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士禛名联与大明湖畔秋柳园

                 一

        清道光年间举人梁绍壬著《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七“阮亭司寇对联”篇云:“殷彦来誉庆颂王文简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从之游’。又钱亮公名世游京师,除夕以联送文简云:‘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由是知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369页)

王士禛,山东新城(今桓台)人,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清初公认的文坛盟主、一代宗师。

殷誉庆,字彦来,江苏江都人,王氏门生。钱名世,字亮公,江苏武进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探花。

两副对联,第一副的意思很明白,毋庸解释,其词句源流演变容后道及;第二副的意思则有必要稍费口舌讲一讲拙见,因为笔者所见到的几种赏析文章,或者强作解人,或者不求甚解,难免舛误。

上联“尚书天北斗”,是说王士禛在文坛的地位与形象,像天上的北斗星,高居天中,光芒璀璨,众星拱卫,万众景仰。下联“司寇鲁东家”,则是说王士禛道德文章堪称当代孔子,连官职、乡邦都出奇地与孔子一模一样!这句吹捧虽然过火,却有些巧劲儿,可谓辞约意丰。

司寇,朝廷大臣,西周始置,各诸侯国亦置,职掌刑狱、诉讼、监察等,后世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篇名中“阮亭司寇”即此意。孔子则曾任鲁国大司寇。

东家乃东家丘的简称,常见于古籍,指孔子,亦称家丘、东丘、东家夫子、东家孔子。相传孔子的西邻是一愚夫,不识孔子是圣人,提起孔子轻慢地称之“东家丘”。

这则典故许多书说出自《孔子家语》,举一权威而又新近的,如2000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普及本)》,但传世的《孔子家语》却并无相关记述,若为《孔子家语》佚文,则见于何处?让人疑惑不解。

商务印书馆1915年初版的《辞源》【东家丘】条云:“《家语》孔子西家有愚夫,不知孔子为圣人,乃曰彼东家丘。”这段话传播甚广,常被引用。这是否为“《家语》说”的源头?如不是,则又转自哪里?敬待方家指教。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修订版的《辞源》【东家丘】条删去上述语句,而改为:“传说孔丘的西邻不知孔丘之才学,径称之为东家丘。后用为典故,示不识人之意。”

“东家丘”的出处,早而重要的试举如下几例:

东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怪乃轻其家丘,谓为倩人,是何言欤? ”唐代张铣注:“鲁人不识孔丘圣人,乃云:‘我东家丘者,吾知之矣。’言轻孔丘也。”(《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一)

南朝宋代裴松之注《三国志·魏·邴原传》引《原别传》:“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

成书于东魏武定年间的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荀济人非许、郭,不识东家,虽复莠言自口,未宜荣辱也。”                                                                                     

成书于隋代的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篇》:“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於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

从以上四例大致可溯知这个典故的来源、含义及用词。“不识东家”被后世目为成语,“东家丘”亦用以借指多知之人。如宋代王之道《和江和仲司理喜雨》诗:“老蟾宿毕君知否?欲烦更问东家丘。”

这两副对联人们多引自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实在是因为《楹联丛话》名气大、传世广。若逐字对比两书相关记载,则知《楹联丛话》较《两般秋雨盦随笔》,除了多一句“其时亦惟渔洋足以当之”有关评价的话,文辞基本一致,事实叙述仅多一“初”字,即钱名世“初游京师”。经查,清代版本的《两般秋雨盦随笔》亦无此字。那么两书孰前孰后呢?应是梁章钜辑录梁绍壬的。道光十七年(1837)《两般秋雨盦随笔》刊行,这时梁绍壬已经去世。而《楹联丛话》此后一年才开始编撰。《楹联丛话》卷十“挽词”亦明白写有“《秋雨盦随笔》云”等语句。所以,谈及这两副对联,不能不先提梁绍壬的大名。

                 

