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穴位治病综合
膝痛屈伸不利寻大巨
□ 侯中伟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大巨为足阳明胃经穴,《会元针灸学》曰:“大巨者,是肠系之旁,在肠曲上,大空阔之处,直行通经,空长如巨,故大巨”。大巨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该穴可理气消胀,通肠利水。

  《针灸大成》认为此穴可用于“腹胀满,烦渴,小便难,穨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

  临床常用大巨穴治疗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等。笔者通过对许多专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发现针刺大巨穴配合膝关节屈伸活动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有良效。

  【操作技法】

  患者取仰卧位,在天枢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处取大巨穴,常规消毒后,取28号3寸不锈钢毫针,取患侧穴,快速直刺入皮肤1.5~2寸。待患者有酸、胀、麻、重等感觉后,行补泻手法。病情甚者,体质强壮者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年老体弱者用补法。行针10分钟,同时嘱患者患侧下肢做屈伸活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留针40~6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每日治疗1次。

  【诊疗现场】

  增生性膝关节炎又称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肥胖者,且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病率在四肢骨关节病中居首位。本病由于膝关节积累性慢性劳损,或中老年人膝关节组织变性,致使关节张力和股骨对抗应力的组织功能失调,在软骨之边缘、关节囊以及韧带的附着处产生保护性新骨增生,形成骨刺或骨赘。临床可采用多种方法治疗,但是多着眼以局部。针刺大巨穴配合膝关节屈伸活动治疗本病,效果不错。

  如治李某,女,62岁,工人,1997年3月4日就诊。左膝关节疼痛2个月余,活动受限。查体:左膝关节疼痛,无肿胀,无畸形,屈伸活动障碍,屈伸试验(+),浮髌试验(-),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均正常,X线片显示右膝关节髁间退行性病变。取大巨穴治疗后当晚疼痛即缓解,经1疗程治疗,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

下颌不利刺通里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通里,心经之络穴。通里穴通于手太阳,必有路以通之,故曰通里。《经穴解》云:穴在掌后一寸陷中,手少阴心脉之络,别走太阳小肠经。《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神农》:治目眩头痛,可灸七壮。

  通里穴可宽胸舒络,鸣金开音。《灵枢》云:“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外台》云:“臂臑肘痛,苦呕,喉痹,少气。”

  临床常用通里治疗心悸,头晕,失语,咽炎,下颌关节炎,肘臂疼痛。笔者用通里穴治疗颞下颌关节炎,效果理想。

  【操作技法】

  治疗时取双侧通里穴,病侧下关穴,选用32号1.5寸毫针,患者取坐位,先针刺双侧通里穴,得气后,边捻转针体,边让患者做张口动作,至张口自如后,再针刺病侧下关穴,留针30分,每天1次,5天为1疗程,间歇2日后,再进行下1疗程。

  【诊疗现场】

  颞下颌关节炎又称颞状关节炎,系翼外肌亢进、痉挛、颞下颌关节后区损伤和咀嚼肌群痉挛之总称,是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一部分,临床表现轻者关节处发紧,张口作响;重者下颌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影响进食和语言,由于罹患关节咬合运动频繁,故病期较长,常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笔者近年来针刺治疗该病多例,疗效理想,现介绍如下。

  如治李某某,女,52岁,会计。由于咬硬物而至左侧颜面不适,伴张口不灵活,咀嚼食物则左下颌关节处疼痛,张口时左下颌关节弹响,舌尖红,苔白脉弦细。发病后在家中自行揉按,热敷,效果不佳,于发病后3周前来就诊。

  取双侧通里穴,左侧下关穴,如上法操作,得气后张闭口活动程度明显好转,关节作响止,留针30分钟,每日2次,仅针4次而愈,3月后随访未复发。

神经损伤上肢麻雀啄极泉把病拿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极泉穴为心经第一穴。心者,至尊者也,故曰极,其脉之发源第一穴,故曰泉。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针灸甲乙经》云:“极泉,再腋下筋间动脉入胸,手少阴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该穴可宽胸宁心,活络止痛。《千金方》云该穴可疗“噫哕,膈中闭塞”。《医心方》认为可治“心痹,四肢不举。”《针灸大成·卷六》云:“极泉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

  现代临床多用极泉穴治疗心绞痛、胁肋疼痛,咽干,肩周炎,腋臭,上肢麻木,神经损伤等。

  【操作技法】

  取穴以极泉穴为主,配以肩骨禺,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后溪,中渚。我们在取极泉穴时,多让患者屈肘抬臂,肘与肩平,在腋窝横交外上方两筋间,直刺进针2~3寸,施雀啄法,使触电样针感达手指,其他穴用补法,留针30分钟,中间行2次针。针后行按摩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诊疗现场】

  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出现肩、肘、腕、手臂、手指运动功能丧失,肌肉萎缩,肌力下降。中医属“痿证”、“痹证”范畴。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以“心主血脉”、“治痿独取阳明”为指导,临床采取针刺“极泉穴”为主,治疗臂丛神经损伤,能较好地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如治刘某,男,学生,1999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主诉左上肢麻痹已月余。患者1月前因房屋倒塌,左上肢挤在房顶的预制板夹缝之中,当时神志清楚,因抢救人员用力过猛,从夹缝中拽出左上肢,当即发现手及前臂均不能活动,到某院外科治疗,因疗效不显,遂转我处诊治。患者现左前臂和手都麻木不仁,掐之无任何感觉,肌肉弹性差,局部发凉,手指只有微弱活动,不能拿取物品。作肌电图示:臂丛神经损伤(左)。诊断:臂丛神经损伤(左)。

  此乃外伤经脉,血瘀络阻。治以疏通经络,化瘀行气。

  取穴:以极泉穴为主: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中渚、合谷(左)。

  手法:极泉施浅刺雀啄法,感应传至手指。其他穴用补法,中间行针2次,留30分钟。患者经10次治疗,现在上肢麻木已明显消失,腕肘关节均能活动,但手指仍无力,活动甚弱,寸口脉稍有力量。针治2个疗程后,左上肢有痛觉,触觉接近正常。针治3个疗程,左手可拿物,左上肢活动恢复正常。

风市穴外治慢性荨麻疹
□ 吕薇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

  解放军第255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胜,是唐山市名中医;他从医30余载,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出诊,今将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简要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气血不和,外风引动

  慢性荨麻疹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充血与组织内水肿的一种疾病,病程超过6周称为慢性荨麻疹。此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上多通过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但疗效不够理想,且副作用较大。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利而成,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间,皮肤失于濡养而成。慢性荨麻疹是由于素体气血不和,外风引动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瘙痒感觉和痛觉一样,是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的游离神经末梢网络受到刺激的结果,当温度、物理或其他刺激以点状方式作用于皮肤的痒点时即可诱发导出瘙痒。

  风市穴:祛风止痒,搜表里之风

  风市穴出自《千金方》,是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下肢的腧穴,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指尖处。以风之都市而得名,对风邪为患的皮肤病具有独到功效,且胆主半表半里,本穴可搜表里之风。

  《针灸大成》云:“主中风腿膝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厉风疮。” 《医宗金鉴》云:“风市,主治腿中风湿,疼痛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等证。” 

  拔罐放血:泻脏腑实火,疏通经络

  刺血疗法能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激发人体内的防御机制,增强免疫力。拔罐法可调节人体的微循环,促进人体血液组织的物质交换;调节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的恢复和再生;调节淋巴循环功能,使淋巴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王胜认为拔罐放血疗法能调节脏腑、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同时在风市穴拔罐放血能促进祛风止痒,疏通胆经经络,风去则痒去,痒去则症去。

  典型病例

  杨某,女,45岁。

  诉全身反复出现风团瘙痒2年。发作时奇痒无比,以背部、四肢为主,每于春天易发作,瘙痒后风团变大,变为一片,夜间发作甚,经服息斯敏、中药治疗可暂时缓解;但反复发作,神疲,眠差,食欲差,舌淡红,脉沉。

  诊断:慢性荨麻疹。

  取双侧风市穴,严格消毒,用三棱针在穴位上重刺,然后在穴位上迅速加拔火罐,拔出瘀血,10~15分钟起罐,并用消毒棉球消毒皮肤,并用干棉球按压2~3分钟。5~7天治疗1次,治疗2次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5次症状消失。

冲门提插补法治肢厥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清代医家张璐《张氏医通》有:“论得寒厥之由,以其人阳气衰,不能渗荣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肢厥,多由于人体脾肾阳虚,脾主四肢肌肉,脾阳虚则不能温煦四末,取主穴冲门,意在健脾温中,配以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辅助其增强健脾益气温阳之效。

  【穴性特点】

  冲门穴在腹股沟外端,可触及动脉之冲动。喻足太阴之气,由此而上入腹,故名冲门。

  在腹股沟外端上缘,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曲骨穴)旁开3.5寸处取穴。

  该穴可主治腹痛、疝气、痔痛、小便不利、胎气上冲。

  现代临床上用冲门穴主要治疗腹痛,腹胀,小便不利,水肿,疝气,痔痛,胎气上逆,赤白带过多,产后出血,恶露不行,女子癥瘕。笔者近来取冲门治疗手足厥冷,效果较为明显。

  【操作技法】

  选冲门穴,针刺该穴,避开股动脉刺之,行提插补法,使针感放射至足部为宜。  

  【诊疗现场】

  范某,女,22岁。初诊于2001年11月2日。

  患者主诉四肢自觉冷感,尤以手足部为甚5月余。查四肢无异常。舌淡苔白,脉沉缓。

  取穴:冲门、梁丘、足三里、三阴交,上肢局部循手阳明经取穴。针法:冲门穴避开股动脉刺之,使针感放射至足部为宜,行提插补法;梁丘平补平泻;足三里、三阴交捻转补法。

  经1疗程治疗,手足冷感好转,尤以手部见效明显。继续治疗而愈。

阴陵泉疗肘痛效堪夸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阴陵泉又名阴之陵泉,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经气所入,为合穴。穴在膝下内侧辅骨(胫骨内侧踝)下凹陷处。泉者水源也,内为阴,膝突如陵,泉出于下,故名阴陵泉。

