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开拓中国画新空间
                           作者:钟章法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实践,“时空水墨画”这一体现宇宙人生大律动、大节奏,表现大自然宏观整体美的绘画样式,终于以其全新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以独具个性的创造为中国画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


  以大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中国山水画,经过千百年来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断创作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精深的高度,但也形成了一个程式化的创作模式。人们要有所突破和超越已经非常困难。鲁迅先生说:“我以为宋末以后,除了山水画,实在没有什么绘画。山水画的发展也到了绝顶,后人无以胜之。即使使用了别的手法和工具,虽然可以见得新颖,却难于更加伟大,因为一方面也被题材所限制了……。”纵观中国画史,虽然历代名家大师辈出,但基本上没有离开山水画这一程式化、因袭性的创作模式,走的还是延续传统、在原有模式上发扬光大的路子,很少有新的艺术样式出现。


  创新是艺术发展与艺术存在的生命。中国画的创新和现代转型是时代赋予中国画家的历史使命。具体到艺术创作上,就是思想观念要新,审美角度、审美情趣要新,作品内容、意境要新,表现样式、技法要新;也就是要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要有鲜明的风格面貌,要能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我为自己的艺术创新锁定一个坐标——“纵向索取,横向发展”。“纵向索取”是指在始终不离开“天人合一”艺术精神的前提下,向传统文化学习、索取。“横向发展”是指不在传统山水画上做大的文章,相反是与之拉开距离,重新回到大自然,从大自然出发,另辟蹊径,拓展新路,创造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传统山水画在创作发展模式、艺术表现空间和所能体现的艺术境界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空白,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从大自然、人生的宏观体悟中创造出另外一种艺术创作新样式——以“云法造境”建构“时空水墨画”。


  一、从大自然中寻找突破口——“云法造境”


  艺术是一种创造力的产物,对于一切想要创新的探索者来说,就应在前人忽视淡化、或没有探索到位的课题上做文章,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通过创新为美术史增添新篇章。既然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人生的体验,那么创新唯一的道路就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回到艺术创作的源头去寻找突破口。


  宇宙洪荒,天地一体,合为自然。大地上的山川、大海,天空中的星辰和云海,她们在生生不息地演化中传递出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的美的信息。她们既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也给人类的精神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云是大自然中一种重要的存在物。它变幻莫测、气象万千,大气磅礴、势若海岳,吞吐自若、包容万物,比山川、草木更能产生运动的美感,更具象征意蕴,也更容易打动人心,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但是从古到今,画山石花鸟的画家比比皆是,而表现云雾美的画家则屈指可数。那么千百年来,大自然中的“云雾”为什么没能作为创作主体来表现呢?归纳起来,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第一,中国画讲究表现技术,对技法有很高的要求。在实际创作中,实的物体容易表现,虚的物象难以把握。云雾看得见、摸不着,要在画面上固定其变幻莫测的形态非常困难。虽然古今不少擅长画云的画家,在描绘云雾上下了苦功,画得也非常生动活泼,但与大自然云雾的千变万化相比,他们在表现形式和技法上还是比较单一,且基本上还是以山、水作为画面主体,把云雾作为山水的辅助来处理。


  第二,传统山水、花鸟画经过长期发展,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技法上都有了一套完整的模式。一般的画家目光容易禁锢于传统的题材内容,陈陈相因于旧时作品体现的情调,过于热衷于学某某大师、某某派,进而造成了创作上程式、技法、审美趣味的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现象。


  第三,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诗词曲赋为传统山水、花鸟画提供了象征寓意的参照,而对于云雾,从古到今能够借鉴参照的经验非常少。这给画家在人文精神与大自然的融合和作品意境的创造上带来了难度。所以,一直以来山水画都不把云雾作为创作主体来表现,而是在画面上作为辅助物或留出空白让人们去想象。淡化了云雾这种主要的创作元素,使得人生之中那种惊心动魄、崇高悲壮、可感可怀、可歌可泣、凄凉孤寂、深沉哀伤的情感,在山水画中得不到完美的体现与张扬。而这些最普遍、最动人心弦的人生际遇和情感经验,正是中外艺术家所要歌颂表达的内容。


