人家一天到晚没事做,又何苦忍心自己做宅哥?

 
  五只猴子
 
  玉帝虽然很忙,不过,由于网友们的热情期待,加上月天正这小子也实在难缠,他还是愿意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亲自为我们做一个实验。
  实验的经过是这样的。
  实验器具:笼子、香蕉和一个装有探测仪的水龙头。
  实验对象:花果山的猴子。
  实验表演者:玉帝。
  实验参与者:月天正、夜叉王母,还有她的七个整天闹着要看《非诚勿扰》的大龄宝贝剩女。噢,不对,是六个。7月初7,老七跟她的牛郎鹊桥相会去了。
  实验地点:按照玉帝的惯例,实验必须在玉清宫之内进行。
  准备。
  实验开始。
  玉帝命人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
  他在笼子的上头安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探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洒向整个笼子,而这一喷,自然是五只猴子都会浑身湿透。
  刚开始,有只猴子看到了香蕉,它要去拿。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第二只猴子也看到了香蕉,它也要去拿。结果,五只猴子又被淋了个透心凉。
  之后每只猴子都争相地想要得到香蕉。当然,事后结果莫不如此。
  于是,在猴群之中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碰那串香蕉,不然都会变成落水的瘟鸡。
  接着,玉帝又命人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的猴子A。
  猴子A进入笼子后,很快发现了笼子顶上的香蕉,它想要去拿。
  结果是,被其他的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的行为会害他们都被水淋湿,所以,必须马上加以制止。
  A尝试了好几次,结果香蕉没能拿到,却被其他猴子打得满头是包。
  当然,这五只猴子也就没有被水淋到。
  后来玉帝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猴子B看到了香蕉,也是迫不及待地要去拿。
  结果,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
  需要强调的是,那只猴子A打得特别用力。(媳妇终于熬成婆拉)
  B猴子试了好几次,每次都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
  慢慢地,玉帝命人把所有的旧猴子都一只一只换成了新猴子,但是谁都不敢去动那串香蕉。
  新来的猴子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谁去动那串香蕉,谁就会被痛扁。
  实验结果出来了:这是猴子们定下的规矩。
  记录青年小说家韩寒说的一句话:“我这辈子说的最让人无从反驳的话就是被子不用叠——本来就是要摊开来睡的——然而这是第一个被人反驳掉的。懂么,这是规矩。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规矩。”
  其实,规矩太多倒还在其次,关键问题在于,当你“挨揍”了,你都不知道错在哪里。
  …………
  “安静!不要随便离开你的位置。”
  “实验还没结束。”
  “现在,我要在五只猴子中间再加进去一只猴子,使猴子之间雌雄的比例为3:3,让它们在笼子里世世代代繁衍。当猴子猴孙越来越多,新生的猴子猴孙会如何对待这串香蕉?”
  “再复杂点。如果我命人同时准备两个笼子。把原来做过实验的称为笼子A,把新加进来的称为笼子B,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子?”
  “答案是不是很耐人寻味?”
  为了能够让我清楚地看到实验的结果,玉帝已经在下界备好了两只巨大的铁笼子,分别地处傲来国的南北两端。他命人将花果山所有的猴子一分为二,分别投进笼子里。
  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为了看到结果,玉帝希望我在玉清宫陪着他宅上几天。
  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笼子A中的猴群把这串香蕉当成了神奇的圣物,他们一起跪下来膜拜。久而久之,演变成对所有的香蕉的膜拜。它们开始描写图腾,每天供奉。最后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禁止任何猴子吃食香蕉。就像回族人一出生就不允许吃食猪肉一样。
  笼子B中的猴群却把香蕉描述成了可怕的魔鬼,谁碰了香蕉,谁就会倒霉一辈子。于是,故事慢慢传开了,并且被形容得越来越恐怖,猴子猴孙们见到香蕉就会立马惊散。
  于是,神仙和魔鬼同时产生了。谁也不再知道那串香蕉的真正故事。
  就是这么简单。
  故事!一旦出现,她就会像影子一样,如风随形。
  故事!一旦出现,她就会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在你心中播下永恒的种子。
  故事!一旦出现,她就会像少女的胴体一样……(不许误会)
  故事展开之后,人们宁可相信眼前的看到的,也不愿意去追究曾经发生的,就像老一辈们所讲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当然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安于现状的。玉帝的故事并没有完,为了查明这件事情的本原,我们还得从猴王出世的那天慢慢讲起。

 
  二、猴王降世
 
  心理历程的五个阶段

  如果说唐僧的性格是代表人性中迂腐、懦弱一面的话,那么孙悟空的性格则更多地表现人性中任性、自由和豪气的一面。
  我们说,《西游记》为什么而写?
  《西游记》乍眼一看好像是在描写一个取经的故事,但既然是取经故事,而取经的主体又是唐僧,描写的对象理所应当让唐僧占据首要位置。然而整个故事看下来,你会感到真正的主人公其实并非唐僧,而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这个孙悟空在取经队伍里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我们把孙悟空的取经过程做一个整体分析。
  《西游记》中描写的取经行动既是一个求取物质的历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历程,它清楚地展现了美猴王孙悟空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这个心理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无性阶段。按照孙悟空的说法,“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那时的他,心地纯朴,只知道在花果山逍遥自在。
  2、任性阶段。随着悟空的本事不断增强,他的脾气相应见长。他先是闯龙宫、探地府,对抗朝廷,然后自称齐天大圣,甚至提出了“皇帝轮流做”的口号。
  3、收性阶段。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六百年之久,渐渐地对社会、人生有了感悟,最后对观音菩萨说出了“知悔”二字,这也是他第一次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悔悟的意识。
  4、持性阶段。在这个阶段,悟空不再认同妖怪的身份,对观音表现得愈来愈尊敬,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人情世故,对天庭官场规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圆滑了。
  5、悟性阶段。孙悟空到达西天,取得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孔子有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时候的孙悟空直接到达了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做到了虽然随心所欲却不越法度,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巧妙的融合为一,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五个阶段看似是猴子一个人的行为过程,其实也是典型的所有人类的行为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成长过程中,同样经历了无性、任性、收性、持性、悟性几个阶段。它代表着人类从个体到群体,在不断地实践磨合中,又从群体回馈到个体的心理表现。
  吴承恩老人家的《西游记》描写的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取经故事,它更像是一部解释中国古代社会如何发展的生命历程。
  从这个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从产生到发展,最后历经九九八十一个磨难,逐步发展,逐步形成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它代表的是一座社会足迹的里程碑。在它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涉及了中国古代政治中根本性的东西。

