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怀勇教授谈山水临摹
本文转载自三谷画院《刘怀勇教授谈山水临摹》

 

       中国画历经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与衍变,由初级的“画图识字”逐渐发展到一种契合于“心”的审美形式,是历代画家和文人们不断修正、不断发展、不断否定、不断承传与不断提高的结果。经过近千年的积蓄和演变,中国画形成了迥异于其他画种而又相融于其他画种的艺术形式。而形式取决定于观念,所以,这种“观念”才是中国画乃至所有中国艺术的“传统”。

  学习离不开借鉴,发展离不开传统。中国画在当下“技术革命”的大潮下,愈来愈依靠科技,大量使用照相、投影、喷绘、复制等手段,使画面越来越细,越来越工艺化,越来越游离了中国画本真的面貌。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不是中国画本真的东西,本真的东西是“体道”,是通过物象看“心象”,是缘于物而发乎于情的精神独白。

  在这种“体道”观念的实践中,中国的画家、文人们逐渐创造了中国画独有的笔墨精神,独有的空间意识,独有的生命理念,以及独有的经营之道。这些,即是中国画的传统,他们是既物质又精神的。所谓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计白当黑,以及“齐而不齐”、“似与不似”等等,是技法形式又是主观审美。我们学习中国画首先应该在大的方面抓住其本质的艺术规律的东西,方有可能去深入地理解、借鉴、消化、使用。

  中国画三大艺术规律:笔墨, 章法, 意蕴。

  中国画四大艺术结构:1、笔墨结构;2、物象结构;3、画面结构; 4、意象结构。

  下面,我把和方增先教授的一篇短文抄录如下,大家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首先去认知、鉴赏中国画。在临摹的过程中也应以此十个方面去逐个比对、分析、研究,在悉心认知的前提下方可动手临摹,以期事半功倍。略(2010.2.27发表于美术报33版“评论”栏目)

  本课稿集中了五位画家的作品为范本,以范宽、沈周、王蒙、李唐、王翚为前后顺序,便于大家渐次临摹。有条件的画家同学们可以先临局部,在熟悉掌握范本的笔墨语言以后,可以通幅临摹,而且不应小于原作。“高研班”的同学课时少,可以将范宽、沈周、王蒙、李唐的局部作深入的研究,以用笔用墨为突破口。尔后可以用大部分时间来临习研究王翚的《溪山红树图》,这是一件集大成的优秀范本。生动、自然、含蓄、隽永,毫无“四王”其他作品的“暮气”。正如王翚所云:“以元人笔墨,远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是大成”。今日复观此作,以当下的审美去审视,亦还是一件无愧于古今的精典之作。

  此图研习把握之后,便入得门径,其他各家任由取法,直入堂奥。石涛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袖人物,其贡献不在于画,而在于精神,其“一画”之说,“借笔墨图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的理念正是中国画核心的本真。黄宾虹是近现代中国画的“革命者”,是真正的写意派领袖,其“五笔”、“七墨”之法对当代中国画影响深远,大家应该悉心地理解与研究“五笔”与“七墨”以及“齐而不齐”深层次的美学意蕴,而不是表象的“墨、厚、密”;黄秋园在山水画的结构塑造上别出心裁,经营得十分周到,可以借鉴;陆俨少被称为最后的文人画家,其独到的笔墨程式,创造了一种“秩序”,其独到的构图创造了一种“节奏”。“秩序”与“节奏”是画面的生命,大悟大得,小悟小得,不悟不得;贾又福、王镛先生是有思想的艺术大家,其山水语境翘首当代,贾先生以太行为母体,以构成为形式,融万丈豪情于咫尺间,尽精微、至广大,开一代大山水之宗;王先生以情入书、以书入画,借古开今,假笔墨之道,融以己之才情学养,在书、画、印三方面齐头并进,炉火纯青,成一代巨匠。借鉴与学习他们二位师长,异曲同工,不在于形式,而真真切切地在于学习他们的智慧,得“道”为真,得“象”为末。

  如此理出一条自古至今的笔墨之道,可谓正矣,可谓大矣。

  从细处寻,悉心揣摹与研究每一笔点线的轻、重、徐、疾,提、按、顿、挫,以及点线之间中锋、侧锋、绞转的变化;悉心揣摹与研究每一个局部的浓、淡、干、湿,皴、擦、点、染,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大处做,整体把握画面的起、承、转、合,以及物象之间呼应顾盼的关系,发现“秩序”,寻找“节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画基本知识
山水画章法之经营位置
中国画之气势
从自然结构到笔墨结构
【大师谈艺】钱松喦:中国气派是什么气派?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文化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