  阴陵泉穴能建中宫,促运化,调水液,利水湿,消水肿,止泄泻。

  主治餮泄(《灵枢》);腹中寒,膈下满,头胀,喘逆不得卧,气淋(《铜人》);遗精(《六集》)。足膝红肿(《图翼》)。

  现代临床上主要用阴陵泉穴治疗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小便失禁,阴茎疼痛,遗精,膝关节疼痛,带下,阴挺,月经不调,失眠,喘逆不得卧。

  近年来有报道巨刺阴陵泉穴对治疗肘关节部骨折后功能障碍有很好的疗效。

  【操作技法】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健侧阴陵泉穴,局部常规消毒,取40~50mm毫针呈45度角向后斜刺,得气后边捻针边嘱患者活动患肢5分钟,然后对患肢局部进行按摩,并进行被动活动,尽量达到健侧肘关节的活动幅度。局部僵硬较重者予TDP患肢局部照射30分钟,或用中频脉冲治疗25分钟。留针45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行针过程中嘱患者加强患肢功能活动。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诊疗现场】

  巨刺是针刺取穴法之一,源于《内经》。《灵枢·官针》谓:“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取健侧阴陵泉穴可治疗肘关节部骨折后功能障碍,疗效独特,报告如下。

  如治赵某某,女,12岁,学生。2003年8月8日初诊。

  2003年7月14日上体育课时不慎摔倒,致肱骨内髁撕脱性骨折,外科给予夹板固定,并悬吊3周,去夹板后即发现患肘关节呈曲屈位,肘内侧疼痛不能活动,遂来求治。

  给予针刺健侧阴陵泉穴,并令其活动患肢,当即感疼痛大减,功能活动亦恢复80%;再为其进行局部按摩,并活动患肢。经上法治疗3次,肘关节疼痛消失,功能活动亦完全恢复。随访半年,无任何不适。

温灸“地机”痛经立减

  【穴性特点】

  地,土为地之本,意指足太阴脾土。机,要也。穴属足太阴之郄,为足太阴气血深聚之要穴,故名地机。

  该穴可健脾渗湿,调理月经。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女子癥瘕、水肿、小便不利、腰痛。

  当代临床应用该穴治疗乳腺炎、急性乳腺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近来发现,温灸该穴对痛经有很好的疗效。

  【操作技法】

  取艾柱如小枣大,放穴位处点燃,热度以患者耐受为止,每月经期提前1周来灸,1日1次,连续5~7次。

  【诊疗现场】

  痛经是青少年女性一种常见而多发病症,中医从人体整体观念出发,认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及内环境的改变是造成经期、前后疼痛的主要因素。临床常用艾灸地机之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满意。

  如治杨某某,女,16岁,学生,自诉13岁初潮,每月行经初期,小腹疼痛难忍,小腹冷痛,经量少,血色暗紫,有瘀块,伴有恶心,影响学习,已3年有余,痛时喝碗红糖水或局部热敷症状减轻。本月疼痛又发。来急诊科就诊,后转针灸科。查患者痛苦面容,舌苔白腻,脉沉紧,按原发性痛经治疗。

  即施以灸地机穴,取艾炷如小枣大,放穴位处点燃,热度以患者耐受为止。当燃烧三炷时患者自感疼痛减轻,又继灸五炷,痛止,1日1次,连灸5次,本月经期顺利通过。

  嘱患者每月经期提前1周来灸,1日1次,灸到本月月经来为止,连续灸3个月。半年后随访行经期未再腹痛。

小儿三阴交穴埋线治遗尿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三阴交名出《针灸甲乙经》:“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交会穴,故名为“三阴交”。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

  三阴交具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功。主治动苦两胫腰痛,少腹痛,颠疾(《脉经》),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飱泄(《甲乙》)。小儿中马客忤。而吐不止,心痛腹胀,涩涩然大便不利,梦泄精,劳淋,卯偏大上入腹,脾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胫痛不得卧(《千金》)。

  现在三阴交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如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脘腹肿满,肠鸣泻泄;泌尿系统病症如水肿,小便不利,小便频数,遗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早泄,遗精,阳萎,阴茎疼痛,月经不调,子宫出血,痛经,带下。

  【操作技法】

  用具为0或4号络制羊肠线1根,浸泡于75%酒精内备用。经消毒的手术剪、止血钳、持针器各1把备用。取三阴交穴位后,常规碘伏消毒,利多卡因穴位上作局部麻醉后,中号皮针穿好羊肠线,持针从穴位进针,沿皮下纵行1厘米穿出皮肤,剪断为宜,而线头不易外露,盖上消毒纱布即可。有复发的2周后再埋为宜。埋线后的1周内每夜叫醒尿2次。

  【诊疗现场】

  小儿遗尿症是小儿常见病之一,西医治疗多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氯酯醒、苯丙胺等,但临床疗效多不理想。中医学将本病责之于肺、脾、肾、肝功能失调,辨证多从肾虚、下寒、肺脾气虚、肝经湿热型论治,临床疗效亦不太理想。笔者以针灸理论为依据,通过穴位埋线结合现代医学衍化改进的方法,既有针灸疗法特定经穴刺激,又有一种异体生物组织在机体逐步被吸收、分解,起到组织疗法的作用。

  如治某患者,男,14岁,学生,自幼遗尿,每周2~3次,经多方求医治疗不佳,经查身体正常,于2001年5月13日,来本院就诊,按上述方法埋线后痊愈,随访再无复发。

妊娠恶阻吐频频浅刺公孙冲逆平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输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通过阴维脉与心包络经的内关相联系。公孙为黄帝轩辕氏之姓,皇帝为五帝之一,为居中央,以土母之德王天下,脾为阴土,亦居中央,以灌溉四旁,象征母德,故名公孙。

  功能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胃、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

  《灵枢》“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素问》“令人不乐,好大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即取之”。《甲乙》“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虚则鼓浊,腹中气大滞,热痛,不嗜食,霍乱”。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肠炎,肝炎,心肌炎,胸膜炎,头面部浮肿,癫痫。近来发现针刺公孙穴对缓解妊娠恶阻有很好的疗效。

  【操作技法】

  取公孙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45分钟,期间每5分钟捻转1分钟。每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诊疗现场】

  妊娠恶阻是指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而吐者。本病的发生原因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临床采用公孙穴络刺法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如治张某某,女,27岁,农民,1987年3月21日初诊。

  患者主诉妊娠呕吐3个月余。孕后呕吐频频,水谷不得进,甚则呕吐胆汁而仍不止。每天靠输液来维持营养,中药服之即吐,曾想坠胎。诊之患者面瘦削,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时取公孙穴,施平补平泻法,留针45分钟,共针3次呕吐止,纳谷香,足月顺产一子。

女子胞宫血似涛针刺隐白效立昭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隐白名见《灵枢·本输》:“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 隐白之“隐”,有潜藏孕育之意,“白”为金色,指上接手太阴肺经而言,即金隐于上,有脾母孕育肺子之意,生金荣肺,酸甘化阴火功,故名隐白。

  隐白功能扶脾益胃,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升举下陷,收敛止血。

  古医籍载隐白主治腹中有寒气,饮渴,身伏,多唾。气胀,喘;腹胀,逆息;腹满喜呕;膈中呕吐,不欲食。热病衄血不止,烦心,善悲,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膈中闷,尸厥,死人知人,脉动如故。吐血,衄,肠滑,食不化,月经不止,血崩。小儿客忤,慢惊风。

  现代临床常用隐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急性胃肠炎、昏厥、小儿惊厥等。尤其是该穴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经过临床长期实践,发现有很好的疗效。

  【操作技法】

  取双侧隐白穴,针1~2分,每5分钟行针1次,留针20分钟,每天1次,4天为1疗程。每个周期针4天,共针3个月经周期。

  【诊疗现场】

  功能性子宫出血(以下简称功血),是妇科常见病之一,由于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月经周期不规律,阴道大量出血,妇科检查找不到器质性病变者,它属于中医学崩漏的范畴。经过临床长期实践,发现针刺隐白穴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

  如治苏某某,女,28岁,已婚,工人,于1996年6月15日来诊,自诉1年来月经周期紊乱,此次来经6月2日至今十余天,开始4天崩中,后淋漓不止,到妇科检查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色淡,面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遂针双侧隐白穴,次日复诊,针后当日下午出血量明显减少,再经2次针治血止,后每次来经第2天来针双侧隐白,经3个月经周期治疗,月经正常而愈。此后未再复发。

安神去痛取阳溪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简述】

  阳溪,乃手阳明大肠经穴,别名中魁。《医经理解》说:“阳溪,在手腕上侧,两筋间陷中,溪为水所行,此则阳脉所经上侧,两筋间陷中,溪为水所行,此则阳脉所经之溪也。

  该穴可清热安神,明目利咽。

  《甲乙经》认为可治“狂言笑见鬼,取之阳溪,及手足阳明太阴。”

  现代临床阳溪穴常用于头痛、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目翳、热病心烦、癫、狂、瘾风、疮痂、臂腕痛等的治疗。