 
  石头里爆出来的生命

 
  孙悟空早期的心性如何,与他的出世过程不无关系。这位美猴王的出世很不平凡,因为他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
  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性。
  《西游记》中这样写道:“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这块石头不仅样子长得奇特,而且岁数也和地球的年龄一样大小。
  从石头里化出仙胞的传说,从来也不少见。但如吴承恩这般详细描写一块石头的却是第一个。如此具体地描写一块石头对孙猴子本身具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来看看这块石头的特殊性。
  这块石头具有以下几个不同寻常之处:
  1、规格奇特。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高度和宽度都是按标准的历法尺寸量身定做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石头的如此不凡,正是为了解释猴子作为人类的化身与其他生灵的与众不同。
  2、这块石头不仅尺寸、规格奇特,而且形状也很特殊。“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这九窍八孔是什么意思呢?《庄子?知北游》上说:“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大戴礼记》也说:“龁吞者八窍而卵生;咀嚾者九窍而胎生。”也就是说,“九窍”寓意着胎生,而“八孔”则寓意着卵生。
  大家应该还记得须菩提祖师在传授孙悟空神通的时候,曾经特别向孙悟空强调了修道之人必须要注意的“三灾”,听得猴子“毛骨悚然”:
  孙悟空叩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
  少腮而多素袋,那么则是同时具有“咀嚾者”和“龁吞者”的特征。人们把自然界的生物分为九窍,一窍如螺蛳,二窍如蚯蚓……八窍禽鳞类,九窍人兽类,也就是说,猴子的出生是同时具备了胎生和卵生两个特点。
  猴子可以卵生,那么作为最早的人类形态,会不会也是从卵生进化的呢?
  3、石头的
历史久远,早在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年龄跟元始天尊一样,是属于元老级别的。这块石头不是别的,正是孕育我们的中华大地。
  4、猴子在石头里育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个反复漫长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吸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日积月累,才能产生量变到质变,从而脱胎换骨,遂成“通灵之意”。通了灵,他就不再是普通的动物了,而是具有了同人类一样的思考能力。
  这四个石头的特殊性看似在为猴子的出身做铺垫,其实是在寻求一个人类一直在追溯的话题:人从何处而来?
  吴承恩开篇就提出石猴是从哪里来,特别是从“什么东西”中出生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质问:生命的源头在哪里?
  我们可以说,石猴是从石头中爆出来的,但石头如何能够具有生命?石头本无生命,而石猴却是一个生命体,从无生命到有生命,这其实是古人一直在猜测和关注的话题。因为,地球本来就是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
  作者没有读过《进化论》,不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他通过石头产生生命的描绘,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想法,也就是说他的心底里始终在追溯这一久远的问题。
  当然,以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是无法解决这一高深的科学问题的。他的理解也只能在当时的意识范畴之内,用有无相生的天道来解释石猴出世的“无中生有”。
  石猴出世之后,引起了玉帝的密切关注。
  玉帝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奉旨出门,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
  然而玉帝的反应是什么呢?
  “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不足为异,我看你就很有异,此时石猴早已出世,千里眼、顺风耳是怎么看出猴子当时是从石头里爆出来的?莫非是你叫人盯着?此是后话,不题。)
  玉帝的话,顺带地回答了我们的疑问,原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由“天地精华所生”,都是是属于正常现象,所以对他来说根本“不足为异”。
 