  传统山水画未能把“云雾”这一大自然气势恢宏、动人心弦的创作元素作为创作主体,留下以云雾为表现主体、表现大自然运动美、节奏美、气势深沉博大的作品,这是中国美术史的一大空白。一个具有使命感的当代艺术家应该知难而进、勇于创新,解决历史遗留的难题,努力填补这一“空白”,为中国绘画增添新因素。而“云法造境”正是我从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中寻找到的艺术创新突破口。所谓“云法造境”就是把传统山水画中以空白或淡化处理的“云雾”作为艺术创造的主要元素,将云雾的运动变化作为画面的主旋律,从中提炼能体现云雾美感、有人文精神内容的创作样式、表现技法,并据此创造出具有新的内涵和意境的艺术作品。


  首先,“云法造境”解决了如何表现云雾和创造新意境的问题。我们知道,大自然中的任何物象,虽然或实或虚、形态各异,但都存在自身运动的规律性。云雾在不同地理环境气候等影响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是它的生发、升腾、变幻,都遵循着一种规律性,随着一定的运动向度展开。它的任何变化都离不开一条看不见的“主线”,并由这条“主线”引向横阔、引向飞腾,或曲或伸、或内收或外张。“云法造境”就是要抓住这条审美创作“主线”,表现云雾的不同形态和神韵,表现主体情感的回旋起伏,表现客体世界自然生命力运动的节奏韵律。“云海望无边,浪接遥天。晴空万里太阳偏,玉砌银铺新世界,处处堆棉。”诗词形象地说明,云海在形态上像大海,而质感则如棉花般柔和。如果为云画云,仅表现云雾柔绵的形态,画出来的东西缺少质感,不免流于俗气。而“云法造境”抓住云雾与大海两者相似的规律,在具体表现时把虚无的云雾与有质感的大海联系起来,采用刚柔相间的办法,赋予云雾以强烈的质感和运动的神韵。同时,在意境创造上,“云法造境”赋予云雾以大海般的精神气质,表现出云雾原有的空幻、含蓄之外的一种博大、深沉、神秘的意境。


  更为重要的是,“云法造境”为表现更广阔的宇宙时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通过“云法造境”把握云雾的运动规律、展现云雾的神态气韵,可以延伸到把握山川的运动规律、展现山川的生命活力,进而提升到把握大自然的演化规律、表现无限宇宙时空的宏观美。以“云法造境”的创作规律来揉合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可以产生一种灵动活泼、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以之贯穿于“时空水墨画”的创作,则能表现天地浑茫、雄肆阳刚、如梦如幻的大宇宙意象,打开一条通往表现更广阔宇宙时空的道路。


  二、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我们的先人已经从哲学高度道出宇宙自然存在宏观大美和万物演化的自然规律。而艺术家最高的目标就在于表现自身对宇宙人生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构建独具个性的意象世界。构建,就意味着把大自然中所有能够入画的物象和创作元素,重新加以整合取舍;建构,也意味着用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角度,谋篇布局、统筹安排,为自己所想达到的艺术效果服务。以“云法造境” 构建“时空水墨画”,就是将云雾的运动神韵作为画面的主旋律,让天空、大地、山川等一切景物围绕这一主旋律展开,按云雾的运动趋势、气势走,并以此为中介,整合天地间适合意境创造的表现元素,把自然上下的物象连成一体,上达苍穹,下连大地,一以贯之,展现洪荒初辟、天地空濛、日月辉映等种种奇特神秘的时空境象,创造出包容宇宙天地、气势浩大雄浑、意境博大深沉的“时空水墨画”。具体地说,以“云法造境”构建的“时空水墨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特征。