  【操作技法】

  取直径约1.5cm大小的生姜l块或大蒜1瓣,切片约0.5cm厚,刺孔数个,置于手阳明大肠经阳溪穴,将艾绒搓成三角形,如黄豆大小,置于姜片或蒜片上,以火燃点。左眼病灸右侧,右眼病灸左侧,双眼病灸双侧。待艾住快烧尽或皮肤觉灼痛时,即将艾柱去掉,再换一灶。每次灸5~7灶,以施灸处皮肤潮红,按之灼热为度,每日l~2次,3~5天即可愈。

  【诊疗现场】

  角膜溃疡目羞明,艾灸阳溪病疾停。

  角膜是眼球最前面的一层透明的薄膜,常因异物等外伤,角膜异物剔除后损伤以及沙眼及其并发症、内翻倒睫刺伤角膜,细菌、病毒或真菌乘机而入,引起感染而发生角膜溃疡。初期,眼睛有明显的刺激症状,怕光、流泪、眼痛、角膜上出现灰白色小点或片状浸润;严重时上述症状更加明显,睁不开眼,眼痛难忍,视力减退。本症采用隔蒜或隔姜灸阳溪穴具有良好效果。

  刘某某,男,38岁,本院职工。1998年底,感右眼疼痛、流泪、怕光,右眼有明显的溃疡点,经抗炎治疗效果不佳,改用此法,于左手阳溪穴上施灸5往后,皮肤有灼痛和灼热的感觉。1天后疼痛减轻,溃疡点消失。2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清上润下刺上廉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上廉,乃手阳明大肠经穴,侧边曰廉,屈肘侧置,穴在前臂桡侧内缘,下廉上方,故曰上廉。

  《会元针灸学》认为:上廉者,廉是洁也,内廉外廉之间,阳明清阳之气所会也,上廉郄于肺,居上而通大肠,下廉郄于心包经络,居上廉之下,而通小肠,利小便,居下廉之上,故名上廉。该穴可理气通腑。

  《甲乙经》认为可治“小便黄,肠鸣相逐,上廉主之。”

  现代临床上廉穴常用于头痛、偏瘫、腹痛、肠鸣、泄泻、喘息、手臂肩膊酸痛麻木等的治疗。

  【操作技法】

  取上廉穴。患者站立,将上肢屈于胸前,松握拳,掌心向胸,置于患侧乳下方,医者以左手托起肘下方,常规消毒后,用毫针直刺健侧上廉穴,深度以托肘的左手感到有针尖搏动为度,行捻转提插强刺激手法。边行针边让患者尽量活动受伤的踝关节,当感到疼痛明显减轻时即速起针。一次施术,一般不超过2分钟,起针后再让患者自行活动5~10分钟,每日针1次,3次为一疗程,治疗1~2疗程后评定疗效。

  【诊疗现场】

  踝关扭伤痛不移,上廉动刺显神奇

  在外力作用下,踝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其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踝关节扭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针刺上廉穴并配合运动疗法具有显著疗效。

  如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良庄矿医院针灸科李帅医师曾采用针刺上廉穴治疗踝关节扭伤65例,疗效显著。其中65例中,男42例,女23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57岁;病程最短1小时,最长15天。病位在右侧47例,在左侧18例。结果:65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59例,好转6例。最少针刺1次,最多7次。

刺迎香而得闻香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迎香以鼻闻香臭而得名,清·岳含珍《经穴解》云:“穴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针三寸,禁灸。”该穴可以通利鼻窍,疏散风邪。《甲乙经》认为可以治疗“鼻鼽不利,窒洞气塞”。《太平圣惠方》认为可以治疗“鼻息不闻香臭,偏风面痒及面浮肿,风叶叶动,状如虫行。”《入门》认为可治“眼目赤肿”。现代应用该穴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痹,面痒,面肿,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操作技法】

  用2.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各1ml,稀释转移因子3U(12岁以下儿童针头换用5号皮试针头)。迎香穴局部常规消毒,进针后卧针顺鼻唇沟向上透刺至鼻通穴,上下缓慢提插,待有酸、麻、胀感并向鼻根部传导抽吸无回血,将药液推注入穴位,每穴用药量为1ml(12岁以下儿童用药量减少为0.5ml),出针后用棉杆稍压针孔片刻即可。每周治疗1次,4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诊疗现场】

  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

  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鼻不闻香臭是鼻窍不通,肺气不利的表现。采用迎香透鼻通穴药物注射疗法治疗慢性鼻病有较满意的疗效。

  如治李某某,女,25岁。主诉:双侧反复交替性鼻塞7年。冬天或感冒时鼻塞加重,躺卧时鼻塞尤甚,夜间不能入睡,半卧或端坐稍好,曾到多家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诊断为慢性肥厚性鼻炎,服用千柏鼻炎片、鼻炎清毒剂等药,并用康灵克通、强的松等行鼻甲封闭,疗效不佳。用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净滴鼻,初时滴药后鼻可通气半日,久之滴鼻后只通气1~2小时,医生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患者拒决手术。就诊后用迎香透鼻通穴药物注射的方法治疗2周后,鼻塞减轻,滴麻黄素溶液可通气6~7小时,鼻腔粘膜水肿减轻。治疗1疗程后,鼻塞症状消失,鼻腔粘膜基本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治疗期间未服中、西药。

商阳点刺放血治乳蛾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商阳穴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菜叶,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针灸铜人》记载:商者,金也。手阳明为金之表,故曰商阳。

  商阳穴具有宣肺解表、泄热开窍的作用。

  《素问·缪刺论》中指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肿,胸中热,耳聋时不闻音,耳中生风,齿唇寒痛。”《针灸甲乙经》载:“热疟口干,口中下齿痛,恶寒拙肿;青盲;喉痹;耳中生风、耳聋耳鸣时不闻。”《铜人》则认为该穴可以治疗“咳喘支肿”,《针灸大成》也记载:“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劫疟,口感,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

  现代临床常用商阳穴治疗感冒,咽炎,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 中风昏迷,手指麻木,小儿惊厥,百日咳等的治疗。

  【操作技法】

  令患者取坐位或卧位,若为婴幼儿则嘱其家人抱好,固定手指,选取双侧的商阳穴,用75%酒精或络合碘常规消毒。术者左手选穴并定穴位,右手拇、食指挟住三棱针或4号皮试针,也可用消毒后的缝衣针,迅速点刺后立即出针,然后挤出3~6滴血,重者6~12滴血。

  【诊疗现场】

  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中医学称之为“乳蛾”、“喉蛾”。商阳点刺放血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如治张某,男,3岁。1999年5月27日就诊。家属代诉:患儿发热,咽痛,不思饮食2天。

  患者现面红,烦躁不安,吞咽不利,口干,喜冷饮,大便燥结。舌苔黄,舌质红,指纹青。查体温39.6℃,扁桃体Ⅲ度肿大,有少量脓性分泌物;结合血常规结果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证属热毒壅盛。

  予商阳穴放血,以达通腑清热之效。放血后30分钟,测体温37.8℃,并嘱患儿多饮水,次日未再发热,咽痛缓解,3天后肿大之扁桃体回复陷窝内。嘱其少食辛辣、油炸之品,至今未发。

三间:肘尖疼痛自然安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三间,乃手阳明大肠经输穴,五行属木。间,隙也。该穴位于手第二掌指关节后陷处,当本经第三个穴位,故名三间。

  该穴可泄热消肿,消满止泄。

  《甲乙经》认为可治“寒热,唇口干,喘息,目急痛,善惊”,《大成》认为“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现代临床常用三间穴治疗目痛,咽喉肿痛,衄血,唇焦口干,嗜睡,腹满等。笔者发现,临床采用三间穴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有较好的疗效,与大家共享。

  【操作技法】

  患者患肢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常规消毒后,用0.30mm×40mm毫针快速直刺,进针三间穴内13~20mm,至手下沉紧得气为止,此时患者有酸麻重胀感,连续行捻转提插泻法强刺激1分钟,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一周3次,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

  【诊疗现场】

  肱骨外上髁炎常被称为网球肘或家庭主妇肘,是引起肘关节周围病变最常见的原因,其原因是手腕和前臂伸肌的过度活动或出力不当,而使得位于肱骨外上髁的伸腕桡侧短肌的肌腱起点发生损伤,引起发炎,西医治疗常使用消炎止痛剂或在局部注射激素和麻醉剂,但是效果无法持久。临床发现采用三间穴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如治某家庭主妇,46岁。患者主诉右肘尖疼痛2月余,手臂握物无力,做拧湿衣、扫地、开门等动作时疼痛加重,经用中西药和理筋治疗,效果不显。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Mill氏征和伸腕抗阻试验阳性。

  依上法治疗,起针后顿觉肘尖处疼痛大幅减轻,治疗5次而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曲池刺血治麦粒肿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去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曲,弯曲,池,水之停聚之处,曲池之名,一言此穴之位置,二言经气至此,犹如水之入池。

  《灵枢·本输》:在肘外辅骨陷者中,曲臂而得之。《针灸甲乙经》:在肘外辅骨肘骨之中……以手按胸得之。曲池穴具有清热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

  《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太平圣惠方》:偏风半身不遂,投物不得,挽弓不开,肘部偏细。

  现代常用曲池穴治疗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酸痛,上肢不遂,瘰疬,疥疮,瘾疹,喉炎,荨麻疹,扁桃体炎,结膜炎,肩、肘关节炎,高血压等。

  【操作技法】

  让患者屈肘拱手位,行常规消毒后,医者右手持三棱针,左手固定病人的肢体,迅速点刺曲池穴约1~2mm深,然后用手轻轻捏挤,使之出血2~3滴,用消毒棉球擦去,反复挤二三次即可,每次刺1侧,先刺左侧,每日1次,4次为一疗程。