 
  美丽的花果山,美丽的童话

  石猴出生以后,在花果山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的食物来自于大自然,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他的朋友也来自于大自然,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天黑了,就“夜宿石崖之下”,找个石头缝歇息;天亮了,就在山脊上爬来爬去,在山谷里乘凉休息。他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过着一种不知其所来、不知其所终的淳朴生活。
  这时候的石猴跟人类的早期一样,没有时间观念,没有社会观念,唯一的目的就是在自然界里寻求生存。他的行为习惯也跟其他动物一样,是属于纯天然的。
  纯天然的东西就意味着他的行为不受任何社会蛮力的制约。
  这个成长过程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迥然不同。
  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一生下来就被一张大网罩住了。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我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七大姑八大姨舅公舅婆。除此之外,我们读书的时候有同学和老师,工作的时候有同事和领导,走在大街上有交通警察,生病了要去看医生,出门要遇到陌生人,回家还可以跟网友们聊聊天。
  当我们还只有一两岁,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时,父母、亲人就已经强行地把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规范方面的教育统统灌输给了我们,如果不听话,则可能会遭到所谓“规矩”的惩罚或者批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很多观念就已经无意识地被周围的人捏造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先入之见以及许多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被莫名其妙地收容、承认、打包和组装。至于我们的本性原本是什么样子的,反而成了一种模糊的东西。
  猴子所处的环境恰恰与我们相反。花果山是一个纯天然的场所,没有王侯将相,也没有官僚体系和等级关系。是一个“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
  这个花果山就像是圣经里的伊甸园,每天都充满了童话般的梦幻。没有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没有生存资料来源的压力,唯一的麻烦也就是找个凉快的地方避避暑,理理毛发。
  在吴承恩的思维意识里,这样的环境大概就是所谓的人间天堂了。因为这里没有制度,没有等级观念,所以,这里也就不存在着压迫,战乱和不平等。
  跟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一样,这里到处洋溢着安乐祥和的气氛,乃至虎狼之间的关系都显得那么淳朴亲切。一边是浪漫的传奇,一边又是鲜花盛开的地方,童话般的世外桃源几乎寄托了中国人所有的梦想。
  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曾经给我们描述过原始社会的制度,同样是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我当时就认为原始社会就是人类最美好的时期。那么在吴承恩和陶渊明的眼里,这样的社会同样是梦寐而不可求的。换句话说,每个中国人都有对复古时期的美好设想。
  然而,我们都忘记了一点,我们都只看到了事物美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美好背后的辛酸。
  花果山的食物再充足,它也是有季节性的。季节到来时,满山遍野硕果累累,季节过去了呢?没有了果实,甚至到了冬天,树叶都掉得差不多了,这些猴子们吃什么?他们只有去啃酸涩的树皮。
  动物们在自然界寻求生存,食物的获取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时间。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动物们为了获得仅有的食物,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一旦环境变得恶劣,周围的食物失去了应有的支架,他们就有可能面临被饿死的危险。鸟为食亡的例子为我们证明了,解决温饱问题绝对是延续生存的头等大事。
  我们现在都很痛恨等级制度,甚至痛恨为我们设定条条框框的诸多“规矩”,但其实不管是等级制度还是规矩,都为我们的安宁和生存提供了很好的保护。
  举个例子,你的母亲告诉你:“陌生人的食物不能吃”。陌生人的食物不能吃,不是因为食物的本身有问题,它间接告诉我们的是一个自我保护的意识。其实大部分陌生人的食物我们都是可以吃的,但为了防止某些心地叵测之徒,而我们又不能及时分辨,所以只好采取保守安全的回避方式。
  同样,剥削制度的成立也有他先进的一面。剥削的条件是要你有东西可以剥削,你没有多余的东西,我怎么剥削。它的前提是在保证你最低的消费能够维持持续生存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剥削你,我首先要保证你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如果你明天就死翘翘了,那我的剥削也就毫无意义了。
  当然,剥削制度本身并不先进,它是相对于生产更落后的原始社会而言的,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见得比奴隶们好到哪里。
  正是因为如此,花果山的局面不会永远的宁静下去,很快,它将被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取而代之。
 
  没有文字的契约

  石猴出世后做的第一件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事情,就是在水帘洞中称王。和某些部落的民主推选首领一样,这次称王并没有使用任何暴力,而是源于一个不大不小的游戏。
  这一天,群猴来到山中之涧照常洗澡。见那股山泉奔流直下,水花似滚瓜一样涌溅,猴子们突发奇想:我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也不知这股水到底来自哪里?想着,想着,就带领众猴一起顺着涧流往上寻找,想要找个源头出来。
  猴子们在花果山世世代代繁衍了这么多年,第一次突然提出要找出一个源头来。这的确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
  这个寻找源头的冲动,实在是人性中一种深层次的追求,就是想从根本上明白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不是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有时我们不仅想追溯自然界事物的源流,还想追溯自己生命的源流。不过,真正的“源头”在哪里,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找出来的。但是,想要去“找”和没有想要去“找”,这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它标志着花果山的猴子们第一次有了目的性的活动,出现了意识范畴的思考,换句话说,猴子们“寻找源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动物行为,他们开始朝着人的方向发展了。
  众猴子们一起拖家带口地往山上跑。跑到山腰处一看,上面的源头突然不见了,乃是一股瀑布直接从山洞里喷出来的,好像一张挂帘似的水流不断。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又有猴子提议:“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这些猴子也很搞笑,“那个有本事的……我等即拜他为王。”就像古惑仔里面的不良青年;“谁有本事,我们就认他做老大。”
  请人来剥削是一种保护意识,认人作老大同样是一种保护意识,它的条件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自由为基础的。而通常这种牺牲自己来寻求保护的行为大都来自于外界势力的压迫。猴子们本来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怎么会突然想到要拜一个“王”呢?这个“王”的观念从哪里而来?
  我想,这一观念可能是来自花果山其他兽类的压迫。比如老虎、狮子什么的,这些老虎、狮子经常对猴子的生命构成威胁,也就是说,花果山的猴子并没有我们想想中的那么自由自在。为了改变生存危机的这一现状,他们需要找个大树来依傍,大树底下好乘凉嘛。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石猴自告奋勇,挺身而出,高声应叫:“我进去,我进去。”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再睁开眼睛看时,这水帘洞里哪里有水啊,分明是一座铁板桥。
  石猴在水帘洞仔细打探了一番,又重新跳出洞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众猴们早已耐不住寂寞,紧紧地将他围住问道:“怎么样?里面水深么?”
  石猴回答:“没水,没水,我带你们进去。”随即领着一帮猴子猴孙进了水帘洞。
  这水帘洞也真是奇特,不仅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桥边还有花有树,活脱脱又一个人间仙境。
  这水帘洞本身都是天造地设的家当,没有地权,也没有产权。作为无主之物,水帘洞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日后猴子们的“安身之所”。不过,猴子们进了水帘洞后,却忘了先前的承诺,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直闹得力倦神疲为止,竟然完全不记得先前说过要把那个“有本事的”拜为大王的承诺。
  猴子们把这事忘了,石猴可没忘。忙活了大半天,原来你们都拿我开涮呢?
  他找了一个制高点的地方坐上去:“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我说弟兄们啊,做人要讲信用,没有诚信不得方圆,你们说过的话可得算数啊。你们刚才说哪一个有本事进来又出去,身体不受伤的,就拜他为王。这些我都做到了,还给你们找了一个这么好的地方,以后你们可以在这里享享福了,为什么还不拜我为王呢?听了石猴的话,众猴子们这才恍然想起还真有这么回事,于是,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对于先前的承诺,众猴子们可能也就是信口说说,并不真当回事。毕竟,对于众猴来说,平白无故地在自己头上安一个“王”,不是什么好事情。没想到石猴当真了,还拿出来做文章。这下玩笑可开大了。
  所以说,玩笑归玩笑,却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开的。
  当然,猴子们是讲信用的。对于这样一个口头协议,众猴虽然不是出于自愿,但也没有拒绝,他们以君子协定的方式履行了先前的承诺。
  石猴成了美猴王,众猴子成了美猴王的下属。这是一个社会契约的订立和完成的过程。
  通过这个社会契约,猴群们从无政府的自然状态变成了有政府的等级状态。在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政府的产生可以通过武力征服、社会契约或者同时兼用这两者的方式产生。在花果山这片土地上,产生政府的方式是温和的,也是以大家乐意接受的。通过这份社会契约,猴群们走出了自然状态,这可比霍布斯、卢梭等人对社会契约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要早得多了,算是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
  让人觉得有趣的是,这份契约的签订还是在一个没有第三者监督的情况下签订的。没有政府的行政干预,也没有法院的强制实行,靠的完全是每一个契约者遵守的道德规范。
  在这样的环境中,众猴们完全可以拒绝履行协议,他们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否认这次君子协定。毕竟,石猴只有一个,是属于少数派,从力量对比看,是绝对弱势的一方。然而,猴子们是守信的,这种品质非常难能可贵,花果山之所以保持了这么多年的祥和之气,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此。
  不仅如此,群猴在拜大王的时候,还是“序齿排班”,按照年龄大小得顺序前后排队。显然,在花果山的这群猴子当中,等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它并不随猴王的产生而产生,而是一个早已约定俗成的东西,并且有了排序的标准:按照年龄的大小进行排序。可见,即使没有石猴出现,这花果山出现“猴王”也是早晚的事情,它虽然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
  群猴拜“王”的场面清楚地表明,即使是在深山老林蒙昧之地,地位尊卑的等级观念照样也是无可避免。
 
