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书之都

英国有个叫海伊的小镇。小镇在威尔士的乡村,本来没有名气,可一个名叫布斯的本地大学生60年代毕业后在这里开了家旧书店,自认能够有些作为。可旧书生意不景气,经营状况一直不好,这让他苦恼。但布斯是颇有心计的人,不甘心在小镇守着旧书店默默无闻老死一生,于是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个“愚人节”到来之际,他突然宣布小镇要“独立”。耸人听闻的消息一出,媒体便像苍蝇似的扑将过来,一通立体式的爆炒轰炸之后,布斯暗自窃喜。因为,传媒对小镇的大肆报道等于做了回免费宣传,全世界都知道了英国有个海伊。布斯达到了目的。海伊小镇闹独立是假,要做专卖旧书的“王国”是真。这一折腾,小镇不仅从此名扬天下,成了“旧书之都”,而且布斯本人也真的成了“书镇的国王”。

  我是在好多年前从朋友那里听到这则故事的。当时我们一块在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掏书”,聊天的话题自然都和书有关,不知他从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条消息,便当作奇闻讲给大家。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书还是稀罕物,而中国书店在“文革”中搜集和保存了一批旧书,正在有选择地对外出售。如果你有单位开具的介绍信,便能在它的机关服务部里买到当时大街上还很难见到的书,当然是那种尘封多年发着霉味的旧书。对书的喜好,一般都和求知分不开,而无书可读的饥饿,便容易使人对当时任何印在纸上的东西都特别敏感。将书籍封存或毁掉,对那时涉世未深的我来说好奇的成分或许更多一点,也就是说越不让看,也就越充满好奇。孩子对神秘一向都有既爱又怕的心理,因此,当年我是在战战兢兢和兴奋莫名中开始偷着读书的。一切有文字的纸都被我拿来读,虽然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可正是这一读之下,让我知道了生活之外的世界,也使我明白了自己当时生活在怎样的一种水深火热之中。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透进了些许的光,懂得了为什么有人要“焚书”,和书能给予人的力量。

  许多年过去了,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我的工作也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走到哪我都会带上书,到任何地方,也总要寻找有没有书店。如果有心里便会很高兴,一旦没有就会感到很失落。这几乎成了习惯,成了生活不能缺少的一环,即便到了国外,这个毛病也改不过来。别人逛街购物,我则参观书店,买不买书倒在其次,进去看看感受一下异国书店的环境,哪怕是闻一闻纸张油墨的味道也好。在法国卢浮宫的书店里,在法兰克福的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在布鲁塞尔皇宫广场的旧书摊前,都曾留住我的脚步,让我忘记时间,有好几回都差点走失。

  但我一直没忘那个卖旧书的海伊小镇。因为,我每到中国书店就会不自觉地想到它。我幻想有一天能去英国,一定要到这个小镇看看。可当我真的到了英国,去了威尔士的首府布赖顿一打听才知道,去海伊小镇的路还远着呢。到了小镇的家门口而不能登门拜访,这无论如何都是遗憾。但实在是没有办法,大家不能为你一个人而改变行程,况且你出来是学习的,有计划安排,任务不是逛书店。无奈,只好和大家一起行动。陪同善解人意,知我去不成海伊垂头丧气,便向我建议不妨逛逛旧货市场,说那里也有好几家旧书店。我自然来了精神。去不成海伊,到旧货市场逛逛小书店也算是补偿吧。

  旧货市场里的小书店说起来没什么特色。书店是那种进深很浅的房子,四周是壁立的书架,店里不只是卖旧书,新书也卖。但书店太小,因此就显着品种不多,而且所卖的新书也都是初上市的畅销书一类,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倒是有家以卖画册、图片的书店,挺有特点,书店里的游客也多一些。不过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旧书店比,它也没什么特别之处。甚至这些店里所卖的旧书,要比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书还要贵很多,这或许和英国的物价高有关。不过,在大英博物馆的书店里,我还是见到一本极便宜的书。当时我拿起来翻了翻竟不敢相信,一本大部头的《世界艺术史》,900多页,全部彩色印刷,而且还是精装,掂在手里足有七八斤重,可打折后的定价却只有20英镑。20英镑在英国是个什么概念呢,打个通俗的比喻,也就是在麦当劳吃四个最普通的汉堡包。当然,20英镑相当于我们260块左右的人民币,但要知道,这样的一部书在国内买,起码也要四五百钱才能拿下来。我在书柜前犹豫着,几次拿起来想去交款,踯躅半天又不得不放下。想想下边还要赶很长的路,箱子太小,里边没有空间,这么大的一部书到处拎着走实在不堪重负。

  直到走出大英博物馆,我还在惦记着那部《世界艺术史》。心想,如果国内的出版社要是能买了版权,把它翻译出来那可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因为这部艺术史在西方非常有名,已经印了很多版,还曾获得过美国的“米契尔奖”,是一部当今世界最完整、评价最高的单本艺术史经典。回到国内,对那本艺术史还是不能忘怀。也许是天助人愿,星期日去逛中国书店,不成想,在打折书的柜台上赫然竖着一部《世界艺术史》。簇新,还包着塑封。什么人将没看过的书卖掉?我仔细翻看著者,果然是修·昂纳和约翰·弗莱明的中译本,而且打折后的价钱还不到300块。我毫不犹豫地掏钱买回,大喜过望。晚上灯下细看书中插图,制版、纸张、印刷的精美程度一点也不逊于英文版的水平。但是阅读文字后却发现,如此好书,翻译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校雠的粗疏和错讹也出乎想象。于是不免悻悻,好书未嫁一个好婆家,只能说它的命运不济。

  不过,能在国内买到在英国想买而未能买成的书,也算是强差人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访英国海伊小镇 天下旧书之都名不虚传
威尔士小镇海伊
瞿卫国:如何打造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有文化的乡村小镇
英国海伊小镇“二手书王国”兴衰:这是个值得反思的乡村振兴案例
海伊:神游世界第一书镇
海伊小镇,世外桃源之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