  【诊疗现场】

  麦粒肿是指睑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又称急性睑腺炎。病位在皮腺处者称外麦粒肿,睑板腺受累则称内麦粒肿。中医学称“土疳”,俗称“针眼”、“包珍珠”。应用针灸疗法诊治本病,多有术到病除之奇效,曲池穴放血即是其中一法。

  如治王某,男,23岁,2002年8月12日就诊。

  主诉:右上眼睑红肿、疼痛3天,伴发热头痛。查右眼球结膜充血,睫毛毛囊皮脂腺红肿明显,扪之约0.3cm×0.4cm微硬结节,触之疼痛,尚未成脓体温38.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2.8×109/L,中性0.81,淋巴0.19,诊为麦粒肿。

  按上述方法曲池穴点刺放血1次。次日,右上眼睑红肿基本消退,体温恢复正常,发热头痛症状减轻,依上法再行1次,第3日诸症悉除,眼睑硬结全部消失,血常规检查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火刺偏历除扁平疣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偏历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偏,指侧旁与倾斜,历,指行走与经过,偏历,言经穴皆位于前臂之偏旁,并从此分出旁支、斜络于太阴也。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医宗金鉴》载:从阳溪穴上行手腕后,上侧三寸。偏历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具有宣肺解表,通调水道的作用。

  《灵枢·经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针灸甲乙经》:风疟,汗不出;癫疾多言,耳鸣,口噼,颊肿;喉痹不能言,齿痛,鼻鼽衄。《标幽赋》:利小便,医大人水蛊。《循经考穴编》:肠鸣浮肿,水臌等症。

  现代多用此穴治疗鼻衄,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口眼歪斜,手臂酸痛;扁桃体炎,颜面神经麻痹,前臂神经痛,肩臂风湿症等。

  有专家采用火针针刺偏历穴治疗扁平疣,有较好的疗效。

  【操作技法】

  取偏历穴,备大头针一枚、小直止血钳1把,酒精灯一盏。患者取正坐位,屈肘呈90度,侧掌放于胸前及诊桌上,选取穴位,常规消毒。医者右手持止血钳,将大头针夹住,并置于酒精灯上,把针尖部约5分(同身寸)处烧红至白亮,迅速将针直刺入穴内约1~2分(同身寸),并立即出针,进出针靠腕力控制,疾刺疾出,每穴每次连续针3次,左右两侧交替使用。每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诊疗现场】

  扁平疣,在中医学中称“扁瘊”,它的病原体和寻常疣一样。本病可经过1~2年或更久而自行消退。消退前疣基底部常现炎症反应,抓痒加重,但可复发。极少数患者还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扁平疣的治疗以解毒化瘀,清热凉血为主。扁平疣是一种病毒,由于病毒在医学界很难治疗,所以目前无论在国内、国外对扁平疣的治愈率很低,只在25%左右,平均治疗时间需3个月左右。也可采用口服中药、注射激素转移因子、采用激光铲除的方法,但均有其治疗局限。但是火针针刺偏历穴有较好的疗效,值得研究。

  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尚秀葵曾采用火针偏历穴治疗扁平疣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发病时间为5~60天。患者之扁平疣分布在面部、手背、前臂、颈项等处,粟粒大小,以面部为多,数目不等,少则10余个,多则数百个。约75%的病人在偏历穴处有压痛。治疗结果:痊愈5例,好转3例,无效3例。

合谷一穴促宫缩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合谷穴最早记载于《灵枢·本输》,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又名虎口。

  《千金翼方》谓其在手大指虎口两骨间陷者中。合谷,亦是山名,穴位在太阴与阳明经结合之处,开则如谷,合则入山也。合谷穴具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功效。

  对于合谷穴的主治,《针灸甲乙经》载: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聋,耳中不通;齿龋痛;喉痹,瘖不能言;截疟;狂易。《备急千金要方》载:热病汗不出;紧唇;口噤不开;鼻鼽清涕出;面浮肿;吐舌颈戾喜惊。《针灸大成》载: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疟,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下齿龋耳聋,面肿,唇口不收,瘖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蛾。

  现代研究针刺合谷穴对于人体有着广泛的调整作用,多用之治疗头面部、肢体及消化呼吸等疾病,如: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半身不遂,指挛臂痛,咳嗽气喘,胃疼,腹痛,便秘痢疾等。近年来,笔者结合各名家经验,发现该穴对催生有很好的效果。

  【操作技法】

  常规消毒皮肤,针刺手部一侧合谷穴,感酸胀麻后,迅速推注催产素IU,5分钟之内宫缩加强,效果不显著者,可观察15分钟后重复穴位注射催产素IU。

  【诊疗现场】

  妊娠足月到分娩时,胎儿不能顺利娩出,名为“难产”。古人又称“产难”。现代医学论述难产究其原因包括:产力异常,产道异常,始儿、胎位异常等原因。产力异常,可分为子宫收缩乏力、收缩不协调和收缩过强三种。另外,腹压乏力,亦可使产程延长。证型多包括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针刺取穴常选:合谷(双)、三阴交(双)、支沟(双)、太冲(双)等穴位。临床发现针刺合谷配合穴位注射有很好的疗效。

  如治任某某,女,25岁,初产妇,于1997年3月8日因妊娠足月,阴道见红入院待产。上午9时开始规律宫缩,6小时后宫口开全,因产妇劳累、精神紧张致使宫缩乏力,第2产程延长,1小时后仍未顺利分娩。这时胎心音变慢,给予吸氧、肌注地塞米松5毫克,胎心音好转,立即给予合谷穴注射催产素IU,5分钟后宫缩增强,0.5小时顺利分娩一活女婴,母子平安。

点穴醒酒法
□ 郭旭光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初醉醒酒法

  一手的拇指点捏右侧的鱼际穴,另一手的拇指点捏左侧内关穴,轻揉操作半分钟左右。鱼际穴在手掌的大拇指根部,由于肌肉明显突起,形状如鱼,故中医学把这个部位称为鱼际。内关穴在手臂内侧,腕横纹正中上两寸。点捏时以有胀痛为度,可治头昏,令人镇静。如果饮酒过多觉得心脏不太舒适,可不停点按内关穴,每次3分钟,间歇1分钟,就能迅速止痛或调整心律。

  点穴催吐法

  让醉酒的人俯身,头低位、前伸,操作者用一手的中指按压在醉酒的人喉结上方的廉泉穴(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或刺激喉头黏膜可催吐。吐出胃中酒类饮料及食物后,可喝些糖水等,安静休息为宜。喝酒易脸红的人,由于胃部吸收酒精较慢,用这种方法可迅速解酒。

  宿醉速醒法

  如果酒后感到头痛,轻叩头顶之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和后颈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都有明显的效果。或者指压第九、十胸椎之间左右2厘米处的肝俞穴,也对恢复胃功能有帮助,对于治疗宿醉有明显功效。在指压肝俞穴时,应加大力度。

  如果酒后烧心、嗳气,以指压胸骨和肚脐连接线中央的中脘穴,颇具效果。一边吐气一边用拇指在此用力强压6秒钟,可重复几次,胸部的难受感就消失了。其次也可以压厉兑穴。

  值得注意的是,实行醒酒按摩手法要轻柔和缓,操作时间也不宜长,一般5分钟左右即可。如果一次按摩未能奏效,可重复进行一次,但最长不得超过10分钟。

针刺二间牙痛立消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本穴出自《灵枢·本输》。间,隙也,意指罅隙处。穴在手第二掌指关节前陷处,当本经第二个穴位,故名二间。

  该穴可清热消肿。《甲乙经》认为可治:多卧善睡,肩顒痛寒,鼻鼽赤多血,浸淫起面,身热,喉痹如哽,目眦伤,忽振寒,肩疼,二间主之。《通玄指要赋》说:目昏不见,二间宜取。《行针指要赋》:或针结,针着大肠二间穴。

  现代研究表明该穴可治喉痹、颔肿、鼽衄、目痛、目黄、齿痛、口干、口眼歪斜、身热、嗜睡、肩背痛振寒。

  【操作技法】

  取患侧二间穴,针刺4~6毫米,行泻法,持续捻针5分钟,留针15~20分钟,再捻针5分钟。

  【诊疗现场】

  牙痛非常常见,男女老幼皆可见到,常由于饮食寒温不当或脏腑阴阳失衡而引起。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均经过齿龈,因此该病的发生与胃、大肠、肾等脏腑的失衡极为相关,该病常用的治疗穴位包括合谷、太溪等。但结合临床,笔者发现二间穴同样对于该病有显著疗效。

  如治某女,42岁。右侧下牙阵痛,患牙部位颊龈肿起,饮食冷热之物皆痛甚。舌苔黄厚,小便黄少,大便燥结,病发3天。2001年3月10日就诊。西医诊断为牙痛、牙周炎。中医诊断为风火牙痛。处方选穴:取患侧二间穴,针刺4~6毫米,行泻法,持续捻针5分钟,留针20分钟,再捻针5分钟,病者牙痛1次性治愈。半年后回访未复发。

下关止三叉神经痛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下关穴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会元针灸学》曰:“下关者,因牙关分上下二处,上关即客主人;下者,下片部也,牙关是开合之机关,属下,故名下关”。

  《针灸甲乙经》曰:“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廉,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即颧骨弓下缘凹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此穴具有消肿止痛、聪耳通络的功效。

  《针灸甲乙经》认为此穴可治疗“失欠,下齿龋,下齿痛”;《类经图翼》记录此穴可治疗“偏风口眼喎斜,耳鸣,耳聋,聤耳,痒痛出脓,失欠,牙关脱臼”,古代还记载了大量关于下关穴应用的配伍,《备急千金要方》载有“下关、大迎、翳风主口失欠下牙齿痛”。