  多米诺骨牌效应

  猴子们通过君子协定,实现了等级制度从观念到实践的跳跃,并把这种跳跃的模板按着从老及幼的标准进行排列。
  至此之后,花果山不再是每个“公民”的共同财产了,它有了一个永久的主人,这个主人就是美猴王。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社会契约之后,众猴子们给自己套上了个束缚,并从此扭改了花果山猴群命运发展的轨迹。政治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像启动的火车一样,顺着自身的轨道不断向前,再也不可能回到原初的自然状态了。
  对众猴来说,他们是非常幸运的,因为石猴虽然对称王有很大的兴趣,但他这么做主要还是觉得好玩,为了能在大家面前摆摆威风,而不是为了称王称霸、鱼肉乡里。而且,他的称王,靠的是众猴的信守承诺,而不是采用暴力手段。从总体上说,石猴算得上是一位贤明的君王,他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养息政策,并没有折腾出很多诸如人头税、田亩税之类的麻烦事来。他的权力欲望也很有限,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只知道在猴子们中间当当老大,不胜欢乐。当然,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停留在去方寸山学艺之前。
  值得我们去注意的是,吴承恩在写这段内容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美猴王此时真正的“王”权到底有多大,他对哪些人实行了“王”权?
  这看似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其实也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
  因为从这次的参与制定君子协议的猴子数量来看,它是具有选择性的。花果山的猴子共有四万七千之多,显然这么庞大数量的猴群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全部聚集在同一地点的山涧中洗澡,而能够跑到源头之处,跳进瀑布里的猴子应该更在少数。
  那么,这些为数不多的猴子是不是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他们能够代表所有众猴子们的意愿?
  从有限猴群的数据显示,在这次签约过程中,当时有很多其他猴子并不在场,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一帮猴子跑去水帘洞签订契约这件事,它们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别人代表了。对于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王,他们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之间有没有发生过理论和争斗?我们一无所知。但不管怎么说,之后这个协议的范围被越扩越大,从一小群猴子拓展到一大群猴子,再从一大群猴子拓展到整个花果山所有的猴子。花果山有了猴王的事实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确定了下来。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多米诺骨牌式连锁效应。
  这种效应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对于花果山的猴子来说,发现水帘洞不见得就是件好事情。在此之前,猴子们的生活在花果山的丛林里面,朝食草木,暮饮山泉,采的是山花,觅的是野果。他们虽然各自为政,却也很少争执。对于花果山的所有权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
  有了水帘洞之后,这一情况就发生变化了。水帘洞虽然为猴子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但麻烦也由此而生:他们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开始争夺资产。从他们占灶争床的行为看,水帘洞的资源相对于猴子们的需求来说,并不显得非常丰富。岂止不丰富,简直可以说是非常稀缺。石盆的数量是有限的,石床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让谁用不让谁用,谁用好的谁用差的,一时之间都成了问题。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会在众猴之间造成无穷无尽的麻烦。而要建立一个分配制度,就需要有一个等级体系的维护。特别是考虑到猴子们的数量有四万七千口之多,石盆、石床之类的物资数量远远不够,绝大多数猴子的命运并不会因此而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
  其实,不仅是“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的数量不够,就是水帘洞的本身也容不下那么多的猴子。石猴在前面介绍说,水帘洞里很宽阔,容得下千百口老小,住进去后可以在刮风下雨的时节作为躲避之用,省得受老天爷之气。
  “容得下千百口老小”,按人均一平方计算,至少也是1000多平方的容身量,这已经算是居住单位的超级大户型了,相当于一个大学的报告厅。但花果山的猴子实在太多了,光一次性的猴群普查就有四万七千多只,这么多的猴子显然不可能同时都住进去。
  这样看来,如何分配这些有限的资源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很多争斗将因此而起,猴群们的和谐局面也将因此而被打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猴子们拜石猴为王的选择也就成了迫不得已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猴子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在所有成员中的地位,并根据相约的标准进行秩序匹配。
 
