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痴醉和尚怀素的晚年笔迹赏析(图)
原文地址:痴醉和尚怀素的晚年笔迹赏析(图)作者:张俊东

[转载]痴醉和尚怀素的晚年笔迹赏析(图)
繁华落尽  无心自达

——《怀素小草千字文》法帖赏析 

怀素《小草千字文》,又称《千金帖》,绢本墨迹。末有“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于零陵,书时六十有三”署款,是怀素晚年之作。于右任曾跋:“此为怀素晚年最佳之作”。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一百首论述怀素的书法艺术时也提到:“卷本小草千文卷,笔意略形頹懒,蓋晚年之迹也。”[①]从传承上看,当代秉承魏晋二王一脉的谢无量、白蕉等人都受到《小草千字文》的影响,而当代草圣林散之的书风更是直接出自于这本帖子。

笔者对怀素的偏爱,来源于对草书的偏爱,更来源于对怀素《小草千字文》的偏爱。相比较于怀素的《自叙帖》,可能《自叙帖》的个性风格以及知名度和影响比《小草千字文》更大一些,但我却更喜欢这本《小草千字文》。每个人对艺术的审美都不一样,很多不同风格作品之间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如果非要做出选择必选其一的话,我则坚信《小草千字文》所达到的境界要比《自叙帖》高。如果把书法艺术的层次划分成写技法、写风格、写境界三个层面的话,感觉《自叙帖》还停留在写风格的层面,而《小草千字文》则是怀素晚年心态、心境和人生境界的一种外现,那种含蓄、松透、古淡、从容的气息萦萦绕绕跃然纸上,形成一个很浓的气场,对于那些能够相通的人,真是一尝辄醉,久久不能忘怀。

《小草千字文》在整体审美上呈现出的是一种“老境”。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有一个标准即是“人书俱老”。这里的“老”不仅指书家的年龄要老,要享高寿以保证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来感悟人生、丰富人生不断提高人生境界,更多的是要把人生的这种“老”通过作品自然而然的呈现出“老境”。那么什么是“老境”呢?古人讲:“无心而自达”。就是随着岁月的历练自然而然留下、形成的东西,不是刻意追求就可以追求来的。如秋日里荷茎的枯槁之美,历经风霜之后树叶五彩斑斓之韵致,是始绚烂之极后的一种复归平淡,是经历世事、曾经沧海后的一种宠辱不惊。具体到怀素的书法艺术,怀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和之前的《自叙帖》(一说为其53岁时所作,正好提前十年)相比,已经没有了《自叙帖》那样高涨的激情和强烈的表现欲望,用笔的节奏和速度慢了很多,几乎没有过多的连带,也没有《自叙帖》的爽利,就是在一种平和、安静的心态下,缓缓地写来,自自然然的写来。文嘉讲:“绢本千文笔法谨严,字字用意,脱去狂怪怒张之习,而专趋于平淡古雅。”王世贞评论怀素书法风格说:“晚年书圆熟丰美,又自具一种姿态,大要从山阴派中来。”[②]也就是说,怀素晚年的书法风格和年轻时是不一样的,这一风格似乎是从二王体系中来的。大家都知道二王书风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是一种烂漫之极而复归于平淡的大朴拙,其实这种朴拙、这种淡定和从容才会显示出一种更大的包容性和高贵的气质。现实中,每个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梳理艺术史、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书画史我们会发现,具有强烈个性风格的作品在某一种角度上讲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小草千字文》貌似没有什么强烈的艺术风格,实则是很高境界的表现。

在以《小草千字文》作为范本进行临写和创作的时候,在具体技法上要注意把握和借鉴这么几点:

起笔处的“调整笔锋”。纵观此帖的全篇,几乎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的起笔无一处是露锋直接入纸的,每一个点画的起笔都有调整笔锋的动作,要么是藏锋,要么是顿笔调整笔锋。怀素苦学书法“笔成冢”、“挥洒万株芭蕉”的故事人人皆知,这样严谨调整笔锋可能是怀素精研技法的一种习惯,但我们要思考他这样做的目的和科学性。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整笔锋使笔锋更好的与纸磨擦,使“万毫齐力”,保证线条质量,特别是线条中段的质量;另外,处处藏锋入纸,不露锋入纸的目的可以保证真气内敛,从单个字到整体作品气息饱满。包世臣在书论中讲:“画瘦行宽,而不凋疏者,气满也。……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③]细观此帖,字距、行距都很大,也少连带,而能气息饱满的主要原因就是线条中段中实,这与怀素善于调整笔锋不无关系。

横折处的“使转”。笔法决定线条质量,转折决定书法风格。书法笔法的横折是很重要的一个用笔单元。因为在这一用笔中,线条起笔、运笔后的原始线条方向出现了线向改变。这是唯一在运笔过程出现与原始线向发生改变的点画。因而在横折这一点上的处理很关键。怀素此帖单个字的横折处几乎没有一处有明显的折笔动作,横折处的角度也几乎没有一个是90度直角的,都是绞转“使转”,横折处的角度大多都是大于90度的钝角。[④]绞转使转没有折笔转折用笔爽利,但多了几分沉静和内力,线条两侧轮廓比较毛刺,有毛毛刺的感觉,质感比较结实、苍茫而富有弹性和蓬勃的“势”。

速度上的“迟涩”。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速度几乎不影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从总体上感觉怀素此帖,其用笔的速度很慢,一些字的点画省略得很简,更有一些笔画只是用笔速度很慢的停留所留下的“意到”,没有具体的点画,只是一种意象上的感觉。这些地方品咂起来的时候有一种模糊美和含蓄美。还有一些点画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这是由于用笔上的“涩”所产生的效果。刘熙载言:“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不期涩而自涩矣。”[⑤]在当代书坛很多人用笔速度感觉都很快,收不住笔,也留不住笔,线条像溜冰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苍白无味。正如王羲之所说的一样,创作一件作品要十迟五急,急的是思考、心思,迟涩、稳健的是用笔,只有笔笔控制、笔笔到位,特别是带着一定的艺术审美情境和状态去运笔创作,有一定审美心态、审美风格的介入,有因思考的迟涩,有有意识的留驻,才会在线条里表现出丰富的内蕴。

苏轼评论怀素书法时有一段精彩论述:“然其为人坦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没人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东坡先生在一以贯之重申他的“无意于佳乃佳”、“无意于工乃工”的时候,也很羡慕怀素的从容和淡定,把怀素的书法看成是近于道的,是啊,对于《小草千字文》这样一篇高境界、精彩绝伦的法帖,怎能是一篇分析文章所能说清楚的呢,笔者的分析和观点也许只是一隅之见、一叶障目而已,荒谬之处还请众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2008年3月25日于京华雍和家园新居





[①]参见启功:《启功从稿、艺论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60页。


[②] 参见马宗霍辑《书林藻鉴》卷八释怀素部分,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110页。


[③]参见包世臣:《答熙载九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666页。


[④] 关于转折和绞转使转的具体区别,可参阅笔者北京大学的硕士论文《王羲之笔法及其流变研究》,此处不展开论述。


[⑤]参见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710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碑帖技法讲座--怀素《小草千字文》
怀素《小草千字文》笔法分析
怀素《小草千字文》品鉴与临习要点
刘正成:怀素的禅与狂草(节选自《张旭怀素论》)
怀素《小草千字文》临解
怀素《小草千字文》,为何价值千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