  (一)新的审美角度带来新的视觉空间


  审美角度是艺术创造的起点,决定着艺术的表现空间和审美取向,也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深度和力度。可以说审美角度的选择也是一种创造。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转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作者审美角度的转换与提升。古代画家是靠行走或坐马车骑毛驴看山、看水、看云彩,不可能像我们现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能日行万里、上天入地,到太空遨游俯视地球,透过显微镜观察物质,领略宇宙空间的无限多样和时间的永恒发展,真正实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视野上的拓展,宏观上的扩张,微观上的深入,势必唤起审美视角和创作理念的飞跃更新。浩瀚的宇宙中潜藏着创造美的无限元素。“时空水墨画”用一种尽收宇宙万物于眼底的目光观照世界,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全方位地审视万物。它神游于错综复杂的天地万物中,捕捉到了云雾运动的形态和轨迹,观察到了山海云的异质同构,窥见了大地山川与日月星辰的交汇碰撞,进而探寻到了宇宙时空中介于客观呈现与主观想象之间的种种神秘景象,打开了一个能传达深邃的宇宙意识和浩广的天地情怀的形象空间。以此为基础,“时空水墨画”通过寻求宇宙中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物理结构和心灵结构的联结点,把对宇宙的宏观把握渗透到艺术形象的精微表现上,创造出一种艺术表现的新内容新空间。


  (二)新的题材内容营造新的审美意境


  内容、意境的创造是一幅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的目的就在于开拓一片过去不被重视,或被疏忽、淡化的情景境界。它创造的独特审美意境指向于一种宏观美、节奏美、运动美和内在美。


  传统山水画着重表现的是以大自然的下半部为主的崇山峻岭、江河湖泊、屋宇庙廊、树木人物等具体可视的形象。而“时空水墨画”面对的是宇宙之无穷缅邈,日月之阴阳盈亏,天地之动静上下,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大自然宏观景象。这种宏观景象犹如人在太空俯视地球,观察到的是大自然的纹理和大地的整体轮廓,感受到的是似山、似海、似云的一种宏阔浩瀚、苍茫无尽的宇宙人生宏观体验。在此宏观自然的视角下,大地上的树木、屋宇、桥梁、人为的景物和人都不可能看清。如果让这些物象出现在画面上,那画面的表现空间就会缩小,那种无边无际的宇宙时空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此,“时空水墨画”超越现实时空的物理规律,以主观想象的时空观念为视觉形象的寄托,把天空、大地、山川、云雾、大海等连成一个整体,创造出如梦如幻、似像似不像的时空意象,在有限的画面中展示出无尽的时空变幻和恢宏壮阔的美。画面中似乎没有具体可指的形象,但又好像无处不在,非常亲近。欣赏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远古、一种神秘、一种浩瀚无垠、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享受,仿佛置身于无极太空俯瞰地球的浩瀚山川,是山?是海?是云?这一切只能用“时空”二字来概括。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大地上高山低山起伏是节奏;江海中大浪小浪连绵是节奏;昼夜来复、寒暑交替、阴晴雨雪、天海横斜、天地轮回是节奏;乃至人的喜怒哀乐、生死病老等行为也是节奏;节奏是宇宙生命运动的韵律、力量及与之相关的情感的表现和象征。艺术表现的重要一环就是将这种宇宙生命节奏转换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节奏产生于运动,而表现运动是时间的艺术,对于平面艺术的绘画来说,就必须对流动的时间进行画面的凝固,同时又使空间在运动中展开,传达出更强烈的宇宙意识,既能取形又不为形役,使画面超越于具形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内涵。“时空水墨画”通过对富有运动节奏形象的艺术化表现,展示了宇宙时空的和谐、秩序以及生命的活力。“时空水墨画”创造的宏观美、运动美和节奏美,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欣赏习惯,需要欣赏者通过静观、联想、想象,深入内部寻找一种深层次的美——内在美。


  罗丹讲:“艺术创造的形象,仅仅给感情提供一种根据,借此可以自由发展。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的启示的思想与意图。”中国人体验到的山川草木皆有情,宇宙乃是一个有情天地,天理与人心是一致的。艺术思维通过天、地、人自然相通,我化为物、物化为我,进入“天人合一”的创作境界。以我的创作经验为例,我栖身黄山九年,看到云海翻腾、波浪滚滚、惊淘拍岸的壮观景象,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道路的坎坷、人生艺术的艰难,创作了《黄海之歌》(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画面上山、云、海融为一体,浩瀚无垠、惊天动地,虽然没有画人,但犹如自己也在大浪淘沙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看到瀑布云,看到天空中无边无际的云海从各个山头飞流直下,就会联想到象征中华民族的江河源头、象征民族魂的黄河壶口,似乎就能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创作的激情就像打开的闸门喷涌而出,作品《无尽的乐章》由此产生。