  三、整装待发

  生存的四个要素

  花果山的水帘洞是猴子们从动物行为走向人类行为的一个认识过程。猴子们通过水帘洞,有意识地感受到了住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实,不光是花果山的猴子,《西游记》里所有的妖魔鬼怪都需要住房。
  猴子们需要住房大概是所有具备思考能力的动物所诉求的普遍现象。它给我们一种启发,因为花果山的猴子和其他有思考能力的妖怪一样,都是从最原始的动物形态中进化过来的,它们都形象地说明了原始人类从自然形态到社会形态的演化过程中,首先必须具备或解决的生存问题。
  学会生存实在是自然生命得到延续的第一要素。
  那么,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呢?
  我认为,不管是妖怪还是动物,它们的生存条件都必须具备四个大字:
  衣!食!住!行!
  也就是衣服要穿暖,食物要温饱,住房要安全,出行要便捷。
  动物们的“衣”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长着浑身的皮毛,有些则是厚厚的鳞甲。妖怪们的前身都是由动植物经过修炼得来的,除了个别进化成白娘子这样的完全人形外,一般都不存在保暖问题。
  所以,对于大部分的妖怪和动物来讲,实际上生存问题只涉及到三个方面。
  无论今天还是过去,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他们延续生命的全部支架。因为,不管他们的形态朝哪个方向变化,都有一个决定它方向的存在条件。也就是说,妖怪和动物都是不可能离开这一存在条件而独立生存的。
  同样道理,人在从动物的演变过程中也必须具备这些要素。通过了解人的衣食住行,我们可以判断和分析一系列的微妙变化以及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推测在遥远的那些年代里,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渐渐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哥累了,只想睡个觉

  在中学的
历史课本里,我们学到了关于人类最早的祖先“有巢氏”和“燧人氏”的相关知识。“有巢氏”发明了房子,“燧人氏”发明了火。
  这是两位什么样的祖先呢?
  我们的问题先从有巢氏谈起。
  最早的时候,人类跟花果山的猴子一样,没有房子住。
  《庄子》说:“古者禽兽众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庄子的话给了我们启发。
  最早的时候,地面上到处都是野兽,人类一度成为弱势群体。
  为了能够防御野兽侵害,人们开始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就栖宿在树上。
  原来如此!
  人和牛马一样,最早的时候原来是在野外随地而卧的(包括随地大小便)。
  人类在地面上,经常会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这种恶劣环境的逼迫下,喜欢“徒步族”的人就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
  他们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钻在洞里面,人会更有安全感。
  有的人留在了那里,他们过起了穴居生活。
  这就是花果山的猴子寻找水帘洞的真实原型。
  猴子们住进了水帘洞,不仅可以免受老天爷的脾气,同时也避开了那些虎狼之类的野兽们的侵扰。水帘洞从此成为了猴子们的庇护之所。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担忧的那样,不是所有的猴子都能有足够的机会住在水帘洞里面的。那些社会地位比较低微的猴子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适合打洞。花果山地处东方,属于亚热带气候,这样的地理位置是不是也可以选择打洞呢?
  地质学家被派出去了,他们计划在花果山上开出几个像水帘洞一样的洞穴,以便满足一时之需。
  还不到一柱香的时间,地质学家就回来了,他用振振有词的口气道出了自己的一生中最伟大的结论:不可以!因为花果山气候潮湿,一打洞,水就出来了。(想歪了吧?)
  事后证明,花果山的水帘洞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构造使它一跃成为天造地建的稀罕物品,猴子们再也没能找到另一个类似的替代品。
  花果山有四万七千只猴子,除了其中的一千只能够住在水帘洞里,其余的四万六千只仍旧过着日晒雨淋的苦日子。
  和早期人类的情况一样,花果山的猴子也同样面临着住宅紧缺的严重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有个智者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美猴王”诞生了。
  之所以称他是“美猴王”,是因为他比其他猴子更具灵性,在智力的开发和挖掘上比其他猴子更彻底,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做好领头羊和解决其他猴子的生活问题自然就成了石猴的责无旁贷。
  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花果山的猴子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其他禽兽的攻击,猴子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感谢上帝!(美猴王郁闷地看着上帝)
  建筑工程师也被感染了,郁闷着走出来:“啥?教人搭个破茅蓬也能这么神气?还是搭在树上的。”
  然而,这却是花果山早期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为什么说它最重要?我们可以先从动物的需求中进行分析,总结出满足动物的三个最大的需求:睡眠、食物和性行为。
  在动物世界里,除个别大型食肉动物外,所有动物睡眠都处于不安全状态,因而要寻找藏身场所安睡。
  凡是长脚的,都需要睡眠。
  在这方面,动物们可谓八仙过海,使尽了各种神通。
  毒蜘蛛用的是警戒色,乌龟靠一身坚不可摧的装备,变色龙具有隐蔽能力,而刺猬则很好地利用了防守反击……
  有一个好的法宝当然可以睡得香一点,不过大部分动物却没有那么幸运。
  其中,个子较小的还可藏身于自己隐秘的巢穴里来躲避危险,不过个子较大的就难过罗。你只有一个办法:一天到晚不睡觉。
  不睡觉?那怎么行?
  谁叫你平时不注意减肥!
  于是,大象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中两小时都是站着睡。
  马可以一直站着睡,羚羊一出生就时刻警惕着。
  长颈鹿每晚一般只睡两小时,短睡的时候,就将脖子和脑袋靠在树枝上。长颈鹿从地上站起要用时一分钟,使得其逃生能力大打折扣,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只能躺个二十分钟。这时候它的内心只有一个信念:唉!死就死吧,做鬼也比困死强。
  花果山的猴子们早期的生活就与这些大型动物相似,睡眠实在是件很伤脑筋的事情。
  我们可以设想,在花果山上,睡眠不足对猴子们来说是多么危险的事情,有了房屋,才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由此可见,住房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花果山的民生问题,也关系着花果山的生存问题。
 