在清代,新城是济南府的属县,故王士禛常以济南人自称。顺治七年(1650),王士禛读书于济南大明湖东北的水月禅寺。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24岁的王士禛作客济南,时值乡试,诸名士云集,一日会饮于大明湖南岸水面亭。亭下杨柳遍植,绰约近人,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王士禛怅然有感,赋《秋柳》诗四章,一时和者数十人。王士禛乘兴倡举秋柳社。

《秋柳》四章用典巧妙,意象朦胧,情韵含蓄,文辞优美,全诗句句写柳,而通篇不见一个“柳”字,尤令世人倾服。《秋柳》四章充分体现了其后来倡导的诗学观念——“神韵”说,成为极具示范意义的经典之作。此诗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和者日众,并且历久不衰。据清道光年间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卷二“郑镜蓉”条记载:“王渔洋《秋柳》诗,当时闺秀和者至数百家,惜无好事者为之编辑成书。”其影响之巨,可想而知。王士禛一诗红透,天下知闻。

  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济南《省城街巷全图》,于大明湖东南岸标有“秋柳园”,似无建筑,一片树林而已。至1926年,《续修历城县志》所载济南城区图上,秋柳园一带已是街巷纵横,其中有南北向的半面街和东西向的学院东街,半面街南首与学院东街西首相连。最晚在1934年,这两条街改名统称秋柳园街(街名见是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2006年,因大明湖景区扩建,秋柳园街被拆除。   

2009年,大明湖畔为纪念王士禛而新建的秋柳园落成。园门两侧悬挂着2008年专请季羡林书写的钱亮公联,除了联语,上面仅有“季羡林”三字,而没有钱之姓名,虽说亦属通例,毕竟缺失了名联本来应以彰显的历史文化元素。

秋柳园内主体建筑为清远堂,大门两侧悬挂由魏启后书写的殷誉庆联(题有上款“殷彦来联句”),也是2008年专门为秋柳园所作。不过下联的“游”字错为“来”字,令人殊感遗憾。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原为北宋三朝宰相魏国公韩琦所言,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五“历代二”:“本朝韩魏公为相。或谓公之德业无愧古人,文章有所不逮。公曰:‘某为相,欧阳永叔为翰林学士,天下之文章,莫大于是。’”这句话屡被后人借用,如明清之际的李渔、施闰章。而“莫大于是”则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于是。”

“皆从之游”同样亦有出处。《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列子·黄帝》:“吾闻沤鸟皆从汝游。”《史记·魏公子列传》:“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从游”、“从之游”在古籍中比比皆是,含义有三:随从出游;相处交往;随从求学。而“从之来”则不是固定词组,未曾听闻。用于此联,既不典雅,又不确切,硬语生造,真乃舍珍珠而取鱼目也。

此联也实属名联。清代何绍基以隶书所写此联尚存于世,见《历代名人楹联墨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郭祝崧曾撰文《陈寅恪拜访林山腴》(《文史杂志》2008年第5期)回忆他亲眼所见:1944年正月初七,陈寅恪于成都将其手书的此联,赠与前辈耆儒林山腴,以表敬意。如今曲阜孔庙诗礼堂、孔府前堂楼皆悬挂着此联,本来是借重老师来赞美学生的话语,又转用于赞美老师,这是一件趣事,也说明此联写得实在是好,后人岂能轻心窜易?

若对秋柳园的错误使用不加以改正,这不仅仅是书者魏启后个人名声扬抑的事,而是我们这座城市对待先人、对待宝贵文化遗产是否敬重珍视的态度问题,是我们的文化品格、文化水准高低的问题 。    

《周易》云:“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恳望秋柳园管理部门绳衍纠谬,克绍先贤,若能选用与大明湖渊源深长的何绍基所书的此联,必定为城市为景点增添历史韵味和艺术光彩,我想,魏启后先生如果天上有知,也会欣然颔首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还记得当年出过'夏雨荷'的大明湖吗?
典故大全·人物·圣贤
惯用语大全 惯用语( 八 )
《清联三百副》21----40
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必看的38个词,一定不能错过!(文末给你好货)
孔子家语 : 刑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