  “时空水墨画”体现出似云、似海、似山三位一体的大自然宏观美感和宇宙时空大律动、大节奏的气势,达到了一种“云与山共舞、山与海同韵”的艺术效果。它将中国绘画由传统的对可游、可居、小桥、流水静态美的追求,扩大至体验宇宙时空崇高、雄浑、博大、神秘的宏观美、节奏美、运动美、内在美,把中国绘画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境界。


  (三)新的表现技法提升中国画笔墨精神


  传统山水画画山就是山,画云就是云,画海就是海,笔墨描绘的是一种具体可视的形象。而“时空水墨画”要描绘的不是一山、一石、一水、一景,它要表现的是宏观感受中似山、似云、似海的大自然纹理,是大自然时空演化的运动美感。如何用笔墨语言表现,这是一个非常困难而又非解决不可的难题。石涛在《画语录?海涛章》中讲到山与海的关系:“若得之于海,失之于山;得之于山,失之于海,是人妄受也。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他认为从宏观看自然,大海与山在气势韵致上有相似的关系,道出了似山、似海的美学观点。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他没能把这种体悟自然的美感理念,通过山水画笔墨语言表现出来。时代已进入21世纪,科学家对宇宙成因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宇宙世界运动本质的哲学基础,从太空中拍摄的宇宙图像和显微技术下的物质形象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和想象的空间。


  我认为:从高空看大地、海洋、山川、云海,它们的起伏、节奏、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山有海的精神,海也有山的神韵。在画面中出现的山、海、云应该相互依存、和谐共振,体现出山海云合一的神韵。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总是站在宇宙时空的视角上,立足宏观的整体感受,抓住体现全局的具体特征,从中提炼出能够表现客观整体、统管全局的“线”,把山、云、海融为一个有机体,创造出了一种能表现似云、似山、似海三位一体的皴法。作品《波光》、《时空的交响》、《大象无形》等都有此明显的特征。可以说,这种表现技法的产生,吸取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得益于对大自然的深刻体悟,它为表现一种似像似不像的神韵,体现苍苍茫茫、时空无尽的宏观艺术效果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画现有表现技法家族增加了新成员,提升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


  三、时空水墨画——大自然的交响


  天地空濛、混沌初开,日月交替、岁月轮回;天海横斜、江汉奔流,雷鸣电闪、云蒸霞蔚;是时间的流动,是空间的转换;是心灵与自然的碰撞,是人类与上苍的对话,是宇宙对苍生的启示;是穿越时空的梦幻,是大自然的交响,是精神与万物契合的自由赞歌……。“时空水墨画”以创新的思维,透过宏观自然、全方位观照的审美视角,从大自然云雾出发,借助“云法造境”,开辟了一个穷极天地,囊括古今,浑融万物、时空合一的审美空间,再现了宇宙人生的大演化、大律动、大节奏,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活力和时代精神气魄。“时空水墨画”扩大提升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空间和神韵意境,为中国民族绘画的发展开创了新空间。


  艺术不光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更是开启大智慧、陶铸真性灵的创造物;艺术不是集体思维模式的感性形式,而是一个有创造力的生命个体在某个时空中发出的独特的声音。中国美术史是一部人类发现美、创造美的发展史。传统是什么?是一种文化积累,是一代代人创造的积累。经过历史的筛选沉淀,新的创造将来也可能会成为新的传统。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就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只有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审视思考这个世界,艺术创造才有个性,才有自己的特色,才能不断地发展。“时空水墨画”从大自然中来,从人生当中来,它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它以与古人不同,与今人也不同的艺术语言、表现空间,以有笔有墨、有情有理的新样式向世人证明:中国画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它所能表现的艺术空间还没有穷尽。不管创新的难度有多大,只要有信心,只要有更多有思想、有恒心的开拓者,中国画就永远不会穷途末路,它将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辉映全球。


  本文已发表于《美术》2008年06期;


  《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云海山水画、时空水墨画的开创证明中国画具有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名家清赏】云法造境 • 时空水墨
云法造境 ——构建云海画派新样式
什么样的“画派”才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
钟章法山水.时空水墨画(上)
时空水墨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创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