  开工啦,开工啦

  石猴在花果山当上了美猴王,率领着猴子们快乐地生活了三百多年。
  忽然有一天,大家正在喝酒聊天的时候,猴王潸然地流下了眼泪。众猴慌忙问原因,猴王回答说:我们现在虽然不受人间帝王法律的管辖,也不怕凶禽猛兽的淫威,但我们的阳寿终究有限。将来有一天老了,气血不活了,变成了鬼,还不得受到阎王老子的管制。一旦我们死了,就没有这么逍遥自在了,这好日子不就到头了?众猴听了这话,也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美猴王的这个想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好日子能够天天有,一直过下去。猴子的寿终正寝本来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死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在。长久以来,花果山的猴子们早已习惯了这个规律,他们生着来,老者去,生命在轮回中一代代地更替。谁也没有察觉到这个过程有什么不合理。
  但是,美猴王却感到了忧虑。猴王怎么会突然产生这种想法呢?难道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异想天开?
  猴王产生这样的想法是有原因的。
  猴王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这种想法,这从某种意义上直接反应出,他这三百年的日子实在过得太滋润了。试想,如果他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且还相当不顺,经常感到生活的苦闷,怎么会因为自己的寿终“忽然忧恼,堕下泪来”?只有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状态中的人,才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常常感叹:“唉,这日子过得真快呀!”担心自己的好日子就快到头了。
  美猴王的忽然堕泪,是伴随着“每天喝酒聊天”进行的。所以,他的感受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今朝,忧的是将来。
  很多专门研究猴子和猩猩的动物学家们指出,森林中的猴王(猩猩王)通常在它的任期之内,会受到猴群中其他个体的敬畏,享有最高的交配权和食物占有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从此养尊处优,寻找食物和获取食物仍然占据着它几乎所有的时间。
  一只整天为寻找食物和获取食物不停忙活的猴子,是不会有时间来忧虑自己的寿命长短的。花果山的美猴王和普通的猴王不同,他的生活待遇是直接和地主阶级挂钩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可以脱离劳动群体,一跃成为猴子们敬奉供养的封建贵族呢?
  多余生产力。
  也就是说,只有猴子们获取食物的能力提高了,产生了多余的生产力,才能使得猴王无需工作也能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
  花果山的猴子原来都是人人平等的,每只猴子都需要参加劳动来获得生存能力。而人人平等同时也意味着,没有任何一只猴子可以指挥另一只猴子去从事某个专门项目的劳动。每一只猴子都必须学会采野果、摘嫩叶、挖树根,找各种各样的食物来源的全部技能。
  而现在不同了,猴王一声令下,谁去采野果,谁去摘嫩叶,谁去挖树根,都有了专项的指配。谁和谁一起干这个,谁和谁一起干那个,那都是猴王一句话说了算的事。
  韩愈说的好:“术业有专攻”。有了美猴王的指配,花果山的生产资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
  好比说,我是专门负责摘野果的,什么地方出什么样的果子,什么季节产什么样的果子,什么果子比较好吃,什么果子不好吃,那都是我扳个手指头就可以回答的事。谁愿意一起采野果,只要跟着我来就是了。
  任务分工的数据显示,猴子们的集体劳动远远超过了原有的个体劳动所带来的生产水平。
  和花果山的猴子们相比,花果山的其他动物虽然也经常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出现,比如牛群、马群。但大多数情况下,动物们采取群居,主要是为了互相起到保护和警戒的作用,用来共同防御敌人。而对于互相协作,有目的、有组织地获取生活资料,这在花果山还是第一次。
  有了互相协作之后,花果山的资源就得到了优化性的重组。猴子出门采野果、捕猎物,食物的获取变得轻松多了。每个猴子的工作都有了具体的分化。特别是在猴王的英明领导之下,所有的猴子都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
  手脚灵敏的去采仙桃、摘异果,爪子锋利的去刨山药、抃黄精,鼻子灵敏的取寻找一些芝兰香蕙、瑶草奇花,还有一些酷爱洁癖的就留下来打扫石凳石桌,管理水帘洞的清洁工作。
  如此欣欣向荣,美猴王想不担心自己的寿命都很难。
 
  【我可有力气了】
  美女:你有轿车吗?
  月天正:没有。
  美女:那你有房吗?
  月天正:没有。
  美女:那你有本科毕业文凭?
  月天正:没有。
  美女:你啥都没有,还敢来这里相亲?
  月天正:谁说我啥都没有了。我可有力气了,我在工地里干活,一次能搬好几块砖呢!
  黎明前的准备