  现代主要用来治疗面部疾病,如面瘫、牙痛、三叉神经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炎等。

  【操作技法】

  下关穴为足阳明经穴,有很好的通络止痛作用。传统的针刺深度、角度很难取得“气速至而速效”的效果,也达不到手法量学的要求。针刺下关穴,进针后,针尖向后下方朝对侧乳突方向深刺2寸左右;用紧提慢按手法,不捻转,使针感向下颌方向或四周扩散。出针前,再予提插手法,方可达到《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之要求。

  【诊疗现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骤发骤停的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结合多位名医临床经验,笔者发现运用下关穴治疗此病可达到长久稳定的临床效果。

  如治赵某某,女,36岁。1990年8月初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左侧第I枝”。进行过7次封闭治疗,并服止痛药及中药汤剂20余剂,仍未获得明显改善。1990年10月20日来针灸治疗。自述左下面部及左下齿阵发烧灼样疼痛,洗脸、嗽口或进食均会诱发。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十几秒,每日发作十余次。查:左下唇有一“板击点”,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针刺下关、夹承浆及合谷,得气后留针通电40分钟左右,每日治疗l次。五次后疼痛明显缓解。于是改为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5次痊愈。随访三年未复发。

头维:少阳头风显奇功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头维乃足阳明经穴,为足阳明、少阳、阳维之会。《经穴选解》曰:“头维,《淮南子》之思维,在乾、艮、巽、坤为四隅,故维有隅角之意,此穴位于头角,故名”。

  当鬓发前缘直上额之发际角上0.5寸处取穴,距神庭穴4.5寸。本穴具有熄风止痉,止痛明目的作用。

  《针灸甲乙经》认为此穴主治“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针灸大成》记录该穴还有治疗“偏风,视物不明”之用,此穴主治头目之病,历代医家各有发挥。

  现代主要用来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动眼神经麻痹、中风等疾病。结合名医临床经验,笔者发现,用十字刺法针刺头维穴,治疗偏头痛可达到长期控制偏头痛的效果。

  【操作技法】

  头维为足阳明经位于头面部的穴位,常规刺法很难取得理想的针感,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采用十字刺法则可达“气速致而速效”的效果,医者针刺时一针从头维穴进针,沿头皮自上而下(垂直线),另一针从头维进针沿头皮从前向后(水平线),两针呈十字交叉,刺入约25毫米~30毫米,双手同时行针,快速捻转约1~2分钟,留针1小时,其间行针2次。加强了针刺的刺激量和针刺范围,可增强止痛作用。

  【诊疗现场】

  偏头疼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疼。它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约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出现一侧头部跳痛,并逐渐加剧,直到出现恶心、呕吐后,感觉才会有所好转,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疼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同时,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

  据研究显示,偏头疼患者比平常人更容易发生大脑局部损伤,进而引发中风。因此,临床治疗解除急性头痛发作症状外需尽量防止或减少头痛的反复发作。中医认为,偏头痛一般为少阳为病,又称为少阳头风。针灸治疗能够取得长久、稳定的疗效。

  如治陈某,女,33岁,护士。2006年8月12日初诊。患者诉左侧头痛3年,近半年频繁发作,每遇精神紧张、劳累、受凉后即发作或疼痛加重,疼痛部位以左侧颞部为主,呈阵发性加剧,白天不能坚持正常的工作,夜不能寐,服用西比灵、安定、止痛药等多种药物。脑血流图检查示左侧波幅明显增高,两侧不对称,提示左侧血管呈扩张状态。

  取头维十字刺,风池对刺,配取合谷、太冲。2次后疼痛减轻,又连续治疗5次则痊愈。之后每周巩固治疗2次,共治4周。随访1年未发。

天枢——消子宫肌瘤效堪夸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穴,又名“长溪”、“谷门”,为大肠之募穴。《会元针灸学》曰:“天枢者,天是上部之气,枢是枢纽司转输,清气达胃府,上通肺金,转浊气通肠部,故名天枢。”

  其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具有升降气机,斡旋上下的功效。

  《针灸甲乙经》记录该穴可以治疗“疟振寒热甚狂言”、“大肠胀”等,《玉龙歌》曰:“脾泻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说明此穴还是治疗泄泻要穴,《针灸大成》认为此穴还可治疗“食不下,水肿,腹胀,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立”等,历代各家各有补充。

  现代主要用来治疗胃肠炎、痢疾、泄泻、便秘等消化道疾病。笔者结合名医的临床经验,发现运用天枢穴治疗子宫肌瘤具有良好的效果。

  【操作技法】

  嘱患者平卧位,在脐中旁开两寸,取天枢穴,常规消毒后,于腹部直刺1.5寸左右,提插捻转,得气使针感向下腹部放射,使气至病所,加强了针刺的刺激量和范围,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诊疗现场】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多发性子宫肌瘤常见。本病确切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采取性激素或手术治疗,尚无其他理想疗法。针灸治疗子宫肌瘤的早期报道,见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其后还出现过百例以上大样本的观察,采用火针阿是穴和针刺远道穴结合,有良好疗效。运用天枢穴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很好的效果。

  如治孙某某,女,38岁。该患月经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多3年,腰困、腰痛、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曾服中西药疗效不显著。查B超示:子宫体增大,形态不规则,于子宫后壁可见5cm×6cm实质等回声团,边界清晰,边缘规整,确诊为子宫肌瘤,并动员手术切除肿瘤,因患心脏病未予手术。查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拳头大小肿块,质硬,活动范围甚小,轻度压痛。

  取天枢穴,嘱患者平卧位,常规消毒后,于腹部直刺1.5寸,提插捻转,得气使针感向下腹部放射。

  配穴:中极配归来,三阴交配血海,气海配关元,中极穴、归来穴、血海穴采用泻法(强刺激),三阴交采用平补平泻法(中刺激),气海、关元采用补法(弱刺激),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针刺10次后肿物缩小至鸭蛋大。共针2个疗程,肿物消失,月经恢复正常,针刺后2年、5年追访未再复发。

水突力拔沉疴治偏头痛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水突,别名水门,属足阳明胃经。《会元针灸学》曰:“水是水也,土是仓卒而来,夫人饮水下咽,此穴必突而上也,胃伏寒水此穴必跳动不休,故名水突。”

  此穴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该穴的主要功能是肃降肺气,理气化痰。

  《针灸甲乙经》认为此穴可治“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备急千金要方》认为可治“喉咽肿”,历代各有论述。

  现代主要用此穴治疗高血压病、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脑梗死、支气管哮喘、偏头痛、肩周炎等疾病。尤其对偏头痛效果较为明显。

  【操作技法】

  水突穴针刺操作的技术难度大,医者慎之,患者畏之。针刺时令病人平卧,颈背下垫一枕头,使颈部后仰,针刺部位在胸锁乳突肌前约距锁骨上二横指处取水突穴,一侧头痛取单侧(同侧),两侧或全头痛取双侧。常规消毒后,医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及颈总动脉拉向外侧,右手持3寸毫针自针刺部位循皮肤垂直不同程度刺入,当针尖触及横突后,将针提起少许,再向内下方徐徐刺入,直抵脊柱,轻度捻转。病人即感觉局部酸麻胀痛等,有时向同侧颜面及上肢内放射,能够出现针刺侧颜面潮红、睑变小、瞳孔缩小、眼球稍凹陷、球结膜充血等疗效更好。留针20~30分钟,起针后按压制2~3分钟。

  【诊疗现场】

  偏头疼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疼。发作前常有眼前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约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出现一侧头部跳痛,并逐渐加剧,直到出现恶心、呕吐后,感觉才会有所好转,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疼可缓解。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据研究显示,偏头疼患者比平常人更容易发生大脑局部损伤,进而引发中风。结合多位名医临床经验,笔者发现运用水突穴治疗偏头痛作用良好,有力拨沉疴之效。

  如治张某,女,22岁。于1998年2月就诊。患者主诉头痛3年,复发加重1天。患者3年前生气后出现头痛,以两侧颞部胀痛为主,伴恶心呕吐,以治疗头痛消失。以后每因情志刺激及月经前后发作。每年发作10~20次不等,每次发作表现相似,一般持续4~6个小时。经睡眠和(或)口服脑清片后可控制头痛。经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1天前因情绪激动而头痛复发,表现同前,自服镇脑宁无效。查体:一般情况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颅脑CT正常。脑血流图示两侧颈内动脉系统呈中度痉挛状态,为其针刺水突穴治疗,针1次后头痛消失。连针7次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水道速解产后癃闭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水道属足阳明胃经,《经穴释义汇通》曰:“道,通也,肾主水,膀胱属水,三焦者水道出焉,又位在大巨下一寸,正当膀胱出水之道,故名水道。”

  此穴位于脐下三寸,旁开二寸。穴有通调水道,调经种子之功。

  《针灸甲乙经》认为可治“小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中瘕,子门有寒引髌髀”,《千金翼方》认为此穴可治疗“子脏闭塞不受精”、“胞衣不出”,《针灸大成》有记录了该穴治疗“腰骨强急,膀胱有寒”,历代医家各有论述。

  现代主要用来治疗小腹胀满、水肿、尿潴留、痛经、不孕不育等疾病。

  【操作技法】

  针刺时,患者仰卧,取水道穴,局部穴位消毒,取2寸长的消毒不锈钢毫针,先直刺,捻转进针,得气后轻轻向上提针,针尖向曲骨方向斜刺1~1.8寸,拇食二指捻颤针柄,增强针感使其向会阴部传导,患者感觉有便意,使平补平泻手法,行针5分钟,一般不留针,再依同法针刺对侧水道穴5分钟;也可得气后用电针,以疏密波通电20~30分钟,增加刺激量,提高临床疗效。

