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两大丰碑、两大奇观。
 
它们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沿着各自生存空间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灵写照,
 
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状态。
 
 
 
                   


 
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背景:
 
(1)中国是一个东西南北跨度很大的国家,主要是属于内陆性质的国家。
 
生存在中国大地的民众主要是靠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养活,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小农经济生活,即自给自足的
小农生活。
 
由于这种小农生活是在一种封闭状态的土地上生活,这给中国民众造就出一种易于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缺乏
开拓意识。

(2)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在一种大一统的状态中进行的,这使得人们的思想缺乏变革意识,往往是按照
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去办事就行了。
 
 
 
                  

 
 
西方传统文化形成的背景:
 
(1)西方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大多数是靠海国家(如英国就是个岛国),因而西方民众其生存土壤极其有限,
也就是其可耕地有限。
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生产结构不是小农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而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的商业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这就
造成了他们不易满足、勇于开拓的心理状态。
 
(2)西方各国是由统一的欧洲帝国分裂而成的,西方各国的历史犹如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它们发展了各自
的历史,又相互吸收。
这样人们的思想不再保守而具有变革意识,就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思考去办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是这种变革
意识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道、释三家文化所构成。
 
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北方文化,它诞生在中原地带,它的特点就是入世思想: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不可
能超越社会而生存、生活。认为人只能按照社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生活、生存得好。
 
道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南方文化,它诞生在汉楚地带,这一地带保留着许多未开化的习俗、民情、观念、思想,它的
特点就是出世思想:认为现实社会不尽人意,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才能得到真我,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佛家文化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外来文化,但佛家文化到了中国,就被中国化了,它的特点就是就是人必须依附佛祖,断绝
自我的七情六欲。人的幸福不在于现世而在于来世,不在于此岸而在于彼岸。
 
 
                    

 
 
 
西方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所构成。
 
前者是一种不断积极进取的文化。它认为人的一切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获得,人的生命价值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出来。后者则是一种自我赎罪的文化,认为人应该爱一切东西,包括爱自己的仇敌,以无限的博爱和宽恕精神去引导人们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在静态中的体验与感受,
西方传统文化则注重人的生命在动态中的体验与感受。
 
 
 
                  




中西文化思想在人类文化思想发展进程中是处于一种互补的状态,它们各自有如下的特征:

一、中华文化主要关注人的内在世界,而西方文化则主要关注人的外在世界。

中华民族生存在一个相对封闭、固定的空间里。
不论是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时代,还是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相对稳定时代,中华民族的内在矛盾和发展
都是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进行的,在中华大地这个大空间里进行的;
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存方式,这导致中国民众缺乏浓烈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安居乐业、
安分守己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大生活准则;
中华民族的生活范围往往是一种封闭式的,注重家庭、家族,注重本乡本土,常常是父母在不远游,与外界做很少的
联系。
 
以上诸种因素造就了中国文化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人的内在世界,这表现在:
 
(一)内心世界的平衡。这种平衡体现在知足常乐和精神胜利法的心态上。
 
(二)注重自我道德完善。不论这种道德完善是否合情合理,只知“吾日三省吾身”,有时以致达到自我个性的泯灭。
 
 
 
                   


 
 
西方民族虽然同属于欧洲大民族,他们的生存空间却是由许多小空间整合而成的大空间,西方各民族是相互联系的,
彼此很少处于隔绝状态。
西方民族的内在矛盾与发展都是西方各国之间相互进行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断开拓事业是西方民众的
一大生活准则。
西方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开放式的,注重社会交往,注重自我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倾向于与外界做更多的联系。
 
以上诸种因素造就了西方文化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人的外在世界,这表现在:
 
(一)注重自我生存空间的发展。
西方民众的性格是外向型的、激进型的、热情型的、开放型的,他们总是不满足所已有的生存空间,总是想方设法
去开拓、发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可以从西方民众的生活住所、工作地方的自由流动大中见到,这也可以从当今西方
跨国公司多得到印证;
 
(二)注重自我价值在社会中的体现。
西方民众并不是在自我沉思的世界中求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是通过自我在社会中的活动,也就是不断开拓进取来
求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达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在西方民众心目中,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发挥作用,才能获得认同。

 
 
 
                  


 
 
二、中华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在静态中的体验,而西方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在动态中的感受。

中华民族是个好静的民族,追求田园般的诗意化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往往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
那种安分守己、安居乐业的生存方式使得中国人的生命律动只是处在一种相当静止平稳的状态中,中国人也就此喜欢
在静态中品味人生的酸甜、体验生命的律动,并追求一种物我无间、天人合一的审美化的生命境界。

西方民族则是个好动的民族,他们追求一种不断创造的生活,他们的这种追求典型地体现在浮士德式的那种进取心,
那种不断开拓、不断求新的生存方式。这使得西方人的生命律动只是处在一种不断运动的状态中,西方人也就此乐于
自己在动态中品味人生的酸甜、体验生命的律动,并追求一种力的体现和真的发现的生命境界。
 
 
 
                    
 


三、中华文化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性和总体性的把握,西方文化注重对事物的局部性和个体性的把握。

中华民族不倾向于做抽象的思辩。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如果对其进行肢解,也就破坏了这一事物的完整性,就很难认识、
理解这一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因而中国人倾向于对事物做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常借助直觉思维去把握事物的实质和核心,这种对事物的认识和把
握典型地体现在中医学、诗歌、哲学等上面,而这种直觉性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却妨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向深度上发展。

西方民族是倾向于抽象的思辩,而不象中华民族倾向于感性的直觉,他们注重对事物做个别、局部的细致剖析,喜欢
刨根问底,以从中探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功效,这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发展出西方思辨性哲学、与理论性、实用性较
强的科学技术。
 
 
 
                


 
 
在当今社会里,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文化思想也进入了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全新时代。
中西方文化思想都为对方所认识,所借鉴、所吸收。
特别是中国更是认识到西方文化思想可以是攻破中国文化思想不足之处的他山之石。
 
 
 
                
 
 
 
文  网络
编辑  LAL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穆:最后一位“至圣先师”
儒释道与西方思想--王德峰教授
理性的逻辑遮蔽了“人的感性的文化生命”古希腊巴门尼德,抓住“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试论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和历史作用
这也许是我见过的对传统文化思想提炼的最好的一篇文章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