  花果山上的协作分工,不仅使猴子们的擅长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也使得平均社会劳动的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变高了,生活条件也就跟着变高了,猴子们从繁忙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终于有了自己的闲暇时间。
  当然,猴子们的幸福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的自由状态之上的,相对于南赡部洲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水平任然处于野蛮落后的原始形态。
  用四句话来概括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就是: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取暖基本靠抖,
  吃饭基本靠手。
  没有来来往往的马车,没有嚣喧的集市,没有家禽,没有橱柜,除了水帘洞额外赠送的石盆石碗,甚至连一件像样的生产工具都没有。
  不过,这样的生活已经够让猴王恋恋不舍了,因为至少目前来讲,他已经告别了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的劳动生活,一切的食物获取由其他猴子替为代劳了。
  美猴王在花果山幸福地生活着,并且希望自己能够一直这么生活下去。如果此时有人送他一颗长生不老丹,说只要吃了这个就能得到永生不灭,估计他的下半辈子也就躲在深山不出来了。
  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正在猴王为长生不老苦苦发愁的时候,列席中跳出一只通背猿猴,高声叫道:“大王!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
  猴王显然是急于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忙问:“是哪三等人?”
  通背猿猴回答:“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原来,只要做成佛、神、仙中任何一类,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通背猿猴的话给美猴王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这个线索马上成为指导着美猴王接下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猴王说干就干,准备第二天就辞别众猴,“云游海角,远涉天涯”。
  猴王能当机立断,果断地出发寻求长生不老之方,这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也要有个前提,凡事都得讲究客观条件,花果山地域偏僻,生产又落后,猴王此时想要离开花果山出去寻仙,他出得去吗?
  我们来看看,三百年后的花果山到底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首先是信息来源。
  花果山自古以来与世隔绝,从未与人接触,神仙们也不光顾,通背猿猴是如何知道天上地下这么多事情的?
  这个通背猿猴是个什么人物,他怎么会知道做神仙可以长生不老?
  只有一种现象可以解释。
  在认识大自然的一系列过程中,花果山的猴子会碰到一些令人恐惧和难以解释的事情,诸如狂风暴雨和在漆黑的夜晚看见某种幻象,或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伴被未知的力量击垮等等,他们往往把这些现象同妖魔鬼怪联系起来,想象它们可能是愤怒的鬼魂或是被猎杀动物的幽灵,于是想尽各种办法,用崇拜和献祭的方式来慰藉超自然的力量。这样,巫师就出现了。
  这里的通背猿猴很可能就是花果山的首席巫师。
  巫师不仅懂得如何观察星象,而且还会各种占卜,正是由于通背猿猴掌握了这样的能力,他对花果山之外的事情才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除了花果山的猴子和动物外,世界上还存在着佛、神、仙三等名色。
  也就是说,此时的花果山不仅在改造自然能力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已经具备了了解宇宙万象的初步能力。从这一刻开始,花果山的猴群不再是简单和被动地认识周围的事物,而是开始主观性地发现和探索世界了。
  与此同时,花果山上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食物。
  《西游记》上说,美猴王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永久的延续,决定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寻取长生不老之术。出行之日,群猴不仅为他准备了丰富的水果宴,还“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利用水帘洞的石锅石灶,熬了碗蔬菜汤给美猴王喝。
  看见没有,连菜汤都喝上了,花果山上居然还出现了炊事班!
  这个炊事班是怎么成立的呢?
  炊事班的成立条件首先是得有火。
  大家都知道,此时的孙悟空还没有出去拜师,并不具备变火和用火的能力,而在此之前的花果山也一直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没有听说过哪一个猴子在人类那里偷学了用火煮菜。那么,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猴子们是如何知道可以用火煮东西吃的呢?
  我想,首先是来自自然界中的大火。
  在自然界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燃烧现象。比如雷电,火山,流星,或者某种化学元素露出地面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燃烧现象的产生,这些燃烧现象一但碰触到秋高气爽的日子,就会变成森林火种,从而引发大面积的森林火灾。
  这些猴子很可能在大火之后,将一些残留的火种带回了家,并且首先认识到了火所具有的那些最显而易见的功能。
  他们发现,火可以通过不断添加柴火来得到延续,到了晚上,火可以驱逐野兽的侵扰和照明,天气冷的时候,火还具有取暖的功能。当然了,这些条件首先要基之于猴子们的社会分工,因为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专门的猴子来不断地用树枝“喂”火,从而也就无法保护火种了。
  当然了,有了火不等于就拥有了熟食,熟食的使用很可能跟花果山的猴子们喜爱吃肉有关。(有人认为,熟食的来源还可能来自大自然中的火,森林之火把动物们的尸体直接烤熟了。但实际上,如果你了解消防知识,就你应该知道,那些动物的尸体大都不是被火烧死的,而是被烟熏死的。动物们也不可能傻B到跑到火堆里,架起柴火,把自己烧个透。)
  提起猴子,人们总能想起猴子调皮机灵吃水果的模样,好像它们除了水果,什么都不碰。其实,它们的主食除了野果、种子和嫩叶外,偶尔也会找些鸟卵、昆虫或者其他小型动物作为美食。但是不管怎样,像花果山的猴子那样,带有攻击性地吃食大型动物,却是闻所未闻。
  和普通的猴子不一样,花果山的猴子是非常喜欢吃肉的。
  《西游记》中第二十八回,孙悟空有这样一句对话:“你们去南山下,把那打死的猎户衣服,剥得来家洗净血迹,穿了遮寒;把死人的尸首,都推在那万丈深潭里;把死倒的马,拖将来,剥了皮,做靴穿,将肉腌着,慢慢的食用。”
  对于死去的马匹,猴子们的行为不是扔到沟里直接了事,而是剥了皮,将肉腌了,慢慢的食用。
  这里反映出一个信息。花果山的猴子绝对不是一群普通的猴子,他们是带有攻击性的,并且很喜欢吃肉。
  从猴子喜欢吃肉的现象反映出,花果山的猴子与牛羊之类的草食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和老虎、狮子一样,原本都是属于猎食动物。
  那么,花果山的炊事班为什么跟猴子们爱吃肉有关呢?
  根据美猴王的江湖血泪史记载,当时情况是这样的:
  一年冬天,花果山的天气特别冷。外面还下着鹅毛大雪,出去打猎已是不太可能了,美猴王带着大伙儿坐在水帘洞里,围着火堆,搓手取暖。
  雪下了整整一天,大家肚子都饿了。猴王命令将几天前储存的鹿肉取出来,分给大家吃。为了便于保存,鹿肉被一直埋在雪堆里,取出来的时候周围都结上了冰,整个被冻的硬梆梆的。猴子们拿起石头敲,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管制刀具砍,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有把鹿肉弄开来。
  这他妈的冰怎么结得这么硬啊!
  有个聪明的猴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冰不是在天热的时候就会化掉吗?那冰在火上烤,火那么热,一定可以在火上把冰化掉。
  这个办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几个强壮的猴子将整只鹿肉抬起来,放到火上烤。在这一过程中,猴子们发现,将冰冻的肉类食品放在火上烤一阵子,冻肉就会软化下来。这样吃起来就容易多了。
  于是,美猴王便下令每次在吃冰冻的肉类食品时,先将其放在火上烤一会儿再食用。
  《韩非子?五蠹》中又一段记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害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韩非子认为,吃生的食物容易生病,所以燧人氏教人吃熟食。
  但实际上,对于习惯了“生吞活吃”的猴子们来说,“熟食=美味”的概念远没有这么强烈,帮助进食才是其最主要的目的。
  现在的人认为吃生的东西容易生病,是因为我们的肠胃已经完全不适应吃生的东西,而对于那些吃惯了生肉的猎食动物来说,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你几时见过老虎因为吃了生肉而生病的?
  当然了,帮助进食不是唯一目的,火还可以带来其他好处。
  在多次用火烤肉类食品的过程中,花果山的猴子们观察发现,如果肉类食品的某一部分在火中被烧烤的时间太长,或者是火烧的很旺,就有可能将肉类食品的该部分烧焦,以至于不能食用。但是,只要合理的控制烧烤的时间和火候,被烧烤的肉类食品不仅吃起来会格外的松软和易于咀嚼,而且还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口感也很好。
  于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花果山的猴子们终于发明了用火烤制肉类食品的方法,并通过“教人烹饪”,将这一发明传达给了其他的猴子。
  熟食的食用,标志着花果山的猴子像野兽一样“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水里面的发明