  【诊疗现场】

  产后癃闭相当于西医的产后尿潴留,是产后常见症之一。一般产妇在产后4~6小时内就能自己排尿,如果产后6小时以上不能自动排尿,且膀胱胀满,即为尿潴留。由于产时尿道和膀胱高度伸展,膀胱壁充血、水肿,以及会阴伤口疼痛,或孕后期及分娩时神经受损伤,影响膀胱收缩功能导致尿潴留。产后尿潴留会引起出血,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治疗。结合多位名医临床经验,笔者发现运用水道穴可迅速治疗此病,缓解患者痛苦,预防并发症。

  刘某某,24岁。2天前产下一4.5千克重男婴后,小便癃闭,产科医师予以热敷,留置导尿管2天,小便仍不得解,乃邀针灸科会诊。症见小便点滴不通,脐腹胀满,精神委靡,气短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来缓弱。诊断为产后癃闭。予针刺双侧水道,并加电针,予疏密波通电30分钟。再针刺三阴交。针1次,当晚能自行排尿少许,但不通畅,治疗3次后告愈,未再复发。

三叉面痛刺人迎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人迎穴出自《灵枢·本输篇》,又名天五会、五会,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当结喉旁1.5寸,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黄帝内经太素》曰“在二结喉两箱,足阳明脉迎受五脏六腑之气以养于人,故曰人迎”。

  此穴具有宽胸定喘、散结清热的作用。

  《灵枢·寒热病》认为此穴可以治疗“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针灸甲乙经》认为此穴可治“阳逆霍乱”,《针灸大成》又曰此穴可治“咽喉痈肿,瘰疬”,历代各有论述。

  现代主要用此穴治疗高血压、呃逆、中风后遗症、脑供血不足、大动脉炎等疾病,应用非常广泛。笔者结合各专家经验,发现深刺人迎穴治疗三叉神经疼痛有佳效。

  【操作技法】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言“禁不可灸,否则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此为后人应用人迎穴设下了藩蓠。随着人们对穴位解剖结构的了解和针具的不断完善,针刺人迎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针刺该穴位时常选卧位或端坐位,头不必抬高。医者左手食、中、无名指将颈动脉轻轻向外推,在左手中指指甲缘与喉结最高点平齐处进针,直刺0.8~1.2寸。若取两侧人迎穴,应选用卧位,针刺深度可掌握在1寸内,刺激量由弱逐渐增强。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泻手法,以颈部出现酸胀感为度,若针感向患侧面部行走则更佳;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再根据辨证配穴,针刺其他穴位。

  【诊疗现场】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针灸对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结合多位名医临床经验,笔者发现运用人迎穴深刺治疗此病,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治某患者,女,43岁,1989年4月12日就诊。

  患者于1年前,右面部发生闪电样撕裂疼痛,经某大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右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下颌分布区合并疼痛)。屡有发作,春秋季尤剧。曾用中西药物、针灸、穴位封闭、贴药等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

  此次来诊,已发病半月。自诉三叉神经上下颌支分布区撕裂样疼痛1分钟左右,间隔约10分钟,每日数发,昼重夜轻,怕热,溲赤,便干。望患者面容憔悴、皱眉,右侧面颊局部皮肤粗糙,微张口。取人迎穴兼配内庭(双)、天枢(双)、太冲(双),以捻转泻法。经治5次后疼痛基本消失。继针5次,随访2年未复发。

指压缺盆止呃逆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缺盆穴属足阳明胃经,别名天盖,穴在肩上横骨凹陷处,因穴在其中,横骨形如破缺之盆,故以为名。

  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胸正中线旁开4寸处。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臂丛的锁骨上部;上方有颈横动脉。具有宣散外邪、止咳定喘的功效。

  《针灸甲乙经》认为此穴主治“肩痛引项,寒热”,“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痹,咳嗽血”等,《针灸大成》补充其治疗“息奔,胸满喘急,水肿,瘰疬”,历代医家各有论述。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素问·刺禁论》认为“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现在主要用来该穴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笔者发现,指压缺盆穴止呃逆,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操作技法】

  缺盆穴不宜深刺,古往今来已有很多论述,故指压点穴法常用于临床,操作时,医者站于患者前面或背后处,用双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或指甲缘,同时按压两锁骨上窝中点缺盆穴,靠近锁骨上缘内侧面朝下按压,指压力由轻到重,逐渐加压,力量由小到大,以使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度,根据患者的耐受度和病情的改变调整指压力量。

  【诊疗现场】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种常见病症。古代称为“哕”。西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膈肌痉挛所致。中医认为其为胃气不降、上冲咽喉而致。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亦可见于其他疾病的兼症,呈连续或间歇性发作。针灸对此病症有较为满意的效果,指压缺盆穴更是一种简便而效捷的方法。

  如治徐某,男,23岁,2年前有“呃逆史”,经针灸、服药治愈。1周前因与人发生口角,情绪激动,前病复发,由间断发作至呃逆声响亮,呃声连连的持续状态,严重影响了进食、睡眠和工作。曾口服解痉、安定剂,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症状稍缓即发。就诊时,患者表情极度痛苦,面色萎黄,心率98次/min,体温、呼吸、血压均正常,全身无器质性病变。

  诊为顽固性膈肌痉挛。当即以双拇指指腹点按双侧缺盆穴,手法以点、按、揉相结合,由轻到重,压向肋骨至局部酸胀感。持续1分钟后,呃逆次数明显减少。继与双膈俞穴交替点按两次。约10分钟后呃逆止,面色红润,精神佳,回家后饮食、睡眠、工作正常。随访至今3年未发。

犊鼻:缓补治缺乳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犊鼻为足阳明胃经穴,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有如牛犊鼻孔,故以为名。

  《针灸甲乙经》曰:“在膝下上,侠解大筋中。”《千金要方》曰:“在膝头盖骨上际外骨边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则是。一云在膝头,近外三骨箕中动脉,以手按之得窟解是。”该穴具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止痛的作用,穴性属土。

  《灵枢·杂病》认为此穴可以治疗“膝中痛”,《针灸大成》认为其可治疗“脚气”,历代各家各有论述。

  犊鼻一般用来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膝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针刺犊鼻穴还可以治疗缺乳,效果很好。

  【操作技法】

  《素问·刺禁论》云:“刺膝髌出液,为跛”,因此,本穴针刺多需谨慎,此穴治疗产后缺乳时,病人取仰卧位,屈膝,用捻转进针,不提插,斜刺,小幅度捻转,待针感缓缓沿阳明经上达乳房,后采用温针灸法。留针30分钟。

  【诊疗现场】

  产后乳汁少或完全无乳,称为缺乳。本病主要由于母体体质虚弱、乳腺发育不良,或产妇厌食、挑食以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使乳汁分泌减少,或产妇过度恐惧、忧虑,影响垂体功能。中医学称本病为“乳少”、“乳汁不行”。认为本病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情致失调,情致不畅,经脉壅滞而导致乳汁不行;虚证多由身体虚弱,产后失血过多至气血不足,不能生化乳汁。针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位名医的临床经验,发现应用犊鼻穴治疗此病有明显的疗效。

  如治疗52例产后缺乳患者,年龄均在22~35岁之间,一般在产后1~2月就诊。其中气血亏虚型28例,乳汁不足甚或全无,乳房软而无胀痛感,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气短便溏,爪甲不华,舌淡,脉细;肝郁气滞型24例,乳少或全无,乳房胸胁胀痛,胸闷,胃院不舒,脉弦。

  治疗时主穴取犊鼻,针后加灸;配穴:气血亏虚加足三里、中院;肝郁气滞加太冲、膻中,配穴只针不灸。经针刺治疗后结果52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乳汁分泌充足,夜间以不配合其他代用品为准,能正常哺乳,计48例,占92.3%;好转:乳汁分泌较前明显增加,但夜间尚需一次代用品,计4例,占7.7%。

强刺髀关解足背痛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髀关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会元针灸学》曰:“髀关者,髀股骨之关节也。故名髀关也。”

  此穴位于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该穴具有疏通经络之功。

  《针灸甲乙经》其主治“膝寒痹不仁,不可屈伸”,《针灸大成》总结其主治为“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股内经络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类经图翼》还认为其有治疗黄疸的作用。

  髀关穴传统主要用于治疗腰痛膝冷、痿痹、腹痛等,笔者结合名医经验,在临床中体会,运用强刺激手法针刺髀关穴,对缓解足背疼痛有很明显的作用。

  【操作技法】

  针刺髀关穴常采用仰卧位,在髂前上棘直下,平臀横纹,即与承扶穴相对处取穴,用刺手直刺进针,利用腕力提插捻转,得气后以患者足背部有明显酸胀为度。最好有抽动窜感,气至病所,不需留针。

  【诊疗现场】

  足背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足背疼痛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病因为:①由于外伤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黏连和肌肉痉挛等。②由于神经受压迫所引起的牵涉痛。③长期劳损导致足部关节退化、组织损伤引起疼痛等。对于足背痛的治疗,除了去除病因、“以痛为腧”治疗外,运用远端循经穴常可达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

  如治足背痛:本组患者共34例,均为门诊病人,病程最短1天,最长1年。患者行走时疼痛,尤以背屈为甚,解溪穴处压痛明显。均经过不同方法的治疗,但效果不佳。

  方法:令患者仰卧,取患侧髀关穴,选用75~125毫米毫针,运用强刺激手法,不留针,针感要求达足背部。结果34例全部获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其中1次治愈者25例,2次治愈者2例,3次治愈者7例。

陷谷深刺解呃逆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陷谷,为足阳明经输穴,五行属水,《会元针灸学》曰:“陷谷者,陷下是也。谷者空洞是也。足跗上次指本节后,陷下之骨空处,故名陷谷。”

  本穴位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本穴位具有调和肠胃、健脾利水的功效。

  《针灸甲乙经》认为刺陷谷出血可治疗“水中留饮,胸胁支满”及“面肿目臃肿”,《千金方》记载“陷谷主腹大满喜噫”,《针灸大成》总结该穴的主治为“面目浮肿及水病喜噫,肠鸣腹痛,热病无度汗不出,振寒疟疾”,取陷谷健脾和胃利水之效。

  传统主要用陷谷来治疗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陷谷穴对呃逆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要注意采取特殊的刺法,并配合呼吸。

  【操作技法】

  患者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二、三跖骨结合部的凹陷中取穴,局部常规消毒,用1.5~2.0寸毫针,针尖垂直刺入1寸许,得气后可向穴位四周放射性强刺激,并嘱患者缓慢深呼吸,力求使膈肌上下移动。留针15~20分钟,中间行针2次,并做上述同样深呼吸动作。

  【诊疗现场】

  呃逆指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古称为“哕”。西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膈肌痉挛所致,中医认为呃逆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气上逆所致。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亦可见于其他疾病的兼证,呈连续或间歇性发作。轻者可不治自愈,重者则呃逆频繁,不能自止,昼夜不停,持续数月,甚或间歇发作,迁延数年,称为“顽固性呃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临床常采用攒竹、翳风等常用穴位治疗,结合名医临床经验,笔者发现用陷谷穴治疗顽固性呃逆常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治廖某某,男,42岁,于1992年12月就诊。

  患者主诉呃逆8年,加剧半月。8年前不明原因的出现呃逆,影响工作、交谈、饮食及休息,非常苦恼。曾经多家医院治疗,疗效不明显,近半月又加剧,于1992年12月就诊于我处。

  症见呃逆连声不断,呃声响亮,胸闷不舒,口干,二便自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按前述操作方法行针刺治疗,进针得气施手法后5分钟,呃逆即刻停止。为了巩固疗效,继续治疗一个疗程,一年后随访未复发。

气冲治痿效堪夸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气冲穴,别名气街,属足阳明胃经。《医经理解》曰:“气冲又名气街,在归来下,鼠溪上一寸动脉处,气所冲行之街也,为胃脉所入,胆脉所处,冲脉所起”。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素问·热刺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一寸动脉应手”。故具有疏肝益肾、调经种子的功效。

  《灵枢·卫气失常》认为此穴可治疗“卫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吸者”,《针灸甲乙经》认为其可治“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历代医家相应论述很多,还有许多配伍。

  现代主要用来治疗疝气、不孕不育、月经不调、阳痿等疾病。近来笔者根据多位名医的临床经验,发现用气冲穴治疗痿证效果很好。

  操作技法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不能行走为多见,故古有“痿躄”之称。在临床上相当于西医的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疾病等。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而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针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效果。

  治疗此病时,患者仰卧,取患侧气冲穴,医者左手揣穴,右手缓慢进针1寸左右,行提插捻转,使针感下窜至足最好,得气后,针用补祛,得气后留针30分钟,并给予艾盘温灸。

蜂刺归来治妇人腹痛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归来穴是足阳明胃经下腹部的经穴。《会元针灸学》曰:“归者,轨道;来,去而复来,男子妇人胃气归原,谷化阴精,精化阳气,气和化质,质和精血,如归去而又复来,故名归来也。”

  穴名有恢复和复原之意。其穴位于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该穴有行气疏肝、调经止带的作用。

  《针灸甲乙经》认为其可治“奔豚,卵上入,痛引茎”,《针灸大成》认为其可治疗“七疝,妇人血脏积冷”,《胜玉歌》载有“小肠气痛归来治”,历代医家论述很多。

  现代常用此穴治疗月经不调、附件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睾丸炎、阴茎痛、白带过多、痛经闭经及男女其他生殖器疾病等,并治疗腹膜炎、尿道炎等。

  操作技法

  医者用75%酒精擦拭归来穴周围皮肤进行消毒,然后用镊子捏住蜜蜂的头部,尔后将蜜蜂尾部置于穴上,蜜蜂会本能地将蜂针刺入皮肤,轻提蜜蜂身体,使蜜蜂身体与蜂针脱离,15~30分钟后,取出蜇针,即完成蜂疗过程。治疗后应观察10~60分钟,看有无不良反应。一般第一天用1只蜜蜂蜇,以后每天增加1只,至第10天时用10只蜜蜂,此为一个疗程。休息4~5天后,可进行第二疗程,即每天用3只蜜蜂连续蜇刺42天。

  诊疗现场

  慢性盆腔炎是盆腔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一般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较差,抵抗力低下,病程缠绵、反复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为下腹部隐痛下坠,腰骶部酸痛,常于劳累、性交后、排便时或月经期前后加重,月经量多或行经时间延长,白带增多,下腹部或可触及包块。本病也是导致不孕的常见原因。中医认为它归属于“少腹痛”、“带下”、“不孕”、“癥瘕”范畴,是妇科常见病之一。针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许多名家用归来穴蜂针治疗此病疗效显著。

  如治段某,女,36岁,少腹隐隐作痛2年。患者自产后五年,经常有下腹持续疼痛,腰酸痛,月经前后不定期,白带增多,伴有尿急,尿频。食纳呆,时有低热,头痛等。触诊按压小腹两侧有条索状肿物硬结,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经活蜂针交替刺激归来、子宫、关元、中极、阴陵泉等穴,隔日1次,每周3次。经20次治疗后,少腹痛消失,条索状硬结变小,追踪观察半年,未见腹痛发作。

梁丘:速止胃肠痉挛腹痛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梁丘穴为足阳明胃经之郄穴,《会元针灸学》:梁丘者,是膝梁上起肉如丘,故名。

  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具有和胃消肿,宁神定痛的作用。

  《针灸甲乙经》认为此穴可治“大惊,乳痈”,“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针灸大成》认为其可治疗“冷痹不仁”,历代医家各有记载,还载有许多配伍。

  梁丘穴现代主要用来治疗膝关节炎、胃炎、乳痈、浮肿等疾病,近来有报道,针刺梁丘穴能很快缓解胃肠痉挛腹痛。

  【操作技法】

  患者取平卧位,暴露双膝,取双侧梁丘穴,选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快速垂直刺入穴,针紧贴股骨进针时阻力很大,“如鱼之吞钩饵”,说明得气,然后双手同时捻针,行大幅度快速提插捻转泻法,使针感尽量上行,连续行针5分钟,留针30分钟,必要时留针45分钟,留针期间每5分钟行针1次。

  【诊疗现场】

  胃肠痉挛指胃壁或肠壁平滑肌激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主要表现为上痉挛性腹痛、呕吐、腹泻等,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其他并发症。该病好发于青壮年,常见于急性胃炎、溃疡病、幽门梗阻等病。该病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多由于感受外邪,学习和工作负担较重,饮食不节,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导致气机不利,胃络失养,不通则痛,出现胃肠部肌肉抽搐疼痛。梁丘穴为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治疗此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治吴某某,女,23岁,突然发作性胃部疼痛半天。患者当天早上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疼病,曾自服中成药及校卫生所中药煎剂,疼痛仍未减,遂邀笔者前往作针灸治疗,询其情况,平时常有不定期胃脘都疼病发作,以灼痛为主,大便稍硬,舌淡红,苔黄,脉弦略数。

  证属胃气不舒,胃腑有热,治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辅以清胃热。取胃经之郄穴梁丘及内庭穴、公孙穴,行针20分钟,疼痛大减,再留针l0分钟,痛止。

丰隆健脾化痰治眩晕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丰隆穴首见于《灵枢·经脉》,为足阳明胃经络穴,该穴位于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当胫、腓骨之间取之,足阳明胃经气血丰盛,至此穴丰溢,其肉丰满隆起,故名。

  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从阳络阴,针刺该穴能疏通表里两经之气血,即“一络通二经”,因此它不仅能治本经病,还可治表里经病证,能调理脾胃,促进水谷精微的运化,具有健脾化痰,利气宽胸,和胃降逆,调理气血,祛痰开窍,醒神定志之功效。

  清代岳含珍的《经穴解》有“血气俱盛者,胃经也,而有络焉以通于足太阴,则必盛之极者,而始溢焉络而入于他经,曰丰隆者,言盛之极也。”

  临床上丰隆穴多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眩晕,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腓肠肌痉挛等多种疾病,尤其是脾虚生痰导致的各种病症,效果也很好。

  【操作技法】

  《灵枢·经脉篇》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故治疗痰浊眩晕时,以泻法为主,患者仰卧位,取双侧丰隆穴,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2寸毫针,垂直快速刺入,采用快速提插捻转法,使针感下窜至足跗更好,得气后留针20~40分钟左右,可加电针增加刺激量和疗效。

  【诊疗现场】

  如治李某,女,38岁,中学教师。2002年10月11日初诊。

  患者频发性眩晕,呕吐1年余,伴有耳鸣、耳聋、面色苍白、冷汗等症状,诊断为梅尼埃病。近来工作繁忙,饥饱无度,昨夜劳倦过度,伏案而眠,晨起头脑昏沉,勉强上班。入校即感头痛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两目震颤,耳间蝉鸣,不闻他音,耳胀而闷塞,同事扶持就诊。刻诊:形丰神疲,目瞑少睁,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辨证系痰浊内蕴所致,治宜健脾除浊,化痰调中。

  针刺取穴:丰隆(双)、足三里(双)、内关(双)、率谷(双)。用平补平泻针法,留针30分钟,其间运针2次。

  针后症状即减,自觉眩晕、头胀、耳闷塞立消,再嘱其饮食有节,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后以上法继续针治10次,随访2年未复发作。

厉兑——点刺放血治面瘫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厉兑穴为足阳明胃经井穴,五行属金,《经穴释义汇解》曰“岸危处曰厉;兑,穴也。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即第二趾外侧爪甲后方一寸许,喻穴居临岸危处;又与脾脉相通,兑为口,主口疾,故名厉兑。”

  此穴位于足第2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具有清化湿热、调胃安神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

  历代医家对厉兑穴的论述很多。现在主要用来治疗鼻衄、水肿、胸腹胀满以及一些精神疾患。

  笔者临床发现,厉兑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就是点刺厉兑穴放血,再配合面部敷黄鳝血,可治疗面神经麻痹。

  【操作技法】

  先给患者洗净脚趾,常规消毒,右手持消毒过的三棱针,左手固定患侧第二趾,或推厉兑穴,点刺1~2次,出血则罢,不出血则用手挤压,以出血为度。酒精棉球拭去血,创可贴包扎。同时取黄鳝一条,剁去头,趁机将热血涂抹到患侧部位,待血将凝之时,用棉纸按脸型大小盖上即可。

  【诊疗现场】

  面瘫,也称作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僻”或“口眼歪斜”。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为著。针灸治疗面瘫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发现运用点刺厉兑穴放血,再面部敷黄鳝血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佳。

  如治郝某,女,1.5岁,2000年6月17日初诊。其母代述:患儿5天前腹泻,水样便,日数次,在当地卫生所静点安卡西林钠、苏打、庆大霉素,腹泻好转,但仍无力,嗜睡。次日晨起发现口眼歪斜。诊见患儿右眼裂增大,右眼下睑外翻,不能闭合,人中沟向左侧歪斜,鼓腮无力且漏气,喝水漱口从右嘴角流出。诊为右侧面部神经麻痹。遂以厉兑穴点刺放血,黄鳝血外敷,如法治疗,4次即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内庭:治磨牙效堪夸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内庭穴为足阳明经荥穴,《腧穴命名汇解》曰:“深处曰内,居处为庭,以该穴主治四肢厥,喜静卧,恶闻声,有似深居内室,闭门独处不闻人声,因名其穴为内庭。”

  内庭位于足背第二三趾缝间的纵横纹头处。具有和胃健脾、清心安神的作用。

  《针灸甲乙经》认为此穴可以治“厥热,胫痛,腹胀,皮痛,善伸数欠,……目急,喘满,寒栗”;《针灸大成》认为此穴可以治疗“咽中引痛,口口呙,上齿龋……脑皮肤痛,鼻衄不止”,《通玄指要赋》指出“腹膨而胀,夺内庭兮休迟”,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因此穴为五腧穴,故临床应用广泛。现代主要用来治疗痢疾、牙痛、面瘫、荨麻疹等疾病。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内庭穴可治疗磨牙一症,简便易行而效果明显。

  【操作技法】

  取内庭穴,令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首先用毫针快速无痛垂直刺入穴位,得气后,上提至皮下,然后再次斜刺插入,使针尖逆足阳明胃经循行方向,提插捻转,使针感上行过踝关节,针感逆行经脉循行路线向上传导,达病所后留针。

  【诊疗现场】

  磨牙症是指人在睡眠或醒着时有无意识的上下牙齿彼此磨动或紧咬的行为。由于牙齿磨动时常伴有“咯吱咯吱”的声音,通常也叫“咬牙”,又因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又叫“夜磨牙”。按时间可分为白天磨牙及夜磨牙,对应为清醒时磨牙及无意识磨牙,中医谓“齘齿”。现已成为现代口腔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针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如在门诊对磨牙症采用针刺内庭穴治疗共30例,令患者取仰卧位,取内庭穴,局部常规消毒,用毫针垂直刺入穴位,得气后,上提至皮下,然后再次斜刺插入,使针尖指向踝关节方向,留针4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次,行针时要求针感循经脉循行路线向上传导,可以辅以循法加以诱导,以求针感直达病所。每日针1次,5次为1疗程。结果全部有效。近期效果满意,部分病人随访1年未复发。

治落枕特效穴——经渠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经渠,乃手太阴肺经经穴。《会元针灸学》认为,经渠者,经长之沟渠也,阴阳所过如渠,故名经渠。经,动而不居也。渠,指沟渠。穴为手太阴经穴,所行为经,言其脉气在此流动不绝。穴位位于桡骨茎突内侧与桡动脉之间,形长凹陷处如沟渠之水,故名经渠。

  本穴具有止咳宁嗽、顺气平喘的作用。《甲乙经》记载此穴善治“胸中膨膨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痹喘逆”,《大成》认为背痛可用经渠。《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现代临床研究认为,经渠穴常用于治疗肺系及胸部疾患如咳嗽,气喘,喉痹,胸部胀满,胸背痛,掌中热以及无脉症。

  经渠穴除了传统上治疗的疾病外,还是治疗落枕的特效穴,效果很好,甚至立竿见影。

  【操作技法】

  穴取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患者取坐位,单侧落枕者将患侧手置于治疗床上,双侧落枕者将双手置于治疗床上。在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放置厚约0.5厘米并刺有小孔的姜片,将艾炷放在姜上施灸,以患者感觉舒适、不灼伤皮肤为宜,灸治15~20分钟。每日1次。

  【诊疗现场】

  落枕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经脉不通、气血瘀滞、瘀阻经络所致,症见颈、肩背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是临床常见病症。落枕一病临床虽非常见,但是不得其法而治,即使耗费大量精力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经临床研究经渠一穴是治疗落枕的特效穴,采取隔姜温灸该穴,疗效颇佳。

  笔者对36例落枕病人给予艾灸经渠穴治疗,取得较好效果,36例患者全部治愈,疼痛均消失。1次治愈32例,2次治愈3例,3次治愈1例。

血涌鼻窍灸少商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商者,金也,手太阴肺经属金,少商,言金气与此处初生。

  《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少商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具有清肺利咽、醒脑开窍的作用。按《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脏者取之井”。

  现代常用少商穴治疗昏迷,晕厥,角膜炎,结膜炎,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少商穴有助于一氧化碳中毒所致昏迷病人的苏醒,加速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解离,使血中的一氧化碳含量降低。另外,有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家兔的井穴,可以使脑血流图波幅升高,影响脑血循环。

  临床观察发现,少商穴除了治疗传统的一些疾病外,还可用于止鼻衄出血,效果很好。

  【操作技法】

  取少商穴,以引火归源,摄血归经,收摄止血。点燃艾条(应急时也可用香烟),用雀啄灸或回旋灸,直至病人鼻出血停止。

  【诊疗现场】

  流鼻血,医学称“鼻衄”,多由于“肺燥血热”,引起鼻腔干燥,毛细血管韧度不够,破裂所致。如不及时治疗,迁延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鼻黏膜萎缩、贫血、记忆力减退、视力不佳、免疫力下降,甚至会引起缺血性休克,危及生命。临床方法虽多,但艾灸肺经井穴少商显示了独特的疗效。

  如治某患者,女,35岁,1992年7月25日晚6时因右侧鼻孔大出血,急来我处求诊。

  急嘱患者平卧取低头位,采取止血措施,用棉球蘸取1:1000肾上腺素液塞入鼻孔,额部及后颈部置冰袋,敷湿冷毛巾,经以上方法处理仍未止,即用油纱条行鼻孔填塞法后出血仍未止,在这样紧急情况下,即用香烟2支点燃,用雀啄法熏灼双侧少商穴,经过5分钟后,出血即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止血效果,医患甚慰。

太渊止呃逆降气冲
□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穴性特点】

  太渊,乃手太阴肺经原穴。仰掌,腕横纹上,于桡动脉桡侧陷中取穴。太,大也。渊,深也。

  穴为肺经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言其脉气所大会,博大而深,故名太渊。

  本穴有止咳化痰,扶正祛邪之功。《金鉴》载该穴可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

  而现代临床可治胸肺、头面及经脉所过之处疾患:如咳嗽,气喘,咯血,喉痹,失音,胸闷,心痛;头痛,牙痛,目生翳膜,口眼歪斜;手腕疼痛无力,掌中热,缺盆中痛等。

  【操作技法】

  取穴:太渊,寒气甚者可加阴谷。

  操作:太渊用直径0.30~0.35毫米、长25毫米毫针,避开动脉,直刺10~15毫米,施用捻转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阴谷以直径0.30~0.35毫米、长40~50毫米毫针,直刺25~40毫米,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内统计疗效。

  【诊疗现场】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气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病症。如病情迁延日久难愈,呃声频频,妨碍谈话、咀嚼、呼吸、睡眠,或因手术而发生呃逆,增加创口疼痛,影响愈合等而成顽固性呃逆。针刺治呃逆方法很多,临床可取太渊穴为主治疗呃逆,疗效满意。

  陈某,男,43岁,于2004年3月18日来诊。

  因近1周来感冒迁延未愈,1天前出现呃逆有声,每次持续约1小时后稍减,之后又加剧,经他院予以屏气、非那根足三里穴位封闭等处理,症状无明显改善。

  诊为风寒外邪经肺系犯及阳明胃,寒气与胃中谷气相攻,肺胃之气上逆而发为呃逆。

  即取太渊穴针刺入12毫米,行针时呃逆即减轻,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出针时呃逆已停止,当日无复发。后继续巩固治疗2次,随访10天未再复发,以后也一直未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针刺全息穴位诊疗法
中医针灸:我以我针治万疾
针灸的注意事项
关于针灸,这些问题你注意了吗?
一针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