  花果山的三百年是一部无言的史诗,它用短短的三个世纪向我们展示了花果山从野蛮走向文明所经历的那些久远的蹉跎岁月。
  当然,这个初级过程并不热闹,它不像大闹天宫一样,在紧张激烈的喧哗声中被天庭日报登为头版头条,它的所有过程都是在悄无声息的状况下完成的。没有人关注,更没有人津津乐道,有的只是安宁和祥和。
  然而,正是这个不紧不慢的过程,却使得猴子产生了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最终萌发了他寻访神仙的梦想。
  这一天,美猴王早早地起来,吃过早餐,兴奋地把猴子们都叫过来:“小的们,替我折些枯松,编作筏子,取个竹竿作篙,收拾些果品之类,我将去也。”准备跟哥伦布一样去发现新大陆。
  看见没有,经过三百年的风雨飘摇,花果山连木筏这种水上交通工具都有了。
  木筏是怎样发明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也许是某只猴子的灵感突发,也许是一群猴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产生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决策:猴王给他们的任务进行了分工,一部分猴子被派到水里去寻找食物。
  花果山的地理位置为猴子们的水产事业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地处大海之边,山中还有一股很好的涧泉。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里,如果不好好利用,那真是白白浪费了这块黄金宝地。
  《淮南子?说山训》上说:“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在花果山,像木头漂浮在水中这样的事件肯定不在少数,猴子们很容易就会注意到这些浮性物体所具有的特殊性能。他们会爬上去,把木头当做运载工具。当然了,这个时候的“舟”应该还只是一块简单的木头而已,没有进行过任何凿刳,与真正的舟筏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不过没关系,花果山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通过漫长的时间摸索和研究,猴子们终究都会得出一个结论:一块木头的浮力有限,而且很容易失去平衡,但只要把几根木头一起捆绑起来,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于是,筏就产生了。
  筏是一种较简便的水上运载工具,它的制作要比独木舟更容易。由于它易于取材,制作简便,能多载,行驶平稳,又不怕水浅急流,很快就成为花果山最流行的水上交通工具。
  有了水上交通工具,猴王终于可以突破茫茫大海的险阻,扬帆远航,出去寻找神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游系列:开篇
[大话西游04]神选之猴
另类解读西游记(1):孙悟空其实是卵生动物?
西游记中,水帘洞有2位洞主,孙悟空是第二位,那么第一位是谁
水帘洞为何有石锅、石床?你瞧谁曾住过?难怪玉帝不敢进洞一步
孙悟空:我以为齐天大圣是玩命打出来的,哪知从一开